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现象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论文_顾飞, 王怀玉,贾斯腾

酗酒现象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论文_顾飞, 王怀玉,贾斯腾

——以新平戛洒花腰傣L村落为例

顾 飞 王怀玉 贾斯腾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以新平戛洒花腰傣L村落为个案,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读酗酒现象是生计方式发生改变的一种后果。社会变迁,生产方式的转换使得酗酒在当地成为一种文化建构下的适应策略,对酗酒的特征与文化意义给予中正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花腰傣 酗酒现象 社会变迁 文化调适

饮酒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由于居住环境,生存条件的限制和压力,酒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酒文化亦是在少数民族群体中得到极好彰显。笔者在玉溪市新平傣族彝族自治县下的戛洒镇田野期间对花腰傣地区酒文化做了了解观察,深切体会到酒在当地文化展演以及地方性知识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也发现存在酗酒现象。酗酒的成因在于产业转型下的生计方式发生改变,在社会变迁的环境下酗酒成为一种文化建构的行动方式以此作为抵御或适应变迁的行动策略。本文以新平戛洒花腰傣L村落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解读,试图分析酗酒现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对于花腰傣存在的酗酒现象给予中肯分析。

一、田野点介绍

戛洒镇地处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红河上游的戛洒江畔,典型的立体气候区,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优越。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有土地面积4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640亩,辖17个村(居)民委员会,227个村民小组,239个自然村,总人口6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0234户35124人。境内居住着傣族、彝族、哈尼族等11个少数民族,占户籍人口的79.75%,少数民族中以傣族居多,是花腰傣民族聚集的主要乡镇之一,素有“花腰傣之乡”的美誉。

花腰傣L村自然村属于南蚌社区,位于社区东南,国土面积3446亩。全村民小组有农户68户,共328人。其中劳动力218人,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83.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53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为主(以上信息由L村村委会提供)。L村落是一个花腰傣人聚居的古老生态村,东临戛洒江,西依哀牢山。这里浓缩着花腰傣地区的风光、人物、风情、民俗和人文景观,积淀了傣家人的历史。

二、 酒在花腰傣中的文化意义

从公元12世纪就有咂酒之俗,酒已成为宴客必备之物。以酒待客、以酒说事、以酒调和社会矛盾历来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形式。近现代以来,饮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晚两餐多喜饮酒少许,遇有节庆宴会,必痛饮尽醉而后快,且饮酒不限于吃饭时,凡跳舞、唱歌、游乐,必皆以酒随身,边饮边歌舞。在岁时节庆、婚丧嫁娶、丧葬仪式、祭祖驱鬼、乔迁新居、生育及社会活动中,摆酒设宴饮酒必不可少。“无酒不成礼仪”、“无酒不成敬意”,客人喝得尽兴,稍有几分醉意,被看作是主人招待周到,客人心情愉悦的表现。花腰傣人民对酒有着特殊的情谊,把酒看作是表达友好,传递祝福的象征。花腰傣是栽种水稻比较早的民族之一,传说是古滇国皇室后裔,在迁徙前就掌握栽种水稻的技术,花腰傣的酿酒技术是从大迁徙中发明、发展而形成的。酒的取材或原料直接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因此饮酒也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一面。花腰傣民族崇尚“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在原始宗教的作用下推崇自然崇拜,顺应自然、敬畏自然。以L村为例,周边茂密繁盛的树木是他们的神树,禁止砍伐。在传统祭祀中,不可缺少的就是酒,把酒洒在地上,供养神灵,以示敬畏。酒作为自然的馈赠又复归于自然,酒在这样一种文化展演的过程中表现了一种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生命轮回,同时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敬与顺应。

酒的另外一种表达则是体现平等共享,团结坦诚。原始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下,表现出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共享的经济观念。这在沿袭而来的祭竜仪式中可见一斑。祭竜尾声竜头会召集祭祀参与者在竜树下共餐,大家席地而坐,纷纷拿出各自从家里带来的早就准备好的吃食连带着酒水一起分享,一种平均主义共享的经济观在此刻体现出来。大家坐在一起共饮共食同样能够产生一股群体凝聚力,特别是在酒精的催化下彼此坦诚,心照不宣,加深了社区成员的群体意识和族群认同,易于培养团结友好、平等坦诚,互助合作的人际关系。

三、当今社会环境下的花腰傣酗酒现象解读

当今社会环境下花腰傣民族存在酗酒现象,尤以青壮年表现为主,老年人群体也部分存在。当今社会,花腰傣民族正经历着从饮酒到酗酒这样一种转变,引发此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值得关注。

