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形象与目标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形象与目标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现实图景与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景论文,全面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当代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的根本价值所在。

立足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方法,从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人的解放的条件的科学的角度,以更宽广的历史的世界的眼光,从当代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条件下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矛盾和趋势中,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运动和制度的本质要求和现实基础中,特别是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要求和可能等方面,以条件的分析为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现实可能的选择及发展的规律,对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进程和战略,推动当代中国的理论制度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研究这一问题的前提,首先要界定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涵义。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具有核心地位。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包含了他对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全部理解;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制度的存在发展的价值与归宿。根据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的一系列阐述,我们应把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本质概括为:每个人获得不受强制性的限制(自然力、社会和他人)而摆脱对物的依赖的自觉发展与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高度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每个人获得不受强制性的限制(自然力、社会和他人)而摆脱对物的依赖的自觉发展与选择的自由。

一、当代中国的人的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可能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日益与世界联为一体、日益开放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摆脱对物的依赖这个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现实的要求,还是一个未来的要求?这是一个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为此,要从当代中国的人的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条件的分析中找到答案。

1.关于当代中国的人的发展所处的方位

从现阶段分工的发展看,中国正处在一个变革的转折点上。这一变革主要表现为:第一,中国已处于旧式分工的充分发展与摆脱旧式分工的因素孕育成长期。工农之间和社会各类分工之间的调整和变革,已在更为广阔和更深刻的领域中展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随着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互动的加强,中国的城乡关系乃至中国的社会分工的格局都继续发生意义更为深远的变化。第二,中国正处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时代推进期、产业结构变革期。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时代性推进,今天它正在中国发展。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比已为13.1%∶46.2%∶40.7%(1990年为60.1%∶21.4%∶18.5%)①。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中国这种社会分工的演变还会发展下去,人口社会流动的空间前所未有的扩大,职业的分工更加细化,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服从一种固定分工的情况将有很大的改变。第三,中国处于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向中等发达国家跃升期。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和情况就开始发生重要变化,特别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在世界分工中的位置开始发生质的飞跃。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尽管“中国造”的装备多数还是“本国身体,外国脑袋”,工业总体装备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20—30年,但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已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世界第四位。② 许多国内外学者认为,从当代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与中国发展趋势看,中国今后20年将日益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在国际分工中,中国将成为举足轻重的国家。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中等发达社会的跨越式转变的急剧变革期,超越旧式分工的因素虽然还处于最初生长的阶段,但其成长的趋势已不可阻挡。

与分工的变化相联系,从社会形态上看,中国是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一个全面开放的、与世界文明进程相互交融的进程中,通过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推进新兴工业化、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国家和社会。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形态,必然是非原生性的,必然带有次生的、混合的、交叉的和跨越式的属性和特征。这种属性和特征,集中表现在:从经济形态角度看,自然经济、市场经济和有计划的社会控制并存,是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社会制度形态角度看,仍遗留某些封建主义,存在和发展着相当的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居主导,是独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人的发展形态的角度看,对人的依赖形态、对物的依赖形态及向人的全面发展的趋向并存,对物的依赖形态的发展与超越对物的依赖的人的全面性形态的孕育生长及导向机制有机结合,是独特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初级阶段。正是前两方面的定位,决定了在人的全面发展形态上中国所处的第三方面的性质与定位,即处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主导下的‘对物的依赖’的独特阶段”。

这是一个特殊的“对物的依赖”的阶段。社会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的光普照在“对物的依赖和人的独立性”的发展中,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物的依赖”不仅仍存在,甚至仍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源动力,但整个社会发展方向却正逐渐摆脱“物对人”的主导支配和控制,“受物的支配”、“物统治人的原则”,无论在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和发展方面,还是在经济、社会、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及发展中,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一切为了人”,为了人自身发展、个人与人类相结合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旋律。在这个阶段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总体上不允许物的世界的增值以人的世界的贬值为代价,更不允许在根本上以牺牲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寻求物质财富的增长。

2.关于当代中国的人的发展条件

中国作为一个进入快速发展期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它还带有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标志的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过渡的特点和任务,但总体上已处于世界文明进程的时代变迁的大潮中,即由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转变的趋势所主导和影响的过程;同时,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正在开放的环境下迅速发展着。正因为这样,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既具备了一些最基本的条件,也存在着一些人的全面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限制性因素。

