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科学观_科学论文

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科学观_科学论文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树立正确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科学观

      科学观是指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对于科学的一种意识或认识,它会随着认知主体个人经验和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科学观主要围绕科学是什么和科学的本质进行探讨。教师的科学观会影响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而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体现了教师的科学观。因此,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全面理解科学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是非常必要的。

      二、案例分析——科学观与幼儿科学教育活动

      (一)传统科学观与科学教育

      传统科学观将学习科学知识和概念作为教育目标,将科学教学内容视为静态的、封闭的知识体系,甚至狭隘化为教材上的知识要点,导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此种科学观反映在科学教育实践中,就是以教材、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儿童为中心。僵化的教育内容将幼儿的生活经验割裂,抹杀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兴趣。幼儿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知识”,而没有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和发现的机会。

      在一次关于“动物如何过冬”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在活动开展前收集信息,了解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讨论、分享和体验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在活动快要结束时,教师帮助幼儿总结会冬眠的小动物。当说到乌龟是通过冬眠过冬的动物时,一名幼儿站起来说:“老师,乌龟不冬眠,我家的乌龟就不冬眠。”这位教师听到孩子的质疑后,随手拿起身边的一本《百科全书》说:“那让我们来查一查《百科全书》吧。”教师很认真地翻着百科全书,将书翻到相应的地方,告诉这名幼儿书上写的是乌龟是通过冬眠过冬的。解答完幼儿的疑问,教师继续与幼儿共同总结。很快,本次教学活动便“圆满”地结束了。

      在很多教师看来,这名幼儿冒出的疑问显然将教师原本就要圆满结束的教学活动打乱了。这位教师没有采取直接忽略的策略,而是拿起百科全书,将书上“权威”的答案告诉幼儿。这样看似既未忽视幼儿的个别需求,又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解释方式是合理的,但是案例中的幼儿真能够接受教师的观点吗?这和直接忽视幼儿的疑问,或者直接告诉幼儿乌龟就是通过冬眠过冬的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因为这背后所隐藏的科学观都是相同的,那就是科学就是知识。不论教师采用的是怎样用糖衣包裹的方式(请其他小朋友告诉有疑问的幼儿、用所谓权威的书中的答案告诉幼儿),教师的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把“乌龟是通过冬眠过冬的”这一知识灌输给孩子。

      反思自身的科学观,教师或许都知道科学教育不是科学知识的灌输,但落实到实际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传统科学观在一些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教师虽然知道科学教育不是对科学知识的灌输,而要给孩子探究讨论的机会,要让孩子操作和发现等等。但是这些观念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深入和内化到心中,传统的科学观仍然深深埋藏在教师内心深处,并会影响其教学行为,在不知不觉间扼杀儿童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其次,教师对于传统科学观的转变浮于表面。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对科学的全面内涵有所了解,会采用有趣的教学方式,给幼儿探究发现和交流的机会,使整个教学活动看上去丰富多彩,容易被戴上一个先进科学观的高帽。我们强调科学教育活动不是科学知识的灌输,不仅是指整个教学活动的形式,也包括在教学活动中细节的处理上。在上述案例中,当具体到一个看似小问题的处理上,教师潜意识中的传统科学观便显露了出来。转变传统科学观并不是仅仅指教学方式的变化,而是整个教学行为的实质性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在教学的外在形式上有所注重,那么科学教育活动也只是空有躯壳,依旧是打着先进的幌子而重蹈旧辙。

      实际上,案例中幼儿的疑问是一个很好的探究延伸机遇。教师可以请全班幼儿讨论,请幼儿在冬天将来时将乌龟带到幼儿园中观察记录等,而绝不是仅仅告诉幼儿一个公认的权威的答案,满足于将“正确”的知识告诉幼儿,将科学止步于知识的简单传递。

      (二)当代科学观与科学教育

      当代科学观强调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态度并重的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而多彩,涉及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活动形式上给幼儿动手操作和讨论的机会。这是一种全面而综合地对科学的认识。反映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就是重视幼儿的存在,强化探究的过程,注重幼儿的科学素养,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大班的《沉与浮》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了矿泉水瓶和玻璃弹珠,请幼儿猜测哪一个会沉,哪一个会浮。教师对幼儿的猜测进行操作验证,并加以总结。紧接着,教师提出怎样让玻璃弹珠由沉变浮的问题。幼儿们提出了各种想法,教师将幼儿的猜想画出示意图并出示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和工具。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对猜想展开验证,进行第一轮操作。操作结束后,教师与幼儿交流实验结果,并提出怎样让矿泉水瓶由浮变沉的问题。这一次教师请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画在自己的记录单上,并进行第二轮验证操作。幼儿不断地尝试,沉浸在探索操作中。最后,教师请幼儿介绍猜想和验证的结果,当有的幼儿对结果表示怀疑,认为和自己的操作结果不同时,教师便对幼儿的猜想再次进行实验验证,在共同交流中探讨改进方法。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重点显然不在于告诉幼儿什么是沉浮,沉浮的原理是什么,而是让幼儿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探索使物体由沉至浮、由浮至沉的方法,引导幼儿自己尝试解决有关沉浮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逐步退出,从演示操作到引导幼儿猜测验证,再到请幼儿自主猜测验证,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也充分发挥了幼儿在实验操作活动中的主动探究性。

      当教师真正具有了全面的科学观,就会在科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在案例中,教师不仅为幼儿创设了探究的情境——提出了两个关键的问题:怎样让玻璃弹珠由沉变浮?怎样让矿泉水瓶由浮变沉?而且给了幼儿探究和实验的机会,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探究材料。在分享交流环节,当个别孩子对探究结果表示异议时,教师并没有采取忽略或告知的方式,而是再次操作验证,用行动向幼儿诠释什么是科学而严谨的态度。因此,不论是活动的整体设计,还是在活动的实际开展过程中,教师都能够很好地把握科学的内涵,那就是对科学知识、过程和态度三者的并重。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获得的不仅是关于沉浮现象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操作中获得了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反思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做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给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时候,为了突出科学是过程,教师看似给了幼儿探究的机会,但是这种探究是为了探究而探究,并不是基于幼儿兴趣的真探究。

      同样,在激发和培养幼儿科学态度方面也存在说教的现象。例如“你们喜不喜欢这样的活动?”“我们小朋友要……”。教师说教式的科学态度其实还是传统科学观的后遗症。这样的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无异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科学态度不是说教出来,而是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体验中做出来的,是教师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三、如何转变传统科学观

      首先,教师要在观念上认识到传统科学观的弊端。传统科学观片面地强调科学知识,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教师强调知识的权威性与正确性,幼儿被迫屈服于所谓的科学知识。这种观念带来的长久影响是十分可怕的。孩子不会质疑教师权威的答案,学会了顺从和记诵。孩子不会有独特的想法产生,学会了从众与接受。当这种思维方式被带到小学、初中、甚至大学中时,创新性将无处可寻。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全面科学观。在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上,应转变满足于幼儿获得科学常识的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幼儿获得的科学方法、过程和科学态度。在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应转变传统常识性的知识教育内容,更多地关注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内容。在科学教育的教学方式上,应转变传统的单向的知识传授式方式,更多地实行对话式和建构式的教育方式,给幼儿充分地体验和表达的机会。一个树立了全面科学观的教师能够引导幼儿在探究和讨论中获得科学知识,能够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充足的探究机会,能够根据幼儿的表现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

标签:;  ;  

在儿童科学教育中树立正确的科学观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