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十年渐成荫——中国记协新闻言论改革研讨会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杨柳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渐成论文,言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3月28日到30日,中国记协以河北日报“杨柳青”专栏10周年回顾为主题,在石家庄举行新闻言论改革研讨会。新闻主管部门负责人,中央新闻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河北省各市报新闻言论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和河北省社科院新闻所的专家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学院、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河北大学等新闻系的教授共约70余人参加了会议。北京的《新闻战线》、《中国记者》和上海的《新闻记者》也应邀派员参加。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哲人、河北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士儒、河北省记协主席林放和河北日报社社长郭增培在会上致贺词。
新闻言论改革为大势所趋
王哲人在研讨会上概括了我国新闻言论改革的背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整个新闻改革有十方面的变化:指导思想从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转到为经济建设服务;工作重点的转移为新闻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新闻宣传的领域大大拓宽;报道的内容丰富多彩;报业从原来的机关报发展成包括生活报、文摘报、读书报等多层次的报业结构;新闻法规的建设工作正在加强;新闻管理实行聘任制和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加强了阅评和新闻调研制度;新闻工作的技术装备得到改善;新闻队伍新老更替,50万新闻大军总体索质有所提高。
新闻言论改革是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报业的多元化,使得新闻市场遭到了严重分割。如何更好地发挥党报新闻言论的导向作用,保持其舆论导向的权威性,成了这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研讨会以河北日报一版的言论专栏“杨柳青”作为具体的讨论对象。
天时、地利、人和
河北日报的“杨柳青”专栏创刊至今已有10周年,它以清新生动的风格在全国新闻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十年来的文章已结集出版,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徐光春为此书作序。河北日报原总编辑叶榛回顾了当年创办“杨柳青”的经过。六十年代,河北日报在天津(为当时河北省省会)出版,因天津郊区有以年画闻名的杨柳青镇,遂将“杨柳青”作为省报言论专栏的名称,并由一个小组承担该专栏的写作,“文革”时停刊。1988年,虽然河北日报已随省委迁至石家庄,报社编委会经研究仍决定恢复“杨柳青”专栏,并将储瑞耕从杂文报调来,委以该专栏主笔的重任。
河北日报副总编、“杨柳青”的责任编辑成少安说,“杨柳青”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有一个得力的作者,有一个好的机制。报社凡是不能用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传达的思想内容,就用“杨柳青”来表达,目的是传道解惑释疑。“杨柳青”既像专栏名,又像作者名,该栏文章全由储瑞耕一人写。他读书刻苦,工作有事业心和责任心。而报社也为他创造了各种条件,比如有些文件让他看,有的会议让他参加,可以自由外出采访。考虑他身体不好,可不坐班。写文章,报社只是出主意,不给他出题目。发稿直送副总编,一步到位。报社还充分认识到写言论要求高,难度大,在考核上给以“政策倾斜”,得分相对高。
吉林省人大原副主任谷长春回忆了与储瑞耕的十年交往,认为他的成功与领导和报社编委重视言论有关。《新闻战线》杂志编辑部主任侯兵说,搞评论既需要良好的大小环境,也需要有像储瑞耕这样的人才。这就是说“杨柳青”的十年成功有“天时”的因素,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宽松的政治大环境。有“地利”因素,即河北省委和河北日报领导信任理解和支持的生存小环境。还有“人和”的因素,即具有一个曾经写过评论、主持过杂文报的编务工作、具备多方面知识和使命感、事业心的人物。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徐人仲认为储瑞耕勤奋刻苦,“一人主持杨柳青,十年言论不寻常”。可见天时、地利、人和,只有三者兼,方有“杨柳青”。
评论也要有新闻含量
“杨柳青”的一大特色是言论中含有大量新鲜的第一手的新闻事实。储瑞耕说,新闻评论是言论与新闻的结合,但“杨柳青”的新闻含量比一般的评论多。它不仅传递思想,而且也传递信息,“到现实生活中去,撷取一朵又一朵、一片又一片带着露珠的鲜花和嫩叶,编织成理性的花环,再献给读者”。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丁柏铨在分析“杨柳青”的特色时指出,作者在写言论的同时还向读者报道了新闻事实,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欲和要求评论的愿望。
评论要提高新闻含量,传递新闻信息,就要求作者深入生活和实际。徐人仲说,言论的新闻事实和新闻根据从哪里来?只有下去采访,一是观点的采访,二是事实的采访。谷长春认为,经常到厂矿企业和农村去跑一跑不仅是记者的事,也是言论作者的事。湖南日报评论部主任朱荣和也认为,新闻言论工作只有深入生活,搞调查研究,才能发现真实的情况和问题。河北大学新闻系吴振庚教授谈“杨柳青”所提供的八条经验,其中的一条就是能到现实生活中去采风。近年来,储瑞耕走遍了河北大地,采集群众的思想之光和语言之光。河北大学新闻系乔云霞则从新闻评论史着眼,对清末民初的报章政论和如今的新闻言论作了比较,指出我国早期的报纸评论只是坐而论道,并不采访。与会代表认为,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新闻言论才能更有生命力,更富有现实意义。
当代言人需要人格力量
“杨柳青”言论有别于其它,还由于它处在一版,地位重要。虽然属个人署名文章,但一经发表,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了报纸的立场观点,而并非仅仅是个人的行为。因此《中国记者》总编辑徐民和说,充当党和人民的代言人,是很不容易的。
