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804(2003)06-0106-06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推动了西北五省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西北五省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能力、经济增长水平、城市竞争力、对外开放度等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即甘肃、宁夏、青海的发展显著落后于陕西和新疆,从而形成了西部大开发中的一种新的区域经济现象——小西北(甘、宁、青)区域发展滞后问题,进而引发了关于小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建设,小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各个区域的工业化过程在发展阶段和水平上呈现出较大的异质性,导致了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在城市体系的功能结构方面和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在经济空间结构表现模式上的差异,在市场化进程道路上的差异,决定了在发展地区经济合作或地区经济一体化时必须进行科学选择。小西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探讨该地区进行区域经济合作或地区经济一体化构建时,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小西北地区经济合作的新思路,找到这一落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一)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提出的背景
小西北地区包括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内土地面积122.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2.8%;2002年其总人口为3642万,约占我国总人口的2.8%;国内生产总值为1512.52亿元,第一产业为277.84亿元,占18.37%;第二产业为673.92亿元,占44.6%;第三产业为560.76亿元,占37.07%。第一、二、三产的比重是1:2.43:2.02。从总体上看,小西北地区不仅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而且还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盐湖资源在全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能源资源:小西北地区水力、石油、天然气等分布广泛,储量可观,前景诱人,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水能和柴达木盆地的石油气资源是小西北地区极为重要的能源开发基础。同时,该区的大部分地区,如青海西部、甘肃西部和宁夏的部分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特别适合于牧区或电网送电不方便的地区的能源发展。矿产资源:小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开发已成为该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其中,镍矿、钴矿、硒矿、饰面用蛇纹岩、盐类、石棉、硅石等矿产在全国矿产储量中居首位。旅游资源:在广袤的小西北大地上,不仅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风光,如黄土高原地貌、绿色草原风光、无垠沙漠戈壁、森林冰川雪峰、长江黄河源头等,而且还拥有多种多样的历史名胜古迹和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风土民情,特别是少数民族风情。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西北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小西北地区人文和天然旅游资源开发将成为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其中甘肃省历史悠久,是驰名中外的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嘉峪关城楼、平凉崆峒山等等;其次是宁夏的异域风情,如西夏王陵、沙湖、大漠风光、回乡风情、中卫沙坡头等;还有青海的青海湖、三江源头和塔尔寺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和现实背景。首先是小西北地区的地理相连,在历史上就有过许多的经济合作,这些合作还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一些合作组织。特别是以水利资源开发、煤炭资源和河谷地带的现代农牧业为代表的黄河经济已成为小西北各省区经济发展的纽带,为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条件。其次是小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经济结构比较相似,但同一产业的发展水平却有很多的不同,为经济合作或经济一体化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过去很多年来,小西北地区与东部的一些发达省份进行了很多层次的经济合作,但从效果来看,却没有达到经济合作的目标。虽然小西北地区各省的经济水平都较低,但是由于在经济空间距离比较接近,具有经济的互补性,所以有助于形成真正互利的经济合作。第三是当前小西北地区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形势要求各省区联合起来,构建和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国内形势看,目前跨区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重组正在热火朝天的展开。许多地区都在搞基础设施建设,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用基础设施将原先彼此相近的几个地区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大的经济区和城市群。其结果导致不同省区市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安徽省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就是一个明显例证。各省区市都在通过地区经济一体化来提升城市品牌,提高地区和城市的竞争力。同时通过企业重组来加强资源的优化利用及最佳配置,在不增加新的投入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富裕的原则,逐步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一直是我国政府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1990年代以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调整,大部分省份与全国的结构相似系数都呈下降之势,地区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断减弱,合理的地区分工格局正在构建之中,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逐步形成了多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地区经济一体化趋势开始显现。小西北地区正是没有在有利的时机提出自己的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从而没有能够抓住经济发展的机会,导致经济水平的进一步落后。从国际形势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先进的区域合作模式,有些学者还专门研究了落后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合作的问题,提出落后地区同样可以搞地区经济一体化,地区合作就是地区一体化的初级模式。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小西北各省区,既要强化自身的内功,更要加强合作,推动小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2.