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论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颠扑不破论文,真理论文,历史进程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世纪4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如同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此,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无产阶级开始由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社会主义运动由欧洲逐渐扩展到整个世界。然而,在历经近一个半世纪艰难而壮阔的发展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时间,“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乌托邦”,“科学社会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就要从世界上灭亡了”,诸如此类的论调甚嚣尘上。影响所及,甚至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中也程度不同地产生了“信仰危机”。那么,作为整个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底还是不是真理?这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首先涉及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空想
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产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加剧了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一方面创造出一个富有的工业资本家阶级,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个贫困的产业工人阶级。从1825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转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说1825年是欧洲经济的转折点,那么,1831年就是欧洲政治的转折点。从这一年起,连续爆发的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已有的理论不能回答这些重大的时代课题。封建阶级的复古主张开历史倒车,空想社会主义的方案不切实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理论纷纷破产。时代的剧变呼唤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定势。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无情地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基础,幻想地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304页)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成为科学,则是因为他们在深入社会实际、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继承人类优秀科学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破解了“历史之迷”,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33页)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呈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同上,第33页)这种对抗不是个人的对抗,而是阶级的对抗,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问题在于,“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同上,第33页)因此,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如果说唯物史观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那么,剩余价值学说则揭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它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入手,以精湛的经济学分析证明,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劳动力也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个超额构成了剩余价值。而资本则是“死的劳动”,它的生命靠不断吸取“活的劳动”的鲜血即剩余价值来维持和发展。它吸取得越多,生命就愈活跃,继续吸取剩余价值的能力就愈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范畴,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独特的剥削形式。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正是在这一基本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产业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由非对抗走向激烈的对抗。
两个伟大的发现,两个铁的客观规律!从此,资本主义的灭亡不再置于人们的猜想,而被置于顽强的经济事实之上;埋葬资本主义不再仅仅是个别天才人物的事业,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不再是理性的发展,而是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任何一种学说要成为科学,都必须揭示研究对象的规律性。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从而成为指引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学,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是因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支撑了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以那些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人往往采取釜底抽薪的战术。他们或者以历史事件的单一性否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者把经济基础、社会存在曲解为外在于人们实际生活过程的经济条件,以否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或者夸大人类文化知识对于历史行程的影响,以文化知识发展的不可预测“证明”唯物史观“已走向崩溃”;或者以否定劳动价值来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如此等等。在他们看来,只要清除这两个规律,就能摧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应当说,这个如意算盘打得未免过于浪漫。历史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是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般的客观存在,任你如何机关算尽,也毕竟不能清除。否定规律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所谓“学说”根本不反映社会历史的实际;要清除规律,说明他们的论调出于一种主观的臆想。“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对历史学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伪造得最符合于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著作,所获得的报酬也最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573页)这大概就是制造这些五花八门的理论的真实动机。所以,这些诋毁和攻击不但无损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丝一毫,反而恰恰证明它触到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要害,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人类发展方向的真正科学。
当然,最有力地反击这些谬说、最雄辩地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真理的,是千百万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经产生,便“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版第4 卷第212页)变成了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1864年, 第一国际诞生,欧洲无产阶级联合在一起;1871年,巴黎工人阶级起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宣告成立;1889年,第二国际诞生,工人运动由欧洲扩展到美洲;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世界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等十几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形成一个堪与资本主义世界对垒的强大阵营,由此带动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则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决了国际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堤坝。试问,世界上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如此广泛而深入地掌握群众,如此巨大而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巨大的历史作用,江泽民同志作了精辟的科学概括:“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世界上处于剥削制度压迫之下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己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这就是结论,任何人用任何手段都无法推翻的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会过时
一部思想史证明,凡是自以为终极真理的体系,如同希图万世一系的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不会过时,就在于它超越了一切私有观念的局限,能够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身;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实践,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种革命性与科学性、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使它成为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636 页)所谓科学地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把它看作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体,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它,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它,从而在实际运用中做到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所谓坚持,就是要坚持它的基本观点 和基本原则。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呢?
