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诗论与晚年诗歌创作研究

黄庭坚的诗论与晚年诗歌创作研究

郑永晓[1]2000年在《黄庭坚的诗论与晚年诗歌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作诗讲求独辟门户,自成一家,在 当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热心引导后辈,门人弟 子众多,被推为江西诗派宗主。故仅就影响而论,尚在苏轼之上。但宋代以来, 对黄诗持有异议的评论家也不在少数,主要批评他好使事用典、造语奇等。 但反观黄庭坚本人的论诗言论,则颇有矛盾之处,他发表过很多反对雕琢、斧 凿的言论,主张文学创作应简易、平淡,不烦绳削而自合。对此问题目前学术 界比较典型的解释是,黄庭坚希望调和诗歌的法度、技巧和自由、浑成,但他 的调和并不成功,仍偏重于法度、技巧。本文以为这种解释尚有需要订正和商 榷之处。全文包括四个部分:(一)黄庭坚的诗学渊源与思想渊源:主要考察 黄庭坚在成长历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他本人对前人诗歌遗产的继承以及他 在唐宋诗风格转换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其思想渊源的考察使我们明白黄氏 是一位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和保持独立品格的人,而他倡导的修身养性——通过 阅读儒家经典和前人文学作品等方法,更是为了涵养文气,而这被黄庭坚看作 是文学的本源。(二)黄庭坚诗歌理论的发展递嬗与其诗歌理想辨析:黄庭坚 结交诗坛后辈并予以耐心指导主要是在元祐后期和贬谪以后。他倡导要广泛阅 读学习前人的文学精品,尤其是阅读陶渊明、杜甫的作品,并最终创作出超越 古人,震古烁今的辉煌之作。“不俗”、“创新”才是黄庭坚诗论的主旨,而其 晚年则归结为平淡。从强调规矩发展到强调变化,从遵循法度到摆脱法度,是 黄庭坚诗论的基本脉络。而其诗歌理想则是陶渊明和杜甫的晚年诗歌。(三) 黄庭坚的晚年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之关系:黄氏晚年的创作以平淡的语言表 达了深刻的思想感情,是学习陶渊明诗歌的成功典范。其创作与诗论桴鼓相应, 并无矛盾之处。(四)结论:概括分析了宋诗的特点,阐明唐音变为宋调的历 史必然性,论述了黄庭坚在这场诗歌嬗变中的历史地位。 文章对黄庭坚的诗论和晚年诗歌创作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综合考察,在此 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一、黄庭坚的一千八百余首诗歌中大部分作于元祐八年诗人四十九岁之 前。而其中那些避熟求生、奇拗峭、形象枯槁的作品多是这一时期所作,而 恰恰是这一部分作品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其晚年相对为数较少的 诗歌创作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人认为他的晚年诗歌成就低微,难以再 与苏轼并称。实际上绍圣以后的黄庭坚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培养诗坛后辈 上,而他自己的创作也表现出与元丰、元祐时期颇为不同的风格,并非“江郎 才尽”。 二、黄庭坚的代表性诗论多数写于中晚年在分宁居丧期间和贬谪黔州、戎 州时期。所谓“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并非黄庭坚的代表性诗论。黄氏的诗 歌理想和诗论的主要精神实质是:①不俗、创新并超越古人、自成一家;②以 陶渊明诗和晚年的杜甫诗歌为榜样,创作出摆脱法度、自由浑成、简易平淡而 内涵丰富的作品。黄庭坚对陶渊明诗歌的重视尤其值得注意。黄氏早年即曾为 陶渊明刚正不阿的人格所倾倒;晚年对陶诗更是情有独钟。不能简单地以为黄 诗仅仅是学习杜甫而又没有学到杜诗的精神实质。③文学创作的最佳途径是通 过广泛阅读儒家经典及前人一切优秀的诗歌作品,要像杜甫那样“读书破万 卷”。但其目的在于提高自我德行修养,涵养文气,而不在于古人诗文之句律。 黄庭坚本人对于那种生硬地化用前人诗歌典故或意象的做法极为反感。 三、黄庭坚晚年的诗歌创作与其晚年诗论表里相一,并不矛盾。黄庭坚的 晚年,以陶渊明为榜样,以平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创作出一百余篇 剥落浮华、自然浑成的上乘之作。这些作品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特 点,达到了剥落浮华、返朴归真、平淡质朴的境界。其艺术成就显然在元访时 期的作品之上。而这些作品和他的主张虽然并非完全脱离他早年对诗歌的探索; 却是呈现一种螺旋状的上升,是在他的作诗技巧达到炉火纯青后撇开技巧、摆 脱法度的结果,是锻炼之极归于平淡后的出神入化。这些作品较好地克服了早 年诗歌创作中好奇尚硬的弊端,把握住了宋诗发展的正确方向。在评价黄庭坚 的诗歌创作时不能以早年那些估屈牙的诗歌代表他的全部创作;必须充分注 意到他在不同阶段的创作特点;对他的诗歌创作做出全面、系统、公正的评价。 文章同时对黄庭坚诗论的局限性作了剖析。 论文征引各种文献一百一十余种,充分汲取了宋代以来相关学者在该领域 的学术成果;对近二十年?

