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作业改革的思考_数学论文

对初中数学作业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初中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渗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数学作业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理应在改革之列。

一、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的现状

(一)教师普遍采用“题海战术”,且美其名曰“熟能生巧”

很多教师不求质、只求量,大量布置作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出现了作业效果欠佳、抄袭现象严重、学生身心疲惫等问题。

(二)“无设计”问题凸出

目前初中数学作业中的很大一部分带有随意性,模式单一、内容趋同、无层次性,这些局限于教材、拘泥于“算”和“练”的作业,不仅不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而且无法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它限制了学生的活动空间,窄化了知识视野,抑制了思维的发展,影响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课堂环节一直是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热门话题,教师们热衷研究。而作业布置等课后环节存在的问题往往被教师们忽略,这给前后课教学衔接留下了隐患,学生新课听不懂,往往源于前一节课的作业完成得不理想。合理的数学作业,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重复、不繁杂。教师应从多角度、多维度科学地设计作业,不论在作业的形式、内容方面,还是在作业的数量、难度方面,都应遵循“科学”这一原则。

二、初中数学作业改革与思考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作业应有助于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发展技能、智力和创造才能,作业设计应着力于知识的迁移、转化、延伸和变通,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作业内容精简化

为了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考虑本课、单元、学段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本课在单元、学段中的地位,根据学情布置分层次、少而精的作业。作业要体现基础性、典型性、层次性、拓展性,体现对思想方法的重视。

初中数学教材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

数学思想:(1)函数与方程的思想;(2)数形结合的思想;(3)分类与整合的思想;(4)化归与转化的思想;(5)特殊与一般的思想;(6)有限与无限的思想;(7)必然与或然的思想。

数学方法:一类是代数变换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公式法、比值法等;一类是几何变换法,有平移法、对称法、延展法、放缩法、分割法、补形法等;一类是逻辑推理法,主要有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枚举法;还有一类是合情推理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猜想法等。

案例1(题组作业)

1.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1,∠ADC=60°.等边△AEF两边分别交边DC、CB于点E、F。

(1)特殊发现:如图1,若点E、F分别是边DC、CB的中点,求证:菱形ABCD对角线AC、BD的交点O即为等边△AEF的外心;

(2)若点E、F始终分别在边DC、CB上移动,记等边△AEF的外心为点P。

①猜想验证:如图2,猜想△AEF的外心P落在哪一条直线上,并加以证明;

②拓展运用:如图3,当△AEF面积最小时,过点P任作一直线分别交边DA于点M,交边DC的延长线于点N,试判断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2011年莆田市中考数学卷第25题。)

2.如图4,过菱形对角线交点的一条直线,把菱形分成了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是全等的吗?为什么?(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69页习题8.)

3.已知:∠MAN=60°,点B在射线AM上,AB=4(如图5).P为直线AN上一动点,以BP为边作等边三角形BPQ(点B、P、Q按顺时针排列),O是△BPQ的外心。

(1)当点P在射线AN上运动时,求证:点D在∠MAN的平分线上;

(2)(3)略。(2007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数学卷第25题。)

4.已知:如图6,AB为⊙D的直径,弦CD ⊥AB,垂足为E,直线l绕点E旋转,交直线AC于P,交直线AD于Q(不与AB重合),分别过C、D作CF//l、DG//l,交AB与F、G。

(1)求证:GE=FE;

(2)设AC=a,解答下列问题:

作业要求:根据你个人的能力完成其中的全部或部分题目,完成本题组后,在小组内交流第1题的解法,探讨一题多解。友情提示:若解答第1题没有思路,可先解答后3道题,然后回头解答第1题。

设计意图:这是一份初三复习后期的作业,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挑战中考压轴题。题组中的4道题体现了“关联知识互化”与“同一实质变化”,其中第1题是集阅读理解、实验操作、猜想证明、应用探究于一体的小课题式综合题,由后3题延伸、变化、拓展而来,此题引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试验、发现、联想、推广,要求学生在操作、实验等尝试性活动中表现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的能力。此题结论开放、方法开放、思路开放(试题有十几种解法),能有效地反映学生高层次思维,融合了特殊与一般思想、转化思想、数学建模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反思与策略:设计题组的方法有:①易混知识对比;②难点知识对比;③关联知识互化;④同一实质变化。初中数学作业可采用题组形式呈现,这在复习课尤为有效,学生完成题组后,对知识分类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能集中精力探索同类问题的本质,总结出解一类问题的方法与规律,做到“解一题会一类”。要求是,教师布置作业时能遵循精简性、适量性、层次性、针对性等原则,这样的作业才是高效作业。

(二)作业形式多样化

在大多数学生的意识里,做数学作业就是解题,包括教材上的、试卷上的、参考资料上的。学生对数学作业的理解,似乎被引进了一个死胡同,其实,数学教学中既要有书面作业,还要有考查学生思维深刻性及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的作业。

案例2(单元反思作业):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具体操作如下:一个单元后教师安排一节数学反思课,反思表提前发给学生。

单元:____反思表

班级:____小组:____姓名:____

作业要求:由合作小组组长分工,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周末时间完成,学生熟练后,很多分块内容可以在平时整理完成)。

设计意图:这类大型作业,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打破教材体系,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条理化,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反思与策略:教师可以利用以上某分块内容进行作业设计,如利用学生的错题,教师设置了“查错式”作业,目的是引导学生找到解题出错的原因,改善自身的学习方式。“查错式”作业的实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摘录错题,分类整理。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把与本单元相关的数学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阶段测试中常出现的错误(含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点)摘录下来,并进行分类。

第二阶段:反思原因,制订策略。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反思解题出错的原因:一方面,自己对所学知识是否理解透彻;另一方面,自己的学习习惯、个性品质是否有缺陷。在学生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制订可行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课堂习题、作业、试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之前暴露的问题融入新题中,并以逆向思维或变式的形式呈现。

事实上,数学作业的形式多种多样,按手段分有看、读、写、做等;按时机分有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按内容分有知识性作业、技能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研究性作业;按形式分有口试、小课题研究、小论文、作业分析、活动报告、大型作业等。选择不同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作业设计是一项充满艺术性、创造性的活动,开放式、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亲近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因此,一线数学教师应该正确树立新型的数学作业观,在实践中探索、挖掘更多、更好、更新的作业形式,让数学作业以新颖有趣、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让数学作业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和远离数学学习的理由,让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

标签:;  ;  ;  

关于初中数学作业改革的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