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文化 必然性与偶然性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偶然性论文,新论论文,必然性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与文化
目前哲学界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关系问题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大多数哲学书籍在论述该问题时都是从简,并且一般使用一些模糊概念,使人读后仍旧模糊不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概念本身界定不清;二是对二者关系的论述过于笼统,没有个性;三是对该对概念的产生原因解释不明确,对该对概念在哲学体系中的意义及作用认识不足,低估了它的价值,哲学界对该概念的论述程式化,现实指导意义不强。
一、对必然性与偶然性概念的重新界定
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偶然性与必然性概念解释说:“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摇摆、偏离,是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①]这就是说:对于事物发生发展趋势来说,确定性即必然性,不确定性即偶然性。一对哲学概念,被降低为一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通俗概念了。这种解释依然模糊不清,难以把握,更谈不上在实际中去运用了。因为这种讨论哲学概念的方法,当讨论抽象概念时,用一个或一种通俗概念去代替;讨论通俗概念,又用哲学概念去代替,等于什么也没有解释。
既然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一种事物发展的趋势,趋势必然表现为过程,而过程是以时间来表现的,时间必然有起止,那么必然性和偶然性也就有首尾起止了。既然如此,必然性与偶然性的首尾起止如何确定呢?不能确定起止,就不能确定过程,不能确定过程,就无法确定趋势,不能确定趋势,就无法确定必然性或偶然性,无法在实践中应用。
关于必然性,书中举例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必定如此,不可移易的确定趋势。”关于偶然性,用例子解释说:“一棵瓜秧能结出几个多么大的瓜,一株豆秧长出几个豆荚,……都带有偶然性。”[②]在谈论必然性时,讲的是种瓜得什么,种豆得什么;在谈偶然性时,却解释长什么样的瓜或豆,作者在这里偷换了概念,第二次解释已经隐藏了一个假定,即:瓜或豆已经长出,无论怎样,不会长出胡罗卜了。这样,本质上是将偶然性放置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两个概念不在一个层次里。不在一个层次中,根本构不成一对概念。首先确定了必然性,再在这之上去讨论偶然性,本质上已将偶然性降低为下一等概念了。如果想使两概念构成一对概念,必然使之地位平等。彼此可以否定,才能做到平等。
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界定,是该对概念讨论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讨论该对概念其他一切相关问题的基础。目前我们哲学界在讨论该对概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说明对该对概念的现实意义已无法挖掘出来。
若想对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对概念界定清楚,必须解决如上几个问题,要解决如上几个问题,必须引入新的概念,采取新的方法。
1.引入时间
必然性是一种确定趋势,也即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趋势。在这个表述中,过程一词,表明了这个必然或趋势的出现不是现在,而是过一段时间,有一个过程。从哲学角度去看,时间恰恰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没有事物发展的过程,也就没有时间。时间可以准确地描述出事物在哪一个过程中出现什么状态。同理,偶然性的表现,也有一个过程,只是人无法把握这个过程,更确切地说,人无法把握这个过程在什么时间表现,所以它才成为偶然性的东西,反之,会成为必然性的东西。由此看来,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展现必然以时间作为其标志或尺度,要界定它,必须引入时间。用时间对必然性与偶然性进行界定,应把握住以下几个角度:
第一,必然性表现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阶段的确定,意味着过程的确定,也意味着事物必然性在时间上得到确认,成为确定不移趋势的一个要素。同理,如果一种事物发展的趋势,其过程在时间上是无法确定的,那么只能说其是偶然的、无规律的。
第二,事物必然性若想得以表现,这个事物本身必然持存一段时间,在时间上必然大于零,否则就否定了该事物,也否定了必然性。同理,偶然性也如此。
第三,从发现必然性到必然性事物出现必然有一段时间,并且这段时间长短与人认识事物的水平高低成正比。从远古时代,世界上各国都出现过许多预言家,他们之所以被敬之为神,就是因为他们往往提前说出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出现的事物,认识水平已超出同代人现有水平,至于他们是凭借什么手段和材料达到这个目的,并不重要。
第四,必然性与偶然性应该说是一对矛盾关系,如果对一种事物的哪些因素是必然性能够确定,那么等于说同时确定了偶然性。确定二者界限,必须借助于时间。
2.引入参照系
本来想用“空间”一词代替“参照系”一词,但空间一词容易限于人类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之中,所以改用参照系一词。参照系比空间一词,内涵丰富宽泛,不仅仅是长宽高三维世界。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所认识外物的环境的,都可以看作参照系。它可以是一维,也可以是多维,它在我们讨论必然性与偶然性过程中,应该起到多维空间的作用。
参照系对界定必然性与偶然性一对概念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在讨论时,必须将二者放在一个层面上,构成一对概念才有意义,而哲学界同仁在讨论它们时,往往偷换概念,将二者有意无意放到不同层面上去讨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作者举例说:“一个健壮的青年人不幸死于交通事故,这对于人生成长过程的总趋势来说是偶然的,然而对于当时的事态,即构成事故的各种条件和环境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撞击部位来说,又是必然的。春暖花开时节突然来了一次寒流,这对于气温回升的总趋势来说是偶然的,但对于当时的气候态势来说又是必然的了。”[③]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将青年不死定为必然性(我们设作A);青年死于车祸定为偶然性(我们设作B);作者又将车祸当时条件导致的死定作必然性(我们设作A[,1]);不死定为偶然性(我们设作B[,1])。 这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实可以互相转化,但如果详加推敲,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错误。其中A与B是一对概念,参照系是某青年的一生。作者说:“当时条件”死又为必然性,实际上是将“某青年的一生”这一参照系偷换成“当时条件”这一参照系了,因此才引出A向A[,1]过渡,这样必然使A[,1]与B构成一对概念,这是一个明显错误,两个参照系是无法构成一对概念的。作者想表达A与B的转化,却误导成A向A[,1]转化,主要原因是没有引入参照系,无法控制讨论中的外部环境。气温一例也犯了同样错误。没有对象和参照系的东西,是无法比较的。
