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初感”--以古典散文教学策略为例_散文论文

超越“初感”--以古典散文教学策略为例_散文论文

超越“初感”——例谈经典散文的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教学策略论文,经典论文,初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受制于阅读素养与生活经历,不少学生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经典散文,例如《背影》《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等,不感兴趣。对这些散文的教学,要从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开始,以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最终实现对阅读初感的超越。本文以笔者在“第一届‘语参杯’全国百佳语文教师颁奖典礼暨全国语文同课异构课堂展示研讨会”上的课例《端午的鸭蛋》为例,试图对此做一些粗浅的论述。

以往的教学经历以及预习反馈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总结学生的阅读初感,大致有以下三点:(1)小小的鸭蛋值得写这么长的文章吗?课文有点无聊。(2)课文不感人。(3)语言平淡,没有味道。

必须承认,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初感和笔者对课文的阅读初感基本相同。近年来,通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以及对相关文献的研读,笔者逐渐实现了对阅读初感的超越,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这篇经典课文的艺术魅力。李海林教授认为,“学生的阅读初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阅读教学的目的正是要学生超越自己的‘初感’”。①因而,笔者把引导学生超越阅读初感作为教学的主要指标。

学生对经典散文不感兴趣的根源大都在于未能细读文本,而未能细读文本的根源又大都在于自身阅读素养与生活经历的局限。生活经历无法短期内获得,因而,引导学生实现对“阅读初感”的超越,其主要策略就是设计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的学习活动。

针对学生认为小小的鸭蛋不值得写这一阅读初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课文不仅仅写了鸭蛋。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在借小小的鸭蛋表现________。

学生在默读完课文后,基本能理解到作者是在借鸭蛋表现故乡情和童年趣。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笔者总结道:写小事物也能表现大主题,所以以后当我们要表现人间有大爱这个大主题时,就不要总写地震、水灾了;当我们要表现和爷爷奶奶的深情时,就不要总把爷爷奶奶写去世了;当我们要表现同学情谊时,就不要总把同学写转学、写出国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可成锦绣文章。

针对学生认为课文不感人这一阅读初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默读课文,寻找课文中主观的、偏激的、“不讲理”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地方,体会其中的深情。

为了使该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笔者先作了一个教学铺垫——通过举例使学生明了散文语言的特点。

出示幻灯片:

文学以情动人。“情到深处不讲理”。文学语言要求主观。语言越主观,往往表明抒情主人公越动情。

师:我们来举个例子。还记得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吗?韩麦尔先生这样称赞自己的祖国(出示幻灯片)——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学生齐读韩麦尔的话)

师:韩麦尔这样赞美法国语言,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同意吗?

众生:不同意。

师:美国人同意韩麦尔的观点吗?

众生:不同意。

师:韩麦尔这句话就很主观,很偏激。试问,韩麦尔懂几国语言?你要说法语最美,那么你就得把法语和世界上所有的语言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得出法语是不是最美的结论。韩麦尔的话不符合基本的常识与逻辑。但是,正是这不合常识、不合逻辑的语言,表明了韩麦尔对祖国无限的爱。你想啊,他对祖国的爱让他丧失理智,不顾起码的常识,这是多么深沉的祖国之爱啊!真是“情到深处不讲理”。《端午的鸭蛋》是抒情散文,凡是抒情的语言都是主观的、不讲理的。课文中有很多主观的、偏激的、“不讲理”的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是这些地方饱含着汪老的深情。

有了这个铺垫,学生就能通过感受散文语言的特点来体会课文的深情。鉴于学生阅读素养有限,笔者决定通过师生共同赏析课文中的句子,为预设的主要学习活动作进一步的铺垫。

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请同学们看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是如何比较北京咸鸭蛋和自己家乡高邮咸鸭蛋的。我们齐读一下,从倒数第4行的“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读到这段结束。

(学生齐读)

师:汪老的这几句话有主观、偏激之处吗?

生1:北京的浅黄色蛋黄的咸鸭蛋与高邮的通红色蛋黄的咸蛋,只是颜色不同,风味不同,本没有高下之分。可是作者因为热爱故乡,就主观地认定家乡高邮的鸭蛋更好。

师:你说得很好!北京和高邮的咸鸭蛋的确只是风味不同,本没有高下之分,但作者吃惯了家乡的咸鸭蛋,便先入为主,说自己家乡的更好。这也很正常,因为“月是故乡的明,水是家乡的甜”,众人皆说家乡好嘛!请同学们齐读这段的最后一句。

(学生齐读“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句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2:不屑一顾的语气。

师:请同学们用不屑一顾的语气把这一句读三遍。

(众生自由读该句三遍)

师:这句分明是在感叹,和作者家乡的咸鸭蛋相比,北京的咸鸭蛋简直就没有作为咸鸭蛋的资格。这就太过分了,太蛮不讲理了,把外地的咸鸭蛋贬斥得太过了!汪老为什么会如此蛮不讲理呢?

