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糖代谢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菲菲[1](2020)在《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孕中期不同血脂指标异常及异常项数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建卡产检和分娩的650例单胎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中期血脂4项检查结果分组:血脂正常组(308例)和血脂异常组(342例,其中242例只有一项血脂指标异常,62例有两项血脂指标异常、38例存在三项及以上血脂指标异常)。比较各组孕妇的基本临床资料、血脂水平、妊娠期糖尿病(GDM)、巨大儿等妊娠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分析妊娠期血脂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和不同血脂指标异常和异常项数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最终确定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其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价值。结果:1.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相比较,年龄(30.15±4.49 vs 29.27±4.07)、孕前体质指数(21.69±2.74 vs 21.23±2.56)、孕期BMI增幅(5.61±1.54 vs 5.31±1.87)、空腹血糖(4.5±0.58 vs 4.3±0.42)和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48.5%vs 39.61%)均升高,但孕周缩短(38.82±1.62vs 39.08±1.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异常组与血脂正常组相比,早产(8.48%vs 4.22%)、GDM(22.22%vs 13.64%)和巨大儿(15.21%vs 7.14%)的发生率均显着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中期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均增加GDM和巨大儿的发病风险;LDL-C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06,95%CI为1.044.08,P<0.01)且受试者工作曲线证实:LDL-C>3.43mmol/L可作为孕中期有效预测巨大儿的血清指标(P<0.05);3.血脂异常项数越多,GDM、巨大儿、早产及胎膜早破等发病率越高;≥3项血脂指标同时异常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4.84,95%CI(1.8712.50)。结论:妊娠中期脂代谢异常会增加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且血脂指标异常项数越多,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越高。
邹菲尔[2](2020)在《高低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慢性应激所致Sprague-Dawley大鼠糖代谢异常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慢性应激对糖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慢性应激条件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此影响所起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健康成年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①常对照组、②束缚2周组、③束缚2周同时给予低剂量angiotensin Ⅱ receptor-1 blocker(ARB,坎地沙坦酯)组、④缚2周同时给予高剂量ARB组。按相应时间每天将大鼠置于束缚仓内应激8小时(12:00~20:00),束缚期间对照组与实验组大鼠禁食禁水。期间监测大鼠体重及空腹血糖水平,14天后检测大鼠糖耐量,随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肝脏、腓肠肌、比目鱼肌于离心管中冰冻备用。通过ELISA法测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血清胰岛素、肝脏肝糖原合成酶(glycogen synthase,GS)、肝脏 6-磷酸葡萄糖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肝脏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肝脏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SR)、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alpha,-beta(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alpha,GR-beta)、比目鱼肌琥珀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腓肠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使用RT-PCR检测肝脏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cose transporter-2,GLUT2)mRNA表达量。结果:大鼠体重结果显示,应激组相较正常对照组的体重增加幅度明显减缓,低ARB+应激组的体重增加幅度介于对照组与应激组之间,高ARB+应激组体重有明显下降。空腹血糖结果显示,和对照组相比,应激组空腹血糖在第14天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应激组相比,高ARB+应激组的空腹血糖显着增高。血清胰岛素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应激组血糖增高值在15-60分钟内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应激组相比,高的ARB处理组在15分钟时的血糖增加值明显低于应激组。ELISA测试结果显示:应激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胰岛素受体(ISR)及葡萄糖6-磷酸酶(G-6-P)表达明显下降;但糖原合成酶(GS)、糖皮质激素受体beta(GR-beta)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肝脏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高浓度ARB处理可显着降低应激导致的肝脏GR-beta的升高,升高应激导致的肝脏GLUT2 mRNA的下降。本研究还发现,ARB处理可显着降低大鼠腓肠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结论:1.慢性应激可导致糖代谢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表现为短时间糖耐量异常,可能与应激导致的ISR、G-6-P、及GLUT2的下降相关。2.血管紧张素Ⅱ在慢性应激导致的GR-beta及GLUT2的改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唐蕾[3](2020)在《miR-889-3p通过靶向Smad7调控妊娠期糖尿病的糖代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妊娠期最常见的糖代谢异常类型,占妊娠高血糖的80-90%,显着增加孕妇及其子代近期和远期不良结局。其致病机制与2型糖尿病类似,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机体内胰岛素主要通过靶器官发挥生物学作用,其中肝脏是最主要的靶器官之一。肝脏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胰岛素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的能力下降,导致肝糖输出增多,血糖升高;同时IR还影响脂代谢,引起脂质代谢产物的堆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加重IR,主要的病理特征是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糖异生和糖原分解增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在转录和转录后都具有一系列重要的调节潜能。其中,微小RNA(microRNA,mi RNA)是一类长度在19-24个核苷酸之间的nc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结合来影响mRNA的降解和翻译抑制。现阶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且其异常表达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Smad家族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因子,其中Smad家庭成员3(Smad family member,Smad3)是受体调控型Smad,Smad家庭成员7(Smad family member,Smad7)是抑制型Smad,Smad7抑制Smad3发挥负性调控因子作用。研究发现Smad参与脂肪生成,脂质积累,脂肪酸β氧化,肝糖异生和胰腺β细胞功能等代谢途径。