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1]2007年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高校凭借其知识创新与应用,服务社会以创造价值,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已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一支主力军。因此,如何扭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创新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其商品化、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高度关注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70%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质量不高,效益不理想,大量的科研成果在论文发表、成果鉴定得奖之后便束之高阁,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难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存在着高校科技人员缺乏成果转化与科技竞争意识、高校科技成果先天不足、高校科技管理体制落后、融资渠道不畅、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功能不到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但究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原因则是高校与企业还未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使得一边高校科研硕果累累,一边企业技术创新困难重重。总的来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缺乏有效的保障、促进和激励政策体系,导致科技转化工作障碍重重。为此,本论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根本症结所在,试图探讨和寻求构建一套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体系。第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在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错位与校正的前提下,构建产学合作互动的技术创新系统以及高校、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第二,建立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联盟机制,以高效地进行高校与企业的互动合作。在联盟机制中创建诚信长效机制、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四大校企合作机制,推进和密切校企合作进程。第叁,构建科技中介全方位服务体系,架起高校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桥梁。第四,构建政策法规宏观保障体系,规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最后,对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现状进行案例剖析,根据体系建设思路提出了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杨蕾蕾[2]2017年在《基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在带动经济增长、改变生活水平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国家间的竞争也日趋加剧,各国竞相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也是目前国家比较重视的问题之一。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世界各国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主要是企业、高校、以及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的科研也日益趋向市场化,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也有科技成果转化必要的科研、软硬件设备、人才等条件,是科技成果的集聚地。然而高校的成果质量不高、转化效率低,科技成果基本以论文发表、成果鉴定得奖为主。在将理论性的科技成果转变为应用性的生产力的这一阶段,并不理想,原因在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投资体系不完善、科研模式不灵活、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转化过程碎片化、法律政策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也是导致目前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普遍原因。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受到了更多的障碍。介于以上提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各种困难,本文将研究出一套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体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间或国家间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化的过程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着交叉以及紧密的联系,本文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价值链,通过对价值链相关概念的比较,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且重点研究了知识产权价值链整个链条的各个重要环节点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以及知识产权价值链各环节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最终将其形成一系列的机制流程,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最后基于知识产权价值链提出一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和对策。
于志军[3]2016年在《创新价值链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是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但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不高的问题。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高校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改善资源利用低效的状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进行研究,可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实证基础,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产出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围绕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但现有研究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视为一个“黑箱”过程,无法探析高校科技创新系统过程中各个子过程对系统整体创新效率的影响,也不利于找到低效的根源。本文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将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分解为知识产出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在此基础上,从高校科技创新各子阶段创新效率和整体创新效率的变化状况、内外部影响因素、动态变化成因、收敛性特征及外溢效应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及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各子阶段创新效率和整体创新效率的变化状况及内外部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知识产出阶段的创新效率稳步增长,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缓慢下降,整体创新效率保持总体平稳态势;知识产出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之间的关联有效性较弱;高校的科技活动交流对知识产出效率、成果转化效率和整体效率的提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以R&D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表征的R&D人员素质与知识产出效率、整体创新效率显着正相关,与成果转化效率非显着负相关;样本期间,加大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不能有效提升知识产出效率和整体创新效率,政府经费资助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结关系对成果转化效率具有显着正影响。第二,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研究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各子阶段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轨迹,并从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层面定量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变化的动因。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不断增长的科研能力有效支撑了知识产出效率的平稳提升,而相对落后的科研产出管理制度减缓了知识产出效率的增长速度;日趋完善的成果转化管理制度推动了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而知识成果技术创新程度总体走低阻碍了成果转化效率的增长。第叁,从创新价值链视角检验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各子阶段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将空间效应纳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研究之中,并对比分析考虑空间效应影响和不考虑空间效应影响下的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特征差异。实证结果表明:知识产出效率、成果转化效率均存在显着的绝对β收敛特征和条件β收敛特征,考虑空间效应影响以后,知识产出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的收敛速度加快,半程收敛时间明显缩短;在整个样本期内,东、中、西部地区高校的知识产出效率和中、西部地区高校的成果转化效率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而在2007-2010年时间段,中、西部地区的知识产出效率和东、中、西部地区高校成果转化效率存在显着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第四,从创新价值链视角检验分析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各子各阶段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并讨论了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外溢效应差异及原因。实证结果显示:知识产出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为正,但不显着;成果转化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显着为正,表明某区域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能够对相邻区域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从不同空间权重类型下的检验结果来看,地理距离和人力资本对知识产出效率外溢效应的影响无显着差异;相对于地理距离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成果转化效率外溢效应的影响程度较大。
