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致命伤_凯洛夫论文

“重阳”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致命伤_凯洛夫论文

“崇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致命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致命伤论文,教育改革论文,是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上世纪50年代进入当代社会以后,我国就一直进行着教育改革,迄今已达60年有奇。在这个较长的过程中,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需要的人才。虽然如此,但也出现并存在着某些值得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所以会这样,在我看来,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浮躁”,就此我曾撰写《浮躁是教育改革的最大绊脚石》一文进行评析;一是“崇洋”,现拟撰写此文,即《“崇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致命伤》,意在抛砖引玉,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讨论。

我国当代60年来的教育改革,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约30年(1950-1980)。5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只好实行“一边倒”政策,一切都向前苏联老大哥学习。以教育领域为例,认为前苏联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乃至于“五分制”记分,都是马列主义的,都处于世界最先进的地位,必须全盘学习、全部照搬,不容许有半点怀疑,也不容许提任何意见。可以说,在此阶段中,我国教育界的基本局面是:苏步亦步,苏趋亦趋。

后阶段30多年(1980至今)。在这个阶段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国外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都一股脑儿地涌入我国,简直使人应接不暇。如什么布鲁纳、布卢姆、马斯洛、罗杰斯、赞可夫、巴班斯基、瓦根舍因等大名,如雷贯耳,令人仰止;什么认知教育理论、人本教育思想、目标教育体系与掌握学习方法、德国的范例教学方式、前苏联的新教育体系与教育优化组合等,在我国总是轮番作战、热闹非凡。虽也有人对之提出过某些看法,但总的倾向是“拿来主义”,即不管这些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是否有用,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都用来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其中虽也有前苏联教育,但它在我国已大不如前阶段那么吃香了。于是此阶段我国教育界的基本局面是:西步亦步,西趋亦趋。

如上所述,我国当代前后两个阶段的教育改革,都是唯外国教育的马首是瞻,跟着洋人教育亦步亦趋。换句话说,这也就是“崇洋”思想在我国教育界高踞着主导地位、起到了主导作用。这里的所谓“崇洋”,就是盲目崇拜外国教育,一味迷信洋人思想。如有人提出的“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主张或口号,即把教育界的“崇洋”思想刻画得淋漓尽致了,无须再赘一词。我认为,从我国的国情与教育实际出发,学习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是完全必要的,但一味地拜倒在外国人的脚下却大错而特错了。事实表明,“崇洋”给我国教育改革造成了不少的致命伤,其负面影响尚有待于我们加大力气去予以消除!

为什么说,“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主张或口号集中体现了教育领域的“崇洋”思想呢?首先,国际教育的“轨”是没有的。什么是“轨”?其本意为轨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令,要求书写同一文字、车行同一轨道,以便大一统的秦王朝获得真正的统一。这样看来,“轨”就含有统一规格、共同标准的意思。试问,国际教育真的有“轨”可接吗,亦即有统一规格或共同标准可以遵守吗?其回答只能是否定的。因为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各有其“轨”,同时发达国家教育的“轨”也是各异其趋的。一句话,所谓国际教育共同的“轨”根本就不存在。既然如此,“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主张或口号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它的提出,非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给教育界添乱,使教育改革无所适从。

