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闻如何生产
——读《做新闻》《 什么在决定新闻》和《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有感
张怡雯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 :托德·吉特林在著作《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中曾说道:“尽管媒体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可它们也不是一副想象中的抽象作品。它们更像是一面哈哈镜,变窄变宽,延长和缩短,扭曲和忽略早已存在的事物。”媒介在生产新闻的过程中并非仅仅将事实搬运至大众的眼前,而是通过其特有的框架和惯例生产新闻,从而不断消解和建构现实社会。
关键词 :新闻生产;框架理论;新闻建构;霸权主义
透过新闻框架的表面,是什么决定着新闻框架?新闻又是如何产生的?本文将通过对有关新闻生产的三本经典著作,盖伊·塔奇曼的《做新闻》、赫伯特·甘斯的《什么在决定新闻》以及托德·吉特林的《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学习影响新闻生产的要素以及影响新闻框架的要素。
一、新闻何以形成
在理解三本著作之前首先要了解这三本书各自的写作结构。总的来说这三本著作尤其是《做新闻》和《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在各自的前半部分都为读者展示了新闻框架的显性特征,即影响新闻生产的影响要素,日常发生的事情是如何被变为了新闻这种具有现实时空的报道。而后半部分则为读者揭示了“为何”,为何新闻生产会遵循这样的方式?为何是这样一种方式而非其他方式?对于不同时刻、不同地点和不同的媒介,处理该事件和其他事件的框架又有何不同?这类肉眼难以辨别的深层次问题在三本著作的后半部分中均有体现。
现在企业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存量项目。应该与存量内容调整为主。国有经济总量占比过大,约七成,自然的称为存量优化的重点对象。盘活存量资产。企业的资产重组,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结构不平衡等的问题。资本的更高效流动,有助于实现重组。这个也是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业务发展方向。宏观角度分析,重组优化了经济结构。也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微观角度,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重组,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调整,发挥合并的优势。获得规模经济的额外收益总体分析,重组是企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法,解决存量资产呆账的问题,进一步扩大企业经济结构的收益。提升在国内和国外的经济影响力。提升竞争力、盈利能力。
塔奇曼在作品的开篇便指出人们通过新闻这个窗口了解世界,其功能就是告诉我们想知道、需要知道以及应该知道的消息。新闻这个“窗口”就像任何反映描绘现实世界的框架一样,也存在着自身的问题,例如窗口的大小、朝向以及窗口的光线明暗等都会决定着人们的视野,决定着人们会看到什么,怎么看。塔奇曼在书中的开篇第一章写道“新闻是框架”,她指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框架是不可避免必须为新闻工作者所用的东西。也有国内学者指出,新闻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框架”,在影响受众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影响和建构现实社会及其规则秩序,从而形成了一定的行为规范,也会成为人们认识新事物和接触新事物的新的框架,这种认识的框架必然有主流意识色彩。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件偶发事件在新闻框架的作用下可以变成一则新闻报道,由于对于大众媒介的依赖心理,人们又需要通过新闻报道来认识这个现实世界,并同时不断改造和发展现实世界,正如李普曼的“拟态现实”理论,媒介为受众构建虚拟的环境,而人们受到虚拟环境的影响所做出的实践则会改变现实环境。而在这过程中,处处充满了人为色彩。新闻框架在决定着会生产出何种新闻的同时,新闻巨大的影响力也会影响着现实生活的秩序。
吉特林的《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则是站在一个偏批判的角度来看待新闻媒体的新闻生产活动的,或者说他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场运动中的“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带有一种怜悯态度。一直以来,西方的媒体都以“不被权力左右的独立性”作为自己的“卖点”,他们高举着所谓的“客观性原则”,但是真的如此吗?事实上在他们高举的自由旗帜背后,西方世界的霸权依旧对媒体的报道内容有着强大的干涉力。西方媒体自称的“客观性报道”,往往与事实的真相有时相距甚远,甚至根本达不到对于事件原本面貌的呈现。而吉特林用事实驳斥了这一客观性原则,并且指出“无知愚昧的人蒙在鼓里;而那些聪明人,比如政府官员还有记者们,却保持着难以想象的镇定,守在旁边等着看好戏”。在本书中记录的被称为新左派运动的这场政治运动,从不被媒体所重视,到最初的被尊重,再至被轻蔑,甚至是被描绘成罪恶阴暗的活动,这期间的全部过程,无一不受到新闻媒体(以及背后的政治力量)的影响。
甘斯把新闻报道看作是媒体将信息从消息来源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和效率对新闻生产发挥着决定作用。一方面,新闻是一种权力的表达,各种权力在新闻生产过程中进行博弈,新闻成了权力斗争的产物,从宏观的政治经济学角度来看,强调的通常是传媒机构与商与政的联系,但作者从微观角度出发新闻机构的确不是为了权力服务而存在的,而新闻工作者也无意去偏袒掌权方,但是由于并非所有人和机构可以配合新闻生产过程的需要,所以拥有权力的一方会在与传媒交往时占据很大的优势;另一方面,面对着来自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新闻媒体往往会在时间规定上争分夺秒,这时又往往受制于其自身的工作效率。而提高效率的方法则是有效分工,将生产过程中的各部分标准化和常规化。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容易出现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记者会为了效率而图省事去寻找权威直接的信息源,这个时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权力对新闻生产发挥着决定作用。
