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艺术特色论文_韩佳琪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410075

摘要:传统四合院中的空间看似简单,实际上这种空间格局形成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友好的邻里关系是当今许多建筑做不到的。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例,通过对其中建筑空间设计的分析与认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对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形成一个清晰、整体的认识,同时希望可以对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传统建筑形式和今后的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均衡;灵活多变;开敞与私密;人居关系

一、空间特色

1.典型轴向型序列空间

北京四合院具有鲜明的轴向性和序列性,轴线作为一种经典的设计手法,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控制空间秩序;但是它意味着均衡而不是对称,这也就是说轴线两侧的建筑、元素、空间等并不需要完全相同,也可以是相近或相反事物的融合呼应,例如有些四合院设置在东南角的大门并不在轴线上;

轴线并不真实存在,而是无形中感觉到的一秩序,这样会使得四合院整体显得逻辑严密、有秩序;整个轴线也不是连续的,它会用一些构件(如屏风等)进行划定,将轴线分隔成既相互独立有具有联系的一段段,这种划分丰富了空间层次的同时在无形中也是对中心轴线的一种强调;此外,轴线不仅控制着空间秩序,还是古代封建等级秩序的空间化,是“中正”、“向心”等传统思想的具体表现,有暗喻的作用。

2.灵活多变的灰空间和流线

在四合院中,人们借用廊、屏风、隔断、下沉庭院等来营造一种若有若无的空间,即常说的灰空间,以此来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与渗透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四合院可简化成四个单独的房间通过抄手游廊进行连接,这样就既使各个房间彼此相连,又在这相连的空间中提供了一个可以停留、休闲、挡雨的场所,成为室内外空间的联系纽带,增加了整个院落的整体感。

前面提到了,四合院中的轴线并不连续,而是“一段段”的,这条轴线其实也是整个行进过程中的流线,在这条流线上有意无意的营造了一些停留空间,巧妙地融入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豁然开朗等设计手法,营造一种跌宕起伏的节奏感,给有秩序的四合院加入了很多趣味性;

在北京四合院中的行进流线可大致分为两条,一条是逻辑严密、有秩序的轴线流线,一条是沿着抄手游廊迂回行进的流线,前一条代表着秩序,后一条代表着趣味。从而产生起始——入口大门、发展——前院、高潮——中院、结尾——后院的序列感来,这是运用建筑序列的丰富变化来丰富空间层次的设计手法,以此来打破四合院规整对称的格局。

此外,四合院中讲究空间的层次和韵律感,追求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所以会加入一些遮挡元素,以丰富空间层次。如在大门入口出设置了屏门、影壁等视觉屏障,所用手法和留园入口相同,都是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空间的转变引发人们内心感受的变化,同样也是叙事空间手法的体现,层层递进的院落设计,增加了空间的叙事情节,丰富了空间的变化。

3.点线面的有机组合

在建筑学基础训练中我们就知道,点线面的构成手法几乎是任何一个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建筑作品等都会涉及到的,北京四合院当然也不例外。院子等可以看作是面空间,抄手游廊、围墙、夹道、轴线等可以看做是线空间,在轴线被打断的地方经常会出现可以停留的点空间。那么,院落与游廊、夹道、围墙等形成了面与线的呼应;轴线与轴线打断时产生的停留空间则形成了点与线的呼应;院落与院落中的树则是点与面的呼应……这些元素的相互组合、衬托、呼应,从而形成了以点为装饰,面与线相互穿插在一起的空间形式。

4.人、空间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在北京四合院空间中可以较为明显地感受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即是人、空间与环境的有机融合,而这些恰恰是环境心理学上所倡导的,它从单纯的使用功能的角度延伸到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

首先四合院是以家庭成员为单位的居住空间,其次四合院形成的胡同生活空间,使得邻里之间有很多的交往,在四合院中形成的邻里的生活观念己经成为现代人们居住中所向往和倡导的东西;对四合院空间的研究对于现代居住空间的设计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开敞的大院落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阳光和空气,还为人们直接接触雨水提供了可能,北京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所以在院内直接收集天然的雨水也可以为日常生活所用。

建筑屋顶的曲面处理形成的建筑外轮廓形态与伸展的地平面,绵延的大地景观形成呼应,从而使建筑获得吐纳天地的气象。

5.空间中的环境心理学

5.1对个人空间需求的满足

个人空间有公共性和私密性的需求。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空间就在追求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实现了人的私密性和公共性两种需求的相对平衡。

私密性要求的满足:首先,在四合院内部按照家庭成员的不同身份,分配了相应的可以独立使用的房间;其次,从整体外部来看,只有门联系着内部和外部空间,不开窗的高外墙体现了对整个四合院私密性的追求和保护;

公共性要求的满足:首先是堂屋作为较正式的家族活动场所,用于议事、过节等;其次院落是宅院的中心,是家族日常活动和多功能的共享空间。对于个人来讲,它是半公共空间(胡同及大街为公共空间);对于整个四合院来说,它又是私密空间。

5.2空间心理感受的层次性

在城市公共空间——胡同——四合院这条行进路线中,充分体现了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再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和变化。这个变化具有层次,可以使人逐步地自然而然地进行空间之间的转换,实现良好的过渡,给人以心理上的舒适感。

同时,北京四合院巧妙的运用了影壁、檐廊等元素的运用,巧妙地实现了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过渡。

影壁:入口大门处遮挡视线的建筑元素,即使大门敞开,只要不绕过影壁就无法看到整个四合院内部,不但烘托了气氛,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更是符合了人门居住、生活的私密性的要求。

檐廊;又称抄手游廊,是连接四个厢房的交通空间,同时又是外部庭院与室内厢房的过渡空间,模糊了室内外边界,也是现代建筑常用的灰空间处理手法。

二、北京四合院空间在建筑设计上的启示意义

均衡性: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的含义应当是均衡,而不是对称,指的是一种相近、相似甚至是相反事物的互相呼应关系,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安定、安宁的感觉;

灵活性:北京四合院是指一类建筑,首先有一种最基本的布局模式,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院落进数、开辟后花园等手法形成了一进、二进、三进等四合院形态。这教会了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应灵活运用,尝试多种的组合方式,而不要被某种固定的模式限制住;

多样性:注重建筑空间的动静分区,公共与私密的要求,以人为本,多考虑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营造舒适的空间感受;

自然性;顺应自然而不是改造自然,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生活中,应注意在建筑中多多引入自然的元素,注意空间上的绿化。

交往性:在建筑设计中,应多多考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并为其提供一定的空间。

三、结语

北京传统四合院属于中国传统民居,其蕴含着丰富的建筑设计手法,古人追求的居住环境不光是满足建筑的功能性要求,更注重追求精神层次的享受,这也正是现代建筑设计较为注重的方面。北京四合院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很长,经过前人不断地改进和丰富,蕴藏了很多细致巧妙的设计手法。我们应将在北京四合院空间营造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去,多多思考人、空间与环境三者的关系,从而推动现代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珺《北方民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邓云乡《北京四合院》,中华书局,2015

[3]王晓坤《北京四合院居住环境的心理分析》,中国知网

论文作者:韩佳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  ;  ;  ;  ;  ;  ;  ;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艺术特色论文_韩佳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