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文献的“拥有”与“获取”——从文献传递成本看馆藏发展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理念论文,成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拥有(ownership)”和“获取(access)”的关系, 即在图书馆藏书发展中如何处理发展本馆馆藏和利用馆外文献之间关系的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界十分关注的研究热点。鉴于文献传递已经成为一种及时性很强,满足率很高的服务,所以“获取”还是“拥有”这个古老话题会因为文献传递服务的介入而呈现新的思考和讨论。无论是获取还是拥有都必须支付成本,文献传递统计数据则可以让我们以更加理性的眼光决定“拥有”还是“获取”。我们要运用经济分析法来确定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这样可以使得图书馆定量决定文献是“获取”还是“拥有”,优化馆藏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文献需求。
1 图书馆的馆藏发展理念从重视拥有转向强调获取
传统的图书馆“拥有”比较重要,以收藏为主要原则,工作重心在“藏”上,图书馆拥有的馆藏数量成为评估的一项主要指标。网络环境下“获取”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是因为:一是随着图书馆工作重心从“书本位”转向“人本位”,图书馆业务流程从围绕“书”展开转向围绕“人”展开。图书馆员的职责就是从读者的利益和需求出发,为读者服务,工作重心在“用”上;二是随着出版物的日益激增,所有的图书馆都出现了购买能力下降的问题,都已经意识到自己已经无力应付文献价格上涨和用户不断变化发展的文献需求,必须进行资源共享来满足用户需求;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献信息的获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提供了获取的资源、技术和管理平台,扩大了获取的途径。所以作为高效获取手段的文献传递在图书馆业务实践中得到长足的发展。1991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的成员馆中有80%在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或者实施中都强调获取而不是拥有的政策[1]。
2 文献获取无法取代拥有
对于获取的长足发展,一些人盲目感到单篇获取文献比较便宜,而且绝大多数的文献需求都可以通过外部资源满足,所以忽视了馆藏发展,只通过获取手段来满足用户的文献需求,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拥有”与“获取”共同构成文献资源共享的完整过程,不存在可以相互取代的问题。一馆的拥有正是它馆获取的前提,如果文献订购持续下降,将导致学术期刊的出版难以为继,文献传递将最终失去依托,而且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可以通过获取手段得到,因此一些图书馆必须继续扮演收藏机构的角色[2]。从成本角度来看,即使是国内图书馆之间互惠性质的文献传递,也要考虑诸如交通、通讯、人工等费用。如果文献传递服务的成本支出不能大大低于购置这些文献所付的费用,就没有必要采取获取手段。事实证明无限制地获取的费用要远远高于文献购置成本。Balgden指出DD(Document Delivery)/ILL(Interlibrary Loan)并不一定是一项便宜经济的选择,Cranfield在取消了所有的生物科技期刊后,文献费用支出上升了37%[3]。此外,网络信息资源由于版权管理和限制、信息安全等问题存在文献保存和积累的困难,不利于获取年代较早的文献,所以“获取”无法取代“拥有”,两者都是现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不可缺少的方式和手段,共同构成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资源基础。
3 平衡文献的拥有与获取
文献传递已经成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文献的“获取”还是“拥有”并不是定性分析就能轻易判断决定的。在传统的纸本环境下,文献传递服务几乎属于互惠性质,而且符合“合理使用”原则,无须向版权人支付特定报酬,所以服务的收费较低,甚至是完全免费的,从而使得馆员在业务实践中容易忽视服务成本,给予文献获取优先权。在2004年12月我们对31家图书馆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文献传递和文献订购哪种方式更加经济划算这一问题,37.5%的图书馆选择了文献传递,8.3%选择了文献订购,4.2%认为两者差不多,50%则不清楚两者的经济效益。这就充分说明文献传递服务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我们需要找到“获取”和“拥有”的平衡点,而这平衡点取决于文献传递的成本。
