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与人口科学理论创新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中国加入WTO与人口科学理论创新_中国的人口论文

我国加入WTO与人口科学的理论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我国加入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02)04-0030-03

中国已成为WTO正式成员。现在各行各业、各门学科都在研究加入WTO后,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入WTO对经济学科的影响是直接的,特别是对外贸、法律、金融等,但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也是有影响的。加入WTO似乎与人口风马牛不相及,这种认识是传统的,也是落后的。加入WTO对我国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科学、技术各方面;不但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提出挑战,对各门社会科学在理论上也提出很多新的挑战,对人口学亦然。不过加入WTO,对人口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挑战也是严峻的,不过挑战是间接的、深远的,虽不是立竿见影,但就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很突出的,包括对人口的数量、素质和结构,不单是对总人口,也要影响到各类人口,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和各个弱势人口,首先是农民和老年人。因此很多问题都有待回答,需要有思想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更新“封闭人口”的观念

长期以来,人口学的研究都把人口作为一个“封闭人口”来研究,即按一个没有迁出、迁入的人口来开展研究。人口现象本来就十分复杂,联系人口迁出、迁入,使对人口的认识更清晰,更容易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中国人口问题的研究来说更是如此。由于中国占世界人口1/5以上,又是自成一个系统,人口众多是中国最突出的国情,再加上中国经济上底子薄,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草原在世界上都相对不足,这就构成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这是我国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作为一个“封闭人口”,我国就有全世界最复杂、最多样性的研究问题,包括所有人口的吃饭、就业、素质教育、流迁问题。

我国在研究中国人口问题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中国作一个自我封闭的循环系统来探讨我国人口的自身运动规律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国把人口作为“封闭人口”,在人口学上无可厚非,因为我国作为一个整体,国外迁出、迁入占人口的百分比可以看成是个略而不计的常数;但我国讲到人口与生产相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时,人口也是按封闭的系统来研究的,即把资源、环境也是按固定常数来考虑。这时“封闭人口”实际上已把人流封闭延伸到物流和资金财政和技术的封闭。按“封闭”人口来分析就有意无意地变成按“封闭”社会来分析。我国过去长期以来,对外贸易占GDP比重很低,我国长期积贫积弱,又饱受凌辱,经济文化落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能力又很差,所以一贯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经济上立足于本国资源,强调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再加上二战后意识形态的差别又强化我国立足于本国资源的思想。所以我国闭关锁国的思想有深刻历史根源、思想根源。

按“封闭人口”作为人口学的一种分析方法和研究中国人口本来是无可厚非,但把“封闭人口”的观念看成物流、财富流也是封闭的,就使人口学研究远离对外经贸活动,使得人口学研究也是带有“封闭”性质,这就不能反映人口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真实情况。因为在任何一个对外开放的社会,作为消费者不但消费国内资源生产的产品,也消费进口的产品,作为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除了国内消费外,也有一部分要出口;作为一个劳动者,也不能局限于在国内资源提供的岗位,也有很多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就业甚至走出去在国外就业。人口学本身就有专门研究人口国际迁移问题。按“封闭的思维”对我国加入WTO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前的人口研究是符合实际的,但我国进出口已达到4000亿美元的“量级”,特别加入WTO后,再用这种“封闭”人口定式来研究人口,就不符合今后的实际。因此人口学必须研究人口与对外经济和贸易关系,这是人口学研究在思维上的一个变化,一个质的变化。

二、加入WTO是人口学研究与对外经贸相互关系的一个契机

加入WTO影响到各行各业、各门学科,人口学者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者已经有不少人考虑和研究我国加入WTO后,对我国生育观念、生育变化、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对人口素质、就业、农村人口、老龄化、对老年群体、人口城市化、我国人口国际迁移和人才外流、计划生育工作方式方法以及人口、计划生育立法、生殖健康服务的国际竞争等等,但是迄今还未有人从总体上考虑我国入世后,人口与对外经贸关系作为一个分支学科,考察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对外贸易的地位和作用。

从人口学文献检索中,国内外研究人口与对外经贸是罕见的,在我国,就是近二三十年人口学曾红极一时时也未有人研究这一问题。现在能找到作为人口学专门研究人口与对外贸易的只有法国著名人口学家索维在60年AI写作的《人口通论》这一名著,有专章从适度人口论的角度论述人口与对外贸易的关系,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译本,但从未受到重视。在我国迄今仍未见有人口学者从事这方面探索。因为我们几十年来人口研究基本上是研究控制人口、计划生育,几乎变成计划生育学,重点过重。书中讲到一个瞎子和跛子合作共同生活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其实,对外经贸活动表面上是商品、劳务和资金的国际交换,但实质上是国与国之间的各种资源的交换,其中都涉及人口,即人口作为生产者的群体(劳动年龄人口)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的人,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资金与各种资源和管理(组织)相结合,所得的成果供在国内或国外消费或享用。人口作为消费者涉及所有人口群体,他们消费的既有本国的产品和劳务,也有进口的产品和劳务,但不同群体的消费水平、消费内容、消费结构是不同的。但是加入了进口产品,就增加了消费的选择和由于国内外产品竞争价格有所下降而增加消费量。情况是很复杂的,过去未有人重视。

