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图书馆联盟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图书馆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之间的一种联合方式,它是由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投资紧缺而产生的一种共享需求。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以信息资源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以组织管理制度为保证,以提供共享服务为目的。自产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范围、不同级别的联盟组织。本文以中美两国的图书馆联盟发展为研究背景,在论述两国图书馆联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共享理念、服务提供、资源建设、技术支撑、制度保证等方面比较、分析两国联盟建设的异同,并提出中国图书馆联盟发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思路。
1 美国图书馆联盟发展历程与特点
图书馆联盟产生的内在因素在于资源共享理念,而促使图书馆联盟不断发展的外在动力却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不断运用。为此,以计算机的产生和它在图书馆领域的运用为标志,以图书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为起点,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1 前计算机时代的图书馆联盟萌芽阶段(1880-1954年)
前计算机时代也即传统图书馆时代,是美国图书馆联盟的萌芽阶段。该阶段,图书馆之间开展了馆际互借、文献复印优惠等文献实体共享合作以及联合书目、联合期刊目录等目录资源共享合作项目。例如,早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图书馆杂志就刊登了有关图书馆合作的文章,建议图书馆联合起来共享彼此的资源。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对其他图书馆实行外借服务,并对全国图书馆提供印刷目录卡片,同时还开始向其他合作成员馆提供文献编目服务,使得合作编目成为美国图书馆大规模合作的早期形式。[1]1933年,美国高等教育界最早的大学图书馆联盟之一“TRLN:Triangle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成立,表明大学图书馆之间的合作逐步发展起来。[2]
图书馆联盟萌芽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图书馆的互助合作以印刷型纸质文献资源共享为基础,在有限的图书馆之间提供少量的服务,是一种极其松散的合作组织。
1.2 基于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时代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1954-1983年)
以1954年美国海军兵器中心图书馆第一次将电子计算机运用于文献检索工作中为开端,电子计算机在图书馆领域开始不断运用,使得图书馆领域发生了第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图书馆自动化运动。[3]自动化推动了计算机编目、联机书目、数据共享和数据库查询的发展,从而为图书馆联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美国图书馆自动化经历了单机自动化和联机自动化网络两个发展阶段,在1960年—1970年的10年中,美国多数图书馆基本完成了单机自动化建设。
1970年之后开始联机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并随着美国第一代互联网ARPANET的开发和运用,多数图书馆建立了本地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联机书目数据共享、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组织,并且以大学图书馆联盟为主体。例如,1961-1971年的10年间,美国就有115个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建立,而从1931-1971年的40年间,总共建立的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数量仅是125个。大学图书馆联盟占联盟总数的99%以上。[4]
图书馆自动化时代美国图书馆联盟从四个方面体现其主要特征:
(1)共享理念与服务方面。以共享自动化技术和经验为导向,以州为地缘单位,以协议为纽带结成较为紧密的合作组织,在地区范围内提供多种服务。如OCLC、Ohionet、WRLC(华盛顿研究图书馆)等,都发源于地区性图书馆联盟。它们在各自范围内除了开展传统图书馆的合作项目外,还开展了联合购买文献资源、参考咨询、自动化技术服务等资源协调共享和图书馆业务共建。
(2)制度保证方面。政府高度重视和各州政府提供资金支持。1970年,就在图书馆联机系统发展初期,图书馆联盟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美国教育部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图书馆共享联盟研讨会,目的是为美国的学术图书馆联盟建立一个基金,用于购买文献信息,并指导图书馆建立共享联盟组织。会后出版的《图书馆合作指导》一书,详细地回顾了图书馆联盟的过去,提出了评价图书馆联盟的基本标准,探讨了联盟的可能性、计划、开发、运行和评价联盟活动的指导性意见,同时指出了图书馆联盟的优势和不足。这一举措,为图书馆界未来的联盟发展指出了方向,添加了动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联盟主体方面。以学术图书馆联盟为主体,多类型图书馆联盟共同发展。除了绝对数量最大的州内学术图书馆联盟外,还有州内公共图书馆联盟,如波士顿图书馆联盟,由政府直接管理;州内数字图书馆,如伊利诺图书馆计算机系统组织,其实质是图书馆联机自动化系统联盟;综合型图书馆联盟,如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中学图书馆联合形成的联盟组织。
(4)技术支撑和资源建设方面。在联盟体内,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建立自动化系统和网络;分工协作,建设特色数据库;编制联合目录,资源共享。
1.3 互联网环境下的州际间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1983-)
