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财税改革的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深化财税改革的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谈深化财税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福建省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已经按中央的统一部署,制订并落实了省对地、县分税制财政体制,组建了从省到地、市、县的国税、地税机构,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执行新体制中也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分税制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省、地(市)县的积极性,这也是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当前的问题是,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地方财力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按照新的财政体制,本省新增财力要上交中央三分之一左右,而以往是中央补助福建,这样一进一出,将减少本省财力近10亿元,增加了本省财政收支的难度。县、乡(镇)一级财政收支困难更大,特别是经济比较弱,以流转税为主的县、乡(镇),入不敷出更为突出。同全国一样,赤字县增加。因此,很难说改革取得成功。随着预算级次标志由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向税种转变,国税、地税分设,乡镇财政资金调度紧张。实行转移支付制度后,中央把集中的财力大部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本省一部分贫困地区(宁德、龙岩等)得不到应有照顾,加大了省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税务机构分设后,国税、地税、农税三家征管交叉矛盾相当突出,不仅影响了干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也给偷、漏税行为造成可乘之机。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研究解决,可能出现“新体制被扭曲,旧体制复归”的现象。因此,在深化改革中必需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尽快帮助县(市)研究制订县(市)对乡(镇)的财政体制,合理划分收支范围,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乡(镇)经济这块蛋糕做大,以充足的财力保证县乡(镇)两级各项支出的需要。具体做法,可考虑把乡(镇)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共享收入并确定和划分相应税种,建立县(市)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制度。第二,尽快建立地方税体系,在培养财源中重视培养地方性财源,逐步壮大地方财力。第三,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尤其是特困地区在不变动体制的前提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探索转移支付的具体办法。第四,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基层调查征管关系中的问题,尽快理顺国税、地税、农税征管关系,实现各收各的税,减少矛盾,堵塞漏洞。第五,着手探索以公共财政为主要内容的运行机制,切实改变政府包揽过多、负担过重的状况,明确政府负担的范围,该支的支,该压的压,该砍的砍,把不该由政府负担的支出,推向市场,推向社会。

税制改革是财税改革的关键。现在可以说,税制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也是来之不易的。但是,从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对成绩不能估计过高。突出的问题是:增值税专用发票未能得到有效控制,许多企业不仅销货收入不进帐,还利用专用发票管理上的漏洞,虚开、代开、真票假开,有的甚至私印假发票、倒卖专用发票,形成进项税额多、销项税额少,甚至出现只有进项税额没有销项税额的怪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增值税将名存实亡,也将危及税制改革。个人所得税方面,主要是个人收入难以控制,特别是个体企业所得税改征个人所得税后,问题更为突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等,利用社会保险号,采用电脑控制的办法,我们无论主观和客观条件都未具备。这不仅造成税款大量流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税收调节社会分配的功能。在税收征管上,推行纳税申报、税务代理、税务稽查的“三位一体”模式,步履仍很艰辛。此外,税制改革后,企业税负虽然总体是有所下降(省国税局对增值税调查下降1.62%),但仍有46%的企业税负上升2.38%,这必然会加剧某些特困企业的困难,并在某种程度上驱动物价指数的上升。这个问题,也应引起重视。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要加强税法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变税法为企业自觉遵守的法律和纳税行动。要完善专用发票的管理办法,如执行专用报结制度,实行领、用、存、销入全面管理;小企业购领发票实行印模制度;强化日常检查和交叉稽核;搞好计算机交叉稽核的试点工作,等等。要加强同有关部门的协同动作,继续严厉打击发票犯罪分子。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加强税务队伍的廉政建设,查处执法部门内部的违纪、违法行为,杜绝内外勾结案件的发生。第二,积极探索我国现有条件下控制个人收入的办法,也就是在公民纳税意识比较差,现代化手段一时还跟不上的情况下,制订一套基本上能控制个人收入的办法。除继续实行个人申报、企业代扣等行之有效制度外,要加强对银行存款、现金交易、帐外经营的管理。对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可以搞一些电脑控制的试点,为将来全面实行电脑化管理创造经验。第三,必须加快推行“三位一体”征管模式,依法申报、代理、稽查和护税,逐步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第四,对税负上升的企业,特别是困难企业,以及驱动物价的问题,也应多作调查研究,从有利企业改革和稳定物价的问题,也应多作调查研究,从有利企业改革和稳定物价的大局出发,实事求事地作妥善处理。

要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以“改制、改组、改造、改善”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也是争取财政状况根本好转的重要途径。因此,财税部门必须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千方百计地做好服务工作,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一,从资金、政策、财务工作等方面支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国有企业改革是今年改革的重点,财税部门在参与配合中,要重视研究解决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后的财政、财务政策、所有者权益和经营者利益关系的处理、与企业改革相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基金的规范化等问题。第二,认真贯彻《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积极开展国有资产财产监管试点。第三,全面推动清产核资工作,帮助企业缓解历史债务和社会负担等问题,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基础。第四,建立产权交易市场,促进国有企业股权化、货币化,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流动增值。第五,1995年要突出抓好扭亏增盈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消灭现有企业的亏损。当务之急还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解困政策,帮助一部分企业渡过难关。要抓紧研究1995年底减免税到期后的有关政策。

同时,要抓住江泽民总书记对台讲话的有利时机,在中央赋予福建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权限范围内,调查研究本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对台方面的财税政策与措施,及时研究制订对台有关政策和措施。当前要重点研究解决六个问题:第一,要总结和完善台商投资区、对台小额贸易的财税政策,探索投资区内联企业比照外资企业的某些政策。第二,在继续吸引外资扩大沿海地区、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同时,研究促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第三,研究制订实行以石化为龙头的支柱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第四,进一步开展清理乱设卡、乱收费、乱摊派现象,不断改善台商投资的软环境。第五,积极帮助“三资”企业、台商投资企业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增强出口创汇能力。第六,从财税工作上积极支持加快速度搞好机场、码头、公路、铁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搞好国有企业,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标签:;  ;  

深化财税改革的思考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