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关是时代党的使命_贫困地区论文

扶贫攻关是时代党的使命_贫困地区论文

扶贫攻坚是党的时代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党的论文,使命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4年国务院公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经过全党、全民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截止1996年末,全国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58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的26%减少到5%左右,占世界贫困人口的比例从70年代末的1/4下降到1/20,为人类的反贫困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如期完成这一时代性战略目标,实现我国政府对全世界和我国贫困人口作出的庄严承诺,党中央、国务院又于1996年10月23日作出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确保如期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打好扶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感情,认真解决脱贫致富道路上的一些关键问题,夺取这场反贫困斗争的最终胜利。

1

扶贫攻坚必须坚持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以开发式扶贫为主的方针。在多数贫困地区尚未建立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对那些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社会弱者人群和因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致贫而又无力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者,只能实行国家和社会救济。但对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来说,则应实行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就是把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与国家的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与帮扶结合起来,利用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助于解决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土畜产品为原料,以贫困户为受益对象的加工业,启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在扶贫工作中,应特别强调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我国是一个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业大国,这种基本国情就决定了我们的扶贫开发工作必须立足于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一方面,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把少去一次饭店、少组织一次旅游、少买一辆轿车、少盖一所办公楼节省下来的钱捐给贫困地区,为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送温暖,作贡献。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更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要把脱贫致富的基点放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上,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和畏难情绪,下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创业。只有这样,贫困地区才能最终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2

扶贫攻坚必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应有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和改造自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人类共同生存的唯一家园——地球,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口激增、污染加剧、土质退化、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土地荒漠化、物种锐减、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等的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制约着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因此,贫困地区人民在反贫斗争中,应立足当前,考虑长远,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到重要位置,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决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和温饱。

3

扶贫攻坚必须与防治荒漠化相结合。土地荒漠化被喻为“地球的癌症”,是越来越严重地威胁人类生存的灾难。我国是世界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受荒漠化危害最大的国家之一。据1995年统计,我国有沙漠面积153.3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5.9%,每年荒漠化造成的损失达2070亿元,受荒漠化危害的人口5000多万,并且,目前“沙进人退”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每年还有200万亩良田被风沙吞蚀,使大批农民致贫、返贫。因此,应把防治荒漠化作为帮扶沙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防治荒漠化,国务院已成立由林业部牵头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并制定了2000年全国防治荒漠化工程规划要点,提出在2000年之前,将综合治理和开发718万公顷的荒漠化土地,为沙区和受荒漠化威胁的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创造条件。虽然防治荒漠化的斗争任重道远,但只要下定决心,按照国务院制定的“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方针,坚持以保护现有植被,有效控制和治理荒漠化土地为基础,以改善生存环境,为沙区工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重点,以在沙区和水土流失严重、风蚀危害性大的地区建设更多的绿洲为目标;逐步建立起一个环境保护治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脱贫致富良性循环的防治荒漠化工作新机制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政策,依靠科技进步,锲而不舍地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战胜荒漠化,使越来越多的沙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对一时还无力治理和开发的沙区,可根据沙区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发展沙产业,为贫困人口开辟脱贫致富门路。甘肃河西走廊的张掖地区已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他们采用大棚和节水技术,发挥沙区阳光充足的优势,大量发展蔬菜生产,建成我国最大的西菜东运基地,开辟了“戈壁鲜菜外运”的先例,为广大沙区人民发展沙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

扶贫攻坚应与完善新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相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高度分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小规模生产经营的农户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在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就受到了制约。因此,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应根据国务院指出的双层结构经营和适度生产规模的方向,探索建立与“两个转变”相适应的新的组织形式,根据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坚持农民与土地的不可分割性原则,建立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有利于保护农民自身权益;有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救助的生产经营组织,这利组织应具有扩大资金和信息来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预防和战胜市场风险、生产经营风险、灾害风险等多种功能。目前,我国各地农村在生产实践中已创造出如农民协会、科技学会、合作农场等综合性或专业性组织,应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并逐渐建立起便于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各级统一的组织,为农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5

扶贫攻坚必须与整顿和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相结合。农村党支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指挥部,也是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关键是选配好支部书记。许多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经验证明:“选好一个带头人,可以致富一个村。”我国农村经济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高度分散化的经济,因此,加强村党支部建设,选配好党支部书记十分重要。要摆脱农村各种关系网的干扰,克服各种偏见的束缚,选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能正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解放,有市场观念,办事公道,不谋私利,受群众拥护,组织能力强,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又愿意扎根农村、立志建设农村的年富力强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并通过培训、指导等形式,增强他们的党性,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指挥员,成为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带头人。

6

扶贫攻坚必须与科教相结合。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相对不足,靠扩大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的余地不大,只能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另一方面,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科技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低,成为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把扶贫攻坚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扶贫攻坚进程,是如期完成国家扶贫攻坚计划,并为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增长,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可靠支撑的关键措施。实践证明,因地制宜地推广 普及一些技术成熟、易于掌握、见效又快的实用技术,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措施。建国40多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政策措施,建立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形成了覆盖农林牧渔各业的推广网络和逾百万人的农技推广队伍,推广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无数农民摆脱了贫困。最近,为了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国家科委、中科院和中国科协又联合提出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扶贫攻坚进程的意见》。《意见》针对贫困地区科技滞后,劳动者素质低的状况,提出将大力度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化;针对贫困地区支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帮助贫困地区优化支柱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形成合理、有效、高效的产业分工和布局,针对严重影响和制约贫困地区温饱问题解决和脱贫致富进程的关键技术,组织科技力量联合攻关,解决一批“瓶颈”技术问题,为扶贫攻坚开辟新的突破口;要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及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各级各类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乡村,传授科技知识;要切实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保障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生产的顺利转化;要大力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参与扶贫攻坚,各地应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对长期在贫困地区工作的科技人员,要从各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为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化,国家科委还筛选确定了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200项先进适用技术,准备有针对性地向贫困地区推广。国家科委扶贫办公室还把十年来各地科技扶贫经验汇编成《科技扶贫100例》供贫困地区借鉴。科技界动员起来,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扶贫攻坚,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许多具体措施,向贫困地区推广普及科技成果,这不仅可以加快扶贫攻坚的进程,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界大规模的扶贫行动,把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为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贫困地区还普遍存在着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农技队伍知识年龄老化、专业结构单一等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问题,各级科技行政部门应在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中,协助各级政府做好健全各级农技推广机制、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调整专业结构等方面的工作,为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全面的科技保证。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说:“知识是生产的最强大的发动机。”知识来自教育,教育是振兴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轨道,实现“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滞后,人口文化素质低,是制约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尽快普及初等教育,尽快普及初中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增强他们认识自然、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对稳定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在,在贫困地区“治穷先治愚”的道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尊师重教的意识越来越强,求知的欲望空前高涨。在全党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最近几年,农村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适龄儿童失学率大幅度下降。今后应在巩固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善所有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提高贫困地区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三是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改革农村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实用人才。

此外,扶贫攻坚还必须与加强计划生育、合作医疗、精神文明建设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等与农村脱贫致富有密切关系的重大问题相结合。

只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实现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这一伟大的目标,完成党的时代使命。

标签:;  ;  ;  ;  ;  ;  ;  

扶贫攻关是时代党的使命_贫困地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