在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初步的经济基础,有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

从生产力看,一方面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创造的财富,已经能够满足13亿人口的基本生存需要,中国社会已经从温饱型走向小康型。这对人们摆脱为生存不得不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片面地服从挣钱吃饭的动物般的生活,创造出了起码的物质基础;这也就为每个人的基本需要的普遍满足,和进一步实现人们的享受、天赋和才能在社会中的充分发展和实现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最基本的必要条件。人们之间的现代交往手段和联系已经达到相当发达的水平。交通、通讯越来越便捷,甚至连最偏远的农村,也被现代的交通和通讯联系在一起,每个人的能力的发展被创造出越来越多机会,共同拥有个人能力运用的可能性不断扩大。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阶段。中国的信息产业及其应用和某些高科技产业正迅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信息化的发展,从总体上促进了人们科技能力的提高,人们学习利用和享用世界最新的知识和科技成果的能力大大提高,已经具有了一个融入和共享世界先进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能力的物质技术平台,一个迅速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信息平台。交流和交往程度的快捷便利,正在创造着新的工作方式和劳动方式,脑力劳动的比重在扩大,创造社会财富所必需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已经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当代中国的交换关系的普遍发展,正在提供着人的全面能力提升的空前广阔的舞台。全面开放推动国际经济交往的迅猛发展,也创造着中国人进入真正的世界历史的条件。

从空间条件来看,可供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创造出来。近年来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维持人们必需的物质生产的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在改革开放前,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日为温饱不停劳动。现在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农村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却明显减少,已有2.2亿的农民从事非农劳动,其中走出农村的大约有2亿③。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劳动时间总体上在下降。从1995年5月起,实行每周5个工作日制度。同时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也使得每个家庭家务负担大大降低,特别是妇女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大大减少,这也促进了自由时间的增加。据2004年《环球时报》一篇文章称,现在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天已有6个小时的闲暇时间④。

在有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定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的时候,这些客观条件和可能性,“只有借助于一定的使用这些条件的社会方式,这些条件才能现实地用于人的历史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的历史发展的客观条件是前提条件,而运用这些条件的社会方式则是人的历史发展的根本条件”⑤。所以还要注意与运用这些条件的社会方式最直接的社会主体条件。当代中国还具备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不具备的特殊的社会主体条件。首先,具有资本主义所不具备的、受自觉意识和先进政党主导的社会主体,努力按照人的本性利用“物的依赖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就是人的发展、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还有,社会主体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素质及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之中。

但不容否认的是,当代中国还存在着另类条件。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上,从总体生产力上看,特别在人均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原始、落后的生产力还大量存在,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仍有相当存在,手工劳动搞饭吃的人口还占一半。经济落后贫困的地区还在中国地区的分布中占很大比重,相当多的中国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还有待于满足。这些都在根本上制约着当代中国的人的全面发展。在交换关系和经济关系上,中国将在很长的时期内实行市场经济。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可否认存在着极为矛盾的方面。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密不可分的,尽管人对物的依赖的程度、方式和性质有了重要的变化,可对物欲的追求仍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人对自然的关系倾向于索取、倾向于满足人们近期功利的目的,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等源源不断地自发产生出来。在金钱和物欲的驱使下,极端的个人利己主义还会长期存在;竞争也必然导致一定的社会分化,一部分人获得较全面的发展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仍然长期处于片面的发展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始终面临潜在的挑战。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不会消失。这些又是同人的全面发展、人逐渐要摆脱对物的依赖的导向相矛盾。在社会制度与文化条件上,私有制还将长期存在,剥削关系也将长期存在,人们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也还会长期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在政治制度上,由于受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封建主义传统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仍有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政治参与的水平不会提高很快,人们在广泛的政治参与中个人能力和潜力的增长和释放还极为有限,自由发展和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还不很大。与此相联系,文化观念形态上,独立个性的意识还不很普遍,还没有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的意识,这种意识和自觉,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培养。人们文化、知识、技能和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交流的手段和能力差别很大,人们的需要层次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层面上,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形成还缺乏充分的制度条件。

