李霞 (华容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414200)
摘要:目的 分析常规检验应用于常见贫血诊断与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资料选取100例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接受的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贫血类型进行分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为缺铁性贫血患者,研究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情况。结果 研究组Hb、RBC、WBC、PLT、HCT、MCHC、MCV、RDW指标检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诊断准确率98.00%与对照组的96.00%略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采血方法行血常规检查的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采用静脉采集血液行血常规检验的稳定性更高,更具临床价值。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孕妇贫血;价值分析
贫血属于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本病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下降到正常范围之下,近年来我国贫血患者呈不断上升趋势,对患者的机体健康形成严重性的影响[1]。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治疗的100例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常规检查应用于常见贫血诊断和鉴别中的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本院治疗的100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贫血类型进行分组,其中研究组50例为缺铁性贫血患者,男女比23:22,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7.22±2.45)岁;对照组50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男女比21:24,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37.02±2.44)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50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研究组采取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查。
1.3判定标准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指标情况,包括PLT、血红蛋白(Hb)、RBC、、RDW、HCT、MCV、WBC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标;对比两组临床诊断准确率情况,包括漏诊、误诊和诊断准确,缺铁性判定标准:<30%的贫血血细胞比容(HCT),<20%的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1.5%的网织红细胞;<110g/l的Hb,可分为轻(Hb90-110 g/L,血清铁蛋白10-14μg/L)、中(Hb60-90g/L,血清铁蛋白5-<14μg/L)、重(Hb<60 g/L,血清铁蛋白<5μg/L)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诊断:MCV>95 fl、骨髓中存在较多的巨幼红细胞,过多的卵圆形大红细胞且大小不均,过多的中性粒细胞分叶。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 20.0软件统计分析,一般资料以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当P<0.05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常规指标检测值分析
研究组Hb、RBC、WBC、PLT、HCT、MCHC、MCV、RDW指标检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临床诊断准确率分析
研究组临床诊断准确率98.00%与对照组的96.00%略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贫血属于临床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相关疾病,患者的外周血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水平,由于贫血患者的病情相对复杂且存在隐匿的临床症状,此外多数患者并不重视自身贫血症状,进而导致病情出现进一步的发展 [3]。选取本院治疗的100例本院特定时间接受的行贫血患者的资料,针对血常规检验在常见贫血诊断与鉴别情况进行分析。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这两类贫血类型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但临床诊治方式存在差异,为进一步提高贫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准确区分贫血类型具有积极的意义[4]。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研究组Hb、RBC、WBC、PLT、HCT、MCHC、MCV、RDW指标检测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检查可以优先诊断贫血症状,且针对贫血类型具有鉴别作用。分析其原因在于,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导致患者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原因是缺乏Hb,临床表现为细胞形态以及大红细胞性贫血出现巨型改变,巨幼红细胞能够破坏患者骨髓以生成无效性红细胞,本病症较常见人群为儿童;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机体铁吸收量减少导致了铁补充不足,患者长时间缺铁容易导致患者的合成血红蛋白功能下降,患者体内铁元素长时间处于供应不足的情况中易导致红细胞充盈情况变化的出现,本病症常见于老年人群和妇女。这两类贫血患者未能得到及时诊治可能导致机体体内出现长时间缺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5-6]。提示,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可以针对RDW、MCV等指标进行检验,借助血常规检验能够贫血分型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研究组临床诊断准确率98.00%与对照组的96.00%略有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血常规检验贫血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较好。提示,临床检查贫血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明确地诊断,并针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等予以详细地了解。受到样本量、时间以及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各项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不同采血方法行血常规检查的检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采用静脉采集血液行血常规检验的稳定性更高,更具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志超.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1):69.
[2]杨淑媛.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125-126.
[3]周莉.血常规检验在常见贫血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增刊):152-153.
[4]佟丽君.血常规检测在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7,6(24):121-122.
[5]钟 青,许业栋.骨髓形态检验 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6,6(7):172-174.
[6]苏明珍,黄劲柏,陆雯静,等.轻型α地中海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临床鉴别[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2):10-12.
论文作者:李霞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30
标签:患者论文; 性贫血论文; 血常规论文; 细胞论文; 差异论文; 红细胞论文; 统计学论文; 《航空军医》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