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姜 艳
摘 要: 本文以我校的地理校本课程的内容为例,分析了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简单介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以及开发的具体意义,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校本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是不是专家编写教材。国家课程因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地考虑每个地方、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更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能在教学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而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教师可以积极地参与到课本的编写中去,能够真正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背景和需要,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所处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彰显学校的特色。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就地取材
课程内容是课本编写最重要的部分。课程内容的选择关系到学生在经过学习后所取得的效果,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以及能否体现高中教学的目的。在进行课本编写时,需要结合学生选课手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及当地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和农业特征,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所在地的地理特征。
(二)精心挑选与编写
由于地理方面的知识十分的广泛,而对课程的编写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地理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做出精心的挑选,选出最有意义,最具代表性的地理教学案例,使其能够诠释应学的知识点。另外,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虑编写的内容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这个想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一来是袋子容易破,二来是如何使氧气长时间保存?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佟庆富先是选用了一种更加厚的塑料袋,把活鱼装进袋子里,灌进水和氧气再把袋口密封,但是鱼在里面只能存活一天,而一天之隔,原先鼓鼓的塑料袋也会瘪掉许多,因为塑料袋上有很多肉眼无法看到的小孔泄漏了氧气。佟庆富又把目光转移到了更坚固更易于密封的塑料瓶上。佟庆富选用了几个塑料瓶,装进净水和一个注满氧气的鱼筒,最后将塑料瓶密封起来。这样一来,不用担心瓶子会破,也不用担心鱼会缺氧而死。
(三)满足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L1OCp的伪随机码序列的长度是4 092,周期是8 ms。伪随机码是由一个12级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DC1和一个6级的线性移位反馈寄存器DC2模二和产生的,DC1和DC2的时钟速率都是0.511 5 MHz,DC1从第6、8、11个寄存器反馈,DC2从第1、7个寄存器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移动方向也都是从低位到高位。DC1的初始状态IS1是000011000101,DC2的初始状态IS2根据卫星编号不同从000000到111111。
从我国的素质教育方面来看,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弥补了国家课程教育中的不足之处,校本课程的开发,反应的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和地理问题、我们教师的积极参与程度为学生增添了更多的课程选择。
(四)课本内容要具有开放性
离子液体种类繁多,至今已合成出十几种能溶解纤维素的离子液体,为纤维素的均相溶解创造了条件。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转化制备5-HMF的研究比较如表1所示[7- 10,16- 24]。
(1)适应度值好的一类采用本地生存策略,即当前的生存区域已经有较好的生存条件,草莓植株可在当前区域进行生长。本地生存策略在使用2-opt交换方法的基础上融入遗传算法的交叉算子,采用双链单点交叉,pc为交叉概率,如果pc>rand,则将原个体与最优个体进行交叉,如图6所示。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对高中生而言,地理学科的知识都是烦琐无味的,理论知识更是空洞抽象,学生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而校本课程从高中生的学习能力出发,根据学生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课程的编写,并在授课时给予学生一些适当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学习气候这节的知识点时,需要学生记住主要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或者是给一段文字性的描述和气温变化情况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现有的资料,再分析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气候、气候的特征及分布情况等。这时,就需要老师对其做出一些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且学生能够很快地消化所学的知识。比如《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写的是当地的真实地理现象和事物,是学生所熟悉的地理环境,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喜爱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会带着一种独特的感情去学习,将空洞抽象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学得透彻明白,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复杂问题也都可以迎刃而解。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提升,也达到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对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舒适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恢复效果,还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一定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要让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兴趣,就需要老师在编写教材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产生兴趣的点,并将其编写到教材中去。例如,在《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的编写过程中,可以调查学生们比较喜欢的国家有哪些,再重点探讨这些国家的农业地域特征,最后再引出当地的农业地域特征,让学生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体制运行以来,省军区系统总体呈现向好向上的发展势头,但工作机制不顺畅、职责分工不明晰等问题仍然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体制活力,影响制约了省军区系统建设发展。
(二)实现教育目标
在校本课程中编写当地的地理资源以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课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问题,并不断分析解决问题,收集当地的各种地理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进一步实现教育的目标。
(二)理论结合实际,使复杂问题变简单