侯东云[4]2004年在《高校科技成果评估与转化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而科技竞争决胜的目标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无论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益都很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关键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而一项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最终实现产业化离不开合理的、有效的机制,良好的机制是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本文以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为背景,以寻求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所要求的有效机制为研究目的,运用归纳分析、综合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外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的基本框架。通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现状、难点的分析,阐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同时从评估、资金、科技中介、人才等四个方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性措施,即建立成果转化的评估机制、风险投资机制、科技中介服务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本文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重点研究并提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择优评估指标体系。
孟牟俨俨[5]2018年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完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我国修订并颁布了《专利法》(2008年)、《专利法实施细则》(2010年)、《科学技术进步法》(2007年)等一系列规定职务发明的法律法规,但对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制度尚在摸索前行阶段,有关职务发明的权属、奖励报酬、发明人权利保障机制等具体问题仍存在部分法律漏洞并缺乏救济途径。这种立法现状是导致我国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研发人员缺乏积极持续转化动力的制度性原因。为了尽快扭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局面,提高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我国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将科技成果的处置权、收益权和使用权下放,使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利。但是,我国高校由此就能走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的困境吗?从法学角度观察,这一中国现实问题的答案,依赖于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完善的研究,即应当怎样合理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或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还需要怎样的完善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本文旨在为中国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提供法理基础及制度设计,在研究路径上分叁步:首先,通过确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在理论上应然的正当状态,为其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确立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实际现状,为完善提供事实依据;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针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实然状态中存在的问题,得出具体的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方案。除绪论外,本文共计四章,采叁段论式的逻辑结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理论前提和域外发达国家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的相关立法是全文的大前提,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实然状态部分是全文的小前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完善建议部分是全文的结论。以下分别介绍各部分的逻辑主线及主要内容。作为大前提的部分,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的内容。第二章界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相关的基本概念,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理论上应然的制度表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和必要性。第叁章研究域外发达国家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立法上实然的相关经验和教训,旨在为完善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提供理论上的衡量标准。在尊重并考虑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法律环境等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域外发达国家有关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的主要有:明确立法的方式是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促进高校专利转化的制度内容要以激励高校发明人为核心。作为整个立论的小前提,第四章研究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实然状态中所存在的主要缺陷,为完善该制度的必要性提供事实依据。分析比较几所高校制定颁布的旨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规定,为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提供更具体的数据支持和依据。作为全文的结论,第五章给出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具体方案,解决“应该怎样合理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问题,最终为中国走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提供具体的答案。具体而言,完善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方案是:(1)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立法体系并且明确体系以激励高校发明人为核心内容;(2)明确成果所有权的归属,尤其是对于发明人主要利用高校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科技成果,高校和发明人可以通过合同约定权属;(3)通过赋予高校发明人优先受让权、优先履行实施权、知情权和利益获得权,完善发明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以提高高校发明人转化的积极性;(4)对发明人的奖酬适用最有利于发明人的原则并进行备案,便于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高校奖酬的给付问题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设立法定中介机构,赋予其监督管理的职能并明确机构的工作职责和责任承担问题。采用以上建议方案,实现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完善,使中国走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
李明月[6]2011年在《吉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实力决定经济实力,而促进国家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又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密不可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将隐性生产力的科技成果转变为显性生产力的过程,是高校凭借其实现为社会服务的本质表现。吉林省一直是教育大省,各类高校的数量很多,但是高校总体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一般,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在通过研究、鉴定和评奖后就被束之高阁,这种现象表明吉林省还没有能够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本文介绍了吉林省高校科技的现状,主要从吉林省有关科技的政策、吉林省高校近五年的各类科研成果以及吉林省高校的科技人力等几方面介绍。其次重点分析了吉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涉及的四个主要机制,探寻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在最后给出促进吉林省高校科技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定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指为全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顺畅进行,高校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高校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高校与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间的协调、联系方式及调节原理。转化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联系和协调方式构成了转化系统里的不同的机制,本为将其按照重要性分为投入机制、合作机制、中介服务机制和激励机制。本次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数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投入机制主要问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过分依赖政府资金、投入资金的使用方向的比例差别大等;运作机制的主要问题是校企合作方式选择问题、合作利益和风险如何划分问题等;中介服务机制主要问题是中介服务没能更好的实现其功能、中介服务内部人员吸纳方式不科学等;激励机制的主要问题是激励的目标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差距、激励的方式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性等。基于上述吉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在最后提出了供参考的对策建议:完善投入机制,拓宽校企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等;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加强高校特色专业与本省特色产业的联系等;加强中介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培育科技中介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等;创新激励机制建设,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估机制等。
