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经济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长江论文,经济论文,最新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3-0447-05
1 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现状
1.1 城市等级体系已经形成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序列完善,目前已形成了5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特大城市上海,是国际性港口城市和全国性中心城市,本区城市体系的核心和经济文化中心;第二层次包括特大城市南京和杭州,这两个城市历史上曾先后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现在分别为江苏和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三层次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扬州等大中城市;第四层次为南通、镇江、湖州、嘉兴等中小城市;第五层次为其它小城市和卫星城市。与1998年相比,2003年20-50万人口的城市减少3个(减少启东、丹阳、萧山、海门、宜兴,增加舟山和靖江),小于20万人口的城市减少2个(舟山和靖江)。总的看,人口集聚度有所提高,尤其是舟山和靖江有质的飞跃,大部分是通过撤并扩大规模的,如萧山并入杭州等。
1.2 核心—外围结构的空间格局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是上海,以上海为中心,向外围的经济势能逐渐降低,核心—外围结构明显。
我们选择了以上海为中心分别向北、向西北、向西、向西南和向南的5个方向的剖面线,通过比较人均GDP的空间变化(表1,图1—图5),发现自上海向长江三角洲的外围,人均 GDP随距离的增加而明显减少。其中向西北、向西和向西南的变化呈现较连贯的渐变趋势,而向北和向南的两个方向上呈现不连贯的突变,宁波比上海下降了13200元/人,而南通比上海降低了32800元/人。可见长江和杭州湾的空间阻隔作用是巨大的,这也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区域跨江和跨湾发展的必要性。
1.3 核心区的网络结构和对外辐射轴尚未形成
大都市连绵区最大的特征是网络结构的形成。以交通网络为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通达性仍然有待提高,还不能实现城城直接互通,大多数城市的过境流都必须穿城而过,最大交通时距超过14小时,最大空间距离662km(扬州—舟山)(表2)。
图1 上海向北剖面线人均CDP变化
Fig.1 The change of GDP from Shanghai to the northern periphery
环度和连通性是衡量交通体系网络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1]。我们对长江流域1984-2003年近20年的时间里上、中、下游上述二指标做了计算(表3)。结果表明,在近20年的时间里,长江三角洲的上述二指标仅分别增长了6.7%和 9.8%,年均增长分别为3.35‰和4.90‰,而长江中、上游上述二指标分别增长156.3%、16.7%和194.7%、37.0%,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长江三角洲区域。长江中上游交通发展是必要的,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网络的缓慢发展与该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是极不相适应的。
图2 上海向西北剖面线人均GDP变化
Fig.2 The change of GDP from Shanghai to the northwestern periphery
图3 上海向西剖面线人均GDP变化
Fig.3 The change of GDP from Shanghai to the western periphery
图4 上海向西南剖面线人均GDP变化
Fig.4 The change of GDP from Shanghai to the southwestern periphery
图5 上海向南剖面线人均GDP变化
Fig.5 The change of GDP from Shanghai to the south periphery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重要空间结构单元
2.1 空间节点与空间轴
长江三角洲目前形成了具有5级结构的空间节点体系,共有建制镇以上的1128个重要节点。形成了3级重要空间发展轴带,一级轴带1条、二级轴带3条、三级轴带4条。空间发展轴都呈辐射状排列(表4)。
2.2 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单元
长江三角洲的产业活动呈现日益向特定空间集聚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向四类区域空间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轴状产业带、制造业基地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企业集群区。
2.2.1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03年,上海市各类工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40%左右,出口交货值占63%,实现利税占30%以上,年末资产总额占34%以上。浙江省各类工业园区2003年建设投资占全省制造业总投资的77.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在50%以上,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51.2%。江苏全省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18.8%,完成进出口总额占54.7%,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总额的69%。开发区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外资企业高度集聚的地区,最密集的区域主要有张江高科、漕河泾、陆家嘴、杭州、宁波、苏州、昆山等空间区域(表5)。
注:拓扑分析中的α指数表示能流、物流的路径可选择程度,又称环度,计算式为α=(L-V+1)/(2V-5);γ指数衡量节点间的连通程度,又称连通性,计算式为了γ=L/3(V-2)。其中L为通道数,V为节点数。数据是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1984年和2003年版《中国交通图册》中的铁路和国道及高等级公路计算而得。
2.2.2 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企业集群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企业集群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省,2003年全省有519个。据浙江省委政策研究中心调查资料表明,这种被理论界誉为“区域块状经济”广泛分布在浙江省工商业中的175个大小行业和经营性农副产品方面,涉及的生产企业厂家多达23.7万余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全省86个市县区中有85个拥有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达519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区块达29个(表6)。从浙江省主要产业竞争优势度指数①(CADI)可以看出,浙江在许多区域特色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皮革、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浙江省竞争优势强劲产业(竞争优势度指数>65)主要有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03年浙江省皮革占全国的18.50%,服装占17.68%,纺织业占17.71%,化学纤维制造业占13.92%,普通机械制造业占 13.01%,文体用品占12.92%,塑料制品占12.32%。这些行业占浙江同口径工业总产值的47.41%,是浙江的优势行业[2]。