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着经济与生活大国的目标——日本着手经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日本论文,大国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日本经济以何种姿态来迎接新世纪呢?日本从其泡沫经济崩溃后显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感到其经济体制“已陷于疲劳状态”,“正在整体上丧失其有效机能”。于是,桥本内阁提出六大改革,其中经济结构改革是核心。经济改革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将给日本国内外带来影响。
改革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已经失去活力日本经济曾经有过令世人惊奇的60年代高速增长的奇迹。即使是70年代的“石油冲击”,也未曾使这个严重依赖石油的经济垮掉,而是经过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又步入了一个稳定增长时期。然而,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一直在衰退、低增长中爬行。
在明仁天皇即位后不久发生的“平成衰退”,是日本经济自战后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衰退。其特点是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临时性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衰退持续的时间长,波及的领域广,衰退结束后的经济恢复也较慢。
这次衰退开始于1991年的初夏。到1993年初,经济界好容易见到了将要走出谷底的一线曙光,却由于日元大幅度升值,接着又遇到低温多雨的“冷夏”,使日本经济又陷入二次衰退,工业生产再次转为下降,到同年10月才止跌回升,走出衰退。这次衰退使得日本出现三个财政年度(1992 年度到1994 年度)的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三个财政年度(1991年度到1993年度)的工业生产连续下降。而且,衰退已经过去将近四年了,至今日本经济仍处于没有活力的缓慢增长中。
(二)日本经济体制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日本经济企划编纂的《1996年版经济白皮书》有一个很好的解释:90年代日本经济“令人惊异的低增长,……或许是由于以往日本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在目前时局下已陷于疲劳状态”;“‘日本式经济体制’,曾在战后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相当程度的有效机能,但在近期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这一体制正在整体上丧失其有效机能”。这表明,日本政府已认识到现有的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发展的需要了。战后日本为了跻身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以贸易立国,走着一条出口产业至上的道路,其结果是加剧了两个失衡。
一个是经济内外发展严重失衡。日本利用美欧发明的科学技术,配上日本式的经营管理,建立了有日本特色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现代产业。为了提高竞争力,日本对其出口产业给予了种种优惠。而日本对内需产业,主要是国内型非制造业和国内流通体制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其原因是,一方面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限制过多过死,使内需产业缺少竞争,缺乏活力。另一方面实行严厉的进口限制,以保持那些已失去国际竞争力的内需产业的结果。这种重外需轻内需的经济体制,致使贸易黑字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不断增加。
再一个是生产与生活的严重失衡。如上所述,日本的产业,特别是汽车、电子等产业,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堪称是一流的,可是日本人的生活却是三流的。据说,日本有约占国民生产总值40%的行业,因为有政府的干预,其物价大大高于国际水平。东京是当今世界上的高物价城市,而且日本的居住环境,如住宅、道路和其它公共设施比起美欧国家来又相差甚远。于是日本人的消费受到抑制,储蓄率高,进口需求减弱,贸易黑字增大。
两个失衡的结果是:对内引起国民的强烈不满,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的情绪日益高涨;对外加剧了同美欧等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要求放宽限制,开放市场。
附表
日本经济结构改革目标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1970年 1985年 2000年
物资器材生产领域51.7
41.4 36.7 52.543.1 36.4
农林水产、矿业
7.43.8
2.2 17.8 8.9
5.5
制造业 35.8
30.2 26.7 27.025.0 21.2
建筑业
8.47.5
7.9
7.7 9.1
9.7
公用事业领域30.8
33.2 31.7 26.328.8
27.0
电气、燃气、自来水
2.63.4
3.3
0.6 0.5-
运输、邮电业 7.16.4
5.5
6.4 5.9
5.2
商业14.2
14.4 12.7 16.718.6 17.1
金融、保险、房地产
6.98.9 10.2
2.6 3.7
4.1
知识服务生产领域17.6
25.4 31.5 21.228.1 36.6
管理服务 4.26.1 10.0
-
6.3 10.5
医疗保健 2.03.2
4.2
-
3.6
5.1
教育 2.64.1
4.2
-
3.4
3.7
休闲旅游服务 4.34.4
5.5
-
6.6
8.6
家务代劳服务 1.31.6
1.8 0.350.39 0
其他 3.26.0
5.7
5.15.2
全产业 100.0 100.0 100.0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参考》1997年第3期,原表引自《21 世纪的基本战略》。
着手改革
第二届桥本内阁成立后,提出了六大改革,即金融改革、财政改革、经济结构改革、行政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和教育改革。其中经济结构改革是核心,其它的改革是为了保证经济结构改革顺利实施的配套改革。其改革的总目标是,实现不仅是一个与美欧并驾齐驱的经济大国,也是一个与美欧并立的生活大国。
(一)经济结构改革的内容 经济结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对外通过放宽限制,开放市场,以达到扩大进口,缩小国际收支盈余,改善与美欧等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减少贸易摩擦,协调与各国的关系;对内则是通过增加就业,扩大住宅建设和公共建设,谋求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改善市场机制和繁荣市场,以增加最终消费支出,扩大国内需求。经济结构改革的具体战略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新事业的开发,今后日本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将获得迅速发展,并将替代传统的落后产业;物质生活领域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缩小,而第三产业和知识服务产业的比重将大大提高,如附表所示,到2000年日本的产业结构将是物质生产领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公用事业领域(第三产业)和知识服务生产领域各占1/3。
为实现这个目标,日本政府将制定筹集社会资本的新计划,提高就业者素质,形成透明度高而且公平的市场,增强企业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需要对财政、金融、社会保障和教育等体制进行改革,而且政府行政机能也必须与此相适应。
(二)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放宽国内外资本对金融业的限制,扩大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经营范围,促进金融业的竞争与发展,恢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金融体制改革内容包括:设立金融监督厅,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大幅度提高中央银行在制定金融政策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独立性;允许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以促进竞争;实行新外汇法,放宽对证券和外汇交易的限制以增加活力等。
(三)财政改革 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削减财政开支。日本政府为了压缩财政赤字,最近已公布财政开支的削减方案。据此方案,日本在2000年前将不得不执行紧缩的财政政策。1998年度财政开支将比上年度减少2000亿日元;由财政支持的公共事业投资将比上年度减少7%, 原定1995—2000年总金额为630 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基本计划也将延长三年完成。另外,将减少对外支出,1998年度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将减少10%。从长期来看,如果不对日本财政制度进行改革,日本经济就不可能有稳定而持续的增长。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日本经济在21世纪将会有一个新的发展,有可能实现既是经济大国又是生活大国的目标(见附表)。但是,经济改革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在改革的过程中必将遇到种种困难,也将给日本国内外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