作为妊娠过程中形成的暂时性器官,胎盘不仅是唯一连接母胎的界面,参与母胎间营养物质转运、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等过程,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分泌的胎盘源性激素是拮抗胰岛素的主要激素,增加IR,进而导致GDM发生。因此,本研究旨在筛选出GDM胎盘组织中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并详细探讨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889-3p在GDM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6例胎盘组织(正常健康孕妇和GDM孕妇各3例)的全转录组表达谱,筛选出差异表达的ncRNAs,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在一组独立的40例胎盘组织(正常健康孕妇和GDM孕妇各20例)上进一步验证这些差异表达ncRNAs的表达。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基因的功能注释和相关的生物学途径,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网络预测各种RNA之间的功能和相互作用。2、高脂饮食喂养8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建立GDM孕鼠模型,孕期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和糖代谢相关指标。检测高通量测序中筛选出的差异表达miR-889-3p的表达。完成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测定肝脏组织甘油三酯(TG)含量和糖原含量,检测糖异生关键酶基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胰岛素受体底物-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2,IRS-2)、磷酯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的表达。3、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889-3p和Smad7的结合位点,并应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进行验证;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脏组织Smad7,Smad3,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O1,FoxO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alpha,PGC-1α)的表达;应用棕榈酸(PA)干预人正常肝细胞L02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转染miR-889-3p模拟物、抑制剂和阴性对照,测定培养基葡萄糖剩余含量,并分别检测糖异生关键酶基因,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及Smad7,Smad3,FoxO1和PGC-1α的表达;应用Smad7激动剂干预转染的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进一步明确miR-889-3p调控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的分子机制。结果:1、高通量测序共识别出2,817个miRNAs,23,339个lncRNAs和9,513个circRNAs。与正常健康孕妇相比,GDM共筛选出290个差异表达的ncRNAs,包括4个miRNAs,172个lncRNAs和114个circRNAs。2个miRNAs,86个lncRNAs和55个circRNAs在GDM中上调表达,而2个miRNAs,86个lncRNAs和59个circRNAs在GDM中下调表达。选择其中一些差异表达的ncRNAs行qRT-PCR测定其相对表达水平,发现所选ncRNAs的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GO和KEGG途径分析表明,这些ncRNAs的主要靶点与胰岛素抵抗和异常的糖脂代谢相关。2、孕鼠在妊娠第0.5天(GD0.5)血糖正常,GD11.5和GD16.5血糖逐渐升高,GD16.5较GD11.5孕鼠胰岛素抵抗更重,且体重随着孕期进展逐渐增加,表明GDM孕鼠模型建立成功。miR-889-3p在GDM孕鼠胎盘和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肝脏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GDM孕鼠肝脏组织出现脂肪变性和脂滴浸润;与control组相比,肝脏TG含量明显升高,糖原含量降低,糖异生关键酶基因PEPCK和G-6-Pase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因子IRS-2,PI3K,Akt和GSK-3β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Smad7是miR-889-3p的靶基因。与control组相比,GDM组肝脏Smad7的表达下降,而FoxO1和PGC-1α的表达增加,Smad3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应用PA干预L02细胞成功建立IR细胞模型并进行细胞转染后,检测到PA+miR-889-3p模拟物组(PA+miR-minic组)培养基中葡萄糖剩余量较PA组和PA+miR-889-3p抑制剂组(PA+miR-inhibitor组)明显增加(P<0.05);与PA组和PA+mi R-inhibitor组相比,PA+miR-minic组PEPCK和G-6-Pase的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胰岛素信号关键因子IRS-2,PI3K,Akt和GSK-3β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Smad7的蛋白表达下降,而pSmad3,FoxO1和PGC-1α的表达增加(P<0.05)。应用Smad7激动剂干预后,miR-889-3p对糖异生途径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弱。结论:1、非编码RNA在GDM胎盘中异常表达,可能成为GDM潜在的候选生物标志物。2、miR-889-3p靶向Smad7通过Smad3-FoxO1途径调控肝糖异生途径和胰岛素信号传导,引起肝脏糖脂代谢异常,加重胰岛素抵抗,在GDM中发挥作用。
翟笑[4](2019)在《妊娠期糖尿病母婴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发生的糖耐量异常。GDM孕妇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代谢组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良的宫内发育环境可能会对子代的一生造成持续的影响,GDM子代在成年早期出现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风险等慢性疾病风险也明显增加。最新的研究发现,母亲妊娠期肠道菌群可能会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建立产生影响;母亲循环中的代谢小分子会通过脐血影响胎儿代谢。本研究旨在探讨GDM与健康对照组孕妇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差异,进一步明确GDM发生的可能机制。同时,通过比较GDM与健康对照组新生儿肠道菌群及脐血代谢组学的差异,并进行母婴关联分析,明确母亲对新生儿产生影响的途径,进一步明确宫内发育环境对子代一生产生长久影响的机制。方法本研究于2个医学中心,纳入孕37-40周产妇,分为GDM组及健康对照组,采集孕妇大便样本、外周血标本,及胎儿脐血及出生后48小时内的大便样本。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16srDNAV3-V4区进行测序,利用UPLC-Q/TOF-MS方法,进行母亲外周血及胎儿脐血代谢组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65人,GDM组88人,健康对照组77人,其中,共收集39例GDM母亲粪便、27例健康母亲粪便;43例GDM新生儿粪便,45例健康对照组新生儿粪便。GDM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年龄、胎龄、孕前及产前BMI、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DM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健康组新生儿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2.生化指标方面,GDM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GA)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GDM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3.对所有样本的有效序列,进行OTUs聚类分析。母亲方面,GDM组、健康对照组共有的OTU 1857个,独有的OTU数分别为2130、549个;新生儿方面,GDM组、健康对照组共有的OTU2901个,独有的OTU数分别为1150、2282个。提示两组母亲、新生儿肠道菌群存在显着差异。4.α多样性分析提示GDM组母亲ACE指数、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Shannon指数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GDM新生儿ACE指数、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Shannon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5.PCoA分析提示,GDM组与健康对照组母亲及新生儿肠道菌群差异显着,分离趋势明显。