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现代远程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07(2002)01-0005-05
一、发展靠教育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现代经济增长规律和国际发展经验证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处在先于经济增长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力是最宝贵的财富,教育是一切的基础,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对教育的投入将会带来比任何投入更高的回报。简言之,知识经济的效益与教育投资成正比。因此,教育正在成为世界性的经济砝码,人均受教育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教育落后必将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速度与经济质量。
发展靠教育,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成并值得自豪的全民共识。近2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进入21世纪,教育更是发展科技的最重要条件,受教育的程度已经成为实现创新活动的直接文化前提,健全完整的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群体,对于充分实现经济高速运行至关重要。
世界的经济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电力照亮了世界,机械改变了世界面貌,而铁路则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这些技术进步,离不开受过教育的人来发明、创造和应用。事实表明,近几年来国际经济的巨大飞跃,都是利用先进技术取得的,而大多数科学突破和技术进步都发生在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近10年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史无前例的增长率,其奥秘在于从20世纪中叶开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均入学率大大高于其他国家。在依赖知识的全球经济中,今天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就等于明天收入的不平等,消除贫困首先应解决教育问题。
二、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
高等教育在提高民族创新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方面居于特殊的地位,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发展高等教育至关重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其划分标准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是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人数为分子与以社会上18岁至22岁人口为分母的比例,这个比例反映了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作为划分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指标,出自为世界各国所接受的关于高等教育问题的经典论述中,这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他在总结了美、日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后,提出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的理论。即“毛入学率”在15%以下,称为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在20世纪中叶,各国高等教育均处在这个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至50%,称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1997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值为19%,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称为高等教育的普及阶段。现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值为59.6%,已进入普及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人民群众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推进现代化,必须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200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3%,大约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水平。1998年,我国政府制定了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15%的目标。由于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将继续保持扩大招生规模的势头,这一目标有可能提前实现。但目前还有一些制约因素,需加以认真对待并努力克服。
1.关于资金投入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穷国办大教育”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1999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为2.7%,相当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其中19%左右用于高等教育。而美国的这一比例是5.8%,其中40%用于高等教育。政府长期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短缺,而最近两年的超常规快速发展,更使办学资金处于紧张状态。其解决办法一是政府加大投入,确保中央1999年重申的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要占GNP4%目标的实现,因为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二是实行多渠道筹资如广泛寻求社会资助,以增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时实行学生交费上学制度。由教育消费者来分担高等教育的部分成本,这一制度也可缓解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因为教育不再是一种福利,而是一种投资。花钱上大学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据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在全市范围做的一次抽样调查,在吃穿、住房、教育、娱乐和医疗五类家庭消费中,63%的被调查者将教育排在支出的第一位。
2.关于毕业生质量问题。近年来,我国高考录取率大幅上升,1998年为36%,1999年为49%,2000年达到56%,2001年全国高校录取新生260万,全国平均录取率首次超过60%。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高考录取率都超过了75%,宁夏、青海、甘肃、贵州等西部地区省份的录取率也都从往年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人们在欢呼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感叹如今的高中生真是太幸运的同时,对高考低分学生进校能否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也随之而来。这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很快,有的省市几年时间就从精英教育阶段跨进了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等一下子适应不了。如校舍建设跟不上、师资力量跟不上、实验实习条件跟不上等。部分教师能适应精英教育,但面对人数多、进校分数低、学生个体差异大等新特点,即感到力不从心。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保证高等教育在规模调大的基础上,实现质量调高;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确立新的人才质量观。在精英教育时代,人们习惯用知识质量观来评价质量,认为上大学就是“读书”,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表明质量越高。到了20世纪90年代,令人记忆犹新的“高分低能”的争论,促使教育界开始倡导加强能力的培养。这时的质量观,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现在又倡导全面素质观,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既要具备人文素质,又要具备科学素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应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呢?