李娜娜[7]2015年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构建创新型国家竞争力需要从系统层面出发研究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目前,我国高校的学术研究能力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我国高校的世界排名也不断刷新。但与科研能力不相匹配的是我国科技成果的产出与转化极不平衡。基于此,本文以高校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研究目标,以系统思想分析探索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与模式,并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首先,本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情况,指出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问题。本文以系统思想考察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与转化模式,并以创新生态的维度理论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四大创新群落,分别是企业创新系统、高校支持系统、政府政策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并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合作策略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样例企业进行的模型仿真,实证结果发现,高校支持系统对企业创新收益贡献最大。高校支持系统的作用在于撬动社会资源的投入,进而发挥社会支持子系统的作用。本文进一步从政策研究的层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高校以及政府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进而将理论研究落实到政策操作层面。最后对于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本文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构建与治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程媛[8]2012年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工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创造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高校的社会职能之一。近年,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对比国外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存的主要问题,促进机制研究的目的即是尝试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选取斯坦福—硅谷和剑桥科学园作为国外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区域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以浙江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转化过程中高校主体的功能实现。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的模型,提出了促进机制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组织优化机制、战略联动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最后,本文分别从高校和政府的角度提出建议,以期对实际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史紫薇[9]2012年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成果转化是使科技成果能够实际应用并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融合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问题十分普遍,相应的转化效果也亟待改善。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了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关注点,也是需要综合各方着力解决的难点。针对此问题,本课题探索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探索利用流程思想和供应链等相关理论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众多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们和最终转化成效之间的关联,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障碍因素,发现潜在机遇。本文研究对象为高校成果转化机制的构建,从优化条件、影响因素、流程阶段等的角度,探索适应目前我国高校的成果转化路径和机制,以及产学研政在成果转化问题上的角色及其关系。研究重点在于成果转化的条件界定与分析,拟参照创新扩散理论,流程理论结合高校情境,做出精度适中、可测度、能控能达的系统框架。并在此框架之下,比照现有的成果转化条件和渠道,找出优化方向和改善目标。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专题组讨论、现场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相结合,对问卷数据和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模糊认知图等相关方法进行处理。从理论的角度,采用供应链管理和创新扩散的崭新理论视角,探索利用流程管理的思想体系解决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和关键节点中出现的问题,并希望从各项理论的结合点理解成果转化的机制瓶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与效果,是对此问题的理论完善与补充。从实践的角度,本文立足于研究重点学科成果转化的路径和相关因素,采取了多种资料获取方式,运用了模糊认知图等新的研究工具,在现实材料分析和理论框架支持的基础上构建合理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并探索建立流程化、系统化、规范化的高效运作的成果转化模型,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提供参考,对于在现阶段提升成果转化成功率,改善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明卓[10]2013年在《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学术水平以及综合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据统计,陕西省的高校数量达到了79所(不含独立院校),其中西安地区有50所,但是拥有丰富科教资源的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却不高。如何进一步提高陕西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陕西省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检阅文献、统计资料、专家访谈及实地调研,对2010年至2011年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及相关经济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描述述了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特征,分析了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对制约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进行了剖析,主要有:内部制约因素包括管理体制因素、激励机制因素、产权因素和R&D经费因素,外部制约因素包括中介因素、风险因素、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借助统计学等分析方法,建立了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标体系的分析得出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关键指标为科技基础类指标,只有加大对高校科技基础投入才能提高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科研人员、高校、政府叁方面提出了加快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主要有:科研人员应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科研课题;高校应建立与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应加快专业机构建设;政府应合理配置R&D经费、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完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D]. 陈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2]. 基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 杨蕾蕾. 重庆理工大学. 2017
[3].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研究[D]. 于志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16
[4]. 高校科技成果评估与转化机制的研究[D]. 侯东云. 清华大学. 2004
[5].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完善研究[D]. 孟牟俨俨. 西南交通大学. 2018
[6]. 吉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 李明月. 吉林大学. 2011
[7].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动力研究[D]. 李娜娜. 山西财经大学. 2015
[8].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机制研究[D]. 程媛. 浙江大学. 2012
[9].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构建[D]. 史紫薇. 天津大学. 2012
[10]. 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D]. 张明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大学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科技论文; 科技成果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