其次,“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主张或口号是错误的。教育从来就是国家的、民族的事业,它的基础,是自己国家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自己的教育传统,是自己的独特文化;它的宗旨,是培养为本国家、本民族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而决不是为了培养什么“国际性人才”。顺便指出,有人提出的“培养国际性人才”的主张或口号也是错误的,如果把它同“与国际教育接轨”结合起来,其错误性则会更加显现。当然,把国际性知识与品格作为培养人才的一项要求还是可以的。再回过头来说,任何国家的教育都必须民族化、本土化,都必须能解决本国家、本民族、本地区的问题。应当看到,我所说的教育的民族化或本土化,并不排斥教育的国际化;相反地,我主张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即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或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但“与国际教育接轨”则是片面地主张教育国际化,强调脱离本国,盲目地向外国教育学习;以人家为主,不分青红皂白地与外国教育保持一致。可见“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主张是一个民族教育虚无主义的口号,其错误的性质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主张或口号是危险的。为什么说这个主张或口号具有危险性?一是它完全抹杀了祖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完全抛弃了祖国的优秀教育传统。一句话,按这个口号行事,就是既看不起祖国教育的昨天,也看不起祖国教育的今天,而主张只有“与国际教育接轨”,才会有祖国教育的明天。试问,按照这种“崇洋”思想来教育国人或下一代,还能培养出爱国主义与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吗?二是它盲目地用外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来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外国教育有科学的、非科学的,有正确的、不正确的;即使是科学的、正确的,还存在一个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与教育实际的问题。而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一律采取“拣在菜篮子里都是菜”的办法,照搬外国教育的一套。其后果必然是,非但对教育改革无益,反而会对它产生种种不良的负面影响。三是它最终会导致我国教育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养成可怕的依附性。就是说,为了“与国际教育接轨”,就必须按照外国教育“轨”的标准,来改变我国的教育“轨”,即他们是宽轨,我们也要是宽轨;它们是窄轨,我们也要是窄轨。试想,倘若我国的教育果真如此地改来改去,那最终不是变成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教育了吗?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应当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崇洋”思想给我国教育改革造成了多少致命伤呢?这除上述的“与国际教育接轨”的主张或口号外,还反映在外国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两个主要方面。在此,先谈外国教育理论给我国教育改革造成的致命伤。

我国当代60多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清一色的外国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如在前阶段约30年的过程中,指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是当时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一套教育理论。这一教育理论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宣称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化身,被认为是最科学的、先进的,只能顶礼膜拜,容不得半点怀疑。而所谓的凯洛夫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四项:(1)平均式的全面发展教育。它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精神实质,而是将全面发展改成了德智体等几方面的平均发展。其实,马克思主张的是人们和谐、充分而自由的全面发展,只有把此四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精髓。但长时期来,我国却上了凯洛夫的当,拿着鸡毛当令箭,用被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思想来指导我国的教育改革,其伤害够大。(2)系统课程论,强调以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它如此地只重知识,就必然会忽视发展智力与培养非智力因素,而其后遗症至今仍在作祟。(3)教学特殊认识过程论,宣称教科书就是法律。它如此地看待教学过程、对待教科书,就必然会忽视知与行,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而其所造成的伤害至今仍在隐隐作痛。(4)教师主导作用论,认为教师的话就是命令。它如此片面地推崇教师作用,并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就必然会抹杀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其负面影响至今仍需继续消除。

在后阶段30多年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是在清一色外国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其与前阶段不同的是,前阶段是受唯一的某种教育理论的指导,后阶段进行指导的则是多种外国教育理论。正如前面所提到的,1980年代以来,外国的教育理论曾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同时或轮替地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曾接受前苏联的新教育体系与教育优化组合思想,采取优化组合方式,改革教学过程,以便学生多快好省地获得知识,从而解决“知识爆炸”与有限学习的矛盾问题;也曾接纳西方的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以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但前者在我国未能行得通,自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后者虽然使我国教育界为之耳目一新,但由于教育领域内外部的种种原因,只是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最终未能生根、开花、结果。还可以举出另一些例子。但比较起来,对我国教育改革影响最大且时间最长的是认知派教育理论。如1980年代初,我们即接受了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用以改革我国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这一理论强调让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基本理论,以便闻一知十、一通百通。后又传入了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要求采取上位、下位与并列等三种学习方式,把新旧知识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可以说,在我国当代后期的教育改革中,西方认知学派的教育理论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其所产生的负面效果是很明显的(留待后面分析)。

再谈外国教学方法给我国教育改革造成的致命伤。我国当代60多年的教育改革,又是在清一色的外国教学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如在前阶段约30年的过程中,指导我国教育改革的是凯洛夫的“综合课五环节”模式。它要求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的教学过程,都必须按照固定不变的五环节进行,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与布置家庭作业。而且这五环节的运行时间都有严格规定,不得随意变通。姑不论此教学模式的好坏,单就其机械性这一点看,其对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便可不言而喻。

