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九五”计划时期国际经贸发展趋势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对策论文,时期论文,国际经贸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经贸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加快,带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80年代后半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 而世界商品出口量年均增长5.8%。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负增长, 国际贸易的增长率也随其下降,1991年世界商品出口量年均增长3.5%。1992 年后世界经济转为正增长,国际贸易随之反弹,1992、1993和1994年分别为4.5%、4.0%和9.6%,1995年为8%。这说明世界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水平,而世界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又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
世界经济的复苏,使世界经济出现较快的增长势头。从1994年起,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步入新一轮的经济周期回升阶段。预计经济年增长率可维持在3%左右;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则可达6%左右;东北亚和东南亚仍将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可保持近几年业已达到的7—8%的水平。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1994年国际贸易量年增长率已上升到9%,其中工业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率为7.9%,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率为10.5%。而随着许多国家奉行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模式,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世界经济可望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国际贸易量以7—8%的速度增长。
(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化继续发展,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全球
化
二战以后经济全球化有了很大发展。各类国家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使国际贸易更加迅速发展,并形成超国界经济。经济全球化要求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即在世界范围内通过科学的分工协作,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建立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但是,由于各国不同的利益和经济矛盾,并未能使真正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起步,反而使世界经济中的地区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以相互间自由贸易为起点的地区经济集团,要求其成员国有关税和一些生产要素的国内外政策上对主权国家进行让步和分享,以促进集团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分工加快各自的经济发展。地区集团化的发展使国际经济竞争在企业、国家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层次,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9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高科技日新月异,跨国公司迅猛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约有近4万家, 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约有25万家。其中,世界最大的100 家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3。由于跨国公司拥有在世界范围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优势,因此,今后不仅发达国家要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将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而发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将成为今后促进各类国家经济发展和加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经营方式有以下一些特点:把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树立全球观念;企业决策采取多国籍化,吸收子公司的外国人参与决策;建立跨国公司一体化生产体系及建立多层次的网络关系;跨国公司之间结成公司契约式、国际协作式、合作备忘录式等战略联盟等,并且,加强了对经济转型,即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活动。但是,随着中小企业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及其竞争能力的提高,跨国公司的发展受到中小企业的有力挑战。
(三)国际贸易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更加强劲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的作用,表现为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相对均等化,世界经济的发展愈不平衡,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就愈趋于平衡。为了相互合作,发展经济,提高谈判和竞争力,贸易集团化趋势更加强劲。1.1992年1月1日欧共体统一大市场的开始运作,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付诸实施, 标志着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拥有3.8亿人口, 占据世界贸易总额43%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式形成。由于在自由贸易区内实行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的广泛的自由流通,必将进一步振兴该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2.1992年10月7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草签《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开始运行,并将形成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美贸易集团。3.1994年11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印度尼西亚通过《茂物宣言》以及1995年11月通过的《大阪宣言》,推动了亚太地区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简便化。4.在世界贸易区域集团化浪潮的推动和刺激下,形成许多次区域贸易集团,都对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区域内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都比较明显。然而,区域贸易体制的不断强化将使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侵蚀和削弱的考验。
(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成为世界经贸发展的主流
历时7年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于1993年12月15日结束。 根据其《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并取代了1947年建立的关贸总协定,使其成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运转的基础和法律载体。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地巩固和加强。
首先,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体现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国际贸易与投资进一步自由化的客观要求,使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主流。预计其成员可达到150个以上, 基本上囊括了全球贸易。因此,世界贸易组织所确立的多边贸易体制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但是,与此同时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或一定程度上有所抬头。其次,世界贸易组织继承和维护了原关贸总协定所建立的多边贸易体制。它的目标和任务是“产生一个完整的、更为适用和持久的融关贸总协定以往贸易自由化努力的成果和所有乌拉圭多边贸易谈判成果的多边贸易制度”。世界贸易组织在关贸总协定已有原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多边主义原则、对经济转型国家鼓励的原则、靠拢与回退原则等;并把上述原则从货物贸易延伸到新的经济贸易领域,如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知识产权等。另外,世界贸易组织具有法人资格。其官员、成员代表的特权与豁免权等同于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1日通过的特殊机构的特权与豁免公约所规定的特权与豁免权,而原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多边贸易的政府协议,因此不具有法人资格。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五)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发展速度快