总之,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具有起步发展的初步的物质基础、制度前提和社会条件。当代中国的人的发展的主导趋势,是朝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迈进。同时现存条件还长期保留“人对物的依赖”关系的相当基础,社会发展当前进程是复杂的,具有交叉性和多元性的特点。正是这两方面条件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当代中国所处的人的全面发展方向主导下的“对物的依赖”的特殊阶段。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价值之所在

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目标。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发展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所系,也是在现实的基础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要解决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现实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不渝的神圣的历史责任。

1.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价值规定同历史现实规定相统一的价值目标,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特殊意义

(1)历史经验已经说明,从社会主义自身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大国在当代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制度模式,必须体现当代人类文明发展对超越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同时又要立足于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的国情,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现有物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坚持并找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现阶段的实现形式,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既摆脱根深蒂固的落后的封建主义传统影响,又能避免重复当代资本主义已经陷入的发展误区,才能在一种混合的、交叉的、跨越式的社会背景下走出一条新的文明发展之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沿着健康科学的轨道不断发展壮大。

(2)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金融、科技、市场居于绝对控制优势的条件下,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坚持所有的发展都是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中心,避免本国发展一切以跨国垄断资本利益为转移,才能使中国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同时也才能真正解决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全面发展的问题。邓小平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方面的意义深刻指出,中国本来是个穷国,中国之所以能解决如此众多人的吃饭问题和发展问题,“就是因为中国是独立自主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那还有什么独立性啊!”“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现在国际市场已经被占得满满的,打进去都很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⑥

正因为此,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本质,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正在不断深化并日益凸显出来。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这条道路,展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大国中,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现实可能、现实途径和前景。

2.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作用,还存在着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反的潜流的涌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自身来看,它仍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需要在实践进程中不断探索,认识上的误区及相联系的机制、政策上的不健全,实践中的偏差、短视甚至是失误,在所难免,这些又不可避免地对人的发展产生消极甚至负面的效应。如下这些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人的片面发展和受物欲左右的发展仍是现实存在的倾向,人的实践活动片面性及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且受限制;在人的需要的满足上,热衷于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不注重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的不均衡,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仍还大量存在,有些恶化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人与人(个人之间)、城与乡、地区与地区、人与自然之间发展失衡的问题还比较严重地存在;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则日益凸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虽有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在当代中国尚不充分具备所难以避免的因素,但也有相当多的人为的因素,有政策、体制、机制和地方政府决策不当方面的原因。

这是中国现实发展进程的另一种或大或小始终会存在的现实,它从另一种角度更加有力地说明,人的全面发展确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始终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

三、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范畴、特征和体系结构

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现实目标的核心,是使财富的增长与绝大多数人的较全面发展相协调。

确定当代中国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的理论依据,一是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规定,为探索当代中国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提供了认识框架的参照系。按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定,从每个人的发展来看,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低要求,是要保证每个人的素质、能力和潜能有发展和发挥的机会,人们的基本生存和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起来的特定内容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能得到适当的满足,个性的发展和自主行动有相当的社会空间。从整个人类方面看,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达到一种崭新的和谐境地。在当代中国,如果我们将人类的“类”,定位于民族国家中的“类”,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在发展中不断实现三者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共产党人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相统一又相区别的联系的方法,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把握,必须从中国由不发达状态向比较发达状态转变经过长期历史过程这个事实出发,这个长过程中的若干不同阶段同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既有区别性又有联系性。

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为指导,借鉴当前国际上通用的一些现代化和社会进步的指标体系和原则,同时比较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些指标体系的结构,归纳和整合人的全面发展现实目标构建的理论原则和主要架构,我们可以明确,现阶段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的范畴和特征及体系框架,主要包括:现实目标体系的目标范畴、特征范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的主要架构。

1.当代中国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体系的范畴:根本目标、根本特征与总特征

根本目标范畴。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核心精神,新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本质是,每个人获得不受强制性的限制(自然力、社会和他人)而摆脱对物的依赖的自觉发展与选择的自由,同时也根据当代中国人的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条件,这个代表着人类新文明的最高价值在当代中国所体现的一个基本范畴,就是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摆脱物的控制的程度。这应当是我们认识和确定现阶段中国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时必须置于最高层次的根本范畴。