著名学者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也特别指出,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不应该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就像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能力标准来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样。鉴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趋于多样化,既需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专家型人才,又要培养大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故大众化教育阶段应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体系,既不排斥精英教育的质量观,也应有适应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评估标准。事实上,大众化教育阶段更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主张以毕业生的学识、能力是否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尺度。有专家认为,随着高考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大量低分考生进入大学,学校经过4年努力,能把学生培养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之具备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这就是对社会立了一功。因此,对培养实用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可对学生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宽进严出”被有关专家视为“最具有可行性的出路”。通过降低入学门槛减缓升学竞争,这既是国外大学的通例,也是过去我国大学的现实。“宽进严出”的特点既有极高的入学率,又有极高的淘汰率,比如,过去获得清华大学毕业证书的学生,还不及入学时的半数。“宽进”不仅表现为录取率高,而且可体现在上大学的整个过程中。如江苏将在高校采取三大举措:一是弹性学习年限,试行专科读6年、本科读8年,允许学生在这个期间学习一段时间,去创业、工作,以后再来校学习。据了解,在美国,即使是最著名的大学,学生4年拿到学士学位的也是少数,多数要6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拿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源质量不一。二是学分制,在学校设“学分银行”,学生将所得学分存起来,拿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认为:只有真正实行了弹性学分制,同批注册入学,分批毕业离校,才能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三是重修制,根据高等教育大众化重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要求,不用考试卡学生,对一次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可以让他们重修、重考,直到合格为止。但是考试和毕业的要求不降低,这就是“严出”。总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因此,对高等教育的评估,将着眼于高等教育整体的水平,着眼于高等教育自身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着眼于不同办学层次的高等教育的相对质量。
3.关于毕业生就业问题。这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因为学生交费上学,就使教育消费者产生了投资者的意识。既是投资,就一定要有回报,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率就非常重要。2001年,江苏已把毕业生就业率纳入高校评估指标体系,把它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向社会公布,作为制定招生计划的依据。而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也把就业率作为重要依据。任何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会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败下阵来。2001年9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和研究生的初次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
当然,对就业问题也应转变观念。过去在精英教育阶段,上大学是为了“农转非”,为了找个好工作,如今到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如观念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势必会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高校毕业生,如果都要在城市就业,职业岗位有限,势必大量待业,其对策是高等教育伸向农村。农村人口占全国70%以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让70%以上人口的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在农村创造就业机会,大众化不能仅靠城市的生源,更不能仅在城市就业。农村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生源多,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并能接纳更多的毕业生就业。要制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让农村青年“上得来”读书,城市毕业生“下得去”工作,而且两者都能“用得上、留得住”。
中国加入WTO无疑给毕业生带来诸多机遇。2001年11月20日在南京举行的第10届“中国·江苏2001年人才交流大会”传出信息,现在大学生找工作时更多的是考虑其发展前途是否好,用人机制是否灵活,而并不在乎用人单位的性质。“非公经济”是就业的又一亮点,“所有制”已经不成就业门槛。2001年南京市吸收的毕业生有45%以上落户在非公经济单位。
三、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在我国,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跨越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将为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化网络技术为依托,利用数字等多媒体通信网,特别是计算机网络,通过教育资源开发、调度、管理、共享平台开展交互式教学的教育方式。知识经济社会,人们需要终身学习。现代远程教育给人们随时获取新知识提供了便利和强有力的支持。发达国家近十几年高等教育之所以突飞猛进,与积极发展远程教育有直接关系。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00年,全世界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45%的速度递增。2000年,全世界有7000万人通过远程教育方式进行学习。美国是目前远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44%的高校向社会提供各种远程教育,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约占全日制在校生的32%。此外,还有21%的高校计划在3年内开展远程教育。近年来,美国政府用于网络教育的开支每年高达100~200亿美元。美国网络大学已有300多所,80多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英国在1997年就提出了“全国学习网”计划,目标是2002年底以前,将全国3.2万所中小学全部联上因特网,使45万名中小学教师和900多万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澳大利亚的人口只有美国的1/10,却分布在比美国还要大的国土上,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达65%以上,靠的就是远程教育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15条指出: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振兴教育的主要措施之一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这就确定了现代远程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条件普及信息网络,发展远程教育”,“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1999年,教育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至今已有45所高校参加。至2001年3月共计招生24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招生6万多人,电大网络教育招生18万人。已开设8个大类51个专业,组织了近300门课程和一批素材库、案例库。网络教育的覆盖面已达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并正逐步扩大到市和县。