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背景。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经济学家瓦尔兹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导致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和创新产品的区域性集中,区域经济增长源于产业部门的地理集中及由此产生的持续的生产率提高。发展区域合作,有利于获得以科技、经济、社会协调为一体的大经济的综合效应,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其次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选择。在研究小西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不仅要把它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区别出来,还要把它从发达地区的地区经济一体化模式中区别出来。而本文要研究的是小西北这样典型落后地区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新思路。国内跨行政区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同国际经济一体化并不完全相同。因为在一个国家内部区域间原则上是不允许关税的存在的,因此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标志不是关税同盟,而是地区市场一体化、地区产业一体化、地区经济发展一体化等。另外,现行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大多都建立在都市圈、都市连绵区等高级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表象的基础上,这一方面加强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使得落后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合作时有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式。笔者认为,在落后地区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也是可行的,落后地区可以发展低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即在省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向地区经济一体化迈进。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进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构建。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促进小西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而加强省区经济合作则是实施地区经济一体化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由于地区经济一体化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发达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特别是一些城市体系比较完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的地区,比如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很少有研究落后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的,落后地区是否可以利用地区一体化来推进整体区域的经济发展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只是落后地区在实现经济一体化时,要采取不同于发达地区一体化的战略与策略。笔者认为,针对小西北地区的实际,首先要通过区域企业重组,来推进地区资源的流动,进而形成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其次是要通过发展中小城镇,形成广泛发展的城市体系,不同等级使城市层层相互作用,来实现城乡一体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最后是要通过经济区的重组和区际产业带的重组来实现小西北地区的经济联合,进一步实现经济产业一体化,最终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
(二)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思路
在推动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诸如跨行政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战略资源开发以及跨区生产要素流动问题。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区域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下,只有省一级行政区才有相应的调控权限。因此,在组织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全地区的利益主体和决策主体,从而必然会对该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小西北各省市政府间的协作和衔接,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等妨碍区域经济合作的思想障碍和政策体制障碍,加强发展规划上的衔接,防止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和资源浪费,逐步优化经济布局,重视联动发展,加强经济政策协调,避免过度竞争。首先,应在本世纪前10年完成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通过资产重组和企业集团化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团。其次,要强化小西北落后地区各产业之间的关联,造就产业循环转换升级的良性机制,使农轻重和一、二、三产业间形成合理匹配、紧密耦合的关系。在产业的纵深配置上,要力促产业素质和产业形态的创新,着力培养小西北地区特色产业,保持竞争优势。
1.通过小西北地区企业重组,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市场网络的形成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要为市场网络的发育创造必要的政策条件、市场组织条件和市场设施及管理条件,应积极支持和大力发展近几年出现的一些跨省区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商业集团、工贸集团、农贸集团等市场网络实体,从而促进共同市场的发育及形成。
企业重组是地区企业生产经营的较高形式,它是指对企业存量生产要素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并按照市场规律实施的重新组合。企业重组涉及企业产权的交易,会引起企业形态的变化,是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我国经济长期以来奉行资源粗放型利用的增量模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和社会成本。在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就要求在产业整合时确立一种全新的、一体化的循环理念,以求通过不同产业的横向联合纵向连动及优化组合使产业间相互关联,最终形成地区产业一体化。这就要求小西北地区大型企业逐步进入跨区域发展阶段,相继调整其功能的空间布局,将管理机构、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和生产中心进行市场组装,以形成有机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建立产业联动体系和推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通过对原有的“三线”企业进行重组,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国家对小西北地区的开发建设一直没有停止过,其间“大开发”有两次,一次是“一五”时期,一次是“三线建设”时期。