6.GDM组与健康对照组母亲肠道菌群相比,GDM组厚壁菌门(pFirmicutes)丰度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GDM组酸杆菌门(pA cidobacteria)、放线菌门(pActinobacteria)丰度高于对照组。变形菌门中的Delta变形菌纲(cDeltaprotebacteria)、脱硫弧菌目(oDesulfovibrionales)、脱硫化弧菌科(fDesulfarculaceae)、脱硫化弧菌属(gDesulfovibrio)在GDM组丰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GDM组与健康对照组母亲肠道菌群相比,OTU103(Alistipesshahii)、OTU67狄氏副拟杆菌(s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OTU19脆弱拟杆菌(sBacteroidesfragilis)等在 GDM 组 富集,OTU7(sRoseburia inulinivorans)、OTU91(Eubacteriumhallii)、OTU61(butyrate-producingacteriumGM2/1)等在健康对照组富集。8.母亲OTU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OTU 3大肠杆菌(sEscheichiacoli)与母亲HOMA-IR指数呈明显正相关,OTU 7(sRoseburiainulinivorans)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呈负相关。9.GDM组与健康对照组新生儿方面,属水平上,GB组叶杆菌属(gPhyllobacterium)、拟杆菌属(gBacteroides)韦荣球菌属(gVeillonella)、放线杆菌属(gActinobacillus)、沙雷氏菌属(gSerratia)丰度明显高于CB组,GB组(g Prevotella)丰度低于CB组。10.比较GDM组与健康对照组新生儿差异OTU,其中OTU19脆弱拟杆菌(sBacteroidesfragilis)、OTU359 多 形 拟 杆 菌(sBacteroidesthetoiaomicron)在GDM组丰度高于健康对照组。OTU115节杆菌属(gArthrobacter)、OTU199(sRuminococcusspMarseille-P328)、OTU87(Bradyrhizobibumelkanii)在健康对照组丰度较高。11.新生儿OTU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OTU 3大肠杆菌(sEscherichiacoli)与脐血血糖、游离脂肪酸酸、C肽呈明显正相关。OTU19脆弱拟杆菌(sBacteroidesfragilis)与游离脂肪酸酸呈明显正相关。12.去除检测少于50%的OTU(即该OTU在<50%受试者可被检测到),母亲及新生儿菌群相关性分析发现,母亲及新生儿肠道菌群具有166个相同的OTU,其中与分组(GDM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布趋势一致的有76个OTU,母婴间共有64个OTU呈正相关,其中包括OTU3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OTU 9(Bacteroides plebeius)、OTU178(Anaerostipeshadrus)、OTU359(Bacteroidesthetaiotaomicron)、OTU23(Ruminococcusbromii)等。13.代谢组学方面,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模型中,母婴代谢组学在GDM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均有明显不同的分布趋势,提示两组存在显着差异。14.结合OPLS-DA模型,将对分类贡献最大的变量(VIP>1)筛选出来作为重要变量,共得到1268个化合物。研究发现,GDM组母亲外周血及胎儿脐血中异亮氨酸、酪氨酸、苏氨酸、血清素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GDM组母亲外周血甲硫氨酸、同型半胱氨酸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两者在胎儿脐血中低于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母亲外周血及胎儿脐血丁酸水平较GDM组明显升高。额15.将母亲外周血差异代谢物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GDM组母亲富集的血清素(serotonin)与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酯呈明显正相关。将胎儿脐血差异代谢物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胎儿脐血血清素与新生儿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hsCRP呈明显正相关。16.进行母婴代谢组学相关性分析,其中与分组分布趋势一致的共有168个化合物,这其中,在GDM组富集的有Phenylacetic acid、Uric acid、Dityrosine,在健康对照组富集的有 betaine、Oleic acid、2-Oxo-4-methylthiobutanoic acid。17.GDM组母婴血浆甜菜碱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母婴甜菜碱水平均与孕妇空腹血糖呈负相关。18.SGA组母婴甜菜碱水平明显高于AGA组,脐血甜菜碱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明显负相关。19.针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发现GDM组母亲及新生儿在甘油磷脂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通路存在异常。结论GDM组及健康对照组母亲及新生儿在肠道菌群、代谢组学存在显着差异,母亲及新生儿间在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中存在一定相关。其中,GDM组母亲及新生儿脆弱拟杆菌丰度增加,产丁酸盐菌丰度明显减低,且多个差异OTU与临床指标密切相关。代谢组学方面,血清素、异亮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在GDM组母亲及新生儿明显富集,甜菜碱、丁酸在健康对照组明显富集。上述研究结论提示,GDM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方面的异常,这可能是其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同时,这些异常可能通过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及代谢组学,影响子代糖脂代谢。这可能是宫内不良发育环境导致子代代谢异常的机制之一。
李慧,周平,饶美兰,廖碧翎,易菁[5](2016)在《25羟维生素D与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3]与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综合征(G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集的100例确诊为妊娠期代谢综合征妇女作为GSM组,另选100例正常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妇女的血25羟维生素D及相关代谢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GMS组的年龄、孕次、分娩次数、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508,1.010,1.179,1.026,P>0.05),GMS组的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284、5.572、4.480、3.192、6.184、4.317、8.689、9.360、3.070,均P<0.05),GM S组的25(OH)D3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t=16.856,P<0.05);多因素分析法采用Logistic回归进入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孕期BMI、糖化血红蛋白与妊娠妇女并发GMS具有正相关关系,而25(OH)D3水平与妊娠妇女并发GMS具有负相关关系(OR值分别为1.797、1.338、-1.619,均P<0.05)。结论 25(OH)D3缺乏是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
