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道统,回归中道: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承双重维度与统合孟荀
杨家刚1,2
(1.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872;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 94804)
摘 要: 清华简《保训》以文王训诫太子发之形式叙述先秦“中”之传授谱系,学界多有讨论。今重新解读清华简《保训》文本结构与思想内涵,可见此篇中文王所述“中”之传授分为两部分,各有明显段落特征,且其思想内涵各有侧重,舜之部分侧重德行之“中”,而上甲微至成汤部分侧重治道之“中”,篇中文王藉此两则历史叙事诫寓篇中太子发兼顾内在德行与外在治道,如此始全面继承“前人”所传之“宝训”。以此绘制《保训》中道思想传授图,可见此传授谱系不仅为历时性纵向谱系,亦是兼及德行与治道之内外双重之横向系统,由此构成《保训》中道传承之完整立体系统。由此审视传统儒家道统论基于梅献本《尚书·大禹谟》“十六字心传”所构建道统谱系与中道传承内涵,可见汉唐与宋明之阐述各有偏颇,汉唐侧重治道,宋明侧重“道心”“人心”之德行论述,实则将“十六字心传”之重心由“允执其(厥)中”移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偏离道统论以“允执其中”为基点之本有之义,实则作为道统传承标识意义之中道兼有“内圣—德行—中”与“外王—治道—中”之双重维度。而通过考察先秦思想史,可见荀子于中道传承及阐释运用等有重要推进,且据学者考察,清华简之语言或思想亦多有与《荀子》相通之处。近年来,梁涛老师倡导统合孟荀、重构道统,提出“新四书”与“新道统”说,且于讨论清华简《保训》时亦曾强调荀子于道统传承之重要地位。结合讨论,清华简《保训》之中道传承谱系及双重内涵之阐释更为重构道统、兼顾孟荀描绘理论架构之图式。
关键词: 清华简《保训》;中道思想;道统论;统合孟荀
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其中《保训》一篇首先发布,旋引起学界关注与讨论,且涌现诸说,如地中说、诉讼文书说、旗帜说、民众说、军队说等。① 地中说如李零:《说清华简〈保训〉的“中”》,(《中国文物报》,2009-8-21)。诉讼文书说如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光明日报》,2009-4-20);《〈保训〉与周文王的治国理念》(《中国史研究》,2009第三期)。民众说如子居:《清华简〈保训〉解析》(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7-8);高嵩松:《允执厥中,有恃无恐——清华简《保训》篇的“中”是指“中道”吗?》(《东方早报》,2009-7-26)。旗帜说如周凤五:《清华简〈保训〉重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五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0-10)。军队说如王辉:《也说清华楚简〈保训〉的“中”字》,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10),第473页。 笔者未敢完全认同,原因有二,一者,作为一篇完整训诫,篇中文王之发言自为起迄,且明显以“中”为论题,可知“中”于此同篇之内,其内涵应有基本趋同之内在一致性,而不致前段与后段之“中”有不同内涵,更不致代表不同实物,否则,此篇之制作者尚无确定观念,则此篇之主题何在?二者,“中”字之造字依据与后世字义演变及应用有所异,后世字义虽由原初造字依据引申而来,然实际应用中多用引申义,若执其造字依据,则泥于本义而有悖于文本形成时代之引申义,“未免失之迂远”。[1]
李学勤先生自《保训》公布之初即言,由《保训》而观,“似乎尧舜以来确有‘中’的传授”,“《保训》的思想与儒学有共通之处,很值得探索研究”,[2][3]主“中”为中道思想之属,其后梁涛师于《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再检讨——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问题》[1]一文及《儒家道统说新探》① 梁涛:《儒家道统说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一书备论清华简《保训》之“中”为中道思想。其说可从。今再依托文本结构分析,细绎此篇之思想内涵,并藉此反思传统儒家道统论,结合荀子中道思想,为重构道统、统合孟荀提供理论架构与图式。
一、清华简《保训》文本结构与中道传承双重维度
今重新审视清华简《保训》之文本结构,可见篇中文王告诫太子发之言可分为几个层次,各有其起迄标志,表列如下:
列宁在病重之际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苏维埃国家机关存在严重弊端的问题——缺乏“有知识的,受过教育和训练”[1]785的专门人才。列宁在评价国家计划委员会工作时指出,领导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人应该“是具有科学修养的人,也就是在技术或农艺方面有修养的人”,尤其“应该具有吸收人才的高超能力,具有检查他们的工作的相当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1]752。列宁所关注的问题正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问题,因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大多数人的事业,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党的领导干部只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成为行家里手,才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由上表可见,文王之言可分为五个段落层次,第一段为发言缘起,为领起作用。自第二段始,以三“昔”字为启始标志,并以四句诫勉语作结,可分为四段。其中中间三段皆以“昔”启始,第四段以“今”字为启始标志,与“昔”形成今昔对比关系。
就中间三段而言,即便段落结构相似,然第二段与第三、四段并非并列关系,因第二段为第一段至发言主体之过渡段落,篇中文王进一步强调当时情形之紧迫,故曰“汝以箸(书)受之”,因而此下自第三段始为发言主体部分。且第二段以“昔前人传保(宝),必受之以诵”与“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对比,构成“昔”“今”对比关系。
此下第三段与第四段为发言主体,第五段首句“朕闻兹不旧(久),命未有所延。今……”与第二段“今朕疾允病,恐弗念(忝)终”呼应,回归当下,为结束段落,段末诫勉语“敬哉,勿淫!”亦正与第二段段末诫勉语“钦哉,勿淫!”相合,且段末除例常诫勉语之外,更增一句“日不足,惟宿不羕(祥)”,收束全文,构成严密发言结构与训诫文体。
基于此文本结构之分析,可见第三、四段作为训诫主体部分,形成两部分结构。而其内容亦各为独立历史故事,第三段为舜之故事,第四段为上甲微与河伯之故事。
由此,作为训诫主体之第三、四段各以“昔”字启始,以诫勉语作结,且此二段之诫勉语结构与第二、五段不同,第三、四段均加以“于(呜)呼!”之感叹,形成排比关系。
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正式成立,开启了国企管理体制和国企改革的新阶段。国资国企管理形成了新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进军国际市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的国资委负责人提出,“央企要做到(业内)前3名,做不到前3名,我给你‘找婆家’”。196家央企陆续进行合并,业务进行扩张,出现了多元化浪潮。
疗程:为改善成年期身高,GnRHa的疗程一般至少需要2年,女童在骨龄12.0~12.5岁时宜停止治疗,此时如延长疗程常难以继续改善成年期身高。对年龄较小即开始治疗者,如其年龄已追赶上骨龄,且骨龄已达正常青春期启动年龄(≥8岁)。预测身高可达到遗传靶身高时可以停药,使其性腺轴功能重新启动,应定期追踪。
由此,清华简《保训》所述先秦中道之传承实为兼具内在德行与外在治道之完备中道,并未作宋儒道统说之心性与治道二元区分,而正与孔子、子思等所主“合外内之道”等相应,尚未如孟子与荀子等各有所重,可见《保训》尚体现先秦中道思想及其传承之古朴观念。
纵观训诫全文,可见所论诸人物可依时代先后画为“中”之传授谱系图如下(图一):
图一 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授图·式一
然若细绎第三、四段所论,实则各有侧重。第三段云舜于受尧之绪之先,长期居于民间,先亲耕于历丘,因恐而求中,“自诣厥志”,即自我修养中道之谓,“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则是以自身之“中”之修养体察百姓之心,且推而广之,“施于上下远迩”。其后则藉由天文观测① 天文观测说据梁涛:《儒家道统说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等通达中道之准则,即“得中”,此后则以此中道愈加敬谨,“翼翼不懈”,作为修养德行之准则,“用作三降之德”,由此获得帝尧之认可,始得授与帝之统緖。由此可见,第三段论述重点在于舜以“中”作为德行修养之准则,侧重内在修为。
(2)整合业务流程及数据信息,实现跨部门协同服务。开放式流程平台打破了各部门、各系统间的壁垒,以先进的流程服务理念,将分散在各领域的业务流程及数据信息有效的整合起来,使高校各部门真正协同服务成为可能。