空间上归宿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环杭州湾地区是劳动密集型架构企业集群区最集中、最发达的区域。由环杭州湾的杭嘉湖平原、宁(波)绍(兴)平原和舟山海岛组成,许多地方都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企业集群区在空间组织方面具有独特的微观空间结构。若干个集群区构成一个空间上相互关联的集群区群,必然围绕着一个中心市场,集群区群的规模大小往往由中心市场的规模大小决定,集群区的空间等级也决定于中心市场的等级。这样,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企业集群区就构成了一个“市场—企业群落体系”,每个群落体系具有各自的“企业生境”,独特的企业生境使它们变得不可复制。目前环杭州湾区域有大量著名的全国性综合批发市场,正是这些市场牵引着大量相关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企业的发展,其中绍兴县的柯桥“中国轻纺城”被列为全国百强市场的第二位,嘉兴的“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湖州市的“轻纺绣品市场”、杭州市的“四季青服装市场”、桐乡市的“羊毛衫市场”、海宁的皮革城等等,都在全国同类市场中享有盛名。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等传统产业上力争较大的市场占有份额。
3 长江三角洲空间集聚合理度的基本判断
3.1 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状况与全国的比较分析
表面上看,长江三角洲(范围指14+1)国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人口占全国约6%,产出占全国约20%的 GDP,似乎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达到了极限承载密度。但是,我们如果从优质国土的角度思考同样的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结论。众所周知,最适宜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国土是气候条件适宜的平原和盆地地形,在讨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密度是否达到极限这一问题时,我们认为这样的国土为优质国土。在我国,这些国土主要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表7)。事实上,我国的城市和非农产业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山区和气候条件恶劣地区的城市建设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威胁生态环境,同时建设与发展成本也十分高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际上这些受到生态胁迫的地区应当限制城市建设和工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城市建设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主要应当集中在华东、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和华南的平原低丘、河口三角洲、盆地等地形单元中。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适宜于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建设城市的优质国土的重要部分,其比例占全国优质国土的6.9%,而长江三角洲集聚的人口只有全国的约5.9%(表8)。除此以外,长江三角洲地区还有大量海洋国土,海水已养殖面积仅为可养殖面积的42.1%,极易开发的浅海滩涂的利用面积仅为可以从事养殖业滩涂面积的36.9%(来源: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因此,长江三角洲地区非农建设合理占用的耕地完全可以通过开发滩涂的途径得以补偿。可见,从人口集聚的角度看,长江三角洲仍然能够大量集聚人口,今后仍能成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和产业集聚区。人口密度不是大了,而是仍有很大的余地。这是长三角将继续成为未来全国的集聚中心的重要依据。
刘燕华、王强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现状与水资源、海拔高度、地表起伏指数和多种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用省级数据计算了各省的理论人口密度分布,得出结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宁夏、贵州、青海、甘肃、山西、四川和陕西的实际人口密度都超过理论的人口数量,而东部地区的广东、江苏、黑龙江、辽宁、山东和浙江6省的人口密度却低于理论值。利用夜间灯光平均强度遥感数据,将县域人口统计数据分布到1× 1km[2]网格上,从得出的1998年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不是长江三角洲,而是四川盆地、京广铁路沿线的平原和盆地地区[3]。
3.2 长江三角洲空间扩散与人口产业集聚分析
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空间一直在不断的扩张,2002年与1995年相比,具有都市连绵区特征②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区空间范围的扩张速度远大于人口规模的扩张速度[4],因此表现出人口密度下降(表9,表10)。同时,地均投资强度也在下降,如江苏省规定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应达到20-30万美元,但除少数开发区外(张家港市达40万美元/亩),很难达到这一标准[5]。据此,长江三角洲仍然是人口和产业进一步集聚的空间。
3.3 长江三角洲集聚是否接近极限:中外都市连绵区的比较
长三角的经济总量已占全国20%以上,但是经济容量远未接近极限,中国城市群对国家财富积累的贡献度低于国际发达国家城市群。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日本三大城市群 (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的GDP占全日本的份额为 70%。而中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环渤海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而在中国城市群中,首位城市的作用与贡献度偏低。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广州、上海、北京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是1.8%、4.6%、2.5%。而纽约、东京、伦敦、汉城的GDP分别占全国的24%、 26%、22%和26%。中国城市群首位城市规模偏小,集聚财富能力偏低。未来中国城市发展将向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带延伸,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优先发展都市连绵带。
人口和产业向沿海集聚是全球性规律。在亚洲,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人口集中于沿海超大城市的现象尤为突出,像日本、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等都是超大城市聚集了大部分人口。从全球情况看,人口向沿海迁移,向大城市群迁移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所有证据都显示,长江三角洲仍然是未来我国人口和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场所。
收稿日期:2006-10-09;修回日期:2007-01-18
注释:
②依据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人提出的指标体系界定,统计的基本地域单元为“县”,城市实体地域人口≥20万人,GDP中非农产业比重≥75%,全社会劳动力中非农劳动力比重≥60%。具备这些特征的连续地域即都市连绵区。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江苏gdp论文; 国土论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