彭昌乐[6](2016)在《痰湿型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临床特征及与脂肪因子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痰湿型PCOS+IR患者、痰湿型PCOS+NIR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女性的临床特征、性激素、糖脂代谢及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的水平差异,探讨痰湿型PCOS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表达特征,揭示脂肪细胞因子与PCOS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联系,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研究与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的方法,以鹿特丹诊断标准及痰湿证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痰湿型PCOS+IR患者29例(A组);痰湿型PCOS+NIR患者18例(B组);体重指数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6例(C组)。采集受试者临床信息及血清标本,进行性腺激素和糖脂代谢的检测,并且利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筛选三组研究对象血清脂肪细胞因子的差异物,找到临床指标与脂肪细胞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联系,并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中验证这些因子之间是否存在浓度梯度的依赖关系。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A、B、C三组在年龄、体重、BMI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均存在临床特征、性激素和糖脂代谢水平的异常,共同表现为多毛评分、黑棘皮发生率、痤疮发生率、溢脂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组,WHR、LH/FSH、E2、T、DHEAS、AND、FAI、AUCG、GLU120 均明显高于C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组同C组比较时,还存在WC、FSH、SHBG、GLU30、GLU180、FINS、IR、ISI、AUCI、INS60、INS120、INS180、CHOL、TG、LDL、APOB、APOB/APOA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C组比较时,还存在LH、FBG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比较,多毛评分、黑棘皮发生率、痤疮发生率、溢脂发生率、WHR、LH、SHBG、FAI、FBG、GLU30min、HOMA-IR、ISI、AUCI、5点胰岛素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脂肪细胞因子结果:A、B、C三组APN水平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同B组、C组比较时都存在Adipsin、PAI-1、APN/RST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C组比较APN/RS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患者APN与SHBG、ISI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WHR、TG、FINS、HOMA-IR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T与AND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dipsin与LH、LH/FSH、APOA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AI-1与FINS、HOMA-IR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H、LH/FSH、HDL、ISI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N/RST与HDL呈正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WHR、TG呈负相关,相关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研究结果:肝细胞实验中SHBG、PI3K、GLUT1、GLUT4的表达随着APN浓度的升高出现表达增量递增的趋势变化。结论:(1)痰湿型PCOS合并IR时,出现更为明显异常的性腺激素比例失调和糖脂代谢紊乱。(2)痰湿型PCOS合并IR患者具有低APN、低Adipsin、高PAI-1的特点,并且APN/RST明显低于痰湿型PCOS不合并IR患者及正常对照组。(3)SHBG和APN的正相关关系可能与PCOS患者短期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降低体重来改善生殖功能的机制有关,体重减轻后激活APN回升,SHBG水平随之升高。(4)PCOS肝脏中的SHBG的变化可能导致PCOS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雄激素水平变化,从而影响生殖功能。
马毅[7](2007)在《中药小檗碱、薯蓣皂甙对滋养细胞糖代谢及胎盘激素分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妊娠期糖耐量受损是每一个孕妇都将面临的问题,这可以导致多种母儿疾病的发生。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妊娠期妇女糖代谢异常与胰岛素抵抗(IR)密切相关。现已证实,胰岛素受体底物家族(IRSs)、磷脂酰激醇激酶、葡萄糖转运蛋白家族(GLUTs)以及核受体等是细胞内参与和调节糖代谢的关键蛋白(或酶)分子。本课题通过对妊娠特有的滋养细胞糖代谢进行研究,用中药提取成分—小檗碱、薯蓣皂甙进行干预,探讨滋养细胞内糖代谢相关蛋白分子的表达变化和药物的调节作用,同时研究滋养细胞糖代谢障碍对激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相关分子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对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细胞化学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进行分子细胞内定位;胎盘激素分泌水平的测定利用放免法或化学发光法。试验结果:1.Wortmaninn诱导的滋养细胞3H-D-葡萄糖参入率低于空白组细胞,P<0.05;上清剩余糖量对比模型组高于空白组P<0.05;RT-PCR检测诱导后P110βmRNA表达下降90.2%。2.Wortmaninn阻断后IRS-1,PI-3K(P85),PPARγ的mRNA表达下调。3.小檗碱可以明显提高IRS-1、P85、PPARγmRNA表达,对IRS-1和PPARγ的调节与曲格列酮相似,药物干预前后分别增加23.94%,113.9%;在P85的调节上明显优于其它组药物,mRNA上调64.41%;薯蓣皂甙对P85和PPARγ有一定的上调作用,分别为17.91%,10.57%。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趋势相同,但调控水平不显着;IRS-1分布于细胞浆中,中等表达、GLUT1分布于细胞浆中和胞膜上,表达量较少;PParγ分布于核膜上,表达量较少。4.MLN64mRNA的表达:WT组与正常细胞组对比,表达下降26.91%(0.326/0.446),B、T组与WT组相比其表达明显上调,分别为:69.93%(0.554/0.326)、53.98%(0.502/0.326);胎盘激素分泌变化:T组与WT组相比,E2和P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其它药物对激素分泌的影响不显着。综上研究结果表明:1.Wortmaninn可以诱导滋养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异常,建立细胞糖代谢障碍模型。滋养细胞内可能存在与胰岛素信号转导相类似的途径参与细胞的糖代谢。2.小檗碱对多种糖代谢相关蛋白因子有调控作用,这可能是改善糖代谢障碍的细胞内分子机制,在某些方面的作用效果与曲格列酮、二甲双胍相近。3.薯蓣皂甙对滋养细胞糖代谢的调节作用不显着。4.滋养细胞糖代谢障碍使MLN64mRNA表达下降,可能影响甾体激素合成的限素步骤。小檗碱和曲格列酮能上调其表达,且作用相当。5.除曲格列酮外其他药物对胎盘激素分泌的影响不显着。
叶元华,左建新[8](2006)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瘦素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病人糖代谢的关系。方法对46例妊高征病人(妊高征组)及4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血清瘦素(LP)、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进行了检测,并对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妊高征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8.100,P<0.01);中、重度妊高征组瘦素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妊高征组(F=8.312,q=3.82、4.37,P<0.05)。妊高征组FINS水平、HOMA-IR及HOMA-IS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t=3.2427.588,P<0.01)。各组间FB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着意义(F=2.013,P>0.05)。妊高征病人血清瘦素水平与FINS、HOMA-IR、HOMA-IS呈明显正相关(r=0.5420.583,P<0.01)。结论妊高征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分泌,与血清瘦素水平升高密切相关。
