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投资_农业论文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投资_农业论文

产业化进程中的农业投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资金短缺几乎是所有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巨大投资需求与靠其自身积累及吸收外部资金投入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额。如何消除或尽量减少这一差异,增加农业投资吸引力以满足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资金需求,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我国农业投资现状,从资金供给方面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建立高效的农业投资机制,保证供应,增加投入,促进我国产业化进程。

从近几年情况看,随着我国农业投入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增加,农业信贷规模扩大,农民生产性投入增长,农业领域正逐步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但农业投资总体效益水平不高,农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份额依然偏低。

1.农业投资总量继续增长,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依然偏低。

表1 单位:亿元

1994年1995年1996年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总支出 624 718.57739.31

农业预算支出较上年度增幅

28.4% 15.2% 2.9%

农业支出占同期财政总支出比重

10.7% 10.91%9.34%

同期财政预算经常性收入增幅 20.4% 11.2% 18.6%

资料来源: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5,1996,1997,农业出版社

从表1看,1994、1995 两年农业支出增幅均超过同期国家财政预算经常性收入增幅,表明财政政策正向农业领域倾斜。此后,尤其是1996年农业投资大幅回落,部分原因在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放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国家农业政策执行不力。就目前情况看,在整个财政支农支出中,地方政府实际负担大约80%,实行分税制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加速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支出的增长及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比如1991—1995年,江苏省财政总支出由128.18 亿元增至253.49亿元,增幅达97.6%,而同期支农支出由17.04亿元降至16.22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重由13.3%降至6.4%,同时,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力度仍显不够,不少地方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持十分有限。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占全国总基建投资额比重1980年以前为10%以上,1993年降为3.5%。

2.农业信贷规模继续扩大,占总信贷额度比重仍低。

表2单位:亿元

1994年1995年1996年

1.国家银行各项贷款总额

31602.939393.4

47434.52

农业贷款

1554.071921.55

2367.77

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4.92% 4.88% 4.99%

2.农业信用社各项贷款总额 4168.555234.246364.68

农业贷款808.381094.851486.61

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 19.39% 20.92% 23.36%

乡镇企业贷款

2279.422779.103264.66

乡镇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 54.68% 53.09% 51.29%

3.其他银行各项贷款总额613.631153.621638.55

农业贷款 2.59

2.74

3.86

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比重

0.42% 0.24% 0.24%

4.城市信用社各项存款 2353.673357.453998.22

城市信用社各项贷款 1323.621929.032445.21

存贷差 1030.051428.421553.01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资料, 《中国金融》1995.3,1996.3,1997.3

从表2看,1994年末到1996年末, 国家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由31602.9亿元增至47434.52亿元,总增幅达50.1%,年均增幅16.7%,其中农业贷款由1554.07亿元增至2367.77亿元。增幅达52.36%,年均17.45%,超过同期贷款总额年均增幅0.7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贷款总额总增幅达52.68%,年均17.56%,其中农业贷款增势明显,为83.9%,年均27.97%,超过同期贷款年均增幅11.27个百分点。从比重看,国家银行贷款总余额中农业贷款只占4.93%左右,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中农业贷款也仅占20%多一点,况且在这为数不多的农业贷款份额中又有相当比例属于流通性贷款,生产性贷款份额并不高,这显然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究其原因,首先在于银行的稳健经营方针。银行是依靠高比例负债经营的,因此资金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而农业产业称得上当今我国风险最多,最缺乏保障的行业,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存在于农业领域,高风险制约着银行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其次受负债规模限制,尤其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各行业资金需求刚性较强的形势下,银行无法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投资。

3.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均有所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投资比重趋于下降。1996年末,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达15245.96亿元,增长3456.63亿元,较上年增幅为29.3%。其中村组集体所有固定资产原值4187.23亿元,较上年增长740.57亿元,增幅为21.49%, 但其占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总值的比重降至27.4%,较上年下滑1.8个百分点; 农民家庭自有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5355.14亿元,较上年增加1375.41亿元,增幅达34.56%,所占比重升至35.1%,提高1.4个百分点。村集体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一步降低,一方面反映出农民个人投资意识的增强和投资份额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不强、积累能力不足。在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低水平投资而国家又无力大幅增加农业投资的情况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能力的减弱,其后果将是十分严重。同时应当指出,作为农村群众自治组织的村委会在实际运作中的性质模糊、职能不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异化等也应对上述现象部分地承担责任。

