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

《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

曹雪[1]2018年在《人际功能视角下《五号屠场》主题研究》文中指出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Jr,1921-2007)是美国后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公认的黑色幽默代表作家,被誉为“继海明威之后美国人谈论最多的小说家”。《五号屠场》位列20世纪100部最佳英语小说第18位。本文通过对《五号屠场》进行文本细读,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人际功能视角下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这两种研究方法,以及有着对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的完善之称的评价理论,研究它的主题意义。全文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语篇分析的理论发展及相关理论内容的介绍。第二部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篇作为例证,运用语气系统的研究方法,对语篇的转换、命题结构的使用和称呼语进行剖析,分析并概括出《五号屠场》中的人物心理与主题思想。第叁部分运用情态系统下的分析方法,分析语篇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情态动词、情态隐喻,总结出《五号屠场》所体现的主题与权利意识。第四部分运用评价理论的叁个子系统中的态度系统(主要运用其中的情感和判断)与介入系统,对《五号屠场》中所反应的态度,声音的参与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其主题思想。

左宝林[2]2008年在《论冯尼古特小说主题的演变与创作特点》文中研究表明冯尼古特是当代美国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既体现现代主义特征,又体现后现代主义气质,他对黑色幽默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一些文学家称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科幻小说的形式中注入了黑色幽默与道德意义,将其提升为严肃的文学作品,将科幻小说带进了文学的殿堂。我国长期以来对冯尼古特小说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对其每一部小说呈现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的研究,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冯尼古特小说思想与创作手法,给人一种离散感。本文旨在从思想内容和创作特点两方面分析冯尼古特大部分小说的特点,把一个完整的冯尼古特展现在读者面前。思想内容方面,把冯尼古特小说早期到中后期思想的演变过程加以分析;创作特点方面,把冯尼古特小说创作的主要手法加以分析。经阅读冯尼古特先生的大部分作品,作者发现冯尼古特小说主题从前期到中后期还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总结出来冯尼古特小说前期的小说主要议题有:对科技不正当运用的忧虑;一贯的反战态度;大国强权主义的危害;对宗教的嘲讽与质疑;对世界末日的忧虑和对理性的呼吁中后期小说中所呈现的主要主题有:跳出地球局限,站在宇宙的高度探索人生;人在当代社会中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对当代美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诸如:金钱崇拜、种族歧视、家庭解体、政治民主自由的虚伪性的思考。冯尼古特是一个横跨现代主义文学时期与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家,并将科幻小说引入了纯文学领域,因此,研究冯尼古特的小说创作手法特点对研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轨迹与特点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关于创作手法的特点方面,本文重点分析了冯尼古特小说主要呈现的现代或者后现代的艺术手法,其中包括:荒诞的运用;意识流的运用;文体的黑色幽默风格;元小说叙事风格;“反英雄”的文学形象。

付佩玉[3]2017年在《对后现代世界的人道主义关怀》文中研究说明后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始终不忘这一信念,艺术家是社会的变革者。在冯内古特写作的半个世纪里,他一直是一位有着深沉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道主义者。对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发生的各类事件,像四十年代的二战、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冷战、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资本主义的疯狂与贪婪等,冯内古特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其作品看似轻松、幽默,但却讨论着严肃的哲学问题,表达着自己深切的人文关怀。冯内古特对后现代人类状况的人道主义关怀与他自身的戏剧性生活经历和一生所目睹的美国历史事件紧密相关。他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着后工业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困境和社会的发展困境:机器造成人的物化使人丧失尊严与情感、家庭成员缺乏沟通交流而导致关系冷漠、人们在无序的世界中有着无法避免的孤独感;同时科技还破坏坏境,造成生态危机、资本主义的虚伪本质造成社会不公、战争频发等问题,引起社会动荡。但面对困境,冯内古特并没有悲观放弃,他对于危机积极地提出自己构想和解决方法,即通过抵制机械性、发挥艺术的作用;反对战争、提倡相互关爱,从而构建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承认他者、容忍差异、民主平等、互相关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多元共生的理想大家庭。