在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写时,需要收集大量的地理资料与地理资源,充分体现我们教师的自主权,提高我们对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专业的教学水平和课程意识。在收集的过程中,对当地的地理文化又有了相对清晰的了解;可以发现许多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资源;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考察方式对当地的地理性质进行调查,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四)加强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实际高分子链中,化学键的旋转除了键角限制外,相邻基团对其旋转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旋转位垒,同时化学键、原子和原子团都是有体积的,一旦占据了某个空间就不再允许其他键或原子(团)进入,存在体积排斥效应等,因此实际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要比自由旋转链大得多.由于实际高分子是受阻旋转链,其均方末端距的计算就需要引入一个刚性因子,在理想的自由旋转链模型与实际链之间搭建关系桥梁:
由于一本书的编制不是哪一位老师单独编写出来的,需要一个团队共同来完成书本的编写。在制作时,需要老师时刻关注周边的地理事物,关注本地的发展,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与研究,需要结合学校所有的地理教师进行研讨和决定,从而增进老师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通过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兴趣点,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地理的动力。
三、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课本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不能只有单纯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设置一些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的题目、如课外的调研活动、实地考察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通过自身的实际操作,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让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的接触,从根本上去了解地理,为学生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在上述四个特征中,柯文认为“中国中心观”的核心概念就是“区分”和“内部取向”。因此可以看出柯文提倡历史描绘的精细化,倡导把研究对象限定在小的范围、时段内,这就导致他后来的研究趋向于后现代,《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即为明证。可是精细化研究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即复杂现象及研究结论的大量涌现,使我们无法掌握这段历史时期的整体面貌,这也是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一个悖论。
(三)提高自我的教学素养
以《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为什么塔城的小麦和棉花等作物的产量要比其他地方高出很多,而且生长出的作物品质都很优良。这与塔城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这里的日照时间较长,光合作用较强,而且夏季的温度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然因素才是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包括当地的气候、温差、土壤和水资源等。经过气候特征、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再结合到实践中去,分析了解塔城作物长得好的原因,使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三)培养了学生热爱土地家园的情怀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编写,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家乡的历史、地理、文化等,让他们对家乡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是以新疆伊犁州的塔城为例,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很多的英雄人物也因此失去了生命,如孙龙珍,她为了捍卫这片土地,捍卫国家的尊严,在怀有身孕的情况下还毅然参加战役,不幸牺牲了。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产生对英雄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四)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新疆伊犁州的老风口为例,这是省道221线通往塔城的必经之路,也是一处让人望而生畏的风口,是一处长达二十多公里的老风口路段,经常刮起十级左右的大风,夏天到处是飞沙走石,冬天大风则席卷着积雪横冲直撞,道路上经常被一米多的大雪所覆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老风口也成了当地的一大交通危害。所以,为减少大风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威胁,当地的政府为老风口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老风口进行大批量的植树造林,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效地减少大风对人们的伤害。
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了解了老风口所处的地理状况、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这里常年干旱,生态环境相对较差,总是频繁地发生各种自然灾害,最主要的是人为的过度放牧、开荒毁林所造成的。如果人们不能及时地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及时制止对环境的破坏,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将被毁灭。让学生树立起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结语
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有:首先是校本课程的内容,在讲课时,并不是把每一节的知识都讲得面面俱到,而是应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针对性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课本上的内容并不是教学的重点,只是对学生起到了一个指引的作用,真正的重点是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要注意课本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观念里,同时,要保证课本内容准确无误,不要对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研讨与整合,才开发出来的。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地突破、不断创新,运用现有的资源编写出最完整的地理教学课本,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创新,并取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晓金,周璟.案例教学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8):43-44.
[2]李财业.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走进塔城》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28(4):42-44.
[3]王一宪.人教版教材地理案例的创新应用——以《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5):38-39.
[4]胡高娟.地方性课程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5]俞洁岚.校本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为例[J].名师在线,2018,64(27):28-29.
[6]李依铭.高中地理校本课程与统编地理课程教学整合的探讨[J].地理教学,2010(10):41-43.
[7]左海燕.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J].考试周刊,2014:154.
[8]刘少林.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探究[J].品牌,2015(1):283.
[9]沈新荣.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设置[J].教学与管理,2015(19):41-43.
[10]李胜.微课技术在版画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3):67-68.
作者简介: 姜艳,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标签:校本课程论文; 高中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应用论文; 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