4.农业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从表2看,1994—1996三年间, 其他银行(除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交通银行及中信实业银行)各项贷款总额中,农业贷款仅维持在3.06亿元左右,占各项贷款总额比重仅约为0.3%。再从表2中城市信用社存贷款情况看,三年中其信贷资金均有较大份额的剩余,各年存贷差平均占同期存款总额的42%左右。另外,1996年城市信用合作银行在其480.34亿元的存款规模中,总贷款余额为261.12亿元,存贷差219.22亿元,约占其总存款余额的45.6%。1996年末,各金融信托机构资金达4545.62亿元, 财务公司资金达1172.82亿元。此外尚有遍布全国县、 乡镇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及规模巨大的外国资本和国内大型工商企业资本潜力。因此,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是有保障潜力的,我国规模巨大的投资潜力与当前农业投资的超低水平并不和谐,亦即农业的低水平投资并不能完全以资金紧张加以合理解释。问题在于如何建立稳定、高效的农业投资以吸引外部资金流入农业产业领域。

1.从法、日等国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轨迹看,政府在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政府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宽松有利的法律政策环境,以保障投资政策的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农业产业投资力度,争取财政投资于农业的份额达到15%左右的水平。同时,政府应充分运用其宏观调控手段,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吸引、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并为其投资提供安全保障。法国政府为扶持农业金融事业的发展,对农业信贷机构从资金筹集、运用及收益分配等各方面给予种种优惠,如允许农业信贷机构在城市办理各种存款并为其发行债券提供担保,对农业信贷实行利息补贴以便其发放优惠贷款,给予农业信贷机构以税收减免等等。这些措施既扩大了农业信贷资金来源,支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增强了农业信贷机构的市场竞争力。日本政府依据1961年颁布的《农业信用保证、保险法》建立了农业信用保证、保险制度,并设立了专门机构——农业信用基金协会,就农户借款等事宜向农业金融机构出具担保,以维护农业信用,增加投资吸引力。为适应农业信用保证事业的发展,1996年,又建立了农业信用保险协会,对农业信用基金协会的贷款保证进行保险。日本政府实行的这种农业信用“双保险”制度对于促进日本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功不可没。还有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日趋低下是制约农业投资规模与结构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方面,可适当参考法国政府为稳定农业人口,吸引青年农场主安心务农的政府措施,通过提供补助金或优惠贷款等方式,鼓励、支持农村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立志务农,并尽可能从政策方面鼓励农业院校毕业生投身农业领域,成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与科技致富的示范者,以期从根本上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加农业投资。

2.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始终离不开金融资本支持。由于农业天生弱质和高风险,一般商业性金融资本出于稳健经营的考虑而不愿涉足农业投资。从目前已到位的农业贷款构成看,周转性、流动性、季节性贷款占了大部分份额,中长期贷款很少。今后随着农业投资环境日趋改善,银行应逐步增加农业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份额。国家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合理分工。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稳定,应担当中长期农业贷款主力,农业银行在总量增加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中长期农业贷款比重,农村信用社主要经营短期周转性农业贷款。从资金组织方面看,应适当增加农发行债券融资规模和存款业务种类,应考虑适当减免农村信用社营业税和所得税税负,中央银行适当降低信用社存款准备金比率,并对其提供短期融资便利,允许农村信用社进城设立网点以扩大资金来源,吸引城市资金流入农村。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农村合作基金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如何将其纳入农村金融体系及如何妥善处理它与农村信用社的关系等问题。可参考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官民合办,两级核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和日本农协合作金融系统的基层、地方和中央三级机构分设、经济上相互独立的组织模式,研究如何处理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信用社、合作基金会之间的关系,重塑农村金融体系,以期营造高效的农业投资机制。

3.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的增长应主要依靠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解决,这方面国内成功的模式很多。农民是农业经营的主体,产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的彻底解决最终要靠农民投资意识的加强和投资份额的增长。到1996年底,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926元,农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7670.6亿元,投资潜力巨大,问题是如何形成激励机制。农民负担的减轻,土地承包期的长期稳定(30年不变)以及国家在农产品收购和农用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增加资金投入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即将成立的国家农业保险公司又为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投资的增加提供了经济保障,农业教育、科研与技术推广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提高,将使其扩大投资由可能转变为现实。

标签:;  ;  ;  ;  ;  ;  ;  

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投资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