杨巍[4]2011年在《从接受美学看《五号屠场》中的黑色幽默》文中研究表明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是美国当代文坛上颇具影响的作家,着名的黑色幽默派小说家之一。《五号屠场》是他享誉文坛的翘楚之作。接受美学的研究起点是文本中的意义空白和阐释的历史性,并以此肯定读者的阅读活动对于实现文本意义的重要性。冯内古特巧妙地运用黑色幽默这一小说创作技巧,连接接受美学中“作者创造的文本”和“读者的审美经验”这两极,引领读者从荒诞的“时间旅行法”、温和中透着反讽的语调、病态的“反英雄”人物形象和战争场景的缺失这四方面来填补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五号屠场》中文本的历史性体现了黑色幽默对深沉严肃的主题意义的表达,意在向读者阐释历史的真实性。冯内古特更是通过塑造毕利这一病态的“反英雄”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跟随毕利的“时间旅行”,站在亲历战争的人们的角度,更深刻地认知战争创伤的心理真实性。论文以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为研究对象,结合黑色幽默和接受美学理论等相关知识,具体论证了冯内古特在作品中采用黑色幽默这一创作技巧的审美心理及对读者产生的相应美学效果,从而更加深入地从读者与作品、作家、世界叁者相结合的角度全面挖掘《五号屠场》的深刻主题思想与艺术价值。

高春旭[5]2011年在《《五号屠场》的狂欢化品质》文中指出库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1922-2007)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之一,被视为“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其《五号屠场》、《猫的摇篮》、《囚鸟》、《冠军早餐》等作品已经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五号屠场》以德累斯顿大屠杀为创作背景,通过主人公比利的人生经历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并对人类的命运做出反思。作者运用了元小说、片段拼贴、解构等手法把历史、现实与想象杂糅在一起,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从作品问世起,就吸引着无数评论家进行解读。由于作品写作技巧的多样化,很多评论家都侧重从某一方面分析小说的后现AI写作作技巧,但缺乏对作品整体性的梳理。本文从巴赫金的狂欢诗学视角出发,从整体上评价《五号屠场》,揭示其狂欢化的品质特征及表现,以期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本论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冯内古特及其作品的研究情况,并介绍了本论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正文分叁个部分,第一章从小说的艺术思维入手,分析了历史和战争这样宏大冠冕的双重性,对其进行脱冕。第二章具体分析比利的“傻瓜”形象。第叁章以体裁拼贴形成的“杂语”和小说的“复调”为切入点,分析了作品中杂语的应用和“复调”理论关照下作者、读者、主角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章从狂欢化的时空体入手,具体阐释作品中时间和空间关系及其所形成的狂欢化的时空体内涵。本论文以作品文本为基础,通过例证从各个方面来说明作品鲜明的狂欢化特点。从论述中,可以发现《五号屠场》的结构充满了对话性,是用民间话语来颠覆官方权威,作品整体布局采用了一种脱冕型结构,体现了狂欢节的自由平等精神和交替变更精神。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点出作品的狂欢化品质。

李春萍[6]2012年在《《五号屠场》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尼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作品采用元小说、戏仿、黑色幽默、蒙太奇、科幻小说等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反映了后现代社会荒谬的生存状态,从而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这部作品的极大关注。本文对《五号屠场》的研究文献加以分类、总结,以其对这部经典之作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

孙庆双[7]2008年在《荒诞之中见神奇——论《五号屠场》的叙事手法与主题深化》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当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最有影响的后现代小说《五号屠场》,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出战争的永久亘古和荒谬残酷。小说突破传统的叙述模式,以荒诞不经的叙事手法叙述了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及战后的人生轨迹,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深化了反战的主题。

