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入学考试差异化机制研究_中考论文

中考分化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机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F:学习不好,考不上高中干什么去呢?打工活越来越少,当兵部队里没人也成不了事。

       B:上技校呢?

       F:学什么呢?没什么好技术。

       这是笔者与一位农村中年父亲之间的对话,他的儿子正在一所乡镇初中就读8年级,这位父亲对儿子初中后未来的担心引发了笔者对中考淘汰机制的关注。中考与高考是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但当学术界更多的关注高考制度时,中考淘汰机制却被相对忽略了。对于许多农村孩子而言,中考是终止他们教育生涯的一个节点。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按照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2010年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677.34万人,按毛入学率82.5%计算,将有800多万初中生流入社会,其中这些流失的,大部分都是农村初中生。”[1]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开始考虑这样一种假设,对于农村孩子而言,相比于高考制度,中考的淘汰作用对他们的影响更大。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笔者以80、90后受教育机会为依据,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分析中考在他们受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一、考高中一度比考大学难

       (一)中考升学率低于高考升学率

       改革开放后,我国采取了诸多措施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与升学率都有了快速提高。2013年,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达到8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①。从升学率来看(见下表1),80、90后接受教育的时期,初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基本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90后在初中后进入下一阶段继续学习的比例更高,2007年超过80%,比十年前增长近3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阶段,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达到60%以上,2000年就快速增长至73.2%。总之,在教育现代化不断推进中,80、90后的受教育机会有了明显的增长,他们是教育现代化的受益者。

       然而,如果横向观察80、90后接受教育时期各级教育的升学率,我们会发现,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都高于前一阶段初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80后初中升高级中学时,升学率由1995年的50.3%上升至2005年的69.7%,一直在70%以下,而与之相对,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除在高校扩招最初的两年低于70%以外,2000年以后一直在70%以上。90后初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有所提高,但基本与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持平,2013年才首次超过高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

       80、90后接受教育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正值快速扩张之际,从升学率来看,学生一旦进入高级中学阶段,就有非常大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初中后进入高级中学阶段难度却相对较大。而且,这里的高级中学包括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但人们通常并不将初中后进入职业学校视为通过中考选拔机制的人。下文,我们将进一步区分初中毕业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的几率,“考高中”相比于“考大学”的难度会更明显。

       (二)初中后进入普通高中的几率更低

       在观察升学率一表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事实是,表中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是指普通高校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比,即这一较高的升学率并不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然而,前一阶段初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却是指初中进入各类高级中学的比例,也就是说,初中后进入普通高中的比例要比上述表格中所呈现的初中升高级中学的比例更低。为此,笔者查阅统计年鉴,区分了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人数并计算其比例,见表2。

      

      

       结合表1与表2,我们可以发现,80后接受教育的时期,初中升入高级中学的比例在50%-60%之间,但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却仅从20%上升至40%,2013年,初中升入各类高级中学的学生比例已经达到91.2%,但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只有52%。而自1999年以后,普通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一直在70%以上。因此,对于80、90后而言,初中毕业后进入普通高中要比在高中考大学困难得多,能否进入普通高中对于高等教育入学与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清晰地把握个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中考淘汰机制的重要性,笔者按照六三三学制,统计了80、90后接受教育的时期不同阶段入学人数、毕业人数并进行对比,具体见表3。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照六三三学制推演的话,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小学入学人数与最终进入普通本专科的人数都相差非常大。1986年,小学入学时的人数有2258.2万人,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层层筛选,最终升入普通本专科的人数仅有108.4万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人,1996年小学入学人数为2524.7万人,而这一同龄群体中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为607.7万人。2013年,升入普通本专科的人数为699.8万人,回溯的话,当年的小学入学人数为1944.2万人。由此可见,虽然高等教育不断扩招,但同龄群体可以升入普通本专科院校的人数仍然较少。在各阶段入学率、升学率都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这些差距来源于哪呢?对表格进行横向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一个阶段内,如小学、初中、高中期间,入学人数与毕业人数都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差值部分是由于学生中途流失导致的,也就是备受关注的辍学问题。但最令人惊讶的还是初中毕业人数与升入普通高中人数之间的巨大差值。1995年,初中毕业人数为1227.4万人,但同年升入普通高中的人数仅有273.6万人,有将近1000万初中生没有机会参加3年以后的高考竞争。2005年,初中毕业人数比普通高中入学人数多出1228.8万人。2013年,两者之间的差值有所缩小,但仍然有七八百万的学生无法在初中后升入普通高中。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80、90后接受教育的时期,大量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是在中考时被淘汰的,在中考这一分化机制中能否胜出对于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至关重要,中考的淘汰作用对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被忽略了。正如学者杨东平在研究高中入学机会时指出的,在高等教育大扩招的情况下,高中教育发展滞后,高中教育则成为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主要瓶颈。[2]

       二、农村学生在中考时的不利处境

       (一)农村学生更容易在中考中被淘汰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孩子一般是在农村地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城乡教育的差距决定了农村学生在中考中的竞争力不足,他们在中考中被淘汰的可能性更大。杨东平对高中入学机会及其差异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学生的家庭背景强烈地影响着学生进入重点或非重点中学,城市重点高中集中了最多的优势阶层子女,来自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是城市非重点高中的1.7倍,是低阶层子女的1.6倍。在非重点中学中,来自低阶层的学生比例最高。[3]李春玲在对80后教育经历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中指出,由初中进入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是当前教育机会分化的一个关键点。在接受了初中教育的80后中,接近半数(47.3%)未能通过这个关口,因此中止受教育历程。他们当中有89.8%来自农村,66.7%出生于农民家庭,还有21.4%来自工人家庭,其他阶层家庭子女只有很少比例的人未能获得高级中等教育机会。这一构成与未接受教育的人和未升入初中的人相类似,即绝大多数是农民子弟和少量工人子弟。[4]