赵君利[9](2006)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育龄期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新的观点不断出现,已成为妇科内分泌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PCOS可影响妇女从青春期-绝经后整个过程的身心健康,远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明显早于和高于对照群体。PCOS的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性,因此诊断标准问题也长期受到争议。2003年ESHRE/ASRM对其联合研讨并提出了统一的建议诊断标准,为这一疾病的研究及其成果交流提供了首要的重要基础。 ESHRE/ASRM建议的诊断标准是否符合汉族人群PCOS的诊断?汉族PCOS的患病状况、临床特征、遗传特点是否有其特殊性?育龄期合并糖代谢异常的PCOS患者在临床特征、遗传上是否有什么特点?本研究从下述两个部分、四个独立又密切相关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汉族PCOS的临床诊断、远期并发症发生的防治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济南市育龄汉族妇女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PCOS患病状况及其临床特点的初步调查 2.体毛分布调查及适宜的临床高雄-多毛诊断标准探讨 二、山东汉族PCOS及其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研究 3.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启动子(TAAAA)n多态、血清水平与汉族PCOS及其糖代谢的关联性研究 4.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基因启动子4G/5G多态性与汉族不孕PCOS及其糖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刘家国[10](2005)在《Ⅰ.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Ⅱ.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调节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三位,也是世界上常见的8种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12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45%以上,其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位居第二,并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我国国民的健康和生命。因此,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伴癌综合征则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硒是人体一种必需的微量元素。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资料证明,硒与多种人类癌症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并能显着地预防和抑制动物的自发性、移植性和化学致癌剂诱发的肿瘤的发生、发展、播散和复发。同时,硒的抗癌作用与硒的形式密切相关。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攀升,硒的抗肿瘤作用愈发受到关注。我国70%的地区是缺硒或低硒地区,硒缺乏已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每年因硒缺乏而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因此,硒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实验以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为模型,比较观察富硒麦芽和亚硒酸钠对大鼠肝癌及伴癌综合征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并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及细胞增殖周期、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初步探讨富硒麦芽的抗癌机理。 试验一、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麦芽中硒含量 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麦芽中硒的分析方法。讨论了实验的最佳测定条件以及消化试剂对样品消化的影响和共存离子的干扰及消除。结果表明,硒的检出限(σ=3)为0.167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03%,回收率为94.1%~101.6%。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试验二、不同剂量的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发生的影响 雄性SD大鼠193只,体重100~120g,随机分成5组。组Ⅰ~组Ⅲ,日粮中添加富硒麦芽至硒含量分别为0.3,1.0,3.0mg·kg-1;组Ⅳ,模型组;组Ⅴ,正常对照组,不加硒也不诱癌,日粮中分别添加亚硒酸钠至硒含量达0.1mg·kg-1。组Ⅰ~组Ⅳ,饮水中添加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100mg·L-1)诱癌,维持DEN摄入量每天约10mg·kg-1体重连续16周,然后改饮普通灭菌水至18周末。组Ⅴ始终以
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糖代谢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糖代谢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 A: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附录 B:个人简历 |
附录 C:论文发表情况 |
附录 D:综述 |
参考文献 |
(2)高低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慢性应激所致Sprague-Dawley大鼠糖代谢异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应激与糖尿病的关系 |
2. 应激对机体糖代谢的影响 |
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糖代谢的影响 |
4. 研究设想及意义 |
第一部分 慢性束缚应激对SD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ARB对慢性束缚应激诱导大鼠糖代谢变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应激对糖代谢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说明 |
致谢 |
(3)miR-889-3p通过靶向Smad7调控妊娠期糖尿病的糖代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妊娠期糖尿病胎盘的全转录组测序表达谱 |
1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研究对象 |
2.2.2 GDM诊断标准 |
2.2.3 组织标本的采集 |
2.2.4 高通量测序 |
2.2.5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2.2.6 GO和 KEGG富集分析 |
2.2.7 竞争性内源RNA网络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非编码RNA的一般特征 |
3.2 差异表达非编码RNA的一般特征 |
3.3 差异表达非编码RNA的验证 |
3.4 GO和 KEGG富集分析 |
3.5 竞争性内源RNA网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GDM孕鼠的肝脏糖脂代谢变化和mi R-889-3p的表达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妊娠期糖尿病孕鼠模型的构建与分组 |
2.2.2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 |
2.2.3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水平 |
2.2.4 糖代谢相关指标 |
2.2.5 组织标本的采集 |
2.2.6 肝脏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
2.2.7 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 |
2.2.8 肝脏组织甘油三酯含量的检测 |
2.2.9 肝脏组织糖原含量的检测 |
2.2.10 荧光原位杂交 |
2.2.11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2.2.12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孕鼠体重和糖代谢的变化 |
3.2 miR-889-3p在孕鼠胎盘和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
3.2.1 miR-889-3p在孕鼠胎盘组织中的表达 |
3.2.2 miR-889-3p在孕鼠肝脏组织中的表达 |
3.3 孕鼠肝脏组织形态学的变化 |
3.3.1 肝脏组织HE染色结果 |
3.3.2 肝脏组织油红O染色结果 |
3.4 孕鼠肝脏组织甘油三酯含量的比较 |
3.5 孕鼠肝脏组织糖原含量的比较 |
3.6 孕鼠肝脏组织糖异生途径关键酶基因的比较 |
3.7 孕鼠肝脏组织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比较 |
3.7.1 孕鼠肝脏组织IRS-2,PI3K,Akt和 GSK-3β的 m RNA相对表达量的比较 |
3.7.2 孕鼠肝脏组织IRS-2,PI3K,Akt和 GSK-3β的蛋白表达的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mi R-889-3p通过靶向Smad7 调控GDM肝脏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 |
1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细胞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2.1 妊娠期糖尿病孕鼠模型的构建与分组 |