实践中,政府的运转同样需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收益比,特别是诸如涉及网约车这类资源调配类的许可或者管制,关系到行政管理体系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成本与效益对比。“作为基本行政职能的调配不仅仅是对静态成分的简单组合,每一个被调配的要素都有其自身的动态,在其特有的速率上运作,并且受制于组织外的影响因素。”[4]网约车经营除了需要遵循网约车自身的纵向经济守则、规律,也要适应整个道路运输体系应有的经济规律,许可抑或管制作为组织外的影响因素能够直接影响该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新闻框架何以形成
那究竟什么在影响甚至决定着新闻框架的建立?或者如吉特林在书中所问,新闻框架形成的渠道是什么,使之发生变化并成熟的诱因又有什么?在面对不同性质的事件时新闻框架有会发生何种变化?塔奇曼在书中从舒茨的理论开始:“人不可能在生活世界中悬置自己的这种自然态度,相反,人恰恰是在没有被悬置或加括弧的自然态度下接受每天的生活。”舒茨的思想使塔奇曼分析生活世界是如何被赋予意义和秩序有了一个立足点,加芬克尔的“索引性”和“自反性”概念,则使她可以更为具体地展示这一点。自反性指“叙事被嵌入叙事本身所刻画、记录和构成的现实之中,说话所传达的意义是在实际交谈过程中通过就地进行的‘谈话运作’的方式产生”;“谈话本身及其构成内容的意义被注解或描述的方式是谈话的组成部分”则指社会参与者在运用叙事时,可能赋予这些叙事各种与其所产生的语境无关的意义。
定理 2.1 设{εni, 1≤i≤n, n≥1}是均值为0的NSD阵列, 被随机变量X随机控制, 而E|X|1+p<∞, 其中p≥1, 且条件(A1)—(A3)成立。 如果 则对任意的 c(g), 有
塔奇曼认为,这样的“自反性”和“索引性”,在新闻和新闻生产中同样存在,并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蕴含在新闻本身作为一种公共性存在。新闻的选择再现必须依托语境和细节,从而使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段”,通过前连后缀,具有了意义,并由此赋予自然事件以公共存在方式。第二,在新闻的生产过程,同样也具备“自反性”和“索引性”。新闻生产充满了组织的语境,且不说处于一系列包括地域及部门利益的诸种冲突氛围中,新闻生产本身就离不开组织内部的不断协商,这是自反性;借助于组织语境所进行的生产,通过新闻报道意义的客观化,反过来又提示证明组织及其程序的索引性。
在解读媒介报道的框架从何而来,它是如何确定下来并理所当然地被人们所接受的,对于媒体对新左派运动的蓄意贬低又应如何理解等问题上,吉特林首先抛出了甘斯提过的三种理论:新闻工作者中心论、强调惯性的理论以及事件中心论,同时指出在对世界上发生的众多事件的描述进行解读后,可以发现新闻事件是由各种各类的因素组成的,这些因素来自新闻专业及其组织,也来自于直接的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塑造,反观新闻报道的方式则保持着固定的格式。吉特林认为甘斯综合了这些理论,着眼于新闻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对新闻解释并得出结论的,新闻的生产是一个权力系统。而吉特林决定从文化层面上来解析新闻框架的形成根源问题,他结合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并通过对新左派和反战运动的报道,来认识新闻报道框架形成根源中的问题。吉特林对于葛兰西的理论理解为霸权即指统治阶级(或联盟)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来实现对被统治阶级的支配。
三、总结
读书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三本著作中对于新闻生产的一部分分析(例如媒介只有权威机构来使用和发布新闻)可能只适合于作者所处的年代而有些不太适用于现在的时代发展,但是三位学者为读者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研究的方法,塔奇曼的建构主义思路就值得新闻人思考与借鉴,我们对于议题或者选题的思考,往往受到功能主义的熏染,总试图寻找原因。将一切问题从社会背景中找到看似合理的归因,于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类型化,最终找到一个预设的因素来强行回答自身的疑问。然而现实中的社会议题往往微观而具体,过度地将问题抽象化理解导致研究过于概念化和躯壳化,而失去了具体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三本著作都揭示了新闻是如何生产出来的。然而,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我们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下应该怎样去生产新闻?如何实现新闻专业主义?这些问题是需要继续讨论的。
参考文献 :
[1]【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75.
[2]卢晓华.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读盖伊·塔奇曼的《做新闻》[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38-140.
[3]【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14.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23-0035-02
作者简介 :张怡雯,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社会学。
标签:新闻生产论文; 框架理论论文; 新闻建构论文; 霸权主义论文;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