网络基础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主要面向社会提供高等学历教育,主要分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专科起点攻读本科、高中起点攻读本科、普通专科4个层次类型。在学制上,80%以上的试点高校采用弹性学分制。在专业设置上,试点高校都选择了社会需求和人们择业趋向的热门专业。如76%的试点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专业;60%的高校开设金融类专业;48%的高校开设英语和法学专业。在教学模式上,基本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远程实时授课模式,即直播课堂+网上自学课件+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这种模式对远程教育硬件环境的要求较高,试点高校有中央电大、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华南理工大学等。另一种是远程自学课件模式,即自学课件+网上讨论答疑+教学站辅导。这种模式对远程教育硬件环境要求相对较低,用此模式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克林·卢卡斯博士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中谈到中国入世对教育体制的影响时强调,中国高校必须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入世后,中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应考虑三个因素。首先,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以保证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出各种最新的专门人才。其次,改善课程设置的结构,因为入世后中国在法律、商业上将接受世界普遍认可的规则,因此,有必要在法学院、商学院的学科设置上,考虑增加世界最新的信息。第三,加快发展远程教育,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应该让大量已经参加工作的以及那些远离学校的人,仍然有机会通过网络来改善自己的知识层次,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以适应入世后中国经济将发生的巨大而又迅猛的变化。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十五”期间,国家将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到2005年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全国高校全部建立校园网,全部高等学校、绝大多数高中阶段学校和部分初中、小学均能联接国际互联网。重点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启动“校校通”工程,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网络教育,使之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全民共享。未来5年,现代远程教育将主要抓资源建设、校园网建设,使通过网络教育方式学习的注册人数达到500万人;将完成300门左右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
远程教育因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终身学习的首选形式。它可以最大地优化教育资源,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了更加宽阔的途径,尤其是可让无法到校园内学习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在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远程教育将发挥积极作用。
1.有利于改变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既要扩大办学规模,又要优化布局结构。远程教育是我国农村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佳选择,它将有效地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不合理状况。
2.有利于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借助网络技术,建立跨城市、跨地区的教育资源网,既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又可以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
3.有利于低成本扩大教育规模。传统的学校教育因其面授性质和大量的师资和经费开支,难以在短期内大规模发展。利用现有师资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就可以较快地将教育普及到传统课堂和校园不能到达的地方,使那些无法到校园内学习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4.有利于缩小地区间教育差距。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形成各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很大差距。远程教育具有覆盖面广、全方位服务的优势,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社会各类成员提供教育服务。
5.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现代社会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复合型战略人才正在成为迫切的需要。现实已经很清楚,今后一个人只接受单层次、单学位的高等教育显然已经不够。目前,中国人对于在职研究生的学位教育以及在职第二学位以上的学历教育,已经具有超常的需求,甚至连在校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也希望通过实行宽进严出和弹性学制的网上大学,多修几个学位,为今后就业、择业多攒几张牌。而远程教育正是对此需求的有力支持。
自1999年教育部批准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来,人们对远程教育这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寄予很高的期望。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武汉5城市873位高等教育接受者的调查显示,有46%的人赞同网络教育这种方式。调查显示,35岁以上的人更倾向于网络教育,工作和家务两头忙的女士们比先生们更钟情于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发展,在被访的人群中,持这种看法的比例最高(76%),也有50%的人将这种教育方式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并认为这种教育合潮流,可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瞭望新闻周刊》2001年第33期报道,2001年7月下旬浙江大学首届远程教育学生暨中国第一批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毕业。远程教育毕业证书与普通高校学位证书完全一样。远程教育毕业的学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近期,北京蓝色市场调查公司对北京的4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网络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调查对象分为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企(独资或合资)和行政事业单位共4类,每类10家。结果显示:表示认可网络大学生、可以接受的用人单位有29家,占总量的72.5%;表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的有8家,占总量的20%;对网络大学文凭“含金量”持怀疑态度的有3家,占7.5%。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网络大学文凭已经得到多数单位的认可。
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经济社会的发展靠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已确定,并将努力提前实现(据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十五”期末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15%以上)。远程教育作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非明于学习,事业成于奋斗。一切从事远程教育的人都应有责任和信心,并为之努力。
标签:远程教育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平台论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论文; 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大学论文; 网络教育研究论文; 网络教育平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