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与人口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人口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发展与区域整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两个重要主题,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又是紧密联系的。例如上海只有依托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雄厚基础,才能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各个城市只有依托区域整合的力量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更好地融入全球城市体系,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也才能紧密地结合,进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格局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的普遍趋势,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以区域分工和协作为基础,通过生产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区域整体提高,并促进区域内部各个城市的共同繁荣。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等重要经济区域,长三角面临着与国际、国内重要大城市地区和重要经济区域的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不仅要提高单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更要提高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水平。
虽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Porter曾提出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同样适合次级经济实体,例如区域,在各种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估方法中也涉及到城市发展的腹地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但以某个经济发展区域为定位的综合竞争能力,显然具有与城市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不同的内涵。例如北京可能在现代化水平上高于上海,但大北京地区的区域经济实力比长三角地区却落后很多,这可以从区域内部城市数量及在全国的总体排名中表现出来。也可能某个区域中各个城市的竞争能力都比较高,但其在整个区域发展中相互配合和功能互补不足,反而削弱了作为整体的区域综合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与德国维腾大学曾合作开展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竞争力的研究,但这种地方竞争力仍然是对行政管辖单位进行发展能力的比较研究,而不是以经济区域整体为单位进行的研究。
区域发展要求提高区域整体的发展能力。应该看到,不同层面上竞争力的实质、内涵、表现形式是存在不同的。区域竞争力的内涵不同于企业竞争力,不同于城市竞争力,也不同于国家竞争力。对区域竞争力进行一个初步的分析,应该包括区域的总体经济实力、各种生产在区域内的聚集力和区域创造财富的能力、区域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区域发展能力的一项尤其重要的内容就是区域整合协作的能力,即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市场协作和行政协作的整合能力和整合程度。区域经济的本质特点就是互补、开放和内在的一致性,通过发挥区域整体的累积效应和整体效应,构筑城镇合理布局、市场高度开放、产业结构互补、技术与科研创新能力协作、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行政成本,提高区域生产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区域发展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区域整合的能力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
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以全国2.2%的陆地面积,约1/10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财政收入。长三角不仅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区域,也是正在兴起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这一地区的经济模式更主要的是依靠国际直接投资,外向型经济非常突出,占据了全国1/4以上的进出口总额。①因此长三角区域发展能力的提高决定了上海国际都市目标的实现,也决定了整个长三角在整体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并影响着以上海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流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具有全球化的意义。
在我国主要经济区域中,长三角的区域竞争力具有得天独厚和显而易见的优势。它在区位优势、综合实力、政府效率、市场发育、外向型程度、资本投入、产业基础等方面已经表现出深厚的发展能力。但从区域整合能力来看,却越来越突显出其行政壁垒对区域发展的制约和影响。近年来争论比较大的产业同构、招商引资和土地批租的恶性竞争、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反映出区域整合能力薄弱已经构成限制长三角区域发展的突出瓶颈。
长三角呼唤人口整合
随着对区域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视,越来越要求长三角发展需要加强区域整合。从20世纪末开始,长三角内部的整合和联动已呈突出趋势,加强各项事务的区域整合已经初现端倪,例如在旅游联动、区域交通、商贸物流体系等方面已经有较大的进展。相对而言,长三角的人口整合则略显滞后,而区域发展对人口整合的要求则日益迫切。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的人口整合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第一,小区域人口发展目标和大区域整体目标的有机整合。由于我们在研究一个小区域发展时往往忽视了大区域整体的限制,忽视了大区域整体的功能布局。例如,笔者曾按照目前各研究机构对上海若干区县人口适度规模的研究结果进行初步推算,上海大都市区的人口将达到2800万人,这显然和上海城市总体规划产生很大矛盾。长三角涉及如此广大的区域,各个城市人口发展目标和长三角整体发展的冲突将更加明显。区域人口整合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相互联系的功能整体,根据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区位来定位小区域的人口发展目标,从而使整体和部分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促进区域最优的发展。