长期以来,人口学大多只把国内资源生产的产品用于国内需要,视为一个人口是否适度的标准,很少考虑甚至几乎不考虑产品能够出口到外国换回商品,用于国内也是一种人口与资源相适应,可能是更佳的适应;过去只考虑人口与国内自然资源是否适应而没有考虑可以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国外市场也影响到人口与资源的相应问题。例如我国耕地、水资源都短缺是制约粮食生产满足人口需要的瓶颈。长期以来,人口学者很少研究进口粮食可以满足人口也可以节约耕地和淡水资源,可以把这些耕地和淡水用于更有效的生产和种植园艺作物和珍贵蔬菜,出口换回更多的粮食和商品,其实通过对外经贸活动不仅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或同样的人口可以有更多的福利。因此从理论上说人尽其才,地尽其利,使人口与资源能优化结合,通过国外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得到实现,这样,对我国人口来说是利大于弊的。闭关锁国决不利于发展。当然,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得到好处并不是无条件的,即必须具有政治上独立自主,有一定的综合国力,有较完善的法制环境和有相当高素质的人口和有一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等等。

人类历史发展到现阶段,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据我国人口的数量基本上得到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过剩人口过多的形势,决定加入WTO,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这一果敢的决定,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并影响到所有人口,首先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问题,如果扩大出口就有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业就会受到威胁,对外经贸也必然影响所有人口的收入和消费,特别是弱势人口如农民、老年人口收入低受影响是很大的,必须加强研究。我国加入WTO在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因此人口学研究人口与对外经贸关系,特别要研究扩大开放在解决我国过剩人口和适度人口问题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理论。

三、加入WTO是我国变人口多的压力为动力的一次难得机遇

加入WTO对我国目前看来最大的、最近最直接的好处是有助于解决我国失业问题,它是我国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一个瓶颈。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我国13-64岁劳动年龄人口88793万(8.88亿),现在估计已9亿以上,9亿劳动力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但就我国国内能提供就业机会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和管理来说,对9亿多劳动年龄人口是太少了,加入WTO可以扩大出口,这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虽然加入WTO有更多的外国商品进口也会冲击我国一些行业使一部分人下岗失业。据一些专家估计,加入WTO的五年后,我国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建筑、轻工业、一些家电产业和服务业的就业面很可能是扩大的,可能达到1000万,因为这些行业都是劳动力密集行业,我国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一直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农业、汽车、机械仪表甚至医药等行业会受到冲击;就业机会减少主要是由于我国科技含量低,一直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出现更多一时性的一批劳动力下降也是很可能的。一般预计,两方面行业相比,就业总量有可能扩大。

但是,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取决于我们的人口就业是否能实现最佳的结构转变和能否实现我国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劳动者的素质提高。我国劳动力充裕,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又有一些企业和产品已显出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优势,如海尔集团、春兰集团、天津药业集团等。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而言,变人口和资源压力为发展的动力,仅依靠我国现有人才和国内有限的资源和当前的国力,困难是很大的。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1%,国内生产总值只及世界GDP3.5%,耕地在世界上只占7%,矿产资源只占12%,即使依靠科学技术也不容易在短期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我国最优的选择,加入WTO是给我国提供一个机遇,通过扩大出口、引进外资和技术,扩大就业,发挥劳动年龄人口多的优势,由加入WTO初期利用我国劳动力多的比较优势,经过努力逐步转化为竞争的优势。我国在许多产品上成为“世界工厂”的机遇是存在的。7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工厂时的全部劳动力,还不到我国今天过剩劳动力的一半,我国今天的技术装备和各方面的条件都优于当时日本,但万事俱备只欠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和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的运作。因此加入WTO以后,能否把我国的人口压力变为动力,关键之一就在于能否做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四、加入WTO对我国适度人口规模的思考和再思考

我国过去二十年推行的是一条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实行这项政策的主要根据之一是我国人口过多和资源相对不足。对这一论据国内外都有各种各样的议论,认为我国的论据站不住脚并常常举日本、新加坡为例,认为日本、新加坡人口密度比中国高得多,自然资源比中国更贫乏,他们是通过对外贸易扩大他们的人口容量。中国把人口容量局限在中国的土地和各种自然资源容量上,所以适度人口或最佳人口容量很低。(有的认为中国最佳人口是2亿,70年代的学者认为最好是6-7亿等等)。的确,像日本、新加坡的适度人口是通过对外经贸活动来扩大的。因为任何闭关锁国的人口规模要受到资源“短线”的限制,无法发挥与对外交往的资源优势互补。

加入WTO是一把双刃剑暂且把不利方面不谈,扩大对外经贸交往有助于提高满足人口需要的能力,在不增加人口规模的情况下相当于提高原有人口的福利。我国加入WTO后有助于提高全体人口的生活质量。最明显的是近几年商品可以增加消费的选择,国内外商品的无差别进入市场竞争使物价下降或者增加消费量,又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引进外资也能扩大就业,从而增加人们的收入。这些机遇和好处是存在的,但在我国却不能说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中国就不存在人口过剩的严重问题,因此可以改变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我国不同于日本,绝不能依靠对外贸易来解决基本需要和各种需要。我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根本不可能依靠国外资源来满足基本需要。以粮食为例我国十分之一人口的粮食需要就是四五千万吨,在国际市场就找不到现成的货源,必须全世界生产粮食的资源重新组合。而且真正能稳定保证这样大的货源,世界上可能只有经过调整后的美国农业,因为美国人均耕地是我国人均耕地的9倍,但从经济安全着眼十几亿中国粮食安全不可能放在国外市场。因此加入WTO后我国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我国一贯坚持的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以及国内市场需要自力为主等既定方针不能轻率改变,因为加入WTO趋利避害根本取决于自身努力,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这也是一种,如果不经过艰苦奋斗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国13亿人口面对加入WTO必须在人口理论上有很多理论创新,墨守陈规的理论就不能为实践服务。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与人口科学理论创新_中国的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