在后阶段30多年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改革也是在清一色外国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开展的。但与前阶段有所不同,前阶段的指导者,是唯一的某种教学方法,后阶段所接受的是多种外国教学方法的指导。如前述赞可夫的新教育体系,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套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学活动多快好省,克服传统教学的少慢差费,以解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语)的矛盾。德国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方式,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典型事例,来解释某种基本理论,这样既省时省力,却又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但比较起来,还是认知派的教学方法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最大、时间最长。如1980年代初,在布鲁纳结构课程论传入我国的同时,其发现法也在我国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当时,我国教育界把发现法吹捧为天下第一、世上无双的好方法,认为运用此法于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发展智力中去获得知识的基本理论。后来,认知派的奥苏贝尔提出了接受学习,用以批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认为发现学习片面强调探究发现,破坏了接受知识的系统性,应当恢复接受学习的地位与声誉。但他又指出,接受学习有两种,即机械接受学习与意义接受学习。他所倡导的是意义接受学习。我们也采用了奥氏的方法于教学改革之中,但仍然使用着布氏的发现法。又曾几何时,西方的研究性学习流传到了我国,一时间,这一方法又被吹嘘得天花乱坠,甚至被看作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还是一种课程与教学策略。这样看来,很明显,西方认知派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当代后期教育改革中也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其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是不难窥察出来的。

必须指出,任何的方法包括教学方法,都无所谓绝对的好,也无所谓绝对的坏,一般地说,它总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一面。俗话说:“天下之事,有利有弊。”这对教学方法是适用的。因此,我们在引进西方的任何教学方法时,就应当持这样的态度,即不能把它说成放之四海而皆准、有百利而无一害。以上述研究性学习为例:

其一,西方各学派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表面看来是,花样百出,思维创新;其实不然,它们常常是换汤不换药,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便相当典型。它可以前溯至桑代克的试误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也来源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形形色色的所谓探究性学习,后来兴起的项目学习又与它大同而小异。明乎此,我们便不会对它只唱赞歌了。

其二,研究性学习确实存在某些优越性:(1)它可以发挥学生思维活动的作用。这一学习方法的运用,从确定课题、制订计划,选用具体方法,到开展研究、发布研究成果,都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2)它能够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这一学习方法,给自主学习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也就是说,在此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会有足够的认识,从而有争当活动主人的强烈愿望;他们对学习活动能自我安排、自我反馈与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能加以监督、调节、控制与修正。(3)它有助于加强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这一学习活动所选定的课题、所开展的研究性活动,大多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问题进行直接的观察与了解,是他们为了培养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实际操作(即动手)能力。

其三,研究性学习也有不少的局限性:(1)它破坏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多元综合,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遭到了破坏。这是其明显的一大缺陷。(2)它否定了学科知识结构的客观性。研究性学习的主张者过分夸大知识建构、“生成学习”的作用,认为通过它就能够使知识“建构”起来、得到“生成”。这是对学科知识结构客观性的否定,从而也就否认了对知识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的掌握。(3)它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我们在引进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时,不要被崇洋思想所蒙蔽,而必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只利用其优越性的一面,而去掉其局限性。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西方的教学方法牵着鼻子走。

综上所述,外国认知派给我国当代后期教育改革所造成的致命伤,可以归结为这么几个主要之点:

(1)古今中外的一切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都被排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门之外,其效果是好是坏,其命运是死是活,都是认知派说了算,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

(2)使我国教育改革的路越走越窄。先是把它局限在教学改革的范围之内;再让课程与教法改革成为其唯一途径。如此地唱出教育改革的主调之后,就再也不让听到什么“南腔北调”。也正因为这样,改来改去没有取得多少像样的成果。

(3)就主要倾向说,认知学派强调知识,重视认知(主要是思维);从某个角度把知识归结为三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认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所必须学习的;肯定道德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重视不断提高道德认知,忽视道德行为的训练;从只见认知(思维)出发,在教学(学习)方法上,如前所述,就必然倡导发现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以认知派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改革,改来改去还是未能摆脱重在掌握知识的传统观点。

总起来看,为了使我国的教育改革步入独立之“轨”、走上康庄之“道”,就必须消除对认知派教育思想的迷信,克服教育改革中的一切“崇洋”思想,在以我国古今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与教育实际出发,海纳百川式地吸收外国的一切积极成果,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所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改革绽放耀眼之花,结出胜利之果!而倘能如此,则我国教育幸甚,中华民族幸甚!

标签:;  

“重阳”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致命伤_凯洛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