2.2.2 组织标本的采集 |
2.2.3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
2.2.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2.2.5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2.2.6 细胞培养 |
2.2.7 细胞模型的建立 |
2.2.8 细胞转染和分组 |
2.2.9 葡萄糖剩余含量的测定 |
2.2.10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
2.2.11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2.2.12 Smad7激动剂的干预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Smad7是mi R-889-3p的靶基因 |
3.2 孕鼠肝脏组织Smad7,Smad3,Fox O1和PGC-1α表达的比较 |
3.2.1 孕鼠肝脏组织Smad7,Smad3,Fox O1和PGC-1α的 m RNA相对表达量的比较 |
3.2.2 孕鼠肝脏组织Smad7,Smad3,Fox O1和PGC-1α的蛋白表达的比较 |
3.3 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的建立 |
3.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R-889-3p |
3.5 miR-889-3p对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剩余量的影响 |
3.6 miR-889-3p对肝细胞糖异生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 miR-889-3p对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3.7.1 mi R-889-3p对肝细胞IRS-2,PI3K,Akt和 GSK-3β的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7.2 mi R-889-3p对肝细胞IRS-2,PI3K,Akt和 GSK-3β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3.8 mi R-889-3p对肝细胞Smad7,Smad3,Fox O1和PGC-1α表达的影响 |
3.8.1 mi R-889-3p对肝细胞Smad7,Smad3,Fox O1和PGC-1α的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3.8.2 mi R-889-3p对肝细胞Smad7,Smad3,Fox O1和PGC-1α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激动Smad7在mi R-889-3p调控肝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和糖代谢中的作用 |
3.9.1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miR-889-3p |
3.9.2 激活Smad7后mi R-889-3p对肝细胞培养基葡萄糖剩余量的影响 |
3.9.3 激活Smad7后mi R-889-3p对肝细胞糖异生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9.4 激活Smad7后mi R-889-3p对肝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
3.9.5 激活Smad7后mi R-889-3p对肝细胞Smad3,Fox O1和PGC-1α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妊娠期糖尿病母婴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5)25羟维生素D与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
1.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妊娠妇女的一般资料及代谢指标比较 |
2.2 各种代谢指标及25羟维生素D与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综合征的关系分析 |
3 讨论 |
3.1 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分析 |
3.2 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综合征的风险因素 |
3.3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3.4 总结 |
(6)痰湿型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临床特征及与脂肪因子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 |
2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痰湿”理论 |
2.1 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病因病机 |
2.2 多囊卵巢综合征“痰瘀胞宫”理论基础 |
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 |
3.1 HOMA-IR评价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标准的选择 |
3.2 胰岛素抵抗对PCOS临床表征的影响 |
4 PCOS患者体内与代谢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 |
4.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炎症类细胞因子 |
4.2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脂肪类细胞因子 |
5 调节细胞因子可能影响PCOS临床高雄表征的理论依据 |
5.1 细胞因子在雄激素生成及活性调控中的作用概述 |
5.2 脂联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关系的研究进展 |
6 Luminex技术概述 |
6.1 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 |
6.2 PCOS利用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 伦理许可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纳入 |
3.2 临床资料的采集(附表1) |
3.3 血清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
3.4 血清标本的检测 |
4 统计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各组间临床特征比较(表4) |
5.2 各组间性腺激素水平比较(表5) |
5.3 各组间血糖水平比较(表6) |
5.4 各组间胰岛素水平比较(表7) |
5.5 各组间血脂水平比较(表8) |
5.6 各组间脂肪细胞因子水平比较(表9) |
5.7 脂肪细胞因子与PCOS各指标的相关性(表10) |
6 讨论 |
6.1 痰湿型PCOS合并IR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6.2 痰湿型PCOS合并IR与性激素 |
6.3 痰湿型PCOS合并IR与糖代谢 |
6.4 痰湿型PCOS合并IR与脂代谢 |
6.5 痰湿型PCOS合并IR与脂肪细胞因子特征分析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 样品预处理——HepG2细胞复苏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1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原理 |
3.2 RNA提取和实时定量PCR分析 |
3.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4 实验方法与数据采集 |
5 实验结果 |
6 讨论 |
6.1 脂联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存在浓度梯度依赖性 |
6.2 脂联素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浓度梯度依赖性可能影响PCOS生殖功能 |
6.3 脂联素与相关因子mRNA表达可能影响PCOS糖脂代谢 |
6.4 PCOS患者生殖机能的异常表现可能与体内有生物活性的性激素水平异常变化相关 |
7 小结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基金资助 |
个人简历 |
(7)中药小檗碱、薯蓣皂甙对滋养细胞糖代谢及胎盘激素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生物学特征 |
综述二:糖代谢障碍与围产期母儿相关疾病的发生 |
综述三:糖代谢障碍与胰岛素抵抗药物治疗的中西医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调查 |
妊娠期尿糖阳性产妇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试验一:胎盘滋养层细胞体外培养与糖代谢障碍模型的探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试验二:小檗碱、薯蓣皂甙对滋养细胞内糖代谢关键蛋白分子表达的调控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试验三:小檗碱、薯蓣皂甙对糖代谢障碍滋养细胞MLN64 mRNA表达及胎盘激素分泌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附图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一览 |