林蓓蕾[2]2010年在《活动于大观、政和年间的豫章诗社研究》文中提出活跃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至政和元年(1111)的豫章诗社,在两宋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是时,北宋诗坛大家凋零,王安石、秦观、苏轼、陈师道、黄庭坚、晁补之等均已先后谢世,而苏辙、张耒分别卒于政和二年和政和四年,可谓老迈垂暮。被推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陈与义此时虽步入诗坛,名标京师,但人们对他的全面认识还有待时日。宋徽宗大观、政和年间,正是北宋诗坛陷入低谷的时候,豫章诗社正兴起于这一时期,毫无疑问,它在当时的诗歌发展过程中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豫章诗社的产生、其主要成员构成、其活动内容及其影响都是在北宋这一特定政治文化历史大背景下展开的。诗社成立的时间、横跨的年份、参与的人员、诗学的批评内容,与其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的出现和江西诗派的提出都存在明显的关联。因此,全面认识豫章诗社为我们深入把握北宋时期一个最大诗歌流派的形成发展是有一定帮助的。

侯春晖[3]2012年在《黄庭坚诗学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庭坚是宋代诗坛之大家,其诗歌促进着宋诗由唐以来的转变,并标志着宋调的形成。在黄庭坚影响之下,江西诗派成为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诗歌流派。近年来,人们日益意识到黄庭坚在诗歌创作基础上总结成的诗歌理论的重要作用。由于黄庭坚的诗歌理论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些见于黄庭坚书札题跋和部分诗歌的作诗方法和诗学主张未免零散,但这些并不影响其诗法的完整程度,亦自成为一个系统的诗学理论体系。黄庭坚诗学理论是中国诗学之重要组成部分,是黄庭坚在面对前人尤其是唐人诗歌成就及诗法理论的前提下,另辟蹊径,自成一家之成果。黄庭坚诗学理论产生于北宋当时儒学新变和儒释道合一的思想背景下,诗坛上亦出现了宗杜学韩重归儒教文统的声音,加上自己的家学渊源,黄庭坚选择宗杜学韩并形成自己的诗学理论。杜甫诗法是其诗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以杜诗学为基础,黄庭坚诗学理论讲究法度,理趣交融,追求写意,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征。他的诗法中涵盖了字法、句法、章法、用事、格律等方面。其渊博的学识修养和人格品质使得他的诗学主张充满理性的味道。在大量创作实践后,对诗歌尚意的追求愈来愈高。黄庭坚诗学理论对于江西诗派及宋诗,还有整个宋诗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历史上对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诗学主张存在着争议,但并不妨碍黄庭坚在宋代诗学史上占据一席之位。综观黄庭坚诗学理论,其宗古和生新的特点非常鲜明,他追求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并真正做到“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总之,黄庭坚诗学理论对宋诗及宋诗学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诗法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

西中文[4]2000年在《论文人书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文中研究说明所谓文人书法,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文字是使用者共同创造的,其中当然不乏文人,而且应该说主要是文人。在文人书出现以前的书法史上,文字数度变革进化,而在每一次变革中,文人都起了关键的作用,不论是仓颉、史籀,抑或李斯、赵高、程邈,以及萧何、史游、王次仲,当然都是文人。然而他们所创造、变革、整理的文字,还不能算是文人书。他们所做的主要是文字

李圣华[5]2014年在《论查慎行“诗不分唐宋”说——兼及初白诗“宗陆”之辨》文中认为浙西为清初宋诗风兴盛的三大坛坫之一。查慎行早嗜好“拟宋”,主于“拟苏”。这与查氏家族的诗歌氛围、浙西诗人崇尚宋诗的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慎行“拟宋”遭到朱奇龄的批评。黄宗羲讲学海昌,海宁士人从学如流。慎行接受梨洲经史之学,论诗则传“诗不分唐宋”之说:必有其“本根”,自见“真性情”,“归于自然”,而不斤斤于学唐学宋。“诗不分唐宋”说的根基是浙东之学。在黄宗羲等人的影响下,慎行《慎旃集》取法杜陵诗史。黄宗炎所评“步武分司”、“追踪剑南”俱未落在实处。然后世沿袭“追踪剑南”之说,误以为慎行“宗陆”。事实上,慎行三十而后提倡“诗不分唐宋”,出入唐宋诸大家,诗歌得力于杜、白、苏三家为多。“诗不分唐宋”说,在清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推动了浙诗派的大盛,也引发了清诗风气的变革。

