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利用的思考_建筑论文

对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利用的思考_建筑论文

关于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利用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建筑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原生文献专栏(第62期)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书报资料中心 联合主办

1 引言

把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利用作为议题,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第一,图书馆建筑的空间 是有限的、且历来是一个难以得到满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议题。正如王世伟教授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与设计管理服务理念——世界级城市图书馆系列研究之 三》(刊于《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七期)一文中曾提及的那样:馆藏空间成为长期困扰 图书馆发展的一大难题(在法国如此,就世界范围而言也是如此)。另外,早在20世纪60 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等国家就教育事业发展引来的为教育需要服务的图书馆的增 长态势,曾出现了“图书馆的规模要有限度”的官方建议。足以说明图书馆的建筑是不 可能无限制地扩大的。第二,在图书馆建筑空间的有效利用方面,客观现实远远跟不上 主观愿望,且人为因素造成的滞后现状值得令人深思。多年来,围绕这方面的讨论不少 ,作者本人也曾有一拙作《呼唤高校系统的“一门子”图书馆》(刊于《津图学刊》200 1年第三期)围绕空间利用问题等阐明了一些观点。

图书馆建筑的空间利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首先涉及到建筑面积和实用面积的比 例问题。其次,又涉及到功能面积、辅助面积和交通面积的比重问题等。限于作者的视 线范围和文章的篇幅,本文仅就开放性建筑的空间利用问题作一些宏观意义上的探讨。

2 开放式概念和结构的图书馆建筑模式

我们知道,图书馆建筑设计理念是受制于图书馆职能要求和服务功能的。20世纪30年 代初期,美国的麦克唐纳(Macdonald.A)提出了模数式(Modular)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思想 ,这种以统一柱网、统一层高、统一荷载为建筑手段来构筑可供灵活分割成各种区域的 室内大空间的设计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巨大变革潮流,为建设现代化开 放型的图书馆提出了与之适应的合理模式。此后,在建造新的图书馆建筑时,考虑以人 为本的功能性和考虑弹性、可变性的模数式建筑设计思想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界和读者用 户群的肯定和欢迎。

受国际上图书馆读者服务理念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国内图 书馆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也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新 建图书馆在作建筑设计时,考虑把书库和阅览室设计成等高、等荷载的结构,更多地选 择模数式建筑风格。

3 图书馆建筑的充分利用

模数式建筑风格的流行使得图书馆界在空间的利用方面更具灵活性,在应对由于图书 馆的社会功能的变化、信息存储载体和交流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技术对图书馆传统作业 方式的影响方面也显得游刃有余。毫无疑问,不会有人再去追忆传统图书馆建筑的优劣 。但是,一座现代化的开放性图书馆其建筑的开放程度如何?其建筑的空间利用率又是 如何呢?这正是本文作者想要具体探究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空间, 而且关系到以人为本思想在现代图书馆中的应用和实现。

3.1 空间大到如何程度

也许,我们会忽视这样一个问题:大空间、灵活割断的开放式建筑模式其实只是一个 笼统的概念。同样为模数式建筑风格的图书馆建筑,受不同设计思想的影响,其功能和 空间利用率还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个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层高为5层 ,而每一层是一个未经分室的完整空间,那么,可以说,这个图书馆建筑是由5个相对 的大空间组成的。而如果同样是一个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的图书馆,层高也为5层,而 每一层是把它分成2个房室的话,不难推断,这个图书馆建筑是由10个相对的大空间组 成的。

当然,实际情况是难以用一两个公式来表示的。问题在于相对空间大到如何程度才是 合理和可行的,这恐怕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条件的图书馆具体而论。但如 同前面提到的由5个相对的大空间组成的和由10个相对的大空间组成的同样面积的图书 馆建筑其建筑的开放程度和空间的利用率显然是会有差异的。而如果是一个由20个相对 的大空间组成的相同面积的图书馆建筑那又另当别论了。