       (二)农村学生被淘汰后无计可施

       在中考分化机制中被淘汰的学生可以通过交择校费、权力关系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有条件的家庭甚至会送子女出国学习。但这些选择并不是对所有人都公平开放的,农村家庭的经济、社会资本相对缺乏,许多家庭难以支付高昂的择校费,他们也很少有关系可以利用,就像文章开头那位父亲所担心的,除了外出务工,被淘汰的农家子弟很难再有别的出路。

       总之,城乡教育差距决定了农村学生在中考时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很容易在中考中被淘汰,而且被淘汰后处于无计可施的地步。

      

       三、中考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城乡差异的影响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大学扩招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有学者考察了两所精英大学学生的社会来源,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和来自工农家庭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后维持稳定,作者将此现象称为“无声的革命”,[5]认为精英大学的学生选择变得更加开放和平等化。但这一发现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回应。李春玲发现“大学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上升”。[6]学者刘精明指出“高等教育扩展对教育平等的影响十分复杂。如果将各类高等教育机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会发现1998年以后高教领域中的教育不平等在总体上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然而深入的分析表明,这样的平等化过程是有条件的,内涵于高教领域的社会阶层差异仍然十分明显”[7]。学者丁小浩[8]、杨东平[9]对高校扩招与教育公平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还有研究探讨了1999年高等教育扩张对大学生入学和就业分层的影响,发现这一轮扩张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复制而非再生产。[10]

       高校扩招持续进行,为什么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却并未消失呢?一直以来,学者都将关注点放在高考分化制度上,但根据我们前文的分析,在80、90后接受教育的时期,中考的淘汰作用非常大,很大比例的学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是由于他们在中考分化机制中被淘汰了,而被淘汰者更多的是农村地区的学生,高校扩招与这些被淘汰者没有关系。因此,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与在中考中农村学生被大量淘汰有密切的关系。学者李春玲在分析了高校扩招并未导致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下降之后,系统考察了不同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变化的趋势,发现过去几十年,中国教育机会城乡不平等主要并非存在于考大学这一阶段,而是存在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初中升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升学几率的城乡差距变化最为突出。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阶段升学机会的城乡差距一直在持续扩大,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的1.9倍,增加到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半期的2.5倍,再增长到90年代后期至本世纪开始后的3.9倍[11]。还有学者指出,高中教育已成为影响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最大瓶颈,这些都潜在影响了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程度。[12]

       综上所述,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学生通过中考进入普通高中之后,就有较大的可能接受高等教育,能否通过中考淘汰机制对于能否接受高等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城乡教育差距持续存在的前提下,农家子弟在中考分化机制中极易被淘汰,他们有较少的机会接受高中教育,进而也就无法享受高校扩招的成果。因此,中考对于农村学生的淘汰作用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有较大的关联。

       四、普及高中会弱化中考的作用吗

       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那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会弱化中考的作用吗?

       高中的普及也许会降低中考的淘汰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初中后继续学业。但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的分流决定了中考的分化作用将继续存在。事实上,2013年,初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已经达到了91.2%,基本已经达到普及的水平。但初中进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只有52.7%,也即仍有一半的学生无法进入普通高中。当然,合理的教育制度要求将一部分学生分流至职业教育轨道,但在中国,职业教育一直无法获得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人们关心的仍是进入普通高中的几率。当职业教育仍然是普通高中落榜者的选择时,中考的区分作用将继续存在。而且随着初中进入普通高中的升学率提高,重点高中与非重点高中的区隔也会凸显出来。

       因此,普及高中只是延长人们接受教育的年限,在中考分化机制中,由于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农村学生仍然较容易被分至职业教育轨道,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基本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高中的普及不会减弱中考分化机制在城乡教育不平等中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中考与高考是我国两个重要的分化制度,但与高考制度相比,中考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对于80、90后而言,中考淘汰机制对他们的受教育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初中升高级中学的升学率低于高中升高等教育的升学率,而如果将高级中学进一步区分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就会发现80、90后学生在初中后进入普通高中比普通高中升大学的难度大许多。高校扩招后,许多80、90后是在中考中被淘汰的,这些没有通过中考的学生无法享受高校扩招的成果。而且由于城乡教育差距的存在,农村学生更容易在中考时被淘汰,中考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最后,普及高中的实现也很难弱化中考的作用,农村学生在中考后被分至职业教育轨道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分析可知,要减少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不平等,应该将着眼点放在初中升高中阶段。正如学者李春玲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的“公众媒体因农村子弟上大学比例下降对高等教育和高考制度进行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是击错了靶子……想要减少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不平等,提升农村子弟上大学的机会,就应该把政策调整的重心放在初中升高中阶段”。[13]

       要想提高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高等教育阶段的城乡不平等,就要增加农村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的机会。此种机会的增加一方面可以通过普通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将指标向农村学校倾斜来达到,降低农村学生在中考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并能平衡城乡初中毕业生进入普通高中的机会。但更为关键的是提高农村学生所能接受的义务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降低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差异。如果农村学生一直无法接受与城市孩子同样质量的义务教育,他们在中考后被大量淘汰的可能性将持续存在,普及高中也只是增加了他们进入职业轨道的比例而已。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标签:;  ;  ;  ;  ;  ;  

中学入学考试差异化机制研究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