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学应当回归到“文”的本身,而不能忽视作文的文学性,把作文教学作为一种程式化的课程来对待。本文即围绕素质教育环境下怎样在写作过程中进行文学性渗透来讨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多样化教学,使学生重新认识并懂得运用各种文学的体裁和手法,使作文写作重新焕发文学的光彩。
关键词:写作;作文教学;文学性
一、作文的文学性
何谓“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写文章。文章的本义是指纹彩,即华美的色彩或花纹,《楚辞·九章·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后来才指有组织有条理,有艺术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史记·儒林列传序》:“文章尔雅,训辞深厚。”因此,作文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辞藻堆砌,更不是空洞的、僵化的模式、八股。
关于文学,赵丽宏在《为你开一扇门》中说:“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文学通过作者的创作想象活动把经过选择的生活体验融铸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作文就是在从事一种艺术活动,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我有时甚至想到,写文章应当像谱乐曲一样,有一个主旋律辅之以一些小旋律,前后照应,左右辅助,要在纷纭变化中有统一,在统一中有错综复杂,关键在于有节奏。”文章就像乐曲要有起伏跌宕,长短强弱富有韵味,充溢艺术美感,这也是文章文学性的价值所在。可以想象作文中如果缺乏文学性该是多么的无聊空洞。
作文中的文学性不是简单的辞藻,语言的华丽好看。在我们看来,文学性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充实的内容
就是说煮粥要有米,不能只是水,一篇作文要言之有物,有了具体的内容才能表达出你的感情和你对生活人生的体验。如果只是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词语堆砌那就不成文章了,就如叶圣陶老形容的“无中生有,瞎三话四”,这种文字不仅没有任何意义,相反会贻害无穷。
2.有真切的感受或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经历的生活,而这种外在的经历、情境能引起个人的内心感受,你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在沟通时形成一个张力场,通过你的心理机制是外在的经历转化为你内心的自我的感悟。因此每个人的感受、体验都是独特的,所以它对于作文的写作至关重要,只有有了自己的切身体验并把这种体验融入到你的文字结构中,才能使文章具有你的独特性。
3.有恰当得体的语言
语言是写作的第一要素,因为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等最终都会归于语言,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没有好的语言就没有好的文章。而对作文的语言的标准也许有不同的要求,但至少应该达到准确,恰当,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贴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福楼拜所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须继续不断苦心思索,非发现这唯一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思维困难,勇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二、作文教学中文学性的缺失及根源
中考制度实行这么多年,作文教学越来越走入死胡同,迫于考试的压力,浸淫于升学压力下的素质教育影响的作文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以往应试教育所陷入的一种僵化的训练模式,比如记叙文开篇点题——中间叙述经过——篇末议论深化中心,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先总说特征——具体分析阐述(分说)——归纳总结(再总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模式正如叶圣陶所说:“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对于所谓的八股精神,叶老曾经形容道:“你能够揣摩题目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按着腔拍,哼唔一阵,就算你的本领;如果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你能够无中生有,瞎三话四,却又丁丁当当的颇有声调,那更见出你的才情。” 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所谓才情与文学性实际上是南辕北辙的,而在现今素质教育大行其道下所训练出来的千人一面的学生作文也不由让人捕捉到这种八股的沉重阴影。这样的作文也让学生失去对文学、写作的兴趣,写作文只是为了考试,他们只有无奈而又麻木地接受这样的作文训练,一遍一遍地写着味同嚼蜡的感动不了自己也感动不了别人的文字。这样的现状不能不让人忧心,究其根源,大致有以下几种:
1.考试体制的程式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空间
片面追求分数,追求体制的统一而使得对作文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单一化,只有哪些完全符合标准,结构简单僵硬,语言俗套的作文才能获得高分,即使在素质教育这样的体制下,作文写作也没有自由可言。
2.学生的生活圈子太狭小,生活经验贫乏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以及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生活圈子极为有限,在考试的压力下,在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下,他们整天往来于学校和家(或者教室、食堂、寝室)的两点一线(或者三点一线)间,沉重的学业负担迫使他们整日在书山题海挣扎,无暇他顾。他们对生活自然也就不能有很深切的感受和体验,对社会人生更缺乏思考和认识。因此,一旦他们提起笔来就会发现没有东西可写,更别奢望能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了。
3.知识积累少,阅读作品少,语言贫乏,表达水平不高
目前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虽然对阅读很重视,但学生实际的阅读面是很狭窄的,中考体制下的中学生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的是“不准读闲书”的劝告和命令,对于他们来说只有教辅类的才算课外书,而文学作品因其于升学无益早被列入禁读的名单。知识积累少使中学生的事业也狭窄,除了在教室,家里不能去其他的地方,除了看书做作业不能干其他事。生活枯燥闭塞,要向让他们写出具有充实内容和文采的文章又怎么可能?
三、作文文学性的渗透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改变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对如何根治教育上的弊病,使作文的教学和写作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很多人也提出了见解。其实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反省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观念,重新唤起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作文的写作回归到“文”的本身来,把学生带到文学写作的殿堂。这就要求我们:
1.首先在教育的目的上我们不能再一味追求高分,不能给学生设置各种不必要的关卡,不能再让学生陷入程式化僵硬枯燥的写作模式中,给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对作文的评价标准也要放开,多样化,要在评价标准中给予文学性应有的重视,作家苏童有一次针对2013年的中考作文谈到,目前学生的作文其实有两类:一类是“作文型作文”,按照一定的要求去立意作文,占了90%,一类是“创作型作文”,试图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情感,更富于文学性人文气息。苏童认为,中考作文的阅卷如何考虑学生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才华,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高校能否不拘一格地给这类考生深造的机会,也是一个问题。作家叶兆言也指出,对中考作文更应该从文学性的角度进行评价。
2.教师要改变观念,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尊重并发挥展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风格。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学会换位思考,找到适合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和途径。从注重学生的写作结果转变为注重他们的写作过程,从消极单一的批评模式转变为积极的多样化的鼓励表扬模式,从简单的题材题型训练到综合的多样的兴趣写作。
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认为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有切实有效的方法,也就是多样化的教学。
(1)题材内容的多样化
不再人为地设置不必要的题材内容的禁区,让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他们喜欢写的愿意写的东西,写能表达他们的真实情感的内容。近年来,中考作文的题材和要求的逐步放宽也显示出教育体制在这些方面的进步。
(2)形式的多样化
这主要表现在文体、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
所谓文体,就是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裁来写作,比如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随笔、寓言、童话、杂文等,这样既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个性,又避免了抄袭编造的弊病。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文体形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表演话剧,先把一篇文章改编成剧本,加入一些自己的创作想象,也可用让学生根据电视剧或电影的一些情节写成一篇小说,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的思维,也能锻炼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从表现手法说,要力图让学生走出模仿的初级阶段,学会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及写作技巧,想象、联想、反复、设疑、特写、独白、时空错换等都可以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同的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语言风格,文学的文学性也就是艺术价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江苏考生的《赤兔马之死》在语言上文白夹杂、生动而典赡、意韵深远,“词约而旨达”,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总之,作文的文学性渗透就是要让学生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让自己的文章更富有爱心、真情、更富于人文的底蕴、更具感人的力量、更有文学艺术的魅力。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重视文学艺术性的渗透。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作文本身的规律。
(作者单位:①广东省深圳市松岗中学 518105;②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中学 314006)
论文作者:李强, 潘元丰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9/30
标签:学生论文; 语言论文; 文学性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章论文; 他们的论文; 文学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