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面临八大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谢平近日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我国的货币政策面临着八大挑战,即多目标约束、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货币政策工具的有限性、国际制约、通缩的挑战、非竞争性的金融市场格局的掣肘、化解金融风险与央行最终贷款者角色之间的冲突。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货币政策效能的发挥。
货币政策本来任务很单纯,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但现在它的“社会兼职”越来越多,已经力不从心了。谢平说,今天,货币政策在防止通胀之外,还要保持物价平稳、维持汇率稳定、平衡外汇收支、促进社会就业、发展资本市场等,目标众多,什么都要做,结果就可能是什么都难以做好了。
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照顾和考虑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是近来一直惹人争议的问题。近年人们的资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融资的比重不断加大,而利率调整对股市的震动也越来越大。这迫使各国中央银行行长的巴塞尔年会对利率给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开始深表关注,也使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伸出调息之手时不得不对它给资产价格带来的影响掂量再三;而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第三次降息时所发布的通告中也特意提出,降息将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正面作用,这也是人民银行首次承认利率调整对资本市场会产生影响。谢平认为,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中性的,不必过分看重它对资本市场的作用,否则反而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和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
对于货币政策和经济增长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必然关联,谢平表示怀疑。他认为,在这方面事实上是不可能直接设定货币政策目标的,事实证明它与经济增长指标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偏离。
谢平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世界上最多的,共有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信贷政策目标等8种, 但其作用却非常有限,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很小。
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周边国家的经济极为关键,甚至也牵动着美国的敏感神经。这也让人们开始认识到,原来中国货币政策对世界的影响竟有这么大。这样,中国的货币政策就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一家的事情,也会对其他国家直接产生影响。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今后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国际协调和制约就成了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未来几年,中国的货币政策仍将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传统货币理论假定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因此着眼点完全集中在反通胀上,对通缩没有一点理论准备;今天看来,这一前提假定并不充分,通缩在全球肆虐将迫使传统理论作出修正,这也对我们的货币政策制定提出了严峻挑战。谢平说,尽管相关政策的调整已经进行几年,但迄今价格指数仍然未见反应,这是相当令人忧虑的。
此外,中国金融机构的现有格局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也会产生很强的反作用。近年居民储蓄出现了向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集中的趋势,存款总量的68%和增量的70%多都流向了四大银行,而它们的盈利约束并不强,同时这种寡头竞争也使它们易于形成串谋(因为串谋成本很低)。谢平说:“如果没有一个竞争性的金融市场环境,就会形成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很大挑战。”
化解金融风险的任务和央行最终贷款者角色之间也会形成冲突。谢平说,在化解金融风险的过程中需要必要的资金注入,这样各地都向中央银行伸手要钱,而这和维护货币政策稳定的政策目标之间的冲突是很大的。未来几年,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将是个很大的挑战。
针对有关货币政策失效的见解,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易纲教授表示,这一判断证据并不充分。他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并未失效,并未出现所谓的“流动性陷阱”。因为去年下半年居民储蓄的增长很少,有几个月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说明储蓄分流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了。至于物价指数未见显著改善的问题,易纲认为,这主要是受食品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所致,排除了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价格水平实际上是很稳定的。原材料价格由于前几年超涨至今尚未完全消化,而作为大宗标准商品的食品价格比世界平均价格水平要高出一大截,这也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