3.引入人的因素
必然性与偶然性这对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反映和表述,是人的认识产物,并不等于说世界本身存在的。如果没有人,也就没有什么哲学概念。必然性与偶然性涉及到世界有规律无规律问题,所以才引出诸如机械论和非决定论两大学派等等。到底哪一派正确,人类目前认识水平还无法判决。哲学界把世界是有规律的定为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时又说事物有巨大偶然性,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原因是人对世界的认识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还有更神秘、更深邃的未知世界等待认识。而人们偏偏喜欢现在就判决,因此才引出偶然论与必然论之争,才产生偶然性与必然性一对哲学概念。可以说,这对概念本身就说明人正在不断认识世界,是过程中的产物。之所以有这一对概念在描述着世界,是人对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记录,别无其他意义。我们都力求自己对必然性的判断准确无误,不幸的是往往被儿戏般的偶然性击得粉碎。在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对概念中,人起了很大作用,人在左右着它,人自身在不断假设着世界和认知对象,不是世界自身变幻难测,而是人自身假设了很多变幻难测的世界。至今人还在自高自大地认为已经认识了世界的本质。正因为如此,必然性与偶然性时刻在受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水平左右着。人将认识准确的外物发展规律定为必然性,未能认识的一股脑定为偶然性,于是产生了这对概念。人认识世界的程度越深,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得到的阐述越多,指导实践的意义也就越大。必然性是一个无穷值,是偶然性的极限,随着人对世界认识水平越来越高,偶然性将越来越小,趋向于必然性,最后达到合一的程度,那时,将是必然性与偶然性这一对概念消失的时候,也是哲学消失的时候,人与自然(宇宙)将达到真正的合一。因此,在讨论这对概念的同时,只有充分认识到人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这对概念。
上述三个条件的引入,可以说已经界定清楚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简单而言,必然性是由人表述出来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已被人认识的外物规律;偶然性是人还无法把握的必然性。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问题
传统的哲学书中,谈及二者关系不外是从下面这个角度来说:一是二者对立统一;二是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这两种说法都对,问题是这两个说法放在哪一对概念上都说得通,而在指导意义上和进一步明确二者关系乃至指导实践上是否有意义,就大打折扣了,可以导出好几种关系:
首先,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有了彼方的存在才有此方的存在。同时,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以消灭对方、否定对方作为前提的。以春天无寒流作为必然性,如果这种必然性向偶然性转化,就须以否定这种必然性为前提,即春天有寒流作为必然性,而无寒流作为偶然性了。
其次,必然性与偶然性必须处于同一层次上。必然性与偶然性形成关系,必须处于同一水平,否则就无法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也不能相互转化。春天无寒流作为必然性,它无法直接转化成偶然性的无寒流,因为二者不在一个层次上。
再次,必然性与偶然性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参照系中,二者才能组成一对概念,才能产生对立统一和转化。例如,一粒种子发芽是必然性,不发芽是偶然性。当这粒种子发霉,不发芽会成为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与不发芽的偶然性不在一个层次上,不是同一时间和参照系,无法转化,不能构成一对概念。
最后,必然性、偶然性与人形成三角形的关系,才能成为一对概念,才能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因为必然性与偶然性依人的认识而定,如果不与人发生联系,那只是一种客观外在的偶然性或必然性,无法进入我们的哲学体系之中,因此也无法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换言之,偶然性与必然性,是人们认识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脱离人的认识,就不能形成概念。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一对概念的意义
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必然性与偶然性一对概念存在几千年,自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理由如果不清,就失去了人们讨论和把握它的兴趣和价值。
目前我们的哲学书很少讨论某个哲学概念的存在理由,原因是人们忽视了某个概念在哲学体系中的作用和意义。吃饭是为了延续个体,性行为是为了延续种族,但并不是所有吃饭和作出性行为的人都去探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因此才产生了偏离本义的吃饭和性行为。同理,如果我们长期不能正视这对概念在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对概念就很难发展,也会发生偏离其存在目的的倾向,还会使我们丧失建立更高层次哲学体系的机会。
纵观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发展状况,可以概括出如下几点意义:
一是对哲学体系自身的意义。首先它涉及到哲学本体论问题,如果能探讨清楚必然性与偶然性这对概念,使之不断深化,那么就能使我们哲学体系中的本体论不断深化。如世界是有规律还是无规律的等。其次,这对概念涉及到哲学体系的一切分支。它涉及哲学的基本概念,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哲学中具体学科哲学,涉及到认识论。
二是对认识论本身的意义。有了人与自然,必然有认识论问题。由于哲学体系本身也可以概括为一种认识论,所以可以单独拿出来讨论。如果最终能认识清楚必然性与偶然性,那么就能认识清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可以摆正人的自身位置,消除以人为中心的影响,消除人与自然界的中间障碍,才有希望产生更科学的认识论。
三是对实践的意义。实践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其本质是改造自然,使之能对人有利,等等。在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上如果有清楚的认识,至少对人的实践有如下意义:最大限度去把握必然性,作出正确起步判断,用以指导实践;最大限度避免偶然性,以避免干扰实践。也可以说,必然性与偶然性本身意义有多大,它对人的实践的意义就有多大。
注释:
[①][②][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62—163页,第164页,163—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