与根本目标范畴相联系的两大基本范畴。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它是一个历史过程,从它在实践中展开的进程看,是个人的发展与类的发展相互交织的过程,在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以前,个人的发展与类的发展还始终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矛盾的特性。因此,在把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时,我们必须注意这两方面的目标,必须将民族总体发展(类的发展)、个人普遍发展,作为两大基本目标范畴,不可偏废,更不可互相取代。

民族总体发展和个人普遍发展,又可分别由四个具体目标范畴构成。这四个具体目标范畴是: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⑦ 这四个方面,涉及了人的全面发展所要求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空间时间和主体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人的平等发展,就是针对在私有制社会中一些人得到了发展,另一些人暂时失去任何发展的可能性的情况,谋求“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它对“类”和对每个人的发展都有质的规定;“人的完整发展,是指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对“类”而言是一个民族的全面进步,对个人来说是每个人发展的全面性;人的和谐发展,是指个人和类、个人和集体、个人和他人、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既规定着类的发展,也规定着每个人的发展状态;人的自由发展,是“个人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和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两个方面”⑧,无论在类的意义,还是在个人的意义上讲,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民族总体发展和个人普遍发展上看,人的全面发展所包括的,都离不开这四者的统一。在当代中国,由于经济文化基础所限,也由于在人的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条件所限,这四个方面的发展,无论在民族总体发展目标中,还是在个人普遍发展的目标中,都不可能达到较高和较充分的程度,但是都必须有起码的最低标准的目标。这四个目标范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的不同时段,对人的全面发展现实的实践的重要性可能会各异,在某一阶段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也会有区别,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目标体系中的要素构成,任何一个范畴都不能缺少。

还有一个工具性标志性范畴——个人闲暇时间的占有和积极利用。人的全面发展,不论是对整个民族还是对个人的普遍发展而言,个人闲暇时间的占有和积极利用,都是一个标志性的衡量尺度。人们对“非劳动时间”“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的时间”的占有和积极的使用,在马克思看来,一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暇时间”,二是“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⑨。总的说,是“个人受教育的时间,发展智力的时间,履行社会职能的时间,进行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时间”⑩。我们社会中每个人闲暇时间的占有和积极利用的空间大小,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全面性”,反映了人的平等发展、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和自由发展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实现的程度。

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主客观条件的现实基础,综合以上设定的目标范畴,当代中国,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范畴相联系的根本特征是:在摆脱物对人的控制的程度上,财富的增长同大多数人和人类的发展相协调。也就是说,总体上要防止以牺牲大多数人和人类的发展为代价获取财富的结果。这个根本特征,正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模式、道路和制度上最本质的区别。

在这个根本特征下,民族的总体发展与个人的普遍发展这两个基本范畴,在当代中国人的发展的现实进程中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尽管个人的普遍发展仍然要受到经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严重限制,个人与个人之间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结果还将长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以普遍的多数的个人的极不发展为代价,去实现类的发展,这种对抗性的发展形式,将不应再出现。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人的发展目标上应呈现出的总特征,就是民族总体迅速发展与个人普遍发展的协调并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和战略任务。

这个总特征,同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四个具体特征范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系统内,通过民族总体发展和个人普遍发展的不同层面,在现实中展现为一些具体特征。

平等发展和完整发展,在现阶段,具体表现的是低水平的平等发展和低水平的完整发展。低水平的平等发展,在类的意义上,在国家内部,大体上形成了为各地区、各民族、各阶层、各领域实现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的制度、政策和法律保障,同时还要继续保留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结果的不平等还会大量存在;在个人发展的意义上,平等发展目标还主要是在结果上保证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每个人生存需要层面和基本人权层面的平等,努力创造普遍的机会平等。低水平的完整发展,就是整体上在满足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方面,在给全体人民提供更广阔的国内国际活动和交往空间方面,在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文化、科技、健康素质和能力方面,在破除几千年形成的封建主义影响束缚、发展每个人的独立个性方面要有长足的进展和不断的推进,同时这种推进还是在较低水平上的不平衡发展,比较完整发展的群体与比较不完整发展的群体、比较全面发展的地区和某些方面发展而某些方面还极不发展的地区将长期并存,巨大的城乡、地区、阶层的发展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在个人发展层面上,相当多的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处在较低的需求层次上,潜能、兴趣和能力的发展空间和各种条件在很多情况下还很有限等等。

