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审计信息化系统总体构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构架论文,总体论文,我国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对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监督的审计,应当而且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一个完整的监督链。然而从信息化、系统化的角度看,审计监督的现实情况是信息阻滞、链条脱节、手段落后、资源浪费。其具体表现:
一是审计系统与决策系统、管理当局、审计对象之间的信息链脱节(见图1)
图2表明,在审计系统内部,从纵向看,审计署与各省、市、县审计机关的整个信息流不畅通,更不能直通,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审计机关的信息更是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纵向信息链。从横向来看,同一审计机关内部的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和企业审计之间与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链,致使在一些单位取得的审计信息不能在审计另一单位时加以应用。由于信息链没有完全形成或者严重脱节,审计所需要或已经取得的信息不能畅通无阻地流通,中间有很多阻隔,其结果,一是审计效率低下、覆盖面很小。二是深度不够、质量不高。三是审计人员的责任不明确,审计工作中随意性比较大。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从技术和机制角度而言,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规范标准+联网,实现审计信息化。规范标准也就是实现审计手段和审计行为规范化,具体包括审计法律规范、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三个方面(见表3)。
在规范标准的同时,必须加快联网。所谓联网就是要建设一条高速、宽带、实现数据快速传递的网络系统。在统一规范的标准下,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项目的实施要网张互联、数据共享,做到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形成一个内部封闭、外部开放的审计监督系统。实行联网后,使审计系统与管理当局、决策系统、审计对象之间的信息相通(见图4),审计系统内部各种业务信息相互贯通(图5),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监督链。
图4、图5中的脱节处用了一个拐角符号联结,没有把它画成直线联结,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的联通。使审计机关与决策系统、管理当局和审计对象之间,各审计机关之间,审计机关内部各审计业务循环系统、审计机构运行和审计实施中的信息畅通,资源共享。
信息畅通了,监督链形成了,手段改善了,就能够实现审计工作的长远目标: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要求,逐步走上审计监督的电子化、自动化,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从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
1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对财政、税务、海关等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实施有效监督,对国家财政资金、国有资产进行密切跟踪、有效监督的审计信息化系统,改变目前审计手工作业的现状,增强审计机关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规范管理、遏制腐败、打击犯罪的能力,维护经济秩序,促进廉洁高效政府的建设,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按照上述目标,审计信息化的总体框架则由应用系统、网络系统和队伍建设三部分组成(见图6)
2.网络系统。包括网络系统构成、网络系统安全、计算机设备配置三个部分(见图8)
3.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既熟悉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当前尤其要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普及及培训基础上,重点抓好审计信息化骨干和专家队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