一、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大工业的发展不断地抽掉资本主义私有制赖以存在的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二、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实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阶段)和高级阶段,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第一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过渡,整个社会最终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创建者。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而是真正革命的阶级、未来主人翁阶级。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革命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四、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方式。无产阶级通过革命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以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实现阶级和国家的消亡。
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根本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始终站在工人运动的最前列。共产党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利益,代表整个工人运动的利益。共产党是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政党。共产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必须十分明确,这些观点和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方面,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当然也就不配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然而,要坚持就必须发展。这就要求它的实践主体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1848年发生的欧洲革命风暴,到1849年陆续被反革命扑灭。当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新的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根据是1847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早期工业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手工业的大量破产和农民的悲惨处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条件。但是,新的革命高潮并未到来。对于这种判断上的失误,恩格斯在1895年作了深刻反思:“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512页)主动接受实践检验,被证明是错了的东西就坚决抛弃,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经典作家的宽广胸怀。没有这种精神、这种胸怀,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预测,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英、法、德这些工业发达国家取得胜利,这在当时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是有它的客观依据的。到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俄国成为当时帝国主义所有矛盾的交汇点。历史环境把俄国和西欧大国都卷入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战争和沙皇统治造成的苦难处境又极大地增强了俄国工农的力量。俄国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人民革命要求最强烈的国度。列宁正是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大胆地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结论,作出了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有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科学论断。没有这种突破,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向现实的转化。正是因为这种突破的巨大成功,“以俄为师”在当时的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成了最为激动人心的口号。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国家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问题,却异常尖锐地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继续走俄国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吗?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失败。正是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进行再度突破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根据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完全可以肯定,如果没有这种突破,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胜利。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要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只是根据他们的时代条件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但是,这些原则怎样贯彻,在什么条件下贯彻,怎样去创造这些条件,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应当赋予这些原则怎样的时代特征和实现形式,所有这些,他们都不可能先知式地给出具体的答案。这就是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具体实际不断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在探索过程中,列宁、毛泽东等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作家作出了重要贡献。邓小平同志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继承者和伟大开拓者,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恢复和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正确总结中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
在邓小平同志成功探索的基础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新的实践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其集中体现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制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规划:经济上,提出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上,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上,提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建设上,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强调这是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所有这些成果,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的探索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的实际的结合,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经受住了来自经济、政治、自然等各个方面的考验,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有力地推向前进,迎来了新中国更为辉煌的发展时期。
“风景这边独好。”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却得到了空前巩固;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变化的时候,社会主义的中国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在西方敌对势力断言社会主义要从世界上灭亡了的时候,中国却向全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的无限生机与活力。中国的成功,既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又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胜利。
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就是静与动的统一、确定性与应变性的统一。这样的理论,恰似岿然不动的高山,又好像流转不息的江河。山临风而不动,水因地而制流。如此相成相合,既保持了自身的本质,又获得了不竭的生命源泉,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永葆其真理性青春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可战胜