以1983年ARPANET从NCP协议切换为TCP/IP协议从而进入第2代互联网时代为开端,凭借图书馆自动化时代建立的计算机网络基础,伴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克服了时空限制,打破了以州为地缘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联盟模式,导致了图书馆联盟领域发生了第二次革命性变化——图书馆网络化。[5]网络化的结果是促进了州际间图书馆联盟的形成和发展,出现了全国范围的州内、州际间纵横交错的复合型图书馆联盟(Multi-type consortia)和联盟联合体(Consortia of Consortium)。如Network Alliance组合了数个区域性联盟组织;[6]Amigos是美国西南部13个州组成的联盟网络;[7]Solinet是美国东南部12个州组成的图书馆联盟网;[8]OCLC已从最初的州内图书馆联盟发展成为覆盖美国46个州、77个地区性图书馆联盟的全国性图书馆联盟组织。
网络时代图书馆联盟的主要特点:
(1)以共享电子文献购买折扣为基础,以互联网为通讯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多种服务,如职工教育、培训,图书馆管理、远程教育等。资源共享的理念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方式。
(2)联盟模式错综复杂,呈现同中心联盟、州内多联盟、跨类联盟、州际联盟、数字化联盟、超联盟等发展趋势。
(3)在管理方面出现了专门的董事会和理事机构,负责图书馆联盟的日常运作、发展规划、资金分配、矛盾协调等。
1.4 国际性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1997-)
1997年在已发展成为美国全国性图书馆联盟COLC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国际图书馆联盟(ICOLC),标志着美国的图书馆联盟已国际化。目前加盟ICOLC的成员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和中国等84个国家和地区的45000多个图书馆,并利用ICOLC提供的各类服务。[9]
ICOLC的服务宗旨:一是为世界每个加盟者提供信息交换的场所,指导其制定工作规划,支持各成员国的工作;二是把图书馆的需求或读者的心声反映给出版社等电子信息提供者,对他们提出要求,满足用户的需求。
2 中国图书馆联盟建设与展望
2.1 我国图书馆联盟的萌芽
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萌芽于我国图书馆的协作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9月6日在国务院第57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批准并随后公布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之后开展了全国图书馆的协调工作,包括图书采购、调配、互借、联合编目、新书通报等计划。[10]文革中图书馆合作业务停止。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图书馆协作又开始活跃起来。1984年9月,全国高校图工委在大连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研究会”,此后,我国的少部分高校图书馆之间开展了馆际互借、联合手工编目、联合外文文献采购等合作业务。
2.2 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创立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在我国逐步普及,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进入了创立和迅速发展阶段。以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获得项目批准建设为标志,此后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主要从国家和地区两个层面上进行。
从国家的层面上看,主要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STL)、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三个方面积极展开。这3个联盟机构分属教育系统、科研系统和公共图书馆系统,它们在各自的系统内搭建本系统的技术平台,采用各类技术标准,依托不同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和提供信息服务。
从地区的层面上看,国家级图书馆联盟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鼓励和带动了我国以省、市为单位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建设的不断发展,有些地区,如上海、江苏等地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其他多数省市,如广东、湖北、浙江、福建、天津、海南、河南等地正在加紧建设和规划中,有些联盟内已能提供完善的资源和信息的整合服务。比如海南省已在跨馆借书的物流配送方面做了尝试,多数图书馆网页上提供的书目检索可以实现跨馆之间的无缝链接,可以直接检索到其他图书馆内的书目而不仅仅是提供链接。
从整体上看,我国现阶段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呈现以下特点,如表所示: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联盟建设特点简表
联盟要素 特点
联盟层次
国家与地区两个级别
大学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情报
联盟主体
机构、公共图书馆
联盟主要模式
系统内纵向联盟模式为主
资金来源
国家投资
技术平台
多平台、多标准
资源建设
大规模、有特色、有重复
服务提供
全面但不够完善
资源、技术、服务、联合购买等
共享项目
综合性
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分散经营
2.3 我国图书馆联盟的未来展望
自1998年我国国家级图书馆联盟和地区级图书馆联盟全面启动建设以来,尽管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是各类技术标准的不统一、条块分割现象严重,系统间缺乏横向协调机制,没有统一的建设平台。而2003年7月23日,随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16个部门和单位的领导以及来自科技教育界的23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和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科技建设将会有一个统一的基础建设平台。随着我国“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将进行新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图书馆联盟作为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也将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这个世纪工程中逐步走向整合,在一个各类技术标准统一、资源建设分工合理、服务提供完善、组织协调良好的社会大平台上发挥图书馆联盟的整体效应。
3 中美图书馆联盟发展比较分析