案例1

2015年7月26日笔者遇到一个叫王金福的花腰傣小伙子(化名),小伙儿邀请我进他们家喝自酿白酒。小伙子讲早年在四川打工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回到戛洒的他整日郁郁寡欢,以酒消愁,难忘过去的感情。

王金福告诉笔者,这边亲戚朋友多,串门喝酒是很正常的事情。并带着笔者去赶另一场酒局,果然又是一帮年青人凑坐在了一起。这些人目前都没有工作,平时闲来无事就是喝酒。四个三十岁左右的光棍酒桌上话题基本上就是成家和工作。他们说

现在的女孩眼光高,没有钱根本看不上,像他们这些没钱没工作的都没人要,还是父母辈传统好,只要两情相悦互相看对眼就可以先结婚再恋爱,如今找对象对于他们来说是再奢侈不过的事情了。现在两个人在一起感情不是首要因素,金钱可以决定一切。

而现实他们却是—没钱没工作,何谈对象。在场有工作的少军(化名)在附近矿上工作,密集的工作时间和高强度的工作量使他闲暇之余除了喝酒也别无其他兴趣。年轻人酒量惊人,他们一个人就能“干倒”2瓶白酒,而他们一天要赶的酒场次数之多也同样令人咋舌,中午喝晚上喝,半夜出来还要去镇上接着喝。村子里家家户户互相唤着喝,笔者就亲眼目睹他们几个喝过之后又马不停蹄去了隔壁接着喝,用他们的话说是“不去不好看”。不仅村里唤着喝,村与村之间也是来往着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案例2

2015年7月22日晚笔者走访调查某农家乐白明美(化名)一家了解到,白明美有一个姐姐未婚在昆明打工,自己找了一个上门丈夫并育有一个女儿,一家三口和父母亲住在一起上面还有一个76岁的爷爷。白明美告诉笔者奶奶已过世,爷爷孤身一人和他们三代人一起生活,晚年没有什么活动,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饭桌上和小辈们一起吃饭放不开喝,自己就在房间里偷偷喝。

四、酗酒的社会原因

历史上戛洒花腰傣地区遵循传统的农耕稻作的生计模式,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影响多以农耕、渔猎、采集为主。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型急剧变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生计方式,农耕稻作的生计类型转向工业以及服务业。特别是周边山地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后,昆钢,大红山矿场相继建立,糖厂、造纸厂等工业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戛洒作为傣族支系花腰傣世居之地,凭借独特的少数民族资源,以少数民族花腰傣文化打造的旅游业逐渐兴盛起来。生计方式的变革改变了社会组织形式,原本的集体农耕开始瓦解,人们选择更多的谋生手段,如周边矿场打工,镇上做小生意等。集体合作意识的淡薄,进而影响到互动形式最终导致了行动的多元化模式。虽然出现了职业多元化和更多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但较低的受教育水平,语言表达障碍等等,使得当地人群在社会结构中并不占据优势。在花腰傣地区的年轻人身上,这一点尤为明显。他们宣扬本民族是一个安于享受生活的民族,他们遵循传统乐于过一种悠闲慢节奏的生活,好安逸,不作生活质量上更高的追求,因而不愿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大都较早退学(L村落现只有三个大学生)。造成的结果就是思想层次和生存技能均达不到社会发展要求,在职业选择上较为被动,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酗酒成为一种结果。生计方式的变迁在改变原有社会组织方式的同时,也使得家庭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传统农耕社会到当下社会的进程中,长者身份地位受到一定程度削弱,造成权利秩序的重置。老人或者父辈较大程度上依附于土地,年轻人因为工作选择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能够脱离于家庭权威,又因为其经济层面和职业层面的优越性较之父辈传统来说可以分配到更多家庭权力。这样曾经由传统构建起来的与酒有关的伦理规范在集体意识动摇中发生断裂,年轻人可以凭借自己年龄群体的一套价值观念行事,自由表达对酒的态度,而不是局限于传统力量。最后社会生活的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有了更多自由可支配的时间,饮酒消遣成为一种选择。集体劳作的减少带来行动的多元,每个人背负不同的社会压力其结果是需要通过集体酗酒这样一种方式来达到解压的效果。