当人们思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命运时,经常面对的现实问题是,如何看待中国改革的成功,如何看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遇到的极大障碍。于是他们就说,中国现在搞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顾事实、不顾逻辑的歪曲。资本主义是什么?从经济上说,就是以榨取剩余价值、增殖资本为目的的私有制生产关系。不错,在我们的经济结构中,确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而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主体。主体是由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构成的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与这种经济结构相适应,我们对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也进行了改革,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但是我们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而且明确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试问,天底下有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吗?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其实,我们现在实行的这种经济制度,正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针对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结构比较复杂的实际,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对生产关系作出正确调整。在中国,这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奔向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不可逾越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当代实现形式。企图把中国的成功算到资本主义的功劳簿上,无疑是十分荒唐的。
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实,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者洋洋得意,以为这是证明他们观点的不争根据。事实果真是这样么?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仅仅70多年便一朝覆亡、顷刻瓦解,原因非常复杂,可以说是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看,其教训确实异常深刻。众所周知,苏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革命与战争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形成的。这个结构和体制尽管在建立之初就存在种种缺陷,但是它毕竟创造过惊人的经济奇迹,在战胜帝国主义颠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遗憾的是,多少年过去,这个结构和体制未能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富有成效的改革,原来隐藏的种种缺陷便逐渐暴露,导致经济不断下滑,社会矛盾日益加深。80年代,面对这种严峻形势,苏联开始改革,先后提出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改革经济体制和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等改革措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没有成功。于是,原苏共领导人便把旧有体制的缺陷、改革受挫的原因,统统归罪于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的口号,改革变成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结论已经非常清楚:前一时期的不思改革,是僵化地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来的所谓“改革”,是从根本上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如果说前一时期没有做到“发展”,那么后来就是没有做到“坚持”。这一前一后的失误,都是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则的苦果。那么,俄罗斯在走上私有化道路以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并不拥护社会主义的美国记者朱克曼的报道:“90年代俄罗斯的生产衰落比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严重。在俄罗斯,实际人均收入下降80%,国内生产总值下降55%以上。俄罗斯政府一年的收入还不到美国财政部一周的收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9年2月8日)这就意味着,苏联人民几十年的血汗已付诸东流,俄罗斯的经济至少要停顿20多年!至于东欧各国,情形亦大同小异。那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到底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还是从反面证明了它的真理性,答案不是已经非常鲜明了么?用这一历史事件来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除了说明自己的偏见,还能说明什么呢?
科学社会主义失败论者的另一张王牌,就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的时代不同,资本主义在当代确实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同社会主义斗争,维护资本主义的生存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作了不少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生产力还在发展。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得多。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难道就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不成立了吗?显然不能。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表明,每逢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资本主义就要进行类似的自我调节,目的是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控制在不致威胁资本主义生存的范围,马克思称之为消极的扬弃。这种调节、改良和改善虽然在以消极的形式否定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绝不会动摇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们加强了国家干预,但是不同经济手段之间、各种政策之间往往互相矛盾,常常是摁下葫芦起来瓢,而且由于这些手段、政策触及的多是大财团的利益,很少能落到实处。他们实行了福利政策,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谓“福利”不过是资本为购买劳动力而变相支付的工资,不但杯水车薪,而且近年来所有国家都在削减此项开支。他们实行了股份制,但是控股者仍是垄断资本,工人所持小额股票被收集拢来,其实是给控股者的资本“锦上添花”,工人仍需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因此,在这种变化的背面,我们又看到了更为深刻的事实:随着科技革命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又在更大的范围内呈现出不断深化的趋势。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它突破民族国家的疆域,进入了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为追求高额利润,流向生产领域的资本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其结果必然要导致产品过剩;流向金融市场的资本,则疯狂地进行金融投机。而二者之间,即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每天约2万亿美元的外汇交易中,用于生产的与用于投机的比例是1∶9),则势必造成泡沫经济现象。所有这些,都要引发国际性的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东南亚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已经把国内经济活动的盲目性扩展到了世界。与此相随的是两极分化进一步扩大。即使在最为发达的美国,贫富悬殊也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仅以公司而论,其总裁的收入,1965年是普通产业工人的20倍,1999年竟飙升为419倍。通过资本扩张,国际资本主义的剥削伸向全球的每个角落,南北差距越来越大。拥有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占有全世界86%的国内生产总值,而相同比例的最贫穷国家却仅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 资本的贪婪和世界范围的严重两极分化,引发了饥饿、瘟疫、堕落、战争、经济破坏、生态恶化、能源过度消费等等一系列社会危机。所有这一切都在表明,要从根本上解放社会生产力,使之服从于为人类造福的目的,就必须抛弃资本主义这只漏船,扬起社会主义的风帆。对于这个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即使是一些资产阶级营垒的人也有所觉察。法国学者登霍夫说:“或许资本主义也会毁灭,并被一个吸取了教训的社会主义所挽救。这种想法并非像听起来那么不可想象。”(《资本主义文明化?》第5页, 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当然,人类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坦途。在未来的道路上,资本主义还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由低潮走向高潮之后还可能出现曲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遇到挑战之后还可能遇到新的挑战,但是历史必定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较量的最终结果完成最后的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剩余价值规律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