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规模语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实施“六开放”_思维品质论文

在小规模语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实施“六开放”_思维品质论文

小语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实行‘六开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创新能力论文,小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立足改革,致力于创新。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过去的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充分开发人的各种潜能及注重形成健全的个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说来,应实行以下六开放:

一、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

培养学生敏锐、细致、全面、准确的观察能力,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史证明,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著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因此,教师在小语教学中必须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观察自然:结合作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语文,去增长见识。学生亲自参与,耳闻目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体验置身其间的无限乐趣,陶冶高尚情操。

2.观察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和语言的积淀、写作素材的积累等,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

3.观察荧屏:荧屏虽小却包罗万象,它是个特殊的窗口,学生通过荧屏,能了解那些直接观察不能了解的知识,丰富生活,拓宽视野。

4.观察插图:小语课文中配插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我们对这些插图不能“视而不见”,而应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观察插图助熟悉课文,以观察插图助背诵课文,以观察插图助读懂课文,以观察插图助训练语言,以观察插图助放飞想象等等。

二、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的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说。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堵住学生的嘴巴,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独立小声说、同座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表达感受:结合阅读教学,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每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以下问题: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让学生“实话实说”,充分抒说自己读文的感受,有多少说多少。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没有那种搜索枯肠,被逼“招供”的困窘,个个跃跃欲试,充分表达。教师则大力表扬、鼓励、引导,使学生如鲠在喉,一吐为快。

2.表达见解: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欲望;或学生个体遇到“卡壳”现象时,教师可让学习小组(四人或三、五人一组,学生学习水平不同)进行讨论,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在讨论中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提高表达能力。

3.表达想象:结合阅读、作文教学让学生利用插图想象说、填补空白想象说、续补结尾想象说、扩充情节想象说、假设情节想象说、转换角度想象说、融情假设想象说等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象。

4.表达生活:小学生作文是生活的写实。想和写之间有一个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课堂上的“说”起到一个衔接作用。让学生大胆说、积极地说、完整地说,把原来的腹稿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通过说与听,学生们相互交流、讨论、争鸣,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更好地表达生活。另外,可开设“生活见面交际课”、“热门话题课”、“即兴讲演课”等等,让学生充分表达生活,培养表达能力。

三、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开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伏下来想想”、“眼睛闭起来想想”等,使学生养成“静思”、“独思”的好习惯。

1.在空白点思考:大凡文质兼备的文章总是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在创作方法上也称作“空筐艺术。”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新。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在“芦花村里的人听到河沿上响了几枪……‘有志不在年高’。”这一段,作者巧妙布置情节简单,为了深化学生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想象那时河岸上的具体情景,以“芦花村里的人听到了几声枪响跑到河沿上”为开头,写(说)一段话。

2.在矛盾点思考:很多课文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救助了车夫并不感到欣慰,反而变得严肃,甚至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穷人》中,桑娜企盼丈夫出海归来,为丈夫的迟归而“心惊肉跳”,但抱回了西蒙的孩子后又忐忑不安。仅仅是怕自己挨揍吗?《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老奶奶内心焦急却怎么又能那么耐心地等待呢?等等,让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明好处、长思维、强创新。

3.在求导点思考:求导,即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要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童;《思忌赛马》中的孙膑之所以能帮田忌在弱势中反败为胜,正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为此,教师一定要抓住求异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求导中创新。如:教学《山里的孩子》一文,教师设计了如下求异作业:

①山里的孩子想象着,让果树____,让鲜花____,让小草____,让小溪____。他们还想____,让大山里各种动物____。

②我们想象着,让____,让____,让____,还想____,让____。

上述两题,第一题是课文语言的积累,后面一题从课文受到启发,充分让学生思考,发展求异创新能力。

4.在转换点思考:语言转换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对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基础上,按一定的要求进行重新构思、组织、融合、润色,并进行新的表达,以求借鉴规范的语言材料,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语言转换点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转换中创新。转换的方式有换地点、换人物、换时间、换顺序、换思想、换文体、换语境等等。

5.在模糊点思考:文学艺术的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张力。鲁迅先生在论《红楼梦》曾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教师要善于抓“模糊”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已见,进行创新。

6.在疑难点思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此,教师可让学生抓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舞学生多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学生能在疑难处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本身就是一种好学、乐学、主动学习的体现,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问难,一是要大加鼓励;二是要妥善处理,巧妙引导,使学生质疑问难的质量越来越高,更具创新性。

