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实现利润缘何位居全国第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利润论文,工业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东工业实现利润、利税两项指标绝对额自1996年8月超过广东、 江苏等省,至今一直位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今年1—6月份,增加值、利润和利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4.41%、20.30%和13.58%。如何看待山东的工业经济发展, 山东工业实现利润为何位居全国第一?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山东工业结构相对合理,在全国性经济波动中稳定度比较高,为效益的稳定提高奠定了可靠基础
一是较为雄厚的基础工业,对整个工业经济起到了较大的支撑作用。山东的煤炭、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几十年来,全省先后建立了以兖州矿业集团为龙头的鲁南煤炭基地;以胜利油田为依托,包括齐鲁石化和鲁北化工集团在内的集石油开采、加工为一体的鲁北石油化工基地;以招远金矿为中心的莱州湾有色金属开采冶炼和加工基地;以胶东半岛和鲁中为辐射带的非金属矿开采加工基地。依据丰富的煤炭和水利资源,省内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发电供电网络。这些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发展的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地位更显突出,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在近三年里,国家的调价政策明显向这些行业倾斜,石油、煤炭、电力产品出厂价分别比工业品出厂价总指数高139.0、 20.0、38.0个百分点,进一步增强了内部收益能力和整体实力。据统计,1996年全省采掘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42.23亿元,净增6.17亿元,分别占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润和净增额的20.44%、12.69%。 原煤、原油产量和发电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四、第二、第一, 黄金产量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水泥的产量已达5330.74万吨,位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据测算,今年煤、电、原油涨价收益扣除相关工业增加成本因素,可增利润近10亿元。
由于煤、电、油的优势,不仅使本行业发展较快,同时也对原材料工业产生较大推动,进而又促进了加工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据统计,1996年全省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实现利润115.08亿元,净增利润19.29亿元, 分别占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润和净增额的55.65%、39.68%。
二是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全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棉花、油料、畜牧产量稳步增长,为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来源,通过就地就近加工增值,为降低成本费用,增加企业收益创造了条件。去年以来,全省农副产品价格稳中有降,为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提高效益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96年全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实现利润66.35亿元,净增利润22.28亿元,分别占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润和净增额的32.08%和45.83%。今年1—6月烟草行业净盈利2.77亿元,增长42.0%。食品加工和制造业以及饮料制造业也继续保持较好的效益增长势头。
二、山东“壮大活小”重组企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为整体效益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对整个工业经济效益支撑作用较大。近几年来,山东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抓大放小”的方针,狠抓企业结构调整,实施集团带动战略和名牌战略,并选定120 家优势大中型企业推行银行主办制度,不仅促进了劣势企业的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流动,壮大了企业规模,同时也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带动了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96年占全部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个数不足10%的大中型企业(2672家),实现利润118.87亿元,净增16.0亿元,分别占全省利润总额和净增额的57.7%和 32.92%,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利润59.43亿元,净增8.87亿元。120家银企联手企业实现利润95.86亿元,同比增长30.70%,占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润的46.36%。160家省级批准的工业企业集团,其资产仅占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9.93%,而1996年实现利润却占16.64%,达到35.44亿元。
二是中央驻鲁企业对全省工业利润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较大拉动作用。中央企业多为国有企业,近年来,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较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活力,其经济效益逐步好转,从我省情况看,其效果尤为明显。驻鲁的250余家中央企业, 其企业个数不足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个数的1%,但1996 年实现利润23.30亿元,净增5.04亿元,拉动全省利润增长3.18个百分点。
三是乡镇工业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乡属工业在国家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政策的引导下,近几年来发展一直较快,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大乡镇企业响应国家二次创业的号召,加大改组改造力度,更显现出它的生机与活力,1996年,山东乡属工业实现利润88.94亿元, 净增21.32亿元,分别占全省利润总额和净增额的43.01%和43.86%, 拉动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利润增长13.47个百分点。
三、山东开展的管理效益年活动和狠抓扭亏增盈工作,对工业利润的提高,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
山东已连续三年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效果比较明显。1996年5 月,全省上下又开展了远学邯钢,近学海尔,以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为核心,内挖潜力,降耗增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效益年活动,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山东水泥厂、莱芜钢铁厂、澳柯玛集团、潍坊亚星集团等先进典型。据测算,一年来,全省工业利润有30%来自于管理效益。与此同时,全省上下采取层层建立责任制,坚持改革与管理相结合,优化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推进结构调整等多种措施,狠抓扭亏增盈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工业效益水平的提高。截止到今年6月底, 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利税277.43亿元,同比增长 13.58%,实现利润113.05亿元,同比增长20.30%,其中, 国有工业实现利润29.09亿元,同比增长34.03%。亏损企业亏损额26.31亿元,虽增长12.51%,但同比下降30.34 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工业亏损额下降5.10%,同比下降46.69个百分点,仅为13.30亿元。
四、山东工业职工工资相对较低,支撑了整个工业效益的高水平
一是从分配角度看,山东工业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较小,相应增大了利税的份额。对比鲁、苏、粤三省工业增加值的分配情况(见表一)不难看出问题:
表一:1996年鲁、苏、粤三省工业增加值构成比较
工业增加
报酬
报酬占工
折旧比重
生产税 比重
值(亿元) (亿元) 业增加值 (亿元) 和盈余
比重%
鲁 2500.07
669.76
26.8 343.31 13.7
1487.00 59.5
苏 2754.80 1140.49
41.4 362.40 13.2
1251.91 45.4
粤 2788.82 1106.82
39.7 477.35 17.1
1204.69 43.2
表一表明,1996年山东工业增加值比江苏、广东分别少254.73亿元和288.75亿元,但生产税和盈余却比江苏、广东多235.09亿元和282.31亿元。原因是山东劳动者报酬在工业增加值分配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占26.80%,比江苏低14.6个百分点,比广东低12.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出入不大,山东与江苏的比重基本相当,广东略高一点。这样的格局必然导致山东生产税和盈余的比重高出江苏14.1个百分点和广东14.3个百分点,从而形成山东工业增加值不及江苏、广东而利税总额大于江苏、广东的局面。
二是从支出角度看,山东工业职工工资水平较低,相应减少了生产销售各环节的成本,促成了利润较高的现象。
表二:1995年鲁、苏、粤三省职工平均工资比较元/人
采掘业制造业 电力、煤气和 综合平均
水生产供应业
全国5757 5169 7843 5354.27
鲁 7555 4729 7018 5267.13
苏 6835 5674 9833 5866.57
粤 6502 7913 10905 7991.70
表二表明,山东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不仅低于广东、江苏,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87.14元。据此测算,1996 年我省工业职工若达到广东的工资水平,需增支劳动者报酬加大成本169.26亿元,工业实现利润仅为37.54亿元,仅居全国第10位;若达到江苏的工资水平, 需增付劳动者报酬加大成本37.24亿元,工业实现利润仅为169.56亿元, 要退居全国第二位。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山东工业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实现利润增长较快,绝对量位居全国第一是有根据的,反映出山东工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发展的稳定度比较高,近几年省委省政府狠抓结构调整和扭亏增盈及管理效益年活动初见成效。同时,还应看到,山东职工工资偏低(1996年全部职工人均工资,在全国排第13位,其中,国有单位排第11位,城镇集体单位排第15位,其他单位排倒数第8位), 劳动者报酬占增加值比重较小,由此所带来的社会购买力提高较慢,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减弱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拉动作用。这一深层次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措施,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