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面对高考的应然和所以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以然论文,语文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高考和语文教学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已尽人皆知。今年出版的潘新和先生的专著《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提出的不少新观点、新构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处理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与语文高考的关系,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做到语文素养教育与应试两不误,极富启发性。
语文高考命题应秉持生本化、素养化、表现化、个性化的“四化”理念,具体到考什么和怎样考上,作者认为“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考试,关注的焦点主要是语境语篇。这自然也就决定了高考所考应该以语篇为主,就是写作成篇的文章”。这里说的写作成篇的文章,并不意味着对以往所考语文基础,如改正错别字、病句,运用成语,概括标题、遣词造句等置之不顾,因为这些都能在作文中得到检测,没必要重复设题;也并不意味着要把以往的阅读理解、古文翻译、鉴赏评论题扫地出门,因为读、思、写三位一体,一个人的阅读理解能力、鉴赏评论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写作得到检测;也不是说单考一篇作文,而是指凡能检测考生语文素养和真正语文能力的内容,都在写作考核的范围并能通过写作进行检测。在考什么的问题上,作者主张语文高考题目“共能”“异能”兼顾,以检测“异能”为主。“共能”类似体操、跳水比赛中的规定动作,如语境中的语感,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五种基本表达能力;“异能”类似体操、跳水比赛中的自选动作,是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言语生命状态和语文综合素养的言语能力。高考大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其目的就是检测考生的“异能”。如同体育比赛的自选动作最能展示参赛者的才华一样,作为最高的竞争和能力展示的语文高考,毫无疑问应把检测的重点放在“异能”上。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设置“小作文”考核某种“共能”,设置一道或多道“大作文”题,由考生任选角度或题目,鼓励考生充分展示“异能”。在作文命题设计上,作者反对以观点或疑似观点命题,因为在写作的一切创新中,观点(情意)的创新是首要的,是文章的核心要素。从写作真实过程的展开看,写作运思和表述的常规一般是从感知材料开始,然后从材料中寻找角度,发现问题,提炼观点,构思行文。不论教学还是考试,都要尽量与自然情景下的写作活动相吻合。只有这样,教的和考的才是“真能力”。作者反对设置审题障碍。因为一般人平时写作是无需审题的。将不是写作能力的审题当作写作能力来考,容易产生由审题失误导致的“不公平”,影响相当部分学生的正常发挥。
以此观照进入新世纪后的语文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分省自主命题,都还比较普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每年必考的“社科文”和“自科文”的阅读理解选择题,命题者的出发点是设语言陷阱,引人跳陷阱,为考试而考试。所设置的错误选项,许多单纯是为了设题之需要。所考的问题大多不是在自然阅读情境中的问题,人们在阅读中很难遇到在四个选项中判断正误的情况,是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误判,在阅读实践中也没有人这样读。因而所考的是解题技术而不是真正的解读能力,即考的是伪能力而不是真能力。赋分最多的作文题,2007年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考生大多不到20岁,缺乏人生经验的支撑,即使能写,也是纸上谈兵,很难谈得深入;湖北卷的“母语”话题,是语言学家的题目,要考生表达对母语的认识,未免强人所难;2008年浙江卷的“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无论对城市考生还是农村考生都存在隔膜。因为大量的城市考生没有感受过乡村,大量的农村考生没有“触摸”过城市。这都明显地背离了语文高考命题的生本化理念。有的作文题看似尊重和关注学生的言语表现个性,是在检测考生的异能,如可自选文体,有表达的自由,实则顾此失彼,使许多有写作专长的考生失去展示异能的机会。如《提篮春光看妈妈》《带着感动出发》,只适宜写叙事类、抒情类文章,而擅长议论的考生则失去了表现机会。2007年全国卷看图作文“摔了一跤”、重庆卷谈高考体会等,只适合写议论性文章,这样又使得那些具有审美表现能力的考生失去了展示自我的时机。这都有违语文高考命题的个性化理念。2000年全国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都是以观点或疑似以观点命题。如“诚信”,谁又敢唱反调,又有谁敢表达真情实感;“心灵的选择”,对多数考生而言,只有言不由衷的只能救的唯一选择。2007年的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重庆卷的“酸甜苦辣说高考”、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浙江卷的“行走在消逝中”,江西卷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等,都是以观点或疑似以观点命题,这无形中剥夺了考生立意的权利,也就等于剥夺了考生的话语权。2003年全国卷“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存在严重的审题障碍。第一层限制是所写的必须包括“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两方面内容;第二层必须把“感情”限制在“亲疏(远近)”范围,如果写感情的喜怒哀乐,就可能偏题甚至跑题;第三层是必须把“对事物的认知”限制在“正误深浅上”,如果写快慢利弊得失等,也可能偏题甚至跑题;第四层是必须回答“感情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正误深浅)”二者的关系。此外,还要辨析感情亲和亲情的异同等。如此多的限制,就是日常写作也要费心费时费力,要想在极短的考试时间内迅速作出准确的反应和判断,是十分困难的,即使作家、学者也未必能写好。2005年江苏卷的“凤头、猪肚、豹尾”话题,提示语说写作的“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因为“写作固然如此”,要求学生联想到“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也该如此。虽然“写作固然如此”,但每个人“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事实上存在的千差万别,却未必都如此。这样的比附,生硬牵强,迫使考生按照命题者的思路去冥思苦想“凤头、猪肚、豹尾”与生活、学习、事业、人生的相关性、可比性,其结果只能是生拉硬扯。2007年湖南卷的“诗意的生活”话题,因为“诗意”本身的含义比较复杂,且不说学生,就是学者也很难界定清楚。即便有个别学生能界定清楚,因为“诗意的生活”离一般人的生活较远,学生更是缺乏切身的感受,因而只能胡编乱造。这些都是在设置审题障碍。
进入新世纪的语文高考改革,虽已取得显著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处。高中语文教学与语文高考时间最近、关系最密切,如何处理好教与考的关系?我们认为,语文素养教育与语文高考并非水火不容,即使维持现状,语文素养教育和语文应试也还存在交叉地带,高中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这交叉地带有所作为。在语文课程和语文高考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已成为全社会共识,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作如下几方面的选择。