3.1 根据文献传递数据,定性确定拥有与获取
在确定馆藏发展方向的时候,除了应充分考虑文献自身的价值和图书馆的性质、特点、规模、基础等实际条件外,主要应依据文献的利用率,即用户的需求来进行。文献传递请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让我们了解本馆用户的文献需求,从而了解本馆收藏的不足,为文献订购、剔除和取消订购提供依据。订购的基本原则为:(1 )利用率高且为核心期刊;(2)使用量不大,但是外部获取存在很大困难;(3)使用量不大,但获取费用接近购买成本的;(4)作为特藏或者在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中属于本馆收藏范围的。那些价格高、利用率低、边缘相关学科以及文种使用少的图书、期刊可以改为利用文献传递获取,降低成本。
3.2 运用成本分析法,为拥有还是获取提供科学论证
以“获取”取代“拥有”就要将文献订购成本和文献获取成本进行分析,如果采用获取方式所节约的文献购置经费、书架空间、文献处理装订费以极其他相关人工费,多于文献传递成本,就可以实施“获取”取代“拥有”。对DD/Ill经济成本研究较多的Kingma为“拥有”还是“获取”提供了一个经济模式,它考虑了简单的订购和文献传递成本之外的许多成本因素,如用户等待文献传到手中花费的成本,供应机构的传递成本等[4]。
上述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宏观衡量“获取”还是“拥有”的依据,而在实际中不同书刊的拥有和获取成本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要进行成本核算,计算每笔请求的平均成本,从而可以在了解文献申请次数的基础上精确了解某一书刊的成本支出,为“拥有”还是“获取”提供定量依据。Dickson和Boucher曾给出一个计算馆际互借成本的计算公式,我们也可用于计算文献传递的成本。计算公式为F=C/(f+0.55u),F为每笔请求的成本;C为文献传递的总费用;f为已完成的请求数;u 为未完成的请求数量,u还可以分为处理中的请求数(u1)和无法完成的请求数(u2)[5]。在实际中文献传递费用一般包括:本馆支出费用(员工工资、网络通信费、设备和软件折旧费、传递费等)和提供方的文献传递费用(复制费、服务费、版税、传递费)。有些图书馆在计算文献传递成本的时候还算入了读者等待文献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用户等待文献传递所用时间的价值,纽约州立图书馆中心估算读者机会成本为每篇文献2.55。
3.3 平衡几种获取手段之间的关系
目前是一个多种获取手段并存的时代,既可以利用传统的馆际互借,也可以利用互惠性质的文献传递,也可利用全文数据库、电子出版物、商业文献传递机构等。在一个购书经费下降,而文献费用上涨的时代,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每种方式的经济成本,以及潜在的版权问题,从而合理选择相应服务方式。有些类型的文献请求,通过查询联合书目数据库,得知文献的出处,然后从其他的图书馆以传统的出借方式是可以得到满足的。双边的馆际借阅协议可以使图书馆在不花费成本或成本很低的情况下获取原文借阅或副件。所以我们要从用户的需求和服务的经济效果出发,求证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哪种获取方式会更经济一些?Payne和Burke运用管理会计方法确定和比较了订购、利用商业文献传递机构(如ArticleFirst和UnCover)获取电子文献和通过BLDSC开展传统的馆际文献传递三种方式获取期刊文章的成本,得出结论:馆际文献传递要比订购文献划算,BLDSC 是最佳通过邮寄传递文献的供应机构,申请的及时性要求高时再考虑使用UnCover[6]。总的来说,我们要分析文献传递数据,根据本馆服务对象所需的文献信息和提出的获取要求,确定哪些文献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或复制的方式获取,哪些文献必须订购,哪些文献可以通过商业文献信息机构直接获取,从而有效利用各种方式,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获取”。
3.4 合作发展馆藏,共建文献资源
为了每个图书馆在馆藏发展中高效、经济地实现获取与拥有的平衡,合作发展馆藏是很重要的。集团化的合作不仅可以以较少的成本支出来构建一个完备的共同的资源保障体系,而且集团内的文献传递是一种更高效率、经济的获取方式,在共同体内,各馆之间互相提供获取服务,而且具有优先权,从经济角度看,它比商业化的文献传递服务要经济,比传统的馆际互借效率高,比图书馆购买特定书刊划算,这样会使更多的图书馆加入到图书馆共同体中,以便享有更多的获取服务,弥补馆藏不足。因此就需要图书馆深入细致地进行调研,结合本馆的性质、任务,在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基础上结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收稿日期:2007—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