而第四段依梁涛师之诠释,上甲微之“假中”“追(归)中”如释为具体物事实难通达全篇主题,故释为公正之中道可通,且有《山海经·大荒东经》所载“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左证,② 详见梁涛:《儒家道统说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21页。 且此后上甲微以此中道原则志之不忘,进而“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祗备(服)不懈”,由此成汤始得“用受大命”,可见此段之论述重点在于自上甲微至成汤皆以中道原则行事,无论求取争讼之公正,或传至后世以至受大命,皆属外在之治道范畴。
前期《保训》之“中”之内涵讨论有一说为“讼书”说或“刑书”说,已指出“中”与中国早期法律之关系,多有益于辨析第四段之内涵。然前此学者将“中”径解释为与法律相关之实物,恐有所不然。正如梁涛老师所论,“《保训》主要反映的是儒家的思想,应该将其放在儒学的思想脉络里进行解读”。[1]而依本文开始所论,“中”于《保训》同篇之中,其内涵应保持基本一致。故本文采用梁老师“中道”说,第四段之“中”意为上甲微对有易行使中道(“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而并未伤害他(“微无害”),又将此中道归功于河伯(“乃追(归)中于河”),由此,“中”之内涵保持基本一致,均为思想之中道,且有《山海经》文献传说作补证。
今对比第三与第四段“中”之内涵,又有所差异,可称为《保训》中道内涵之不同维度。第三段之“中”明显为舜之德行修为,可称为“德行之‘中’”。而第四段之“中”更侧重法之原则,而法又为古代施政之主要内容,如《尚书·吕刑》云“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士制百姓于刑之中”,“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咸庶中正”等,均指刑罚应严明公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逸周书·尝麦解》又以“中”称刑法之书,可见“中”于刑法之重要性。此外,《逸周书·祭公解》之“敬明乃罚”于清华简《祭公之顾命》相应文句为“克中尔罚”,皆可见“中”与刑法之关联。此前俞荣根先生《儒家“中道”的法思想及其普世价值》[4]皆尝备论之,可作参证。故第四段之“中”可称为“治道之‘中’”。
由此可见,第三、四段作为文王训诫之主体,实包含内在德行之“中”与外在治道之“中”两部分内涵,各有侧重,而非同一主题之反复申述。由此,则原为纵向历时性单线传授之中道谱系遂有横向之内在德行与外在治道两部分内涵,由此扩展为立体传授系统,图标如下(图二):
由于车间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机床发生故障、订单取消、紧急插单等各种突发状况会干扰调度方案的执行过程,影响车间的总能耗和完工时间。下一步将重点研究考虑车间动态事件的调度问题。
图二 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授图·式二
再者,两段所述之“中”,虽表面可分为内外双重维度,却又非各自孤立,实则内中有外,外中含内,只其表面形式有内外之别。具体而言,第三段舜之“自诣厥志”,“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为典型以内在修为与德行践行“中”,而“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意为不排斥百姓之正常所求),“厥有施于上下远迩”(意为将此“中”之准则施及上下远近神祇之祭祀)则是将此“中”之准则施及政事与祭祀,属外在之治道范畴。第四段整体之复仇与刑罚之事属典型外在治道范畴,然上甲微与成汤于此事及其后之个人修为又属以内在德行践行“中”,如“微志弗忘,传贻子孙”,成汤“祗备不懈”等。王苏先生于《孟子的中道思想》曾引《孟子·离娄下》讨论及此。《孟子·离娄下》云:
而“密旨”云者,实则仿效佛教尤其禅宗教外别传之传心之旨而将十六字亦建构为主心之传心说,从而藉十六字将尧舜禹授受之核心由“允执其中”转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心性论层面,而实较《论语·尧曰》所载“尧曰:‘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有所偏离。
清华简《保训》的“中”是指中道。其中舜的故事是从正面讲积极的中,要求在人与人之间确立恰当的准则、原则,以避免彼此的矛盾、冲突,达到和睦相处。上甲微的故事则是从反面讲消极的中,主张应秉持中道,以直报怨,避免冤冤相报、血亲仇杀对部落共同体的伤害。通过舜与上甲微的故事,《保训》表达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1]
图三 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授图·式三
此外,梁涛老师则指出舜与上甲微故事各体现“中”之积极与消极两面:
王苏先生言,“孟子所举禹、汤、文、武诸圣,不过各就一事而言,以见诸圣忧勤惕厉,不敢稍懈之意。此种忧勤惕厉之心,即是执中之道”,① 王苏:《孟子的中道思想》,王苏:《中道探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然也。故清华简《保训》文王诫语之末亦以“祗备毋懈”戒勉太子发。由此,可进而图示如下(图三):
“允执其中”(《论语·尧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道心精一→道心—仁义—中
亦可见文王训诫太子发时所用两事之各有所重而意藴深远,而非单纯平直同义反复,实则两则故事各有侧重而又互相联属,构成文王所述中道内涵之整体。
在课堂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是建立在平等、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之上的。而传统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的地位被提到了学生难以企及的高度之上,师道尊严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更多的是惧怕。地位差距的悬殊令学生难以主动地和教师展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影响到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这对于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形成大有裨益。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对于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二、宋儒道统说“虞廷十六字”诠释辨正
自朱熹继程颐“《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立“十六字心传”之说以构建道统体系,集道统诸说之大成,而道统论始得确立,其后影响深远而广为人称说。然究其实,汉唐及朱熹之“十六字”阐释尚需辨析分别。
此前,梁涛老师于《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问题》中尝详密梳理道统论思想内涵中“仁义”“礼”与道统中道传承之关系,提出“由韩愈首倡、朱熹集大成的道统说实际是以‘仁义——中’为内容的,其中‘仁义’是核心,‘中’是针对仁义或心之体而言”,主张统合“仁义——中”与“礼义——中”。[1]
今暂不论“仁义”“礼”等内涵问题,仅审视宋儒道统说所主张道统传承之标识语辞“虞廷十六字”及其“中”字内涵之诠释,亦可见宋儒道统说之偏离与迁移。
(一)汉唐“允执其中”义
朱熹“十六字心传”之依据为《论语·尧曰》首章所载“允执其中”与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然自吴澄、梅鷟、阎若璩迭加详辨,清季以降学者大多信同阎氏辨伪之说而以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及其所载“虞廷十六字”为伪,梅鷟且指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句源出《荀子·解蔽》引《道经》之“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且力辨“传心”之说云:“传者不悟其伪,而以为实然,于是有传心法之论。且以为禹之资不及舜,必益以三言然后喻。几于可笑!盖皆为《古文》所误耳,固无足怪也。”[5]139如此,实可考者仅余《论语·尧曰》所载“允执其中”四字。
流域和各省的水功能区划已经批复多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对水功能区的认知水平提升,当年划定的水功能区划已有部分成果与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如部分保留区长度过长,且区内有集中城镇存在;部分饮用水源区无取水要求或在取水口下游划分长度过长等。但在《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前无水功能区调整程序规定,无法操作。虽然2017年出台的《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了调整程序,但对水功能区调整的技术要求和审查要求并未配套出台,现阶段仍难以操作。