于商品贸易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使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新材料、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和宇航工程等高技术产业的日益发展,新技术的性质及其使用方法在商品生产内容、形式和组织方面不断引发深刻的变革,并在重新确定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式。国际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已愈来愈多地与新技术联在一起,生产和贸易本身的原料密度和粗放特征大为减少,向技术、技能和知识密集型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市场多样化,使电讯业日益成为各国、各种企业进行竞争的基础,在某些行业,如银行、保险、旅店、航空等,电子数据网络成为国际交易的基础条件。而机电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将是出口增长最快、贸易规模和潜力最大的商品。
从80年代起,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世界服务贸易在整个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15%上升到了1993年的22%。其中,旅游业成了许多国家收入最多和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行业;全球从事旅游业的人数约为2.4亿,相当于全球就业人口的1/9,其营业额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10%以上。可以预计,到2005年,全球旅游业将再提供1.5亿个就业机会。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旅游范围从传统向冒险、生态、海洋、宇航领域的展开,旅游业将更为兴隆。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服务行业,它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生效与完善,使今后一段时期内,世界服务贸易将继续以高于世界商品贸易发展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贸易发展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和产业。
随着80年代世界环保意识的加强,世界市场上“绿色产品”风靡全球。许多发达国家开始把生态研究与环保技术研究置于重要地位。“绿色产品”在开发新产品中的比重已从1985年的0.5%上升到1993 年的10%。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1990年到2000年世界环保产品和劳务市场将从2000亿美元增加到3000亿美元。
(六)亚洲经济贸易蓬勃发展,特别是东亚已成为“世界经济
增长中心”
亚洲的经济增长是最快的。在世界所有地区,亚洲的经济增长一直是最强劲的,几年来都超过8%。1995年速度将稍许放慢,但也在7%左右。而亚洲地区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也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已由1983年的19.1%上升到1993年的26.3%,1993年制成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82.2%,占世界制成品出口的29.4%。亚洲地区的内部贸易额已占其整个出口贸易额的一半以上,说明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美国商业部1993年提出的十大“新兴市场”,其中4个在亚洲,即中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印度。而且美国等发达国 家十分看中对这些新兴市场的投资与贸易机会。而亚洲地区基础设施的大发展也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
今后一段时期内,东亚国家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仍将维持在7 %左右,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新加坡等亚洲的新兴工业经济体将完成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先后步入发达经济行列。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将进一步崛起。周边国家的经济增长将给我国外贸发展和对外投资带来良好的机遇。
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世界市场容量的扩大以及世界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都有利于我国国外市场的开拓和扩大我国的贸易机会;而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成长,有利于我国与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及贸易的开展,以及我国的积极参与全球多边贸易体系等多方面原因,所有这些有利因素,从总体上给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对外经贸的发展,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条件。
与此同时,我国的对外经贸发展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一是霸权主义的压力。世界经济政治化的倾向继续存在,由于中国外贸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额增长率,因此引起有关贸易国家的注目美国在台湾问题和中国“复关”问题上制造麻烦。日本害怕中国经济实力强大,对其构成威胁。二是世界市场竞争的压力。美中贸易的“逆差”要求中国开放市场,保护知识产权。欧、美、加、澳,乃至墨西哥等,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实行“反倾销”案不断增加。亚洲“四小龙”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生产结构和商品结构与我国大体相似,彼此之间的竞争性大于相互间的互补性,相互之间争市场、争资金的矛盾更加突出,并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对手,贸易摩擦、纠纷逐年增长。三是高科技的压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致力于发展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商品,出口商品结构更加优化,而我国由于资金困难,长期来以粗加工和浅加工产品的粗放式出口为主,因此,竞争力有限,而科技的进步使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四是“复关”冲击国内市场,将使幼稚产业,如空调、小轿车、旅行车、复印机、橡胶等行业的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加之国内劳动力等各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无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竞争。
二、我国对外经贸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一)正确判断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我国人口众多,工业化有一定的基础,正处于较快的经济增长时期。然而,我国虽在经济总量上已步入大国之列,而且今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中还会有进一步提高。但是,一国的经济总量并不能真正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大体上能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同接近3 万美元的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比,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法计算还不到5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也仅刚刚超过2000美元); 即使是目前中上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法计算也已达402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还要高些。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缩小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还相当艰难,即使要赶上中上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非易事。而地区贸易集团化对我国的外贸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国要根据贸易重要性认真予以研究,掌握我国的外贸战略地位;着眼于长远利益,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贸合作、次区域经贸合作,为推进亚太地区和次区域经贸合作做出贡献。
今后的国际竞争不单纯是经济总量的竞争,更是经济质量、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等综合国力的竞争。尽管目前我国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第9位,但是,如果排除经济总量和军事实力因素, 我国难以列入前30名。所以,我国应着力提高经济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国力水平。首先要真正落实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到2010年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方针:一是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促进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
(二)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进出口市场多
元化