張承鳳[6]2014年在《試論白敦仁的宋詩研究》文中提出1985年白敦仁先生應邀爲西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研究生講宋詩,這是新時期以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具有開拓意義的講學。1991年我在西南師範大學從徐無聞師研治唐宋文學時,無聞師還向我們介紹了白敦仁先生講宋詩的情形。這對我後來選擇研究黃庭堅詩很有啟發意義。2002年秋我到成都,特於一個午後去成都大學拜訪白先生。書房內光綫較暗,白先生身體不好,正躺在椅上休息。我向白先生

何春環[7]2017年在《裴斐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成就》文中指出“人生兩件大事,一是瞭解世界,再就是要讓世界瞭解自己。”(《〈論語〉講評·學而第一》)裴斐先生曾如此説,亦終身如此去做。他的傳奇人生正是瞭解世界的艱苦歷練,他的學術成就正是讓世界瞭解自己的巍峨豐碑。他生前令人十分敬重,他身後令人永遠懷

趙蕊蕊[8]2016年在《宋代“醉道士”形象的文化闡釋——以繪畫、怪石爲考察中心》文中提出唐宋時多個版本的《醉道士圖》廣爲流傳,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大多已經散佚。~(1)值得慶幸的是,與此圖有關的大量文獻被保存下來。這些文獻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繪畫上的人物形象。與此同時,“醉道士”形象在怪石上亦有所表現。從繪畫到怪石,此形象背後承載着怎樣的文化意義?唐宋文人對這一傳統畫作的情感認知如何?本文即以此爲着眼點,通過分析《醉道士圖》及“醉道士石”的存世文獻,深入探討“醉道士”形象所寄寓的文人心態。

傅君勱, 彭華, 夏麗麗[9]2016年在《南宋詩歌的源流》文中研究指明緒論——“風行水上渙”嘉祐四年(1059)十月,蘇軾和弟弟蘇轍(1039—1112)爲母親守孝完畢,在父親的陪伴下,從家鄉四川返回宋都開封。他們先順長江而下,然後轉由陸路抵達開封。在母親去世之前,這對兄弟已經在嘉祐二年(1057)的進士科考試中聲名鵲起,並且被認爲前途無量。如今他們終於又躊躇滿志地回到了京師。回京行程輕鬆閑暇,他們以詩篇記録沿途的景致,並且親自編爲兩個集子,以反映兩段行程。蘇軾爲《南行集》作序説:

范金晶[10]2017年在《江西風味何所似:“江西詩派”内涵辨析》文中研究表明吕本中《江西宗派圖》的製作,確認了文學史上江西詩派的存在。宋室南渡之後,《江西宗派圖》産生很大影響,江西詩風籠罩了整個詩壇。南宋終始,江西詩風都是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存在。即使是南宋後期四靈、江湖詩派對江西詩風的反撥,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江西詩派的在場。楊萬里説,江西詩派能夠匯聚在一起,成爲一個詩派,是“以味不以形”。也即,並非因爲籍貫江西,而在於有着共同的江西之味。可是,“江西之味”究竟是什

参考文献:

[1]. 黄庭坚的诗论与晚年诗歌创作研究[D]. 郑永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 活动于大观、政和年间的豫章诗社研究[D]. 林蓓蕾. 南昌大学. 2010

[3]. 黄庭坚诗学理论研究[D]. 侯春晖. 齐齐哈尔大学. 2012

[4]. 论文人书法的意义及其局限[J]. 西中文. 书法. 2000

[5]. 论查慎行“诗不分唐宋”说——兼及初白诗“宗陆”之辨[J]. 李圣华. 明清文学与文献. 2014

[6]. 試論白敦仁的宋詩研究[J]. 張承鳳. 国学. 2014

[7]. 裴斐先生的生平及其學術成就[J]. 何春環. 国学. 2017

[8]. 宋代“醉道士”形象的文化闡釋——以繪畫、怪石爲考察中心[J]. 趙蕊蕊. 新宋学. 2016

[9]. 南宋詩歌的源流[J]. 傅君勱, 彭華, 夏麗麗. 新宋学. 2016

[10]. 江西風味何所似:“江西詩派”内涵辨析[J]. 范金晶. 新宋学. 2017

标签:;  ;  ;  ;  ;  ;  ;  ;  

黄庭坚的诗论与晚年诗歌创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