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能力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探讨论文_张德法

语文阅读能力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探讨论文_张德法

山东省平度市仁兆镇曲家店小学 266700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学习写作、学习口体语交际、学习综合性知识的基础,对掌握语文知识,学会语文学习方法,形成语文能力,发展以语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开发创造潜能和激发创新精神,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对农村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而且深远的。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学习什么,只有对其感兴趣我们才有可能把它学好。阅读也是一样,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外书籍可谓是少之又少,有些小学生甚至连小学毕业都没有拥有过一本课外书,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还可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全面、更广泛地走进世界、了解世界,尽可能多地采集信息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向学生推荐健康书物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读物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生和家长往往不知道该买哪方面的书刊。这时,老师就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需要指导学生买一些健康的、有针对性的书刊。比如我在上完《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这样不仅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许多班级都会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这是营造阅读氛围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班也不例外,我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捐出来,我也把我的书捐出来,共同建立了我们班的图书角。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都要求学生抽出30分钟的时间来阅读这些书刊。刚开始,学生觉得是一种任务,总不能专心阅读。可经过一个学期,学生不再把看书看做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学生之间还悄悄比谁读的书多,谁读的速度快,谁的阅读体会深。

3.交流阅读成果

为了使学生感到课外阅读的成就感,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周都抽一节课让学生交流学生的阅读知识。如进行讲故事比赛,把自己课外阅读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举行“主体性成语”比赛,课前先布置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看材料,搜集了解相关成语。课上展示,让所有学生沉浸在成语的海洋中,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成语的美妙;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自选课外读物,通过阅读,把自己的感触与同学分享、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等等。刚开展活动时,我还担心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会感到畏难,没想到全班学生都能根据自己阅读的书籍各抒己见,好几个平时不善于交流的孩子都因这些活动让大家刮目相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1.重视字、词、句、段、篇的朗读

在朗读时,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把每个字读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由于地区不同,读音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拼音教学时,对此多下功夫,花大力气突破难点,做到正确读字音。教师在学生平时的语言环境中要注意指正,使学生确实做到读音正确。词是语言最小的单位。朗读词语是朗读课文的基础,且贯穿整个语文教学。首先要读好双音节词,如“懒人”、“红色”第一个要重读。“小明”、“友情”则第二个要读得重一些,教学时,要把词语强调的部分弄清楚后再选重音;其二,在课文中有的词本身带有感情色彩,读前要启发学生理解词语,体会词语所含的感情,做到正确朗读。如“小芳难为情地说”,“难为情”是不好意思,应采用稍低而慢的语调,这样才符合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1)加强学生朗读基础训练。

朗读基础训练包括发音、正音、念词、咬字吐字、发声等训练。这些训练除了发音、正音训练外,其余内容很容易被认为与朗读训练无关。许多学生在朗读时只“念字”不“念词”,比如“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而不读成“小公鸡/和/小鸭子/一块儿/出去玩”,这与教师不注意“念词”训练有关。我们不但要在词语教学时教给读词的方法,还要在朗读时教学生“连词读”。至于咬字吐字、发音等训练,是提高声音表现力的基础,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克服学生朗读时“有口无心”、“有声无情”等毛病有重要作用。

(2)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方法。

朗读技巧主要包括停连、轻重、快慢、语调等四个方面。通过朗读技术训练,达到流利地朗读,既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不唱读,又停顿恰当,轻重合适,快慢准确,与文章所表达的内容一致的效果。有的教师只是把朗读作为讲读教学的一个过渡环节,很少进行技巧训练;有的教师则训练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有声语言表现力的需要。

三、加强学生的默读能力

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它是阅读的主要方式。平时讲的阅读能力,包括新课标中提到的“看书报的能力”,实际上讲的就是默读能力。因此,默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训练之一。默读在阅读教学中被广泛采用,这是因为默读有很多作用。

1.有助于理解课文

默读时边读边想,对课文反复分析,达到理解,而小学生的阅读又是一种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活动。

2.默读省时省力,最为经济

从生理上讲,默读减少了听觉的“核准”程序;从心理上讲舍弃了外部语言的干预。因此,同一篇课文,默读效率较高。朗读需要发声,时间长久,容易疲劳,默读则无需此虑。

3.默读过程形式灵活,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自由掌握

可以摘要读,跳行读,跳段读,根据需要,自由浏览,特别适合看报,是一种良好的个人学习形式。

论文作者:张德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月总第2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  ;  ;  ;  ;  ;  ;  ;  

语文阅读能力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探讨论文_张德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