第二,区域内人口的充分流动和无障碍流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区域统一市场的体现,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人口整合要求打破人口流动的各种壁垒,促进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在区域内实现自由流动,构成整体性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使人力资源配置发挥最大效益。只有人口实现自由的流动和迁移,居住人口才能向最适合的区域居住,不同素质的人口在其最适宜的地方就业。例如当前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面临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城市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区地价很高,但老龄人口比重也较高,虽然造了很多养老设施仍然供不应求;郊区的地价较低,生态环境良好,而不少养老院还存在床位剩余,却没有老人愿意居住。如果人口能自由流动,实现异地养老、农村养老,对提高土地经济产出和增强城市活力显然是有利的。再如,上海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不少富有劳动技能和劳动能力的失业产业工人,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很多失地农民,这些人口难以适应城市产业结构升级,难以找到就业机会,需要城市救助维持生活,但这些人口却不能向区域内中小城镇和农业地区转移,而这些中小城镇的相关产业发展是迫切需要这些劳动人口的,这无形中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政府财政的巨大包袱。更有甚者,有些城市还人为地造成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壁垒,使城市需要的劳动力无法进入城市体系。碎片化的劳动力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如果长三角能促进实现区域内人口自由流动,在区域内实现人口能进能出的动态机制,则不仅有助于帮助减轻各个城市的包袱,也有助于区域内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更快发展。
第三,人口合理分工和合理布局。与人口自由流动相联系,人口整合要求实现人口合理分工与合理布局。人口整合不是要求各个城市、各个地区人口保持同质化和平面化,相反,是要求人口根据各小区域的定位,实现空间结构合理分化,才能使大区域整体实现功能的稳定性。长三角区域发展必须形成产业合理分工和合理布局,区域内部产业结构的梯度体系和人口结构的梯度体系必须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化与人口布局的合理化。借鉴古典城市生态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果把整个长三角区域作为一体化的功能有机体,那么其集中和分散、分工和合作的整个过程将决定不同组成部分的功能和区位,并促进人口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其功能体系的不断演化和更替,则促进人口空间结构的不断变动和优化调整。
第四,区域内人口管理的充分互动和协作。经济发展带来人口活性化,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突出,长三角已经成为我国吸纳城乡移民和区域移民的重要区域。距离是人口迁移流动的重要因素,上海和长三角各城市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在长三角人口空间变动中占重要地位。这就要求上海和长三角各城市间需要在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管理、健康和卫生管理、就业管理、居住地管理、治安管理等方面实现更有效率的双向沟通和相互衔接。当前区域内部的人户分离情况越来越突出,经常出现“人在的地方管不着,管得着的地方人又不在”的情况,不仅加重了城市综合治理的隐患,也不利于对各类人口提供必要的服务。很多城市管理的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口管理及引发的问题,都需要加强区域人口管理的合作实现更好解决。
第五,区域内人口信息的充分共享。区域人口管理协作的背后是数据流和信息流的充分共享。建立长三角区域性的人口发展数据平台,能够充分掌握区域人口的动态变动,为各个城市人口、资源、社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础。例如根据区域人口数据系统,实现卫生、教育、环保等社会事业的合理布局与中长期规划。同时,区域人口信息的共享也能更好实现人口动态管理及提高其效率,并能够促进与人口变动有关的各项事业的良好管理。
第六,依托都市圈、区域城市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区域人口整合要求中心城市和都市区外围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实现一体化的衔接,构筑区域性的城市体系。长三角是正在兴起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按照戈特曼的定义,都市圈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有联系密切的交通走廊通往各都市,各都市区间没有间隔且联系密切,城市人口规模巨大,具有国家核心城市和国际枢纽的作用,等等。因此上海与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发展,会通过人口集中带动快速的人口城市化,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城市化战略发挥巨大作用,促进农村城市化使城市和农村的壁垒消失,使城市与城市界限消失,在整个区域内实现城乡一体和区域一体。
第七,区域内有关人口政策的相互衔接和综合调控。区域内人口生育政策、人口就业政策、教育政策、户籍政策、医疗和社会保障政策等应该是统一的、共通的和相互衔接的。人口整合要求各个城市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考虑到对其他地区的影响,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办法,逐步实现政策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营造区域性人口综合调控的政策体系。
关于促进长三角人口整合的建议