(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瘦素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妊高征病人血清瘦素水平变化 |
2.2 妊高征病人糖代谢变化 |
2.3 瘦素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 |
3 讨 论 |
3.1 妊高征病人血清瘦素水平变化 |
3.2 妊高征病人糖代谢的变化 |
3.3 妊高征病人瘦素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 |
(9)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济南市育龄汉族妇女PCOS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
第一章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临床特点的初步调查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章 体毛分布调查及适宜的临床高雄-多毛诊断标准探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山东汉族PCOS及其糖代谢的相关基础研究 |
第三章 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基因(TAAAA)n多态、血清水平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糖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基因4G/5G多态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及其糖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Ⅰ.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Ⅱ.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
第一部分 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肝癌的流行现状及硒的抗癌作用研究 |
1 肝癌的流行现状及流行因素 |
1.1 人类肝癌的流行现状 |
1.2 动物肝癌的流行现状 |
1.3 人类肝癌的流行因素 |
2 硒的抗癌作用 |
2.1 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
2.2 实验室研究 |
2.3 体外实验 |
2.4 人群试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硒抗癌作用的机理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研究 |
1 硒的主要抗癌机理 |
1.1 抗氧化作用 |
1.2 硒参与免疫反应 |
1.3 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1.4 抗增殖作用 |
1.5 硒影响致癌物的代谢 |
1.6 硒抑制癌细胞的能量代谢 |
1.7 硒抑制血管内皮生成因子表达 |
2 硒的抗癌作用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 |
2.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肿瘤 |
2.2 硒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硒的需求及富硒食品的现状 |
1 硒的需求 |
1.1 硒的需求量 |
1.2 硒在地质环境及食品中的分布 |
1.3 硒的缺乏与补充 |
2 富硒食品的现状 |
2.1 微生物合成转化法 |
2.2 植物合成转化法 |
参考文献 |
试验研究 |
第四章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富硒麦芽中硒含量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方法 |
1.2.1 样品制备 |
1.2.2 样品处理 |
1.2.3 硒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的相关条件优化 |
1.2.4 标准曲线绘制、检出限与精密度 |
1.2.5 样品回收率测定 |
2 结果 |
2.1 硒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的相关条件 |
2.1.1 仪器最适工作条件筛选结果 |
2.1.2 酸度和硼氢化钠浓度筛选结果 |
2.1.3 试样消解方法的选择 |
2.1.4 硒(Ⅵ)的还原 |
2.1.5 共存离子干扰的消除 |
2.2 工作曲线、检出限与精密度测定结果 |
2.3 样品回收率测定结果 |
2.4 样品硒含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不同剂量的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发生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
1.4 测定指标 |
1.4.1 肿瘤行为学变化 |
1.4.2 病理形态学变化 |
1.4.3 肝癌标志物与肝功能变化 |
1.4.4 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性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肿瘤行为学变化 |
2.1.1 体重动态变化 |
2.1.2 肝癌结节数和死亡率 |
2.1.3 肝重动态变化 |
2.1.4 肝/体比动态变化 |
2.2 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
2.2.1 肉眼变化 |
2.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
2.3 肝癌标志物动态变化 |
2.3.1 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动态变化 |
2.3.2 血清甲胎球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
2.4 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 |
2.4.1 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动态变化 |
2.4.2 血浆碱性磷酸酶含量动态变化 |
2.4.3 血浆总胆红素动态变化 |
2.4.4 血浆白蛋白动态变化 |
2.5 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动态变化 |
3 讨论 |
3.1 关于肝癌模型 |
3.2 关于富硒麦芽对肝癌的预防作用 |
3.3 富硒麦芽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不同剂量的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癌大鼠细胞因子、PKCα、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测定 |
1.4.2 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测定 |
1.4.3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测定 |
1.4.4 血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检测 |
1.4.5 蛋白激酶Cα表达免疫组化染色 |
1.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 |
1.4.7 细胞周期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动态变化 |
2.2 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动态变化 |
2.3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动态变化 |
2.4 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动态变化 |
2.5 血浆一氧化氮合酶含量 |
2.6 肝组织蛋白激酶Cα阳性表达细胞数 |
2.7 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 |
2.8 肝细胞周期动力学变化 |
3 讨论 |
3.1 富硒麦芽与细胞因子 |
3.2 富硒麦芽与蛋白激酶C |
3.3 富硒麦芽与肿瘤血管生成 |
3.3.1 富硒麦芽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
3.3.2 富硒麦芽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
3.3.3 富硒麦芽对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的影响 |
3.4 富硒麦芽与细胞增殖周期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不同剂量的富硒麦芽对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癌大鼠伴癌综合征及血糖水平调节相关激素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血浆葡萄糖含量测定 |
1.4.2 血清钙含量测定 |
1.4.3 血糖相关调节激素测定 |
1.4.4 血糖、血钙与各相关调节激素、肝癌标志物、肝功能检测和免疫细胞因子等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浆葡萄糖水平动态变化 |
2.2 血清钙含量动态变化 |
2.3 血清胰岛素水平动态变化 |
2.4 血清胰高血糖素动态变化 |
2.5 血清T_3动态变化 |
2.6 血清T_4动态变化 |
2.7 胰岛素/葡萄糖值动态变化 |
2.8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动态变化 |