3.2 分室存放和开展服务的传统观念限制了开放性的最大实现、也无形中浪费了许多 空间

图书馆的全部活动大致可分为读者服务工作和内部业务工作两个部分,而供读者直接 使用的阅览室和书库或者说是借阅合一的藏阅空间是图书馆建筑中的主要部分。

现已有的、不少也是在模数式建筑思想影响下规划、设计的图书馆建筑受分室存放和 开展服务的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平面结构设计中往往把一个层面的空间硬是隔离成若干 个室和库,或因专业、学科分类、或因文献的载体形式、更有因读者对象的不同而分设 各种各样的阅览室和书库。似乎没有人对这种格局提出太多的疑义。走进一个图书馆, 上上下下、林林总总的许多库、室展现在你的眼前。各个库、室各司其职使习惯了此道 的图书馆员和用户读者不觉有什么不妥。但是,虽然其各库、室也是全开架的库和室, 然而各库、室间的联系是被割断的。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在同样荷载的一个层面上,各 库、室间的走廊、通道甚至每个楼层中的厅、堂占去了相当的面积。空间的浪费是不言 而喻的。

有些馆在新建、改建或扩建的过程中已把原来的五、六十个库、室“进化”到了二、 三十个或更少。有些馆虽面积增加了不少,而库、室总数未见增加或反而略见减少,其 开放性已明显增强。但却难见其“一个层面即一个空间”的勇气。

4 令人称道的现实模式

1996年,我有幸随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代表团访问了香港的五所大学图书馆,其中 ,在当时来说可算比较新的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是我很为欣赏的一所大学图书馆。之所 以欣赏,缘于以下几点:首先,她是一座极其方便于读者的图书馆。读者进入该馆,每 一个层面就是一个一览无遗的大空间。通过自动扶梯上下各个层面轻松自如,只需在主 入口验证通过,其他所有区域任意穿越。第二,她是一座空间利用率极高的图书馆。她 没有气派的门厅、没有纵横的走廊和门道,却在一个相当大的阅览层面里,安置了大量 的密集型的可移动书架。这样,就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单位面积的容书量。第三,该馆的 建筑设计中把一个临海的、具有大面积采光玻璃幕墙的、高敞的阅览空间与紧挨着的多 个阅览层面共享空间的做法达到了视觉和空间良好结合的效果。因为,一般来说,高敞 的阅览空间给人以庄严的感觉,而区域性的小块布置的阅读区域则令人感到亲切。把两 者有机的安排在一起,使人感到境界非凡。

而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面积利用率之高也是令人注目的。另 外,象香港大学图书馆虽经扩建把新馆和老馆联结起来,香港中文大学在校园里设有多 个图书馆,但共同的特点是,从外表看上去朴素、大方,但馆内面积的利用却是相当合 理,把功能的实现放在了突出的地位。

印象当中,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在内的五所大学图书馆在“以读者为本”方面都是下了 功夫的。有位多次去美国等发达国家考察各类图书馆的同事告知:香港诸多大学图书馆 的建筑设计和服务理念与国际上发达地区现代化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是一脉相承、比较接 轨的。

1999年有机会去曼谷,在离大皇宫不远的一所大学图书馆里,我感觉到空间是小的有 限,但安排布置得紧紧有条,空间利用率也是很高的。

近年来,国内高校系统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图书馆项目一个接一个,南京师范大学 仙林新校区的敬文图书馆是印象中面积利用得较好的一个。虽然在好多个层面上,仍有 些传统地把一个层面分割成左右两个阅览室,但在实际利用方面却把两边的大门畅开, 把中间的过厅布置成自修或期刊阅览区域等,无形中,一个层面也成了一个空间,原本 要浪费的中部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在上海,近十年中,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图书馆 的单位阅览区域面积提高明显,大型的、超大型的阅览室越来越多。前些年建造的中欧 国际工商学院信息中心和近年新建的上海电力学院南汇校区的图书馆等,虽然在总面积 上都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结构安排和内部布置上都是匠心独到,尤其是中欧国 际工商学院信息中心在建筑和服务理念方面已与国际接轨。此外,就笔者的眼光认为: 2003年底落成开放使用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新图书馆,在馆舍面积利用方面可以被视 作近年来国内高校新建图书馆中的一个典范。

2003年内,曾有机会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在柏林东南郊新校区中用原飞机修理厂建筑 改建的新图书馆参观访问。虽说是用一旧建筑改建而成,但由一个正方形下沉式阅览室 辅之以周边复式结构的书库及个人阅览室、6,000至7,000平方米左右的、库室合一、 共享一个空间的建筑氛围不禁令人叫绝。我甚至希望我们上海即将开建的许多高校图书 馆分馆中有类似建筑的出现。

