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息技术点化课堂论文_刘传实

用信息技术点化课堂论文_刘传实

摘要:本文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说课为例,介绍信息化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 说课 辛弃疾

如果说上课是一门缺憾的艺术,那么说课则是教师弥补缺憾、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臻于完善的最有效的补救方法。最近给学生讲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得以在40分钟内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也大大提升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阅读鉴赏”部分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二首》中的其中一首词,被后世学者评为“辛词压卷之作”。它用典自然深刻,营造了浑厚深沉的意境,不仅彰显了辛词雄豪沉郁的风格特点,同时也是稼轩一世英豪、一生追求之所系。我认为,要把这种情志讲得清楚、深刻,单靠一张嘴、一支笔、一篇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借助信息技术整合补充更多的资料,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利用便捷的网络自主地学习探究,以完善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情

初中阶段,学生学过了辛弃疾的部分作品。他们看到过“闲步乡间,在清风明月里细嗅稻香,听取蛙声一片”的辛弃疾,感受过“驻足农家,在茅檐溪水旁静听吴音,最喜小儿无赖”的辛弃疾,更感慨过“梦回军营,在大快朵颐后沙场点兵,转眼白发霜鬓”的辛弃疾,对辛弃疾的生平和词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是,这种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本堂课意在以《永遇乐》为立足点,通过补充词人的史料以及相关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更深刻地认识辛弃疾这个人。而课堂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致。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借助丰富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方法。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大致概括为:梳理典故,补充背景;反复诵读,体味气韵;拓展研读,领会深意;感知悲剧,践行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词人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怀;(2)引导学生感知辛弃疾的英雄品格。

2、教学难点:如何看待“英雄末路”和“词坛飞将”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准确分析词人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怀,感知辛弃疾的英雄品格;把握 “英雄末路”和“词坛飞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说过程与方法

我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大的环节。

(一)导入

播放音乐,营造气氛。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营造悲壮的课堂气氛,进入对英雄的感知和解读。

(二)寻觅英雄

此环节主要围绕词的上阕开展教学。首先,感知英雄。让学生初读感知孙权、刘裕两位英雄的气息。接着,评析英雄。在梳理典故的基础上,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分析、评价两位英雄的功业。再接着,追问情感。再次诵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类似于“风流总被雨打风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等伤感的词句,归纳出隐藏在词人内心深处的“英雄难觅的苦闷”和“时无英雄的感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英雄稼轩

借助视频,调动情绪。与其说辛弃疾是在寻觅已故的英雄,不如说他是在寻觅英雄可为的时代。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英雄。为了让学生信服,我给学生播放了提前录制好的评书视频《稼轩夤夜擒叛逆》,评书的文本如下:黑云翻墨暗中原,英豪奋起纾国难。……此人正是大词人辛弃疾,时年23岁。(篇幅所限,中间从略)

我在这里插入评书视频的目的有三个:其一,拓展教学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其二,调动学生的情绪,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其三,利用信息技术,把刻板的宣读变成形象的演说,完善课堂效果。看完评书后,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辛弃疾:少弱不惧强多,是谓勇;夤夜出其不意,是谓智;冒死酬报上司,是谓义;万里投效赵宋,是谓忠(呈现在课件上)。趁着学生们对辛弃疾突生倾慕的情绪,我又进一步补充了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九议》中提到一些治国方针和抗金策略,最后归纳出:辛弃疾就是一个有勇有谋、忠肝义胆的真英雄。

(四)英雄末路

通过幻灯,整合资源。这一环节主要围绕《永遇乐》的下阕开展教学。首先,补充背景。利用ppt幻灯片补充创作背景时,我特别强调了四点:其一:身入南宋的四十多年,辛弃疾大半时间都赋闲在家;其二,1205年(辛弃疾65岁),为巩固政治地位而北伐的韩侂胄起用辛弃疾;其三,韩侂胄没有为北伐做充分的准备,而辛弃疾对此颇有微词。(以上背景说明,在教学课件中均有详细的史料展示用以佐证)接着,结对讨论。齐声诵读下阕后,让同桌之间根据上面背景讨论,归纳词人在下阕寄寓的情感。学生自觉运用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基本上归纳出下阕的情感:(1)对当权者韩侂胄的劝谏;(2)对仓促北伐的忧虑;(3)老当益壮,毛遂自荐的担当。(呈现在课件上)最后,赍志而殁。教师告诉学生:写下这首词不久,辛弃疾在北伐正式开始前再遭排挤,他拖着老迈之躯回到铅山旧居。北伐再次失败,和谈又开始了。1207年的一天,67岁的辛弃疾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在和这个他爱恨交织世道告别之际,用尽最后的气力大呼“杀贼,杀贼,杀贼啊!”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

(五)词坛飞将

首先,依托网络,合作探究。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青玉案·元夕》中“那人”这一形象的内涵。课上,让各学习小组依次展示说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这里,我向广大读者展示几组代表性的结论:“那人”是一个不同流俗的女子,是辛弃疾的红颜知己,能为辛弃疾“揾英雄泪”;这首词只不过是辛弃疾偶然所作,“那人”就是一个家境贫寒,自卑而不愿出入花市的普通女子;“那人”是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之一,是辛弃疾人生理想的寄托。我个人比较认同的观点是:“‘那人’是词人自己。火树银花、凤箫声动、鱼龙夜舞隐喻表面光彩而又变化不定的政治环境,而那些装饰艳丽、举动流香的女子指的则是先后得势而无益于国的权贵和官僚。全词着意表达失意英雄的落寞与孤独”。学生的这一观点恰好暗合了梁启超先生对这首词的解读:“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设计《青玉案·元夕》“那人”形象的探究有以下几个目的:其一,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其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其三,告诉学生,同为失意愁苦之声,在辛弃疾的笔下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接着,教师点拨。不管是雄豪沉郁如《永遇乐》,还是秾丽缠绵如《青玉案》,它们都隐寓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家国之情,恢复之志。清赵翼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辛弃疾身入南宋之后,屡遭排挤。英雄末路之际,他只好把自己的志向、经历、失意都寄托在词中,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清代文学评论家陈世焜在《云韶集》中评其词曰:“词至稼轩,纵横博大,痛快淋漓,风雨纷飞,鱼龙百变,真词坛飞将军也!” 本该成为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弓马将军,却不得已而为“词坛将军”。这就是辛弃疾的悲剧所在!

(六)课堂总结(见幻灯片,此处略去)

四、说自评与反思

(一)自评

在这堂课上,我借助了许多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它们使课堂情景的创设得以优化,让教学内容的呈现便捷而充分,同时也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重、难点的突破。

(二)反思

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意识,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好一个引导者,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宇.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J] 语文教学通讯 2016(12)

[2]葛敏.走进辛弃疾教学实录[J]吉林教育 2015(09)

论文作者:刘传实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  ;  ;  ;  ;  ;  ;  ;  

用信息技术点化课堂论文_刘传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