从上文中美图书馆联盟发展的状况概述中可以看到,中美两国的图书馆联盟发展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区别。比如早期都萌芽于图书馆合作,以馆际互借、联合编目为最基础的共享方式;发展过程中提供的服务也大同小异,共享理念相差无几。但发展历程、联盟开始建设的时间等方面却明显有别,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时间晚于美国几十年。下面主要从中美图书馆发展历程、共享理念、服务提供、技术支撑、信息资源建设、投资渠道、管理制度方面对中美图书馆联盟做比较分析。
3.1 图书馆联盟发展历程比较
美国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规律基本上是以资源共享为理念,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以IT技术为手段,以某种契合点,如共同的条件、目的、兴趣、需求或是地理位置上临近、自动化系统兼容等为出发点,经历从大规模的州内联盟、州际/全国联盟到国际联盟这样主要三个依次递进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州内图书馆联盟发展阶段,为美国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发展是以国家级图书馆联盟的政府推进为主导,以地区级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为补充,以资源共享为理念,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目标,以IT技术为手段,从国家到地区同时开展图书馆联盟的建设。
3.2 共享理念、服务提供比较
中美两国在图书馆联盟建设中,在共享理念和服务提供方面具有相似性。如联合购买电子文献资源,共享技术、分工协作建设数据库等理念都是相同的,提供联合目录、馆际互借、教育培训等方面也是相似的。而区别在于美国图书馆联盟提供的服务更完善、更全面。比如,美国已基本上能解决馆际互借中的物流配送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与服务共享的整合,同时,开展的远程教育项目也比我国更为广泛。
3.3 技术支撑比较
美国的图书馆联盟经历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和图书馆网络化两个技术发展阶段。在自动化系统发展阶段,多数联盟的成员馆之间,按照以联盟组织为单位的统一标准(有些标准后来甚至发展为国家标准),建立自己的自动化系统。在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上,兼容的自动化系统之间组成局域网。局域网的建立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美国地区性图书馆联盟的成熟。随着美国信息高速公路等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局域网之间的互联成为可能。借助互联网,美国全国性的图书馆联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运用,美国的图书馆联盟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说,美国的图书馆联盟是在坚实的技术发展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环境。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图书馆联盟,是互联网在我国普遍运用之后的举措,因此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是直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这一方面可使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采用国际标准,直接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图书馆缺乏像美国那样坚实的技术发展阶段,存在自动化程度低、自动化系统标准不统一、系统兼容性差等问题,缺乏基础性累积和水到渠成的基础条件。
3.4 信息资源建设比较
美国的图书馆联盟在各个发展阶段充分整合了各成员馆和联盟之间各类信息资源以供共享,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工协作,建设了大量特色的、专业的数据库。同时向专门的商业和生产机构联合购买电子文献资源,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因此有充足的共享信息资源。
我国的图书馆联盟自成立以来,在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且发展速度迅猛,但与美国相比,我国图书馆联盟资源建设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多数联盟的成员馆内部、成员馆之间、联盟组织之间资源整合的程度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各院系的资料室和该校图书馆之间还各自独立,没有统一编目,也没有互通网络,还没有充分做到校内共享;分工协作力度不够,优势互补不显著,在有限的数据库建设中还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
3.5 投资渠道、制度保证比较
美国除各级政府采取经费支持之外,主要有各种各样的图书馆联盟基金来保证美国图书馆联盟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政府也采取政策优惠来保证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在技术标准和资源建设方面有良好的协调机制。比如,Ohiolink是由美国俄亥俄州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组织,州政府统一为参加馆购买数据库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OCLC是自愿参加的非赢利性协议图书馆联盟组织,美国各级政府在营运上给予优惠政策,并可得到许多政府津贴。
目前,我国的图书馆联盟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在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内垂直建设,而行政系统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同时,由于基础条件差别大,造成技术标准难以统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兼容性差,资源重复建设现象较为突出。
4 结语
通过与美国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比较可以看到,我国的图书馆联盟建设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依托“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搭造一个资源整合、制度保障、技术支撑、标准统一这样的综合平台,在此基础上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我国图书馆联盟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