据统计,1964年后半年到1965年,在小西北地区扩建、续建和新建的大中型项目上百余项,涉及到了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化肥、铁道工程,以及交通、民航、水利、森工、纺织、轻工、建材等关键项目。改革开放后,对小西北地区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粮棉基地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贫开发。这些开发建设无疑推动了小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也使小西北地区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长期以来,小西北地区国有经济一直占有很高的比重。1999年,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中,小西北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7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9个百分点。其中,甘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为78.0%,宁夏为56.5%,青海为79.2%。除宁夏外,其他省区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小西北地区中央隶属企业多,有些省区工业产值一半以上来自中央企业,地方工业所占比重较低。受条块分割的影响,市场开发与生产经营上的“两张皮”现象特别严重。针对小西北地区国有经济比重高的特点,在进行结构调整时,要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对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在大多数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同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鼓励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使小西北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尽快降下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技术和装备优势,组建以机电产品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家在安排“债转股”、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方面,应优先考虑国有企业比重最高的小西北各省区。此外,加强小西北地区的产业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切实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推进企业跨省区合作。开展经济协作是促进区域联合、缩小地区差距的需要,是优化要素空间配置、加快区域结构合理化的需要,是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的需要,也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需要。近一个时期,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特别是围绕资产流动、重组的合作方兴未艾。主要的合作形式有: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品牌效应,培植名牌产品,以达到重组资产、共同发展的目的;充分利用优势企业的扩张能力,组建集团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股权转让,利用存量资产变现筹集建设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扩张发展。企业跨地区的合作与重组有助于形成地区市场一体化,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小西北各省区在军工企业中不妨予以尝试,鼓励跨省区的企业兼并与重组,以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
(2)通过区域协作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改革开放中兴起的经济技术协作事业经过20多年的历程逐步发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自愿为前提、以互利为目的、以效益为中心的联合协作活动将日趋强化。小西北地区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离不开区域协作组织。小西北地区可以通过全国经协联合会、十四城市政府经济技术协作会、十六城市横向经济联合恳谈会、陇海—兰新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丝路重镇八地市经济联合会、西北五市经济联合会、省内地州市经协办主任联谊会等网络组织,形成一个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网络,并以此为依托,洽谈签订一大批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和工作交流。
2.通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重组,推进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小西北地区产业发展一体化,具体目标就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今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协同动作,必将大大加快该地区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其产业发展一体化的总体格局是以黄河经济为纽带,通过经济空间结构重组,形成以兰州、银川、西宁为一级发展极,以兰青、包兰、黄河沿线为轴线,点、线、面结合,多层次、网络型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形成不同功能分区的增长极体系和发展重点不同的产业带体系。
(1)加快城市化,初步形成联系广泛的城镇体系,并通过城市经济区的重组来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城市(发展极)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衔接中介,城镇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城乡之间的纵向交融,必然会推动和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因此,城镇发展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依托及表现形式。由于小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产业和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也很低,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影响了小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了一些中心城市和核心城市对周围原本就稀少的小城镇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小西北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要大力发展一批中小城镇,对大城市周围的地区具有发展前景、并能发挥重要作用和辐射功能的小城镇应加快建设,有步骤地发展成为中等城市,要在充分考虑中等城市功能、性质并同大城市建立良好分工协作关系的基础上,新建一批中等城市,成为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纽带。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大多都是由工业化推动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然而,在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小西北地区,怎样推动城镇化,特别是加大小城镇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可以通过发展民族手工业集镇、农副产品加工集镇和农产品贸易集镇等形式来发展小城镇,发展特色城镇,并加强城镇之间的经济交往,层层向上集聚,加强各小城镇功能分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聚集形成小城市或中等城市。