前人已备论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虞廷十六字”系参合《论语·尧曰》首章及《荀子·解蔽》引《道经》而成,其中《论语·尧曰》之“允执其中”四字古义,可见《礼记·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魏)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曰:“允,信也。困,极也。永,长也。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6]1714(晋)皇侃《论语义疏》云:“云‘允执其中’者,允,信也。执,持也。中,谓中正之道也。言天信运次既在汝身,则汝宜信执持中正之道也。……若内执中正之道,则德教外被四海,一切服化莫不极尽也。云‘天禄永终’者,永,长也。终,犹卒竟也。若内正中国,外被四海,则天祚禄位长,卒竟汝身也。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也。”[6]1715可见自《礼记》至汉晋,《论语·尧曰》之“允执其中”之“中”主要解为治道之“中”。
晋唐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注疏之代表为题为汉孔安国所作之传与唐《尚书正义》,题孔传云“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仅作字面传解,至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则云:“居位则治民,治民必须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者经也,物所从之路也。因言‘人心’,遂云‘道心’。人心惟万虑之主,道心为众道之本。立君所以安人,人心危则难安。安民必须明道,道心微则难明。将欲明道,必须精心。将欲安民,必须一意。故以戒精心一意。又当信执其中,然后可得明道以安民耳。”[7]134故其所论重点在“明道以安民”,以是于汉唐经解之下,“中”主要为治道之绳准,而尚未如宋儒之精细以论心性。
(二)朱熹“虞廷十六字”阐释之迁移
朱熹继程颐“《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立“十六字心传”之说,以为道统传承之标识而加以阐释,以构建道统体系,其后影响深远,自是皆以列圣“传心”目之。(参见图四《钦定书经图说》之《帝王传心图》)然究其实,朱子“传心”之道统说尚需辨析分别。“虞廷十六字”于朱熹阐释体系下,四句之具体内涵与地位尚有所区别,或曰论述重点有所差异,甚至于朱熹阐释体系下有所迁移。
从试验结果可知,随着两种铁离子用量的增大,磁性产品的产率逐步升高。通过前面的反应式可知,矿浆中生成新的Fe3O4颗粒,并在赤铁矿表面形成物理吸附。随着亚铁离子与铁离子用量不断增大,赤铁矿表面吸附越来越多的Fe3O4颗粒。由于新的Fe3O4颗粒增强赤铁矿表面的磁性,间接使赤铁矿磁性不断增大,使其克服自身重力,被磁选机的磁场捕获,使得磁选的回收率增大。当亚铁离子和铁离子总用量为0.021 mol/L,赤铁矿回收率达到最大。
朱熹于44岁以后之《朱子语类》中载有:“如《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便是尧舜相传之道。”①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五十八。 且不论尧舜所传本如《论语·尧曰》所载为“允执其中”四字,舜禹相传始益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而朱子或于言谈之际不加简别之可能,仅观朱子所云“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者,尧舜禹相传之密旨也”,② 朱熹:《答陈同甫》,《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 可见朱子欲赋予道统以标识而加以落实,此标识即依《论语·尧曰》与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而指为所谓“虞廷十六字”,然自吴澄、梅鷟、阎若璩迭加详辨,清季以降学者大多信同阎氏辨伪之说而以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及其所载“虞廷十六字”为伪,梅鷟且指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句源出《荀子·解蔽》引《道经》之“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且力辨“传心”之说云:“传者不悟其伪,而以为实然,于是有传心法之论。且以为禹之资不及舜,必益以三言然后喻。几于可笑!盖皆为《古文》所误耳,固无足怪也。”[5]139如此,实可考者仅余《论语·尧曰》所载“允执其中”四字。
频谱分析技术主要是根据不同介质表面波传播频率不同的特性,针对检测对象的状态进行判断。将其应用在道路桥梁无损检测中,需要技术人员在结构表面施加一个瞬间垂直冲击力,产生一组瑞雷波面,这种波面是以振源作为中心,具备多种频率,通过在不同位置的锤击,检测人员可以得到不同的瑞雷波面信号,结合安装在相应位置的传感器,可以实现对瑞雷波频率的检测分析,继而实现测定不同深度分层介质力学参数的目的。相比较传统检测方法,频谱分析检测技术的检测速度更快、检测频率更高,能够用于路面或者桥梁不同分层介质厚度均匀性和层间接触情况的检测[4]。