从长三角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看,在行政体制和经济发展中碰到的整合问题必然反映到人口发展方面,而目前区域内人口整合的程度还是非常薄弱的。表现为由于行政壁垒导致的人口产业结构同构化、人口分布的平面化、人口城乡壁垒、地区壁垒对人口管理的影响比较突出,区域内人口政策的差异还比较明显。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深入和推进,要求相应推进人口整合,实现统一的区域人口发展战略、采取体现区域协作的人口管理、统一衔接的人口及相关政策,实现区域内的人口综合调控。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通过行政力来促进区域人口整合
通过行政力促进区域整合,就是要加强政府在区域人口整合中的作用。过去以GDP为标准的政府考核体系的结果就是城市间行政壁垒的增强。打破不同省市、不同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就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改革地方财税体制。需要弱化乃至取消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政府只是监督经济、管理经济和服务经济,而不是直接运行经济,行政壁垒对区域整合和人口整合的阻碍自然会减少。
同时,鉴于我国行政体系强大的具体国情,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传统上具有强政府主导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加强政府作用促进区域人口整合仍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需要加强不同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职能管理部门间的合作和联动。在197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形成建立了从国家、省、市到基层街镇和村一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网络体系,探索依托这一行政网络体系扩展区域内的协作机制,将会极大地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人口发展。
第二,建立超行政区划的政府协调委员会,加强对人口整合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近年来,随着对长三角整合和联动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学者提出需要建立一个在各个行政区之间的协调机制,建立一个区域性的联盟来统一管理跨界的公共事务,协调不同政府间的利益。这样的一个区域性联盟的建立,也需要将人口整合作为一项重要的协调内容。笔者认为这一区域协调机构和各城市之间不是控制和命令的行政关系,因为这无非是给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多找了个“婆婆”,多了一个准政府组织。发挥区域协调更主要应是一个协调和指导的体制,应成为区域性要素资源价格体系和区域整体规划的组织者,并促进区域市场体系的规范化。
第三,政府应加强研究和制定区域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指导和协调各省市对人口发展的基本定位和未来格局。当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中已经把长三角人口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以此为契机,促进对长三角区域的人口发展整体规划。
第四,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优化人口管理和制定人口政策,长三角各有关行政主体应探索区域性人口政策和与人口相关政策的融合,加强人口管理的协调和共同行动,构建区域性的人口管理体制和政策框架。
2、依托市场力来实现人口整合
第一,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产品和要素市场的一体化,包括消费市场、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市场等,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长三角不同城市、地区间的人口分布和人口结构就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第二,在市场作用下实现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工和布局。根据各区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和层次,形成产业的错位发展。消除产业的行业壁垒,必然会在市场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地域分工,并因此带动人口产业分布的有机整合。
第三,通过市场对消费的引导作用促进人口整合。在促进区域人口调控的过程中,应越来越多地利用市场手段、价格机制来引导人口流动。例如可以更多地利用地价和房地产价格的差异、生活消费的差异、工资水平的差异等价格杠杆来引导人口要素在区域内流动和重组,引导人口生育行为和家庭决策,引导人口社会经济活动,并完善人口管理,实现区域性人口发展目标。
3、促进长三角人口整合的民间道路
除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外,应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推动人口整合。这不仅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而且不容易受到地方利益的影响。例如建立以各地人口和社会经济专家为主体的长三角人口发展研究会或研究中心,经常组织召开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论坛,这些组织能够成为长三角地区和各城市人口发展的决策咨询机构,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数据共享和人口发展对策的综合研究。
总之,长三角的人口整合要求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人口分布的合理布局,人口政策的有机衔接和逐步统一,人口管理的相互协作和信息共享,人口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工,实现各个城市人口规划和区域人口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从而高效率地利用长三角地区的优质资源,通过人口整合提升长三角的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发展,并进而提高区域内各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标签: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市场壁垒论文; 区域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长三角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