提高外贸经济效益和继续优化进出口结构是保证对外贸易快速、超前增长的前提条件。但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够优化,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为主,商品质量较差,缺乏国际竞争力。市场相对集中,渠道狭窄,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外贸出口经济效益差。因此,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市场多元化,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提高外贸经济效益,使外贸发展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就显得十分重要。按照国际合理分工的客观规律和比较利益原则,优化进出口结构的主导方向在于:实现出口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双优化,从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低档产品出口,逐步转移到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努力提高资本、技术密集的高科技产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为此,国家要重点扶持一批经济效益好、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出口产品。另外,要发展我国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尤其是发挥具有我国传统特色、需要专门技艺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优势;同时发现和创造新的优势,根据世界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环保意识的加强,我国应积极在“绿色产品”上发现和创造潜在的优势。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仍将呈现高于国民经济的超前增长态势,这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和加快向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各国经济起飞时的普遍现象;在未来世界贸易和投资超前世界经济增长的总格局下,我国出口适度超前增长,还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在提高效益和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是我国更好地利用外部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条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长期目标。我国应以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汇率政策、税率(含关税)政策、利率政策、价格政策和鼓励出口的产业政策,为外贸长期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外贸企业发展要转向集约化,解决和缓解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长期性制约因素,形成外贸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基本保持进出口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持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不利冲击的有效手段。而且,这种平衡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平衡,不是片面追求年度平衡。而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保持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性资源为主的进口结构下,一定时期内出现一定的外贸逆差不仅无害,甚至是有益的,因为实质上这是无偿或低偿地利用外国资源的一种方式。
继续坚持和深化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是指我国的经贸交流合作对象,不应过分侧重和依靠少数发达国家,而应力争同更多的国家、地区,特别是同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加强交流合作。在贸易、投资、产业、科技等各种合作领域,都向多元化发展,并逐步形成以亚太地区为重点,以周边为支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合理分布的市场结构。
(三)积极、有效、合理利用外资,借用外债规模适应国民经
济发展的需要和承受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取得重大成就。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缓解资金短缺矛盾,要努力保持较高水平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通过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倾斜;借用外债规模适度并具备还本付息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外资的需求。
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优化投资结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为了鼓励外资投向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如基础工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和农业,在严格执行外资导向政策的同时,加大产业倾斜政策的力度,调整现有不合理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大的跨国公司,采取多元化方式向中、西部优先发展领域投资。
我国借用外债近二三年增长较快。我国外债总额,目前仅次于巴西(1515亿美元)、墨西哥(1360亿美元),为1033亿美元(截至1994年底止)。如果按国际通用的一些指标:债务率、偿债率、负债率等来衡量,及我国经济实力、规模、外汇储备和对外部资金的需要而言,我国借用外债的规模仍控制在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为了确保金融的稳定,防止墨西哥式金融危机,外债结构要以中长期外债、外国政府贷款和优惠贴息信贷为主,短期外债、外国一般商业信贷为辅,合理、适度控制外债总规模;加强对借、用、还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防范汇率风险和投机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的偿债率保持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另外,随着国有企业现代化制度的建立,我国要进一步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的新路,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使之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
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信息社会。将来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等可能更多开发使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了迎接21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加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建立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尤为重要。
(四)深化和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加大进口体制改革的力度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要坚持完善管理、放开经营、推动联合、加强协调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不断增强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在现有的《贸易法》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各种规则;尽快出台《反倾销法》、《反补助法》和《紧急措施法》,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主要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对外贸易;坚持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第二,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建立和完善与指导性计划相适应的外贸宏观体系,强化各类经济杠杆的间接调控作用。在巩固外汇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行企业意愿结汇制度,完善现行的结汇、售汇制度,健全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继续稳妥地推进外汇体制改革,为完成在2000年前后实现人民币基本可兑换的目标努力。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汇率的形成机制,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保证外汇企业的正常运营。建立和完善出口激励机制等。第三,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程,实现“转机建制”,坚持以改革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使企业真正做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又要根据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向集团化、实业化、国际化、综合化经营发展;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轻工、纺织、工艺等)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往往拥有大企业集团无可比拟的经营优势,因此,还必须积极调动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加强外贸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在外贸经营活动中的协调指导和咨询服务的作用以及加快进口体制改革步伐,早日把我国进口关税降到发展中国家水平,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对国内有关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实行适度和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