酗酒的结果是频发的交通事故和自杀行为。交通事故多发于年轻人群体,年轻人往往村子间互相串着喝酒,造成醉酒驾车从而引起交通事故,戛洒多起案例都是年轻人酒后骑着摩托车酿成的惨剧,报道人王金福也给我们讲自己有过几次酒后驾驶摩托车摔倒受伤的经历,由此可以想象该地区酗酒造成事故的频发程度。

饮酒自杀的现象多见于老年人群体。L村戛洒花腰傣夫妻结婚生子较早,村子里的普通家庭往往都存在三四代同堂的现象,代际关系明显,不同代际层生活圈之间界线明晰,庞大家支,使得处于最上层的老年人群体易受到忽略。特别是对于那些伴侣已经过世,孤身度过晚年生活的老人来说,问题就更加复杂,老人的心理问题如何排解,如何避免晚年生活的孤单,怎样使他们融入年轻一代人的生活圈,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社区对于老年人晚年生活问题特别是精神生活似乎又缺乏足够重视,缺少相关应对机制。据观察,L村这边上了一定岁数的老人似乎很少出门,缺乏业余活动,老年人群体间也疏于联系和沟通,造成该地区老年人的酗酒现象,引发社会问题。

五、酗酒的个人原因

酗酒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途径,也是适时逃避日常工作,排解压力的方式,以及重新整合村落关系的一种实践方式。酗酒作为一种行为,具有社会结构性特征及地方性文化意义。在酒精的作用下,人们真实的表现自我,表达内心情感,王金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生活的压抑以及对爱情的愧疚,平日无法言说的情感在酒后得到表现和宣泄。酗酒表现一种对生活避世消极的态度,与个人孤独感、消极的人际关系有关。L村的几个单身青年经常聚在一起酗酒,通过这种经常性的集体酗酒的行为演绎,以自己单身汉这样一种身份表现困难,表达诉求,引起关注和关心,同时达到逃避社会责任的目的。作为一种行为策略,酗酒是对当前处境最好的应对手段。无业青年通过酗酒表达自己意志,在周边矿上打工的青年偶尔通过酗酒来逃避高负荷工作,缓解生活压力。由于彼此成长环境与生活经验相似,酒桌上话题较一致,因此通过酗酒来表达一种群体认同、平等与集体的观念,实现群体整合。同样酗酒也是文化建构的结果,饮酒本伤身,但是能喝的人往往会受到群体尊敬,给予特别的关照,集体饮酒时不单单是在喝酒,更多的是一种意义与价值的博弈在其中。在L村,通过一起饮酒来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受,在集体饮酒这样一种狂欢下,获得集体荣誉感并划分他我关系。交通工具的普及,摩托车带来的便利以及手机等联系方式的应用使得时空距离缩短,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情感的传输受到重视,“伤身可以,但不能伤心”的价值判断促使人们不惜千里迢迢而来,只为联络感情从而达到群体认同。

六、总结

作为花腰傣社会变迁影响的结果,酗酒可以看作是当地人群主动应对变化的一种自我调适与策略性选择。这种选择具有部分无意识性,其行为无关乎好坏,这里做一中肯分析。但是酗酒现象的成因背后我们要深刻领会到它反映出村民对社会变迁所做的调试性努力。它们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和作为个体表达自身诉求的一种策略方式,酗酒具有社会和文化的双重意义。

同时酗酒的危害性也要得到重视,在尊重少数民族饮酒习俗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倡适度饮酒,适量饮酒。党和国家要加大就业力度,特别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安抚工作,提高当地教育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加强地方治理,稳定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何明.云南少数民族饮酒习俗所表现的价值观[J].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61-65.

[2]区锦联,罗文雄. 作为结果与策略的酗酒——一个黎族村落的个案研究[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3,03:120-126.

[3]罗德琼. 《失去的周末》与酒文化[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1:148-151.

[4]杨柳. 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J]. 酿酒,2011,06:68-87.

[5]萧家成,孙家申. 阿昌族酒文化调查[J]. 民族研究,1995,02:31-37.

[6]朱世英,季家宏.中国酒文化辞典[M].安徽:黄山书社,1990.

作者简介:顾飞(1990—)男,汉族,山东临沂人,现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人类学。

王怀玉(1990—)男,羌族,四川绵阳人,现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灾害人类学。

贾斯腾(1990—)男,汉族,现为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

论文作者:顾飞, 王怀玉,贾斯腾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9

标签:;  ;  ;  ;  ;  ;  ;  ;  

酗酒现象的文化人类学解读论文_顾飞, 王怀玉,贾斯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