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蒋芝芳
摘要: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正确地掌握了基本概念,就等于抓住了知识网络结构中的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既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又要使学生有意义地获取基本概念。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快捷深入地理解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是数学基本技能的形成与提高的必要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遇到众多的概念、定律,如果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正确完整的数学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各种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有助于各种、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有些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机械方法来记这些概念、定律,这样必然带来解答问题中的生搬硬套,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进行交流和介绍,以期实现共同提高教学效益。
一、以旧引新法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与旧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旧知识,从中引出新概念来。这样既概括了旧知识,又学了新概念,有利于精讲多练。例如在对“比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教学时,首先将以前学过的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一次复习和巩固。让学生理解“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数(零除外),以及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零除外),得出的商(分数值)不变。”这两个性质,让学生自己从这两个性质中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都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从而达到在复习巩固已学概念的同时,掌握新新概念,并能在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二、直观引入法
感知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知所积累的感性材料,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缺乏足够的感性材料,思维就不能进行,让学生借助直观的作用形成充分的表象才能有助于概念教学的形成。直观引入法适用于几何形体的概念,整数、分数的概念。数学概念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邻的、有相反的、有并列的等等。特别是到了高中年级,随着知识面的不断扩展,概念的不断增多,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完成。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凭借学生熟悉的实物模型与直观教具进行演示,把直观感知和启发思考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为学生积累丰富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教学概念,而且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形象中获得深刻印象,寻求规律,巩固深化。
如教“长方体表面积”概念时,通过教具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表面积与体积是两回事,避免了概念的混淆。在长方体三组对面分别涂上三种不同颜色,在背面画出一个1平方厘米大的方格,教师再演示,并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求长方体表面积的规律(长×宽+长×高+宽×高)×2,算出结果后再数背面的方格,从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区别比较法
在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含义接近,但本质属性又有区别,这类概念学生比较容易混淆,必须把他们加以比较,以避免相互干扰。比较时主要是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学生看到进行比较对象的内在联系,又看到它们的区别,这样学得概念就更加明确了。如在对于“比”和“比例”这一章节中出现的“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难以理解,也很容易将二者混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区别比较的教学方法,先从“比”和“比例”这两个概念入手,理解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而这两个数之间的运算关系,“比例”则是两个“比”间的等量关系。“比”是由两个数组成的,而比例则是由四个数构成的等式。如2:3与3:7=9:21,前者是比,后者才是比例。这样学生理解了“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同时扩大或者都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零除外)比值不变”这一比的基本性质后,再来理解“在比例里,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这一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比较容易了。再如,在进行“质数”与“互质数”的教学时,也可以采用此方法,质数是指根据约数的个数而言的,质数是给某一个数(自然数)下结论。即一个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这个数就是质数。而两个数的公约数只有1,这两个数叫互质数。通过区别比较,学生就不会将二者混淆了。
四、情境引入法
马克思曾经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进行:“同学们,我们平时所见的车轮都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肯定地回答:“都是圆形的。”“方的行不行?”“那怎么行,方的怎么滚动啊?”“这样的行吗?”教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椭圆形问。“也不行,颠得厉害。”教师再问:“为什么圆的就行了呢?”当学生积极思考时,教师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同时板书:圆的认识。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就调动起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动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使学生一上课就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计算引入法
有的概念,与计算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可通过计算来引入概念。如通过计算 11 ÷ 3,41 ÷ 33,55 ÷ 6 等发现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然后引入循环小数的概念;又如通过计算 19 ÷7 而引入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概念;再如通过计算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引入圆周率的概念等。
五、联系生活法
有些数学概念,不可能完全依靠教具来理解,就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实际体验,通过分析,综合得出概念。
如教学“土地面积单位”时,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实际看一看1公顷究竟有多大,以获得较明确的印象。老师带着学生到操场上去,在事先量好的边长是100米的四个角处插上标杆,指出它的占地面积是1公顷,再让学生看看1公顷有多大。这样身临其境,学生获得的概念知识就更清楚、更牢固。
总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教给学生方法,就能做到既教给学生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06).
[2]鞠锡田.如何体现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性[J].教学与管理,2005(35).
论文作者:蒋芝芳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11月总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概念论文; 学生论文; 质数论文; 知识论文; 性质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11月总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