赵秀兰[8]2002年在《《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库特·冯尼戈是美国60年代涌现出来的一位后现代派经典作家,着名的荒诞派小说家之一。他嫉恶如仇,对美国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病进行深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科幻是他用来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的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冯尼戈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有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悲观失望的情绪常常主宰着他。其最高成就《五号屠场》是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写成的。这部小说表面上是一部荒诞不经的科幻作品,实际却表达了严肃与凝重的主题。本文结合作者冯尼戈的生平与美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进行了分析。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简单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重点介绍了评论家们对作家及其代表作《五号屠场》,尤其是其主题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人关于《五号屠场》主题的观点。第二章介绍了影响冯尼戈选择主题的几个因素(如家庭遭遇、战争与工作经历等),为之后的主题分析奠定基础。第叁章是主题分析部分。分为叁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分析了反战的主题。冯尼戈是一位反战的作家。在作品的第一章中,他即表明了自己的反战主张。反战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题。冯尼戈通过讲述与自己有着相同战争经历的主人公毕利的遭遇,并大量引用了他人对战争的评论和官方资料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性与破坏性,说明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强烈地反映了人们的反战要求。作品发表时正值美国参与越战时期,这无疑使作品具有警世作用。第二部分分析的主题为听天由命。世界充满了杀戮,人类随时都处在死亡的边缘。在强大的命运面前,人类是那么软弱无力,孤独无援,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第叁部分分析了荒诞的主题。被不可理解而纯属客观的法则所主宰着的宇宙是混乱无序、毫无目的的,被命运压碎了的人类是那么卑微、毫无前途。生活毫无意义,人类只能从自己的所作所为中寻求生活的意义。 在作品中,冯尼戈抛弃了传统的线型时间顺序,依据主人公的时间旅行来进行时空的转换,以荒诞的形式直喻荒诞的内容,使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形式成为内容的自然延伸,相得益彰地增强了作品的直观效果和艺术张力。<WP=8>第四部分是结论部分。重申了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突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并得出这样的结论:作品中的反战思想反映了美国人民反战的呼声,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并赋予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通过科幻成份将其对战争与人类命运的思考放在整个人类历史和宇宙的角度来进行,揭示了战争与人类处境的荒谬,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思维空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王越男[9]2008年在《黑色幽默与生存关怀》文中研究表明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 1922 - 2007)是美国当代文坛上颇具影响的作家,其创作生涯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然而,就文学地位而言,冯内古特似乎多少显得有点不尴不尬。他开始时被认为是低级的科幻小说家,甚至一些评论家认为他不过是个“漫画书哲学家”、一个“空洞格言的供应商”。1969年发表的《五号屠场》正式奠定了他在小说界的地位,此后,他的小说更是跻身畅销书的行列。但是除了《五号屠场》广受好评外,评论界对冯内古特的反应似乎总是不温不火,而“黑色幽默”这一标签仿佛成了对他及其作品的全部概括。总的说来,目前评论界对冯内古特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系统,尤其是国内的冯内古特批评仍停留在一种概念化、标签式的“黑色幽默”的状态。论文主要以冯内古特的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以黑色幽默的形式分析和存在主义理论观念结合等相关知识,具体论证了冯内古特所特有的黑色幽默风格以及他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关怀。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兼具形式批评与理论观点的新视角,更加深入的发掘冯内古特小说的艺术价值与丰富内涵。论文共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对冯内古特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本文的研究观点;第一章首先介绍了形成黑色幽默的社会文化原因,进而论述了冯内古特在这种背景下,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手段创造了与传统幽默不同的冯氏黑色幽默;第二章论述了人道主义作家冯内古特怎样在作品与社会实践中实现了他对人类的生存关怀;第叁章从冯内古特的人生经历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形成冯氏黑色幽默以及他格外关注人类生存状态的原因;结语部分总结了冯内古特是一位特殊的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他不仅孜孜不倦地追求新的文学形式,而且运用这些新形式来表现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说明了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对文学创作的革命,而且在于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

谢海红[10]2016年在《走向时间迷宫——论《五号屠场》的时间叙事》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后代主义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不仅是黑色幽默大师,更是一个在艺术创新上颇有造诣的作家。在《五号屠场》中,他以其独特的时间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向时间的迷宫。他利用跳跃的叙事时间,使其人物在不同的时空中纵横交错,但又乱中有序,线索分明。他以自己在二战的亲身经历,巧妙地化用时间这一形式向我们揭露了二战期间的真实历史及德累斯顿大轰炸的残酷事实,表达了作者对战争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及他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参考文献:

[1]. 人际功能视角下《五号屠场》主题研究[D]. 曹雪. 黑龙江大学. 2018

[2]. 论冯尼古特小说主题的演变与创作特点[D]. 左宝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3]. 对后现代世界的人道主义关怀[D]. 付佩玉.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4]. 从接受美学看《五号屠场》中的黑色幽默[D]. 杨巍. 黑龙江大学. 2011

[5]. 《五号屠场》的狂欢化品质[D]. 高春旭. 河南大学. 2011

[6]. 《五号屠场》研究述评[J]. 李春萍. 技术与教育. 2012

[7]. 荒诞之中见神奇——论《五号屠场》的叙事手法与主题深化[J]. 孙庆双.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D]. 赵秀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02

[9]. 黑色幽默与生存关怀[D]. 王越男. 苏州大学. 2008

[10]. 走向时间迷宫——论《五号屠场》的时间叙事[J]. 谢海红. 中外企业家. 2016

标签:;  ;  ;  ;  ;  ;  

《五号屠场》的主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