和谐发展,在现阶段常常呈非稳态的特征。因为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变革持续,社会流动加快,中国社会将长期面对一个不断打破平衡和稳定结构在动态中不断寻求新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结构的时期,个人和类、个人和集体、个人和他人、个人自身自觉寻求相对和谐,同时又存在着并不断产生着新的不和谐,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自由发展,在现阶段中国,它的具体表现形式,还只能是在极为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存在。自由发展作为表示个人从某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和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事两个方面内容的一个范畴,在当代中国,已经初现一定的基础和端倪。社会物质财富有了较大增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生产活动之外,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大都有了一定的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特别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实现自我愿望的机会,一年有了近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可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发展多方面能力和发展丰富多彩个性生活的空间。但旧式分工还没有根本打破,受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旧式分工、商品和货币拜物教、消费至上的行为模式,仍将在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影响人们自由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现实目标的主要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体系主要由两方面构成:

(1)从类的发展目标来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也就是从21世纪初起到2020年,民族总体迅速发展与个人普遍发展的协调并行,中华民族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方向应当是:经济科技较大发展、生活质量相对体面、就业比较充分、发展机会比较平等、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社会相对稳定和谐安全、人与人友爱互助、人的创造活力争相迸发,人们普遍有了一定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人和自然的关系重新被置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具体的指标体系上,除了前面提到的现在一般国内通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外,还应增加体现平等发展的收入和基尼系数指标、性别指数指标、社会对公共事业投入的指标,体现完整发展的能力、需求层次变化的指标和国民幸福指标,体现和谐发展的发展成本和代价指标(可借鉴英国新经济学组织所提出的国内发展指标MDP的某些扣除的逆向指标)、地区协调指标、民族关系和谐的指标、体现自由发展的休闲时间、休闲方式的指标,等。

(2)从个人的发展的角度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多样性、交叉性,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也必然是多层次的组合。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其码应当在两个层面上同时并进。一个是最底层面,一个是普遍发展层面。两个层面涉及发展水平和条件区别很大的中国社会中的不同人群,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所要实现的需求和目标有着不同的层次,而不会是整齐划一的。最低层次,是针对基本生存需要首先要满足的目标,重点是解决老少边穷、落后和偏远农村的人的发展问题,它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实现的基础工程。普遍发展层次,是指在普遍的层面上,在大多数地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应当努力达到的境界:每个人的发展,应该获得平等的保障: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城市生活基本保障形成(最低收入保障和养老保障)、就业机会、两极分化的控制、城乡居民的基本人权等;每个人的发展,应该有比较全面的展开:个人收入水平的增加、消费层次的提高和理性科学的消费方式的形成、民主观念和素质的提高、有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的机会和渠道、尊重自己同时尊重他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诚实守法、身体素质良好、生活方式健康向上、幸福指数较高、精神生活充实;每个人的发展,应该在结果和过程中都体现出相当程度的和谐:人人守信初步形成信用社会、开放宽容和友爱成为社会心态、法治基本取代了人治传统、良好的人际关系、安全有序的社会秩序、尊老爱幼和以可持续的生产发展消费方式为体现的新代际关系、个人独立个性的发展与集体主义精神的结合等;每个人的发展,还应获得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人们普遍拥有一定的休闲时间并形成有个性特点的积极休闲方式以及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间、有一定的流动和职业上升的自由选择和机会、有自由择业、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的一定空间。

注释:

①《人民日报》2005年12月21日。

②参见黄范章:《中国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将扮演什么角色》,新华网2003年4月8日。

③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08页。

④《环球时报》2004年10月26日。

⑤韩庆祥:《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阐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⑦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平等、完整、和谐、自由发展的概念,借鉴了韩庆祥的学术见解。参见韩庆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载《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

⑧韩庆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载《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

⑨转引自陆彦明、马惠娣:《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期。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4页。

标签:;  ;  ;  ;  ;  ;  ;  ;  

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形象与目标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