当代言人需要一种人格魅力。储瑞耕的发言说,作者要转变观念。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中,计划就是指令,新闻言论的思维定势是单向的,我说你听。而市场经济提倡的是平等交换,因此评论的思维模式应该朝双向或多向转变,不能再扮演教训人的角色。这个意见获得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同。采取平等交流的态度,而言论本身又是中肯实在,富有感情,这样的文章就易于被人所亲近、所接受。这就是一种魅力。
河北师大教育学院副院长刘绍本认为,新闻言论目前正面临挑战,一方面多年来报纸言论中的大话套话败坏了人们的阅读胃口,另一方面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态又比较浮躁。“杨柳青”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评论写作要取一种平视的角度,不能君临读者。评论要取合适的温度,犹如中药的剂型,便于病人吸收,这就是感情,爱其所爱,憎其所憎。评论还要有亮度,即打开天窗说亮话,实话实说。当然这种实话是积极思考的,鼓劲的。大众日报副总编辑于冠深在发言中指出,专栏言论是新闻评论的组成部分,要讲“三话”,即讲真话、讲新话、讲短话。希望中央新闻单位能带个头。天津日报编委张绍祥认为,今后的新闻言论不会再是口号式的,而是平等的,沟通的,双向的。
新闻言论的权威性除了言论本身的理论深度和说服力之外,还与作者的人格有联系。黑龙江日报评论部负责人徐彤说,“杨柳青”文如其人,储瑞耕除了一支笔,一无所有,表现了作人的品格。丁柏铨的发言也涉及这个问题,他说作者倘没有人格力量,他的评论如何有号召力?人格是内在的东西,是底气。无欲则刚,才能是所是,非所非,为捍卫真理而不惜殉道。“杨柳青”向读者学习,让读者点题,吸引读者参与,具有平民意识。储瑞耕在其《杨柳青》集子的后记中也讲到,“写作杂文和言论,接触和评论社会生活,有时难免惊动某些土地山神,触动某些人的利益、面子之类,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一身正气,刚正不阿,就是对我们人格的严峻考验”。“杨柳青”的言论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这种人格力量不能或缺。
向杂文散文汲取营养
“杨柳青”在具体写作上的特点用储瑞耕的话说有两条:其一,用优美的散文陶冶一下尖锐杂文,用活泼的杂文陶冶一下严肃的评论。其二,杂文向时评靠拢则杂文死,时评向杂文靠拢则时评活。这是作者十年“杨柳青”写作的经验总结。
吴振庚对“杨柳青”的笔法作了仔细的分析,指出它能向杂文学习,善于选择切入点,以小见大,一石数鸟。在构思立意上刻意求新,成功地运用逆向思维来开掘深度。文章旁征博引,议论风生,联想丰富。善于借助生动的形象,使说理不露痕迹。评论形式不拘一格,有随笔式、杂感式、对话式、通信式等,多姿多彩。对于重大的问题,如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后河北怎么办?如何增强国旗意识?领导干部怎样与“大款”交朋友等,作者都擅于用系列评论,作较全面的深入的阐述。丁柏铨在谈到“杨柳青”的感情、哲理和文采三要素时,认为还应补充一个要素,就是“形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胡文龙教授说,说理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能使言论生动活泼。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杨柳青”作为新闻言论从杂文和散文中汲取营养的实际意义。
为评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
研讨会在讨论“杨柳青”言论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自然涉及了当前新闻界在评论工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辽宁日报编委王功熹说,辽宁日报重视言论有传统,但现在已不如以往,言论的质量也有所下降。搞言论的人短缺。提出要加强评论意识,包括政治意识、新闻意识和文化意识。解放日报评论员程继尧认为新闻评论的语言要改革,少讲大话、空话、套话。目前舆论监督,对“公仆”、党政机关,份量还不够。揭露性的评论将根子挖出来,但因为写得尖锐,领导通不过,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云南日报评论部主任王浩芳说,云南日报的言论专栏“龙门乱弹”也有十年了,但越办越死。于冠深谈到,搞评论也要采访,现在报社安排这种采访的确较少,而搞评论的也不想深入基层。要加强学习,增强理论功底。
青海日报副总编辑施涛的发言认为,报社发表署名言论,让一些青年作者施展才华。但新闻言论的写作队伍目前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要大力培养言论作者,思想要解放些。江西日报副总编辑彭春兰建议加强新闻言论的研究和交流,给作者提供进修的机会,如可以由有关方面主持,举办学习班、短训班。中国新闻学院副院长李成野在会上表示,新闻学院可以承担新闻言论工作者的培训任务。
据悉,河北日报编委应储瑞耕的请求,从今年4月1日开始,“杨柳青”的写作将由三人小组担任。一则让储瑞耕一人主持十年的言论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则增添和培养新生力量,使“杨柳”十年逐渐成荫。
几条有价值的信息
研讨会上王哲人还向与会代表传达了当前为推行新闻改革而需要做的几件事:一要改进对领导人活动和会议的报道。重要的必须报,而且要报好;一般的少报或不报。二是改进先进典型的宣传。要少而精,原则上一个季度推出一个典型。典型人物要可敬可亲可信,不能人为拔高。三是加强热点引导。要选择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并做好引导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四是加大舆论监督的力度。这是改革的需要,中央支持搞舆论监督,目的是弘扬正气。要正确把握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保证事实的准确;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如目击人证词、现场图片等;还要有“打官司”的思想准备。目前中国记协正拟成立新闻工作者权益保障委员会,以助记者一臂之力。此外,还有拓宽报道范围,加大内部管理改革力度等项工作。
光明日报评论部主任张义德、解放军报评论部主任刘格文、四川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万宗庆等也发了言。研讨会最后由中国记协国内部副主任孙正一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