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血液制品类型;安全有效用血
[中图分类号]R45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2-CR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多种因素可诱发输血不良反应,如血液成分因素引起的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也可发生输血急性肺损伤,血源性疾病传播等风险;大量输血可致循环超负荷、枸橼酸盐蓄积中毒、空气栓塞等[1]。本文调查我院2014--2018年全部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5年间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我院2014-01—2018-12年间输血10098人次,血液制品包括莱芜市中心血站提供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机采血小板以及本科室采集的患者自体全血与手术室自体回收血液。
1.2方法
输血科发血到临床科室后,临床医护人员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严密观察在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及输血后患者如有发生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在及时对症处理治疗好转后,再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发送到回输血科。输血科工作人员接收到电子《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及时将患者和血液制品信息、发生不良反应类型、处理措施和输血科复查各项试验的情况,打印并保存资料以便于统计输血不良应发生率,按照以下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公式计算。
1.3诊断标准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开始至2小时以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有发热,寒颤等临床表现,排除溶血、细菌污染、原发疾病引起的发热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后出现单纯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患者输血后出现急性呼吸困难,排除过敏反应、输血相关循环困难超负荷、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等,称为输血相关呼吸困难[2];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输血24小时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发热、黄疸等临床表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表一:2014-2018五年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类型
年份 非溶血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输血相关呼吸困难 迟发溶血反应 其它 总计 2014 6 4 0 0 0 10 2015 12 3 3 0 1 19 2016 1 6 0 1 0 8 2017 3 2 1 0 0 6 2018 4 1 0 0 0 5 合计 26 16 4 1 1 48 2.1 2014-2018五年间输血不良反应(Transfusion/Infusion Reaction)发生类型情况见表1;
2.2 各种不同成分的血液制品与不良反应类型的统计见表2
种类 非溶血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输血相关呼吸困难 迟发溶血反应 其它 合计 病毒灭活血浆 3 5 1 0 0 9 去白悬浮红细胞 15 17 2 1 1 36 机采去白血小板 1 1 1 0 0 3 冷沉淀凝血因子 0 0 0 0 0 0 自体全血 0 0 0 0 0 0 合计 19 23 4 1 1 48 3.讨论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可改善慢性贫血患者(如血液科、肿瘤科等)的缺氧状态,在紧急抢救大出血患者(如产科、手术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的生命。但如果使用不当也有一定的风险,可引起诸多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及副作用。因此及时做好输血不良反应统计分析与临床反馈,采取措施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处理并作出预防,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有效输血。对我院近5年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我院共输血10098人次,发生不良反应病例48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7%,低于文献道的1%~1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5年以来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6%( 10/2140)、0.87( 19/2169)、0.37( 8/2124)、0.32( 6/1899)、0.28( 5/1766)。不良反应发生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是由于我院的通过参加卫计委三级综合性医院复审全员医务人员严格按照评审标准和临床输血规范进行操作,输血管理持续改进有效。同时在全院加大临床合理用血安全输血相关知识培训的力度,医务科、护理部、质管科与输血科联合加强对临床医师的合理用血的督导与考核,并定期进行公示,临床输血全过程管理到位,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可能是因为医护人员在对输血反应的识别存在不同,出现极其轻微的输血反应往往容易被忽视;或者是是临床医生提前给患者使用了异丙嗪等预防性药物所起的作用。为了避免临床医师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不够和重视程度不同,出现可能的漏报现象,我们合理用血督察小组每月到临床现场或者通过电子病历查阅临床护理输血观察单和临床输血记录,偶有发现有轻度输血不良反应不上报的情况及时与临床沟通补报,有效减少或避免了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漏报现象。通过对近5年来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统计显示,我院在2014年以来的输血不良反应以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发生26例,占总不良反应的54.2%,与文献报道相近。其次为免疫性轻度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16 例,占总不良反应的 33.3%,另外发生4例输血相关呼吸困难,1例因有不规则抗体造成的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见表1。调查还发现长期反复输血和有生育史的产妇发生由白细胞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的非溶血性发热性反应和过敏反应的机会较多。近年来我院将不规则抗体筛查和血型正反定型纳入输血前必需检测项目,交叉配血采用凝聚胺介质配血法与敏感性高的微柱凝胶法两种方法,同时我们在本地区率先对血浆和血小板采用次侧配血法发血,大大降低和避免了因人为配血操作出现的差错和抗体漏检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表2所示我院发生不良反应的血液制品主要为去白悬浮红细胞,主要表现为免疫性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可能原因是红细胞多种抗原导致的免疫性抗原抗体反应,出现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悬浮红细胞制品中含有少量白细胞,可与被输血者体内的白细胞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4]。输注血浆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可能是因为血浆中含有异体蛋白较多有关。冷沉淀凝血因子和自体全血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小结,输血治疗有风险,申请和输血操作需谨慎,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加强学习《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规范》等输血相关知识,在输血前严格评估并把握好输血适应证,围手术期做好患者的血液管理,合理有效输血,要坚持对患者能不输血就不输血,能少输血就少输血的原则,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将不良反应控制到最低,从而保证每一位患者的安全。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要按照时间段要求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异常症状发生,在输血后及时检查血常规准确评价本次输血效果,如发生输血无效及时反馈输血科以及时调查原因,同时在全院提倡开展手术前贮存式自体输血和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避免或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全力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输血反应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624-2018。
[2]武杨屏,戚少兰,王有芬,等. 61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 16(2):166-167.
[3]孙小纯,欧兴义,林伟强,等. 10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1):66-67.
论文作者:曹延忠 王其春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8
标签:不良反应论文; 发生论文; 红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血浆论文; 发生率论文; 免疫性论文; 《药物与人》2019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