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的运用策略&以“面向经济全球化”为例_iphone论文

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的运用策略——以《面对经济全球化》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情境论文,思想政治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课程改革重要理论支撑的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随着改革的推进,广大教师越来越注重通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但在实践中,情境导入图热闹、互动分析走过场、认识建构简单化的现象却相当普遍,致使教学情境的运用未能真正达到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笔者以《面对经济全球化》为例,就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谈谈看法。

一、情境导入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内容

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一般情况下,如果学习的主题直接与学生经验和兴趣相关,他们就会更关注并更多地参与。”当代教学论流派都强调教学要从儿童经验出发。因此,在运用情境导入新的学习任务时,我们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选取和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案例和问题,把概念和原理具体化到真实的、当下的生活世界中去。

如《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导入,可以选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产经营高度全球化的iPhone作为教学情境。

设计iPhone的美国苹果公司把制造环节分解到六个国家和地区的九家企业,然后将先进工业化国家制造出的高附加值零部件运送到中国,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完成组装,最后出口到美国进入苹果公司的营销网络。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在一部iPhone 178.96美元的批发价格中仅能获得3.6%的价值,约6.50美元,处于“微笑曲线”(见图1)的最底端。

请你结合背景材料,思考下列问题,并把你的思考与老师和全班同学分享:

(1)苹果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够主导iPhone的生产经营?

(2)iPhone的产业链反映了世界经济存在怎样的趋势?这对世界经济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我国企业在iPhone产业链中处于“微笑曲线”最底端的原因何在?对此,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对策?

这个情境的内在逻辑结构是:由生活中的“时尚”手机iPhone引出生产这种手机的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地位和作用,继而引出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最后引出置身其中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处境和正确态度。这与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是完全吻合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目前iPhone的知名度和使用率已经相当高,以此为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相反,如果情境材料远离学生生活,不仅不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学生在感知情境时会比较生涩,不利于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迅速形成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和推理,以至于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第二,贴近学生的已有知识。研究表明,“在已有的知识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分歧、不一致或差距时,对引起学生的注意最为有效,特别是在学生对他所知道的东西感到不满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必须在分析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引领学生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促进新旧知识联系,生成新的认知结构。如上述教学情境都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并指向新的学习任务的,学生由此形成的感受、困惑、问题恰恰是教学的生长点。(见表1)

总之,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二、情景分析要吸引学生的思维参与,促使学生积极体验学习过程

第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维果茨基认为,大部分学习都是通过人的内部思想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产生的。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对班级进行分组,围绕没有简单答案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把学习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活动中形成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事实。例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几种选择:(1)建立5~10人一组的头脑风暴小组,利于成员产生各种想法。其主题可以是简单的,如“苹果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式有什么特点?”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国际社会贫富差距越大,对发达国家越有利吗?”“我国企业在iPhone价值链中处于‘微笑曲线’最底端的原因何在?对此,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对策?”由于所有合理的意见都作为可能的解决办法被接受,因而常常让学生因探索而心情愉快。(2)建立4~6人一组的交换意见小组,即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小组,其目的是让成员相互分享观点和看法。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教学的不同阶段,可让学生分小组对情境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3)建立4~6人一组的任务小组,以完成某个任务或者作业。如将上述三个问题分别分配给各个小组,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任务(按照小组分工,就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且发挥作用(准备发言或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

第二,开展师生互动交流。迄今最精致、最著名的师生互动分析系统是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它假设课堂语言行为完全可以代表所有课堂行为,并把课堂上的语言互动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和无有效语言三类共10种,如下页表2所示。

根据这一互动分析系统,我们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情景分析时,除去围绕三个情境问题的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即“生生互动”的时间,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语言比率(即1~7列数据之和与总数的比)一般不要超过50%,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参与程度(8、9列数据之和与总数的比为学生语言比率,这一指标反映学生参与程度),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使教师真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同时,教师应更倾向于对课堂和学生作间接的控制(即1~4列数据)而不是直接控制(即5~7列数据),对学生多表扬、鼓励和赞同(即1~3列数据),而少批评、命令(即6、7列数据)。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识参与为核心的“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能够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三、情境回归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全面达成学习目标

第一,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是经过选择的人类历史文化经验而非个体偶然的、个别的经验,它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公共性,个体即使通过探索也很难在自发的生活中全部而深刻地获得。”因此,教师必须在情境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精心建构知识框架,进而达成认知方面的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新的学习目标。如学习《面对经济全球化》,学生必须建立起如下知识结构。(如图2)

在学校教育里,知识的传授具有本体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基于或离不开知识传授这个基本活动的。”因此,只有不断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例如,学习高中政治教材四个必修模块,只有建构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理解和掌握经济全球化相关知识,即发展程度不同的各个国家的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多极化背景下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趋势等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文化多样性即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等知识,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是不同国家差异性和同一性的矛盾统一体、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等知识。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形成,还伴随着学生辩证分析经济现象、正确参与经济生活等能力的培养以及关注人类发展、关心祖国命运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第二,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有意义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和累积,而是所学的知识能够使人的态度、行为和个性发生变化,能够全面渗透到学习者人格和行为中的学习。”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升华,使“每一个人的内在禀赋在一套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帮助学生构建《面对经济全球化》知识体系的同时,应该借以渗透共生性人格即既使个体坚持自我,保持“不同”,又要形成个体间的“和谐共存”的人格特质的教育。我们可以借助于“你认为,国际社会贫富差距越大对发达国家越有利吗”等带有价值观辨析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剖析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在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衡,使得贫富分化更加严重)的基础上,既看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存在各自的不同利益,因而有矛盾、冲突和斗争,也看到各国有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基础,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存,共同繁荣。这样,学生才能更具有国际视野,更好地认同建设和谐世界、包容性发展等理念和主张,最终成为具有世界眼光并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体。

可见,对教学内容的概括和提升,必须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标签:;  ;  ;  ;  

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的运用策略&以“面向经济全球化”为例_iphone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