第一,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读写教学,必须把关注语篇始终置于重要位置,着力培养学生的文体感、语境感和语感。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后,从理论上说,一般的文章,他们不用老师教,自己都能读;一般简单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只要老师教学得法,他们应该都会写。进入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就是学生读写的文体感、语境感、语感的迅速有效的达成。如果不能达成,或者说是通过课外的自发学习、暗中摸索达成的,那就是语文教学的严重失职。文体感,是指对(某一种)文章体式的敏感,是进入语境感之门的通行证。语境感是指对特定时空具体文本的特定内容、形式和意图的敏感,是对“语篇”的综合整体的感受、理解和判断。语境感上承文体感,下通语感,是文体感的具体化,语感的情境化。文体感制约着语境感,语境感制约着语感。语感是文体感、语境感的外化。文体感、语境感决定语感,文体、语境的规定性,决定了言语感悟或运用的恰当与否,一个人的文体感、语境感水平决定语感质量。文体感、语境感、语感关注的始终是语篇,离开语篇,孤立零碎地考查字、词、句的理解或运用,并不能体现人的真正言语理解力和创造力。其实,稍有语用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某个句子能否视为病句,某个词语是否运用得当,只有置于语篇之中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语文读写教学始终关注语篇,着力培养学生的文体感、语境感、语感,当语文高考试卷提供的是比较完整的语篇,旨在考查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的话,那么具有基本文体感、语境感、语感的考生,就能很快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迅即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果提供的是语句,那么考生就可以把语句置于文体、语境之中,通过补足语篇,作出合宜的选择。
第二,写作能力最能体现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必须始终把写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重读轻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仅有的一点写作,也是为考试而写,与自然真实的写作基本不搭界。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取的那一点写作能力,除了在考场上有用外,于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几无用处。因此,高中写作教学必须实现由应试写作向真实写作的转型。所谓真实写作能力,就是对学生当下有用且终生受益的言语表现能力。高中学生已进入成人期,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从以往的练习性写作、应试性写作带入真实写作的境界。如申论、新闻评论、网络帖子等题型,就十分值得高中写作教学借鉴。引入这类题型,在仿真情境下要求学生分析归纳材料、确定立意、选择合宜的体式、自拟标题以自主完成写作任务。倘若学生具备这样的写作能力,也就不惧怕高考的应试写作。如能自拟标题写作,又何惧高考作文的审题?因为能自拟标题写作的人一定能审题,会审题的人未必能拟题。写作并不局限于专题写作训练,而是贯穿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渗透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阅读教学完全可以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而且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学生如果能通过写作展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力、理解力、鉴赏力、评论力,且能完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那还会惧怕语文高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鉴赏题吗?
第三,必须切实加强写作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的训练。以观点或疑似观点命题的作文,多数考生是不敢否定命题者的观点的,按照线性因果思维逻辑简单轻易肯定命题者的观点成了高考作文的普遍现象。其实,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训练的缺失。譬如说话题作文“诚信”,多数考生绝不敢冒风险说拒绝或反对诚信,常常会简单肯定命题者的观点或情意,但这样是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究其原因,就是考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倘若考生能通过深入具体的分析,认为诚信固然可贵,但不能不看实际情况、不问是非。譬如对重症病人,善意的谎言就比诚信更可取;而对不仁不义之人,就不能傻乎乎地讲诚信。这样的认识和表现就体现了思维的缜密和思想的深度。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如果通过日常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即使学生遭遇以观点或疑似以观点命题的作文,也不至于捉襟见肘、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
第四,写作教学不能忽略共能,但应有意识地向发展学生的异能倾斜。其理由有三:一是能写一般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既是过去历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中学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二是现在中学毕业生的基本写作能力已呈普遍下降的趋势,面向全体中学生的语文教育,今后只会加强而不会削弱;三是在现今高考作文命题还不能照顾所有学生异能的情况下,加强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有利于保护考生的切身利益。高中写作教学之所以要向发展学生的异能倾斜,是因为学生在具备一般写作能力后,不可能成为擅长所有文体写作的全能写手,更多的是在某一两种文体的写作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专长,正如曹丕所言“文非一体,鲜能备善”“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加之,如果学生擅长一两种文体的写作,因为“文本同而末异”,若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需要,是可以触类旁通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激发和发现每个学生的言语个性,促进他们充分显示异能。我们还必须明白,尽管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在检测学生言语异能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但发展学生言语异能仍将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大趋势。体现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就是针对此前写作教学和测评整齐划一的弊端的反拨,其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言语异能。
语文教学唯有认准方向、把握趋势,才不致失去现在,也才能拥有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