2.9 胰高血糖/葡萄糖值动态变化 |
2.10 T_3/T_4值动态变化 |
2.11 各周血浆葡萄糖含量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
2.12 各周血清钙含量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 |
2.13 各周血糖与血钙含量间的相关性 |
2.14 血糖与各相关调节激素间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富硒麦芽对肝癌大鼠伴癌综合征的预防作用 |
3.2 肝癌伴发低血糖症的机制 |
3.3 关于富硒麦芽对血糖调节相关激素的影响 |
3.4 关于肝癌大鼠伴癌性低血糖症与相关调节激素变化的关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不同形式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发生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
1.4 测定指标 |
1.4.1 肿瘤行为学变化 |
1.4.2 病理形态学变化 |
1.4.3 肝癌标志物与肝功能变化 |
1.4.4 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性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肿瘤行为学变化 |
2.1.1 体重动态变化 |
2.1.2 肝癌结节数和死亡率 |
2.1.3 肝重动态变化 |
2.1.4 肝/体比动态变化 |
2.2 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
2.2.1 大体变化 |
2.2.2 病理组织学变化 |
2.3 肝癌标志物动态变化 |
2.3.1 血浆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动态变化 |
2.3.2 血清甲胎球蛋白含量动态变化 |
2.4 肝功能指标动态变化 |
2.4.1 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动态变化 |
2.4.2 血浆碱性磷酸酶含量动态变化 |
2.4.3 血浆总胆红素动态变化 |
2.4.4 血浆白蛋白动态变化 |
2.5 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动态变化 |
3 讨论 |
3.1 关于不同形式硒对肝癌发生的影响 |
3.2 关于不同形式硒对肝癌大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 关于麦芽及富硒处理对其抗癌作用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不同形式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肝癌大鼠细胞因子、PKCα、细胞周期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测定 |
1.4.2 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测定 |
1.4.3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测定 |
1.4.4 血浆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检测 |
1.4.5 蛋白激酶Cα表达免疫组化染色 |
1.4.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 |
1.4.7 细胞周期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动态变化 |
2.2 血清白细胞介素-2含量动态变化 |
2.3 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动态变化 |
2.4 血浆一氧化氮动态变化 |
2.5 血浆一氧化氮合酶含量 |
2.6 肝组织蛋白激酶Cα表达阳性细胞数 |
2.7 肝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 |
2.8 肝细胞周期动力学变化 |
3 讨论 |
3.1 不同形式硒与肝癌大鼠细胞因子 |
3.2 不同形式硒与肝癌大鼠肝肿瘤组织蛋白激酶C |
3.3 不同形式硒与肝癌大鼠肝肿瘤组织血管生成 |
3.4 不同形式硒与肝癌大鼠细胞周期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不同形式硒对二乙基亚硝胺致大鼠肝癌伴癌综合征及血糖调节相关激素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仪器、试剂、材料 |
1.2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3 样本采集及处理 |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1 血浆葡萄糖含量测定 |
1.4.2 血清钙含量测定 |
1.4.3 血糖相关调节激素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浆葡萄糖含量动态变化 |
2.2 血清钙含量动态变化 |
2.3 血清胰岛素含量动态变化 |
2.4 血清胰高血糖素含量动态变化 |
2.5 血清T_3含量动态变化 |
2.6 血清T_4含量动态变化 |
2.7 胰岛素/葡萄糖值动态变化 |
2.8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动态变化 |
2.9 胰高血糖/葡萄糖值动态变化 |
2.10 T_3/T_4值动态变化 |
3 讨论 |
3.1 不同形式硒对大鼠肝癌伴癌综合征的影响 |
3.2 不同形式硒对肝癌大鼠血糖调节相关激素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兽医临床上合理输注葡萄糖的生理基础研究 |
第十一章 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的调节机制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动物分组、处理及样本采集 |
1.2 测定方法 |
1.2.1 血浆葡萄糖含量测定 |
1.2.2 血浆胰岛素水平测定 |
1.2.3 血浆胰高血糖素水平测定 |
1.2.4 血浆胰岛素/血浆葡萄糖值(IGR_1) |
1.2.5 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IGR_2)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浆葡萄糖浓度动态变化 |
2.2 血浆胰岛素浓度动态变化 |
2.3 血浆胰高血糖素浓度动态变化 |
2.4 血浆胰岛素/血糖值、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值动态变化 |
2.5 血浆葡萄糖、血浆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静脉注射葡萄糖与血糖浓度间的关系 |
3.2 关于静脉注射葡萄糖与胰岛素间的关系 |
3.3 关于静脉注射葡萄糖与胰高血糖素的关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糖代谢变化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中期血脂异常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D]. 吴菲菲.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2]高低剂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慢性应激所致Sprague-Dawley大鼠糖代谢异常的影响[D]. 邹菲尔. 苏州大学, 2020(03)
- [3]miR-889-3p通过靶向Smad7调控妊娠期糖尿病的糖代谢[D]. 唐蕾.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妊娠期糖尿病母婴肠道菌群与代谢组学分析[D]. 翟笑.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25羟维生素D与妊娠期代谢性疾病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 李慧,周平,饶美兰,廖碧翎,易菁.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11)
- [6]痰湿型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临床特征及与脂肪因子相关性的研究[D]. 彭昌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中药小檗碱、薯蓣皂甙对滋养细胞糖代谢及胎盘激素分泌的影响[D]. 马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
- [8]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人瘦素水平与糖代谢的关系[J]. 叶元华,左建新.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6(02)
- [9]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基础研究[D]. 赵君利. 山东大学, 2006(12)
- [10]Ⅰ.富硒麦芽预防大鼠肝癌及其伴癌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研究 Ⅱ.水牛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水平调节机制的研究[D]. 刘家国.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标签:糖代谢论文; 对照组论文; 怀孕论文; 妊娠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 糖尿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