生3:汪老对家乡的咸鸭蛋爱得太深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寻找类似这样的句子,体会汪老的深情。

经过这样的教学铺垫,学生逐渐能从课文语言的特点上体会出汪老的深情了。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从文本中主要感悟出了以下内容:

1.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鸭蛋”。

(你汪老走遍了上海所有卖咸鸭蛋的店铺了吗?你没有调查每个上海卖咸鸭蛋的店铺,你就不能说“必用”这么绝对的话。汪老说这么绝对的话,是因为太爱家乡的鸭蛋了,对家乡的鸭蛋太自信了。)

2.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既然都是鸭蛋,就能相比。什么叫“完全不能相比”?这只能说明作者对家乡的鸭蛋过于偏爱,因而“蛮不讲理”。)

3.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说他乡的鸭蛋发干、发粉,可以理解。但是说他乡的鸭蛋吃起来像嚼石灰,就贬斥太过了。石灰能吃吗?说他乡的鸭蛋简直就不能吃,太不符合客观实际了。汪老为了赞美自家的鸭蛋,把他乡的鸭蛋说得也太差了。可见,汪老对家乡的鸭蛋用情太深了。)

4.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油亦走散。

(作者对袁枚的态度是自相矛盾的。“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的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作者显然是认为袁枚是个“空头理论家”。既然是“空头理论家”,袁枚的话就是不可靠的。既然袁枚的话不可靠,那么袁枚对高邮鸭蛋的赞美也就不可靠。然而这个“空头理论家”对高邮咸鸭蛋的赞美,让作者“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深感荣幸了,甚至还不嫌文长,全文摘抄。汪老,你为啥要摘抄啊?你不是说袁枚是“空头理论家”,他的话不可靠吗?爱让汪老智商降低,爱得昏头了,连自相矛盾都不顾了。汪老爱家乡的鸭蛋爱得无可救药。)

5.小时候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鸭蛋壳的透光效果显然要远次于练囊的。要是车胤真用汪老的办法读书,他的眼睛早就瞎了。汪老的办法实在糟糕,可是他却郑重其事地提出来。为了赞美家乡,赞美家乡的咸鸭蛋,汪老竟然到了如此不顾常理的地步——爱又一次让汪老“智商”降低。)

在课文最后,汪老客观理性地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在前面主观偏激的汪老,为什么在结尾又客观起来了呢?这一点很值得琢磨。这个问题难度较大,笔者直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供学生参考。

师:汪老最后两句客观理性的话的言外之意,也许就是:“你们看啊!我一点都不主观偏激啊!我并没有蛮不讲理,我是很客观理性的啊!我前面说的也很客观,我家乡的鸭蛋就是天下第一。”

针对学生认为课文语言平淡、没有味道这一阅读初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活动:

感受语言有味之诗文点缀。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感受不成功的诗文点缀,得出成功的诗文点缀起码要有两个标准:读起来顺畅自然,用文言比用白话表达效果更好。而后,让学生用这两个标准来感受课文中的诗文点缀。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基本能感受到汪老诗文点缀的艺术魅力。

为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诗文点缀的能力,笔者设计了仿写教学。

出示幻灯片:

写几句话,要求这几句话必须引用“曾经沧海难为水”“多矣”“与有荣焉”“尤为别处所不及”中的一处,或者引用你学过的任何一句古诗文。30字左右。

要求:读起来顺畅自然。

现摘录两则学生的仿写:

我做过的作业多矣,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难的作业。

吾日三省吾身,吃饱了吗?玩好了吗?睡足了吗?

课文的语言很耐读,值得反复把玩的句子很多。为了把语言品味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课堂留白。

出示幻灯片: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师:这句话很平常吧?我想,如果让我来写这句话,我肯定会写成(出示幻灯片)——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产鸭子。

师:大家朗读一下原文和老师的改句。

(学生朗读)

师:琢磨一下,和原文相比,老师的改句失去了些什么?同学们,课文中这样值得品味的句子还有不少。今天这节课或许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出示幻灯片)——

我们不能被某些经典作品平淡的外表所误导,要反复地读。当我们一头扎进经典作品中,似乎平淡的经典作品就会向你展示它隐藏在平淡深处的深情和深意。用课文的话来说,就是“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笔者请学生齐读“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行文至此,小结如下:

一、《背影》《端午的鸭蛋》《云南的歌会》之类的经典散文,我们必须反复细读,要尊重自己的阅读初感。我们的阅读初感往往与学生的阅读初感并无本质差别,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反复细读文本,研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献,实现对阅读初感的超越,使我们获得能引领学生超越阅读初感的语文素养。

二、重视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阅读初感,以此为教学的起点。

三、设计引领学生细读文本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细读文本中实现对阅读初感的超越。语言即内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散文语言的特点来细读文本,感受散文的艺术魅力。为了能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足够的教学铺垫是必不可少的。

四、让学生带着思索离开课堂,把对经典散文的玩味延伸到课外。

①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标签:;  ;  

超越“初感”--以古典散文教学策略为例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