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胃结肠息肉;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手术治疗;应用;临床效果
胃结肠息肉是临床中极为常见且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长时间的持续刺激作用会促使息肉进一步向肠腔内部突出,增加息肉癌变风险,胃结肠息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临床上治疗胃结肠息肉常采用手术切除,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是一种新型治疗方式,临床疗效显著[2]。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分析胃结肠息肉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8年~2019年收治的80例胃结肠息肉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41.59±3.45岁)和研究组(40例,男性1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1.78±3.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本研究经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息肉切除,患者取平卧位,麻醉满意后,常规消毒铺单,选择合适切口,对腹腔逐层切开后,暴露腹腔,切开肠壁后切除息肉,若患者息肉出现恶变,则需进行胃结肠全切,手术结束后逐层缝合腹腔,手术切口消毒后予以无菌敷料固定;研究组患者采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患者取侧卧位,常规胃肠镜检查,明确息肉位置后充分暴露息肉,牵拉息肉使其与消化道管壁分离,先切除直径较小的息肉,蒂部较短的息肉,使用圈套钢丝套入抵达息肉基底上方后提拉切除,蒂部较长的息肉,可保留残蒂约1cm左右长度,提拉切除,蒂部粗短的息肉,用金属夹夹闭阻断息肉血供或用尼龙绳圈套结扎后在结扎上方切除,体积较大的息肉采用分期分块电切切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病情得到明显缓解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改善、病情有所缓解为有效,临床症状未见缓解甚至加重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P17.0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患者40例,显效24例(60%),有效10例(25%),无效6例(15%),总有效率为85%,研究组患者40例,显效32例(80%),有效7例(17.5%),无效1例(2.5%),总有效率为97.5%,比较结果为(X2=9.785,P=0.002),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胃结肠息肉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息肉恶化的几率同原发息肉的直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长期息肉刺激作用易使肠道组织出现过度增生的情况,长时间的病情发展可导致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3]。临床上常采用手术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传统开腹手术和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是两种不同的切除方法。
传统开腹切除术对患者创伤较大、术中视野不清晰,且术后恢复较慢,因此,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重要。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是指在胃肠镜监视和指导下行息肉电凝切除的一种技术,可以清晰的观察到患者息肉的位置、大小以及数量,同时胃肠镜下电凝切除具有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段、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4]。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胃肠镜下电凝切除对胃结肠息肉是切实有效的,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
综上所述,在胃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崔文卓. 胃结肠息肉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1):87-88.
[2]朱海燕. 胃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在消化道息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9, 25(1):75-75.
[3]李丽, 姜瑾, 李伟华. 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胃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 24(9):102-103+133.
[4]李运昭, 王小丽. 胃结肠息肉应用胃肠镜下电凝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J]. 医药前沿, 2017, 7(9):41-42.
论文作者:李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息肉论文; 患者论文; 结肠论文; 胃肠论文; 镜下论文; 对照组论文; 疗效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