本次调查使用自编问卷,内容设置上,在国内英语需求分析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选项设置为封闭式选项与李克特等级选项相结合的方式,为避免填写者态度不明确,在李克特等级设置上,采用了四级结构:非常同意、基本同意、不太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去掉了模棱两可的中立态度项,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英语使用频率及主要用途,二、英文资料使用状况,三、英语对职业前途的影响,四、英语学习需求及途径。追踪访谈内容在此问卷基础上进行深入及延伸,主要包括了当前英文版及其翻译版资料的具体使用状况和存在问题以及从业人员英语学习需求两方面内容。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朱子复以道心人心精一持中之心性论与天理人心之天理论相辩,将“十六字心传”演为“人心”“道心”之辨③ 朱子道心人心与天理人心诠释有新旧之别,兹不详述,详李明辉:《朱子对“道心”“人心”的诠释》(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前人多有注意④ 如梁涛《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再检讨——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问题》所论:“……这样,仁义的问题便转化为人心、道心的问题。”(《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由此,可总结“传心”之说为朱熹根据理学整体理论体系建构之需要所作之理论阐释迁移,其迁移脉络为:
[59]拉斐尔·贝塔佐尼:《神话的真实性》,〔美〕阿兰·邓迪斯编,朝戈金、尹伊、等译《西方神话学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137页。
由此,原为尧舜二帝亲授之“允执其中”之中道内涵代之以心性论阐释之心之内涵,至有学者如大儒胡宏云“尧授舜,舜授禹,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8]132径将后二句尤其尧舜二帝亲授之“允执厥中”割去。
同时,朱熹既于“十六字”之内强调“危、微、精、一”之心法,则末句“允执厥中”相对于前三句成为外在之准则,而非心性之“中”,如朱子云:“惟精惟一,是两截功夫。精,是辨别得这个事物。一,是辨别了,又须固守他。若不辨别得时,更固守个甚么?若辨别得了又不固守,则不长远。惟能如此,所以能合于中道。”[9]322既云“合于中道”,则“中道”仅为“危、微、精、一”之目的与准则。以是朱熹道统论只可名为“传心说”。(参见图四《钦定书经图说》之《帝王传心图》)
自唐代韩愈以来,中经宋儒苏轼、二程、朱熹等批驳,以为“性恶二字,大本已失”,将荀子排出宋儒道统论传承系统之外,仅列为子学,至清代雍正年间,更遭罢祀孔庙。然经近代以来学界论辩,可知古代对荀子思想多有误读,以致欲逐之后快。近年学界力主为荀子正名,梁涛老师更提出重构道统、统合孟荀之主张。
今通过讨论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承之双重维度,可见先秦文献视域之中道传承本自浑然一体,兼具德行与治道之内外双重内涵,与孔子与子思所主“合外内之道”相近,而考察荀子思想,更有与中道思想之密切关联。
此前徐克谦先生、梁涛老师、吕庙军先生等均对荀子之中道思想及其与儒家中道传承之关系作过详密讨论。
图四《钦定书经图说》之《帝王传心图》
三、重构道统,回归中道,统合孟荀
徐克谦先生《论荀子的“中道”哲学》对中道思想与荀子论中道各方面加以梳理,如荀子论“中”为“先王之道”,“中”为礼义,“中”与权衡、变通、“中”非乡愿,“中”与王道兼术,“中”与道德修养立身处世,“中”与解蔽等,[10]可见荀学与中道之密切关系。
梁涛老师云:“翻开《荀子》一书,不难发现对于中道的详细论述和系统阐发,荀子不仅对‘地中’‘中正’‘中和’‘中庸’等思想都有涉及、论述,且做了进一步发展。不妨夸张地说,荀学某种程度上可称为‘中’学。”[1]
吕庙军先生于讨论清华简《保训》时亦曾考察荀子思想与中道传承之关联,如吕庙军先生等于《清华简与〈荀子〉语言文字关联研究》主张《保训》上甲微之“中”更近于可实际操作之“术”层面,且与《荀子·儒效》相近,《荀子·儒效》云:“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则“中”即“礼义”,为治道之准则。[11]