7.在细节点思考:文章的细节,像藏在绿叶丛中的花朵,扒开绿叶,才能见到花朵的美丽.如“《林海》一文写花,偏偏写一句“花丛中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小红豆”一词把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场雪》写柳树上的银条儿“毛茸茸、亮晶晶”,松树和柏树上的雪球“蓬松松、沉甸甸”.对这4个ABB型词语,教师可提问:“毛茸茸的东西怎么会亮晶晶?蓬松松的东西又怎能沉甸甸?”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体会到了银条儿和雪球的形象所给予人们的特殊质感。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描写,其实细心品起来,是非常精绝高妙的。像这样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燃起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疏通学生思维的流程。

8.在反复点思考: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一点,作者在一课中多次反复提到或描写某种现象和情况。为此,教者可让学生在反复点思考,对其进行品评,从中领悟发现作者的“用心良苦”。如《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有5处对扬科眼睛的描写:

1.他长得很瘦弱,脸黑黑的,淡黄色的头发直披到闪闪光光的眼睛上。

2.他躲在草堆后面,眼巴巴的透过开着的门,望着挂在墙上的小提琴。

3.这个瘦小的孩子睁大了惊恐的眼睛。

4.孩子一句话也没说,他也许是吓坏了,只是瞪着眼睛,像一只被抓住的小鸟。

5.小音乐家扬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再动了。

让学生思考带点的词,并说一说自己的新的发现和想法。

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金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促使思维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绘画: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在阅读教学中引导绘画,可促使学生借助想象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通过绘画将形象还原成画面,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服务于语言训练。

2.实验:以思维的可显性促进理解的科学性。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实验,可以诱发学生兴趣,使其借助动作思维以外化内部理解,从而科学地理解教材。但要使实验服务于语言训练,须注意以下几点:①材料简易。②实验有序。③语言参与。④探索内蕴。

3.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制作一个模型和同类特品等,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内化,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如:学习了《一次科技活动》,能让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学习了《琥珀》,可让学生试作一个琥珀等等,并让学生写写制作过程和感受及新的发现等。

4.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不少说明文和应用文。在学习了这样的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实践操练一下;看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看是否有自己的创新因素等等。如:学习了《我们新朋友——电脑》,有条件的就让学生操练等。

五、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

人都有自我表现的要求,而小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更有自我表现的愿望,尤其是这种表现的成功而受到老师的夸奖,学生更喜在心头,笑上眉梢。因此,教师在课内外要让学生暴露自我,勇于表现自我,在表现中创新。

1.在表演中表现:小学生好动、好表演,小语教材中,有许多不同载体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儿童表演,为此,教师可抓表演点,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创新。因为实践表明:表演调动和调节着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一切心理因素;把认识与创造、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张扬个性与健全人格统一起来,而且在表演中,学生对教材语言有一个再想象、再创造的过程。

2.在竞争中表现: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因此,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对学困生,教师尤其要实行正面激励“情感倾斜”,爱护备至,帮助他们在竞争中取“长”补“短”,获得成功的机会。

3.在实践中表现: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句话告诉我们,时时处处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仅体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而且还落实在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充分表现自己,充分创新。

六、开放学生的教材,提供凭借的机会

叶老指出:“‘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传统的小语教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封闭性,把教材看成“唯一”,在一定程度上障碍了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创新的小语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学生的教材,开放学生的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校外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1.向课外读写开放:课前开放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性背景材料,作好阅读的铺垫,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课前可让学生阅读反映资本主义制度下穷孩子生活的书籍,使学生通过诸多生活画面的感受,具体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穷孩子的悲惨遭遇,以激发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痛恨和对穷孩子的同情。这样,课文阅读中,教者只需稍加诱发,学生情感则能顺利融入课文情感的渠道。课内开放阅读,突破教学难点。

2.向各科教学开放: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有些课文以课文语言为凭借,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和各科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同提高的作用。

3.向校外世界开放: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大自然中学语文,感受生活中的红、绿、蓝……教师带学生进行参观访问,开阔视野;调查考察、了解实情;踏足远郊,丰富知识等等。同时,鼓励学生随家长外出旅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媒体作用,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语文教育资源。

标签:;  ;  ;  ;  

在小规模语言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实施“六开放”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