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邓小平文选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邓小平文选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几年来,全世界关心中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人们都在谈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澄清的问题。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如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传统社会主义相比较,有什么新的重大的理论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是不是如同一些人所说的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这些问题都很大,在这里要作深入细致的论证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想依据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对这些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便求教于同仁。

一、改革开放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共产党人以改革开放为契机,重新审视了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新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并在这一崭新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伟大的实践,在短短的十几年间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瞩目。但是,人们在观察和研究中国问题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中国的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言下之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另起炉灶,完全抛弃了毛泽东,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其实不然。邓小平一直认为,搞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1〕因为:第一,没有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2〕他反复强调:“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第二,没有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始终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其核心原理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一个半世纪以来,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都抱定这一信念,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了剧变,社会主义在许多国家遭受了严重挫折,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暂时复辟的现象。在这个严峻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毫不犹豫地挑起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重任,重申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而现阶段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适时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搞社会主义,是谁也动摇不了的。”〔4〕中国之所以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且还在于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坚信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在要不要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标新立异,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内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

第三,没有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由许多基本原理构成的,其中有相当多的原理直接继承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原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原理,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理,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原理,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原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原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原理,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反对私有化的原理,执政党建设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等等。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绝对没有丢弃马克思主义,相反地,它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事实上,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总是十分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不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了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提高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邓小平认为:“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直达到我们的最后目的,实现共产主义。”〔5〕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形态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也没有被这一传统理论束缚住自己的手脚。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里有继承的部分,有发展的部分。”〔6〕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自己崭新的理论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首先表现在,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落后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未曾遇到的新的历史课题。列宁首先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先后搞了两个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国家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体制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他曾经设想,以市场、商业为基础,通过发展“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列宁的探索在苏联的往后发展中被打断了,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先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探索未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遗志,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应该说,这一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的最大的理论成果。毫无疑问,它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崭新的理论形态,还在于它用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新思想和新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阶段。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十四大提出的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些是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已提出的、或提出了没有完全解决的观点,而相当大的部分则是从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未曾遇到和未曾提出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两个主体和两种补充;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三项基本制度;以“四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三步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先富后富的辩证法;一个领导核心和三种依靠力量;“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等等。所有这些新思想、新观点连同十四大后出版发行的《邓小平文选》中提出的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就构成一种全新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

再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更为重要的是有自己新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柱。以往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是阶级斗争理论,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则是生产力的理论。邓小平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7〕“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8〕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考虑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中心点。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邓小平的新生产力论为基础的,而初级阶段论、改革开放论和市场经济论,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大支柱。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突破。这两大理论的确立,进一步揭示了现实的社会主义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有两个突出的理论基点:一是“两制分开”,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体制是应该也是可以适当分开的;二是“两权分离”,即公有制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应该也是可以适当分离的。理论上的这种剥离,不仅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深厚而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当前和今后深化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根据“两制分开”的原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不能改变的,改变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体制则需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样,它就顺理成章地回答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等问题。根据“两权分离”的原则,国家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占有生产资料,体现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性质;国家把生产资料交由企业去组织生产和经营,实行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赋予企业独立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法人资格,承担着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殖的责任。这不仅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扫除了理论的和实践的障碍,而且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如同《资本论》之于马克思主义。没有以一定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不完全的、缺乏生命力的理论,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是不能视之为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不仅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打上了一个阶段性的句号。

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怎样评价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发展前景,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时,国际舆论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舆论,就以为我们是要搞资本主义,或者以为我们这样搞最终要走到资本主义。当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更有人认为,中国说是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是搞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人们提出这个问题并不奇怪,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标准,社会主义是不允许发展私有经济的,是不搞市场经济的。况且,在当今的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都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都想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中国的现状,塑造中国的未来。

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邓小平提出并强调的有关这个问题的理论边界。任何事物都有个临界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临界点是什么呢?邓小平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9〕邓小平始终认为, 看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是不是搞社会主义,判断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不是占主体地位;二是看国家政权是不是掌握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手里。

现在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是,邓小平提出的这两条,正在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公有制经济在滑坡,化公为私的腐败现象在蔓延。要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能不能保住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不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能不能保住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权,自然要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已经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措施,就是在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相信,一个有五千多万党员和几十年斗争经验的大党,无论如何是不会重蹈苏联东欧剧变的覆辙的。

当然,一个国家变不变的决定因素,主要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政治决策问题。但是,要在政治上坚定,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坚定。只有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点,以及它在新一轮世界社会主义的周期运动中所处的历史地位。

据此,我们可以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时代特点和历史地位表述如下:第一,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纯粹的社会主义,但也不是搞资本主义。这就是说,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必然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必然要同资本主义结伴同行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

第二,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屏弃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建立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不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单地等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尽管这种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许多重大难题有待解决,但绝不能轻易听信并按照西方某些人的观点,把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绝对地对立起来,去追求所谓的产权私有化和市场化。

第三,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打破平均主义的社会主义,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但不是现在和不远的将来就能达到共同富裕。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人们的富裕程度是不同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先富后富的辩证法,也是要先富帮后富,注意防止两极分化,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四,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搞传统的没有人剥削人现象的社会主义,而是搞事实上还存在着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剥削现象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但是社会主义发展到现阶段,还做不到这一点。既然允许和鼓励私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就等于允许和鼓励资本主义因素的适度发展;只要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就必然会有剥削现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有害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而阶级的消灭则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会也不应该把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放在首位,而应该也只能创造将来能够消灭阶级和阶级剥削的物质条件摆在首位。这也可以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所以要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的深层次的理论依据。

第五,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那种封闭的、僵化的、狭隘地域性的社会主义,而是搞开放的、高度灵活的、世界历史性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不再是作茧自缚,闭关锁国,脱离世界市场,远离世界文明发展大道,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积极参加世界经贸组织,力求同国际经贸通行的各种条例、惯例和规则接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把社会主义经济推向世界经济大循环中去吸取养料,经受考验,以求生存、发展和壮大。因此,这种社会主义的实现程度和实现形式,将越来越受世界市场力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国际社会的生产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发展状况的制约,从而也就将越来越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了。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社会主义实现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本国人民的努力程度,而且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也有密切关系。所以,这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是直接地同世界历史相联系的,它既不能超越自身的发展阶段,也不能超越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历史阶段。毫无疑问,这种开放的、和平的社会主义,要比以往那种封闭的、“革命”的社会主义更长期、更复杂、更艰巨、更伟大,同时,也更具风险,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树立起了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开辟了一个新起点。它的成功,“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0〕它的蓬勃发展,必将对世界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8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7页。

〔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1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页。

〔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8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2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