其次是要放宽设市标准。小西北地区地域辽阔,但人口相对较少,经济欠发达。按现有设市标准,小西北地区大多数县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设市,这必将影响到全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在全国不能只用一个尺度,应结合小西北地区实际,放宽设市、设镇的标准,加快城镇建设。一些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的小城镇,将通过乡镇企业和各种形式的合作企业的聚集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成为带领小西北落后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济增长极。
最后,由于小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除各种层次的城市外,多数地区人居分散,缺乏人口的集聚效应。以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加快小西北地区城镇化建设,引导人口由分散走向集中,并由此带动整个小西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还有助于过度分散居住的人口走向集中,从而也有助于经济社会的集约化发展。因此,要把小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要用城镇化带动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城镇,通过绿色城镇的兴起和人口的聚集效应带动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力争再经过5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即到建国100周年时),将小西北地区初步建成生态协调、经济繁荣、人口相对集中、人民生活安康的现代化区域。
在发展中小城市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区域城市体系的形成,以及城市经济区的重组。这种城市经济区的重组要打破行政的限制,在小西北整个区域内划分城市的经济影响区域。这样做有助于加强各省区的经济联系,推动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城市专业化的形成,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有助于城市和它的外围地区紧紧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
(2)加快省区之间产业带的形成和重组,促进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可以说,西陇兰海新产业带和黄河上游产业带是小西北地区的一级合作纽带,包兰线、兰宁线、兰青线为二级合作纽带的产业带体系,通过这些产业带的联接作用,可以有效加强小西北地区的合作,促进小西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小西北地区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西陇海—兰新铁路和包兰—兰青铁路的运速和运量;并加快高速公路和航空设施建设,形成小西北地区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另外还要加强西陇海兰新产业带和黄河上游经济区的作用,提高其在小西北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功能,发挥其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独特作用。
具体来说,产业带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空间中,由众多相互配合协作密切的产业部门,围绕资源、资本富集区、中心城市或交通便捷的区位而积聚,所形成的由线状基础设施相联结和若干大小不等的中心共同组成的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产业积聚区域。产业带形成的初期通过极化效应在空间上通常积聚成“点”状,这就是说企业区位行为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为向某一优势区位集中,形成若干城市工业积聚区,然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扩散效应”由中心向外沿轴线扩散,这两种空间过程相依互存和相互制约,联“点”成“轴”到“面”,从而便形成了产业带。
首先以黄河经济为纽带,促进小西北地区经济合作。紧紧围绕提高这一地带的可利用资源(水能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强化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功能,协调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这一地带与资源、资本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区域性产业部门,培养和发展小西北黄河经济产业带,通过该产业带的作用,强化小西北地区的区域合作。例如,针对黄河上游已规划的25个梯级电站建设,成立小西北三省区水电投资公司,统一筹措和运营资金。
其次是通过几条铁路交通干线,推进小西北地区经济分工与合作。沿欧亚大陆桥和包兰、兰青路线的资源加工型产业、基础原材料产业、石油化工工业、冶金工业等支柱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作,鼓励企业重组与地方利益调整,沿黄河上游的商品粮基地、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的合理布局等。小西北地区现有的几条铁路和公路交通大通道,在联系省区际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对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相互之间的要素流动及形成区内的大市场体系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还有助于解决省区际间产业趋同和分工与协作存在的问题。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交通网络,因而必须增加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比重。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作到优势互补,各展所长,推进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
(3)通过小西北地区经济空间整体重组,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针对小西北地区的落后背景和现在面临的经济发展机遇,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采取据点开发、轴线延伸、圈域发展的模式。通过选择优势区位,培养增长点,通过各个极点的扩散和辐射作用,加快沿黄和西陇海兰新产业带优先发展,各个产业带相互交织,最终构成经济发展圈。以兰州—白银、西宁、银川作为一级增长极和核心区,以交通轴线为依托,建立以点联系,以轴带面,进而渐次递进,促进小西北地区经济腾飞,这是促进经济振兴的捷径。目前,从世界上已经建立起来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看,都以市场一体化为基础,通过逐步放宽,最后取消阻碍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自由流动的种种壁垒,协调并统一经济政策,促进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增强竞争力,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小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问题,考虑经济空间结构可持续性。要正视小西北地区自然环境一直在恶化这样一个特殊的区情,避免走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把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