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题综合活动课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活动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是先考虑学科还是先考虑儿童?这一问题是我们在开设主题综合活动课之前的思考。我们认为:综合学习并不是先决定儿童该学什么,而是先考虑儿童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重视探究那些来自儿童的课题,以儿童为主体开展学习活动。我们的主题综合活动课就是要纠正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支配地位的、认为儿童是为教材而存在的意识。它的出现是进一步改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和教学的一种尝试;它是综合各学科中学到的内容而开展的学习活动,即对课堂所学内容和来自日常生活积累的课题,按某个主题重新组合,让学生进一步综合、归纳的学习活动。
多年来,我校在进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活动课程建设。一方面,我们通过减少学科课的课时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给活动课以时间的保证;另一方面,我们积极进行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不断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目前,我校的活动课从内容上看,有思品类、学科类、科技类、文艺类、体育类、劳技类等。从组织形式上看,基本上有这样几种:一是自愿参加的兴趣小组活动,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报名参加,由各年级学生自由结合的小组活动。二是全班学生集体参加的综合活动,即在班主任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全班学生都参加,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项综合性的活动。此外,也有一些全校师生都参加,或一个年级师生都参加的大型活动。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浓缩了知识精华,开发了儿童的智慧潜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如我校开展的以“绿色食品”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活动方式是四年级一个班的同学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对同学们常吃的各种食品,围绕几个题目进行讨论,如怎样判断绿色食品?用什么方法辨别绿色食品?面对大量非绿色食品的出现,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认识到,凡是在食品制作过程中没有污染的,添加的任何原料也是无污染的食品才叫绿色食品。
再如,五年级开展的以“走进信息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了解传递信息的工具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分头去制订计划和开展活动。学生们分别走访了邮局、电话局、科技馆、计算机网络中心等场所。通过调查、访问,使他们感受到了信息时代带给人们的巨大影响以及信息工具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此外,我校还搞了“吃粽子、长学问”“母亲节的献礼”等等一大批主题综合活动课。
这些主题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各种知识,经受了磨练,实现了多方面的发展。亲身体验式的“学”较有效地回避了灌输式的“教”,并在活动中孕育了儿童的课题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对在小学开展主题综合活动课的认识更深刻了:
首先,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长期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学校视为传授知识的地方,忽视学校教育的其他功能,所以,基础教育一直奉行单一的学科课程体制。近几十年来,人们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且是儿童生活的场所,他们要在这里成长,要实现人的整体性发展。作为学校,不应该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尽可能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看来,单一的学科课程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了,学校应该实行课程的多元化,除了学科课程外,还应开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其他类型的课程。
从学科课程自身来看,虽然它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在保障学科学习的科学性、系统性,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其他类型课程不能比拟的,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例如,它割裂了知识,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容易导致学生被动的学习,难以提高学习兴趣、发展特长等,特别是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与发展。这些具有本质性的缺陷,使得学科课程不能单独承担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任务。
而活动课,特别是主题综合活动课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科课程的缺陷。它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了各种知识的整合、能力的迁移,提升了知识的价值;由于它是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设计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主动进行的,因而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特长;它不受课本的束缚,让学生走出课堂,使他们在真实的(不是模拟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实践进行自主的学习,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什么是主题综合活动课?主题综合活动课是活动课程中的一种类型。这种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它与其他活动课不同的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且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主题综合活动课最能体现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优势。概括地说,它有四个最主要的特征:即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学习活动结果的综合性。
此外,主题综合活动课的微观结构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即活动的主题、具体的任务、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每一项系列活动中,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具体任务都是根据这个主题确定的,整个活动始终围绕着这个主题展开。主题是由学生参与选择确定的,涉及的范围很广,而且迎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所以,主题就好像一条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学生去自觉地完成各项任务,然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远远超出了主题所规定的范围。在活动中,学生必须完成一系列任务,收获的多少取决于完成任务的数量和质量。由于学生的环境、条件不同,同样的主题,可能有数量不同、难度不同的任务,正因为完成的任务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在活动中的获得和发展有可能完全不同。除了主题和任务外,就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是指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真正是活动的主体,他们要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各种任务,从而实现个体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最后,我们对课程的进一步认识。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一直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只承认学科课的课程,学校里那些在教师指导下的其他学习活动不能称之为课程,只能叫作活动,而且是可有可无的。翻开以前的各种辞书和教育专著,里面给“课程”下的定义也是“各种学科的总称”。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逐渐打破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以“学校教育不单纯是使学生学到知识,而是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为指导进行教育改革,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的课程定义显然是显得陈旧过时了,如果现在还坚持这样的看法,对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是十分不利的。
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学者也都持有类似的看法。例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在他的《现代课程论》中认为,“课程,意味着儿童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之下的整个生活活动的总体计划。”由此看来,课程包括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在教师指导下的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科课上的学习活动,也包括活动课上的学习活动,甚至还包括那些以学校的制度、人际关系、校风、物质环境等为媒体所引发的,以价值、态度、规范为主要内容的暗默学习,人们称之为潜在课程。从事实上看也是这样,尽管我们原先持有传统的课程观,只承认、重视学科课程,然而学生从学校获得的却绝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和与学科有关的一些能力,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获得了多方面发展。这里所说的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实际上就是形态各异的课程,我们都应该给以承认。
现在,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学校里存在着三种课程形态,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其中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显性课程,潜在课程是隐性课程。这三类课程各自都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彼此不能替代;也都有各自的缺陷,是可以相互弥补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围绕特定的教育目标,将它们合理组织起来,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其实,这就是指导我们课程改革的“大课程思想”的基本观点。注
对学生开展主题综合活动课,使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作用。一个为学生喜爱的主题,始终牵动着他们去完成各种活动,实现明确的目标。然而,在活动中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各式各样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不同的学习,大大超出了活动主题的范围,所以,这种课程发展了学生的各种才能,提高了多种素质,获得的实效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如“绿色食品”这项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一个世界性的、十分严肃的课题,通过调查、统计,使他们初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走进信息时代”这项活动涉及现代高科技领域,把握时代的脉搏,内容十分丰富。在这项活动中,学生们分别运用了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调查研究、设计并制作汇报展示等)完成了许多复杂的任务。这项活动本身具有综合性,也具有一定难度,是对五年级学生活动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标志着作为小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主题综合活动课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