此外,梁老师尝将《保训》“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与《逸周书·文儆解》之“民物多变,民何向非利,利维生痛,痛维生乐,乐维生礼,礼维生义,义维生仁”之句对照,论为《保训》用中,《文儆》用礼。就本文前所论,第三段舜求中之故事虽为舜以内在修为与德行践行“中”,然“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意为不排斥百姓之正常所求),“厥有施于上下远迩”(意为将此“中”之准则施及上下远近神祇之祭祀)亦为将此“中”之准则施及政事与祭祀,属外在之治道范畴。今再审视“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一句,因其承认人之正当欲求,亦可见与荀学相通之处,而非如宋儒所论“天理”“人欲”之二分。兼以荀子主张“中”为礼义,亦可见荀子所论对先秦“中”之观念多所继承,正如荀子所论“中”为“先王之道”(《荀子·儒效》:“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
果蔬运输系统设计框图,如图2所示。果蔬采摘后,贴条形码进入流通领域。条形码已被广泛应用在果蔬采摘系统,人工读取一个条形码需要大约10s,用机器读取条形码花费的时间大概是2s。
由此重新审视道统学说,“道统论”虽为宋儒依托《论语·尧曰》与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等所建构,实亦系总结前人所欲发而来,且就《论语·尧曰》与清华简《保训》而观,先秦确有传“中”之传统与论说,特宋儒将其点明而建构成理论体系,然宋儒道统说虽以“允执其中”张本,论说重点却落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两端,偏离文献之旨与历史之实。今当重回先秦文献本旨,以中道传承为标识与核心,回归先秦“中”字与中道思想之丰富内涵,重构道统。
此前,梁涛老师主张由“礼义—中”之角度将荀子思想纳入道统范围,是就儒家仁、礼思想内涵传承而言,“从礼义、中道的角度看待道统的话,那么,荀子的地位便无疑大大凸显起来,传道统者,有荀卿焉”。就本文所论清华简《保训》中道传承系统之双重维度而言,第三段舜求中之故事与孟子德行修养之仁学角度相应,而第四段上甲微假中归中之故事则体现治道,与荀子礼教主张与中道思想相应。且即便凸显德行之“中”之第三段舜求中之故事,其“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亦更近于荀学之主张。
故作为道统传承标识意义之中道实兼有“内圣—心法—中”与“外王—治道—中”之双重维度,以此中道统合“内圣—德行—仁义—中”与“外王—治道—礼义—中”之两端,理论系统则兼顾仁学与礼学两端,统合孟荀,始成完备且符合历史事实之道统传承体系,同时反本开新,以达中道思想与道统论于今时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梁涛.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说——兼论荀子在道统中的地位问题[J].邯郸学院学报,2013(1).
[2]李学勤.周文王遗言[N].光明日报,2009-4-13.
[3]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J].文物,2009(6).
[4]俞荣根.儒家“中道”的法思想及其普世价值[G]//当代儒学(第三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梅鷟,姜广辉.尚书考异 尚书谱:卷二[M]//朱汉民.岳麓书院国学文库.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黄怀信,周海生,孔德立.论语汇校集释:下册[M]//中华要籍集释丛书.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孔颖达.尚书正义[M]//黄怀信,张岂之.十三经注疏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胡宏.胡宏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朱熹.朱子七经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徐克谦.论荀子的“中道”哲学[J].中国哲学史,2011(1).
[11]吕庙军,刘聪颖.清华简与《荀子》语言文字关联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2).
中图分类号: B2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030(2019)01-0026-09
基金项目: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出土《书》类文献思想研究”(CTWX2016BS026)
收稿日期: 2018-09-10
作者简介: 杨家刚(1987-),男,山东聊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刘文星)
标签:清华简《保训》论文; 中道思想论文; 道统论论文; 统合孟荀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论文;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