原先,笔者一直以为,理想中的超大空间阅览区域布置在大学图书馆更受欢迎和更易 实现。可是,当2003年8月在参加第69届IFLA大会期间踏进柏林国家图书馆新馆的时候 才发现:原来,超大空间规模阅览区域的建筑结构在公共图书馆乃至颇具实力的一些国 家图书馆也受到青睐,并已把它变成现实。在已可供开放使用的三楼阅览层面,偌大的 空间由多种媒体资源和多种组成形式灵活组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虽其一、二楼 因尚未布置完毕,又因临时作为IFLA大会的文化活动场地等原因,还不能看到设计思想 的最后结果,但整个层面贯通的建筑结构样式已初露端倪。

相比法国国家图书馆新馆,柏林国家图书馆新馆没有华丽的外表,站在柏林新馆门外 的同行人员中,甚至有人发问:这就是柏林新馆——国家图书馆吗?然而,在不起眼的 建筑外形包裹下的内部结构着实体现了该馆在注重人性化设计方面的追求。当然,法国 国家图书馆新馆在藏书最大限度的经济性方面还是考虑再三的。他们把不常用的图书分 藏于四栋遥相呼应的外观就象张开着的书本似的建筑(多米尼克的新馆设计理念为:四 部翻开的、耸立的具著)的8楼以上(1—7楼为办公用房)。新馆的24个以大写拉丁字母顺 序排列的阅览室分布在被称为“花园上层”和“花园底层”的建筑空间。从处在上层供 普通读者使用的阅览层面到处在底层供普通研究者使用的阅览层面之间的电动扶梯及上 、下通道和所有阅览室与整个建筑群中间的同心矩形花园间的巨形长廊占用的面积至大 、之多给我下的印象与该馆雄伟的外观一样深刻。

5 数字化时代图书馆阅览空间的魅力

在信息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的今天,由于多功能设计结构的图书馆建筑除了承担以 往传统图书馆所有的功能外,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索取和传递的渠道。现代图书馆 内的某一物理空间可与无限的世界瞬时连接。

前不久,在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看到该馆安装了无线联网的发射、接受装置,许多学 生读者用自己随身带来的手提电脑在网上漫游。这使笔者想到本人所在的交大图书馆在 一些主要的阅览室内也早就安装了此类设备。有限空间的无(线)限链接使图书馆建筑的 空间对读者来说更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可以这么说,图书馆的建筑空间比以往具有更高 的质量当量。更何况与其它建筑空间或私人空间相比,图书馆建筑中的阅览空间从总体 上更适应知识获取过程的要求。

6 图书馆建筑充分利用的困惑

图书馆新建筑和改、扩建的工程项目通常是由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共同来完成的。而 前者的作用又往往甚于后者,或者可以说建筑师的影响作用远远超过图书馆专家。历史 上,有许多获得过各种建筑奖的图书馆新建筑,但只有极少数得到过图书馆界人士的首 肯或满意。虽然建设一座舒适、经济、有效、安全的图书馆建筑是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 共同的愿望,但作为建筑师一方则会更多地从纯属美学和建筑的外观等方面去考虑,并 会极大程度地关注到建筑布局中的结构问题和物理要求以及造价等因素。举一个简单的 例子:某馆在规划新馆时,希望各层面的空间尽可能的大,但来自建筑师方面的反映是 :出于防火的要求,一定间割距离内必须筑墙,防火墙是必须的。

但应该看到: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之间合作的进步也是令人可喜的。前面提到的柏林 国家图书馆新馆项目就是建筑师和图书馆专家的合作精品,曾令我感动不已。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员在理解“读者至上、服务第一”思想过程中的滞后状 况和困惑应该是困惑之最。我们已经确立了把能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资源尽可能地向读者 开放的信念,并努力使这种开放向更高的程度推进。我们也已打开了建筑空间中的一道 又一道门,力图使每一个信息空间都属于求知的用户。然而,我们是否还应该考虑这样 一个问题:推倒那一道道的墙,拆除那一扇扇的门,为读者创造一个更为广阔、更为自 由、更为方便、更为舒适的图书馆空间?

国内业界曾有人士指出:“图书馆的开放程度是实力、意志、办馆思想和管理能力的 一种综合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找到图书馆建筑充分利用的最佳模式、要达到图 书馆服务开放性的最佳境界显然是很难的。

标签:;  ;  ;  ;  ;  

对现代图书馆建筑空间利用的思考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