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刘建生[1]2002年在《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水平、技术训练的依据、技术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技术训练的计划与调整、技术训练的反馈与评价和技术训练课的特征等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旨在为现阶段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提供有益参考,为我国蹦床运动训练的系统研究起添砖加瓦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4年的艰苦训练,我国已经培养了一批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女子蹦床运动员,初步具备与世界蹦床运动强手竞争的实力;经过近4年的探索,教练员对蹦床技术训练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技术训练方法。但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技术训练实践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蹦床技术训练的理论尚未形成,教练员只能依靠项群训练理论指导和移植借鉴其它项目技术训练理论指导蹦床的技术训练:教练员对蹦床运动技术训练的规律认识不足,缺乏蹦床技术训练的切身体验和执教经验,技术训练科学化程度较低;运动员个别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相对薄弱,高难动作发展数量不足,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等等。这些都是阻碍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不利因素,必须尽快消除。因此,现阶段,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应该坚持以质量为前提,适时发展难度的指导思想,快速稳妥地提高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整体水平;必须总结蹦床技术训练的经验教训,加强蹦床技术训练理论的研究,尽快建立符合我国蹦床技术训练特点的训练理论,为蹦床技术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必须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教练员整体的执教水平;必须重视基本技术的训练研究,加大基本技术训练的力度,尽快提高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基本技术水平,为我国女子蹦床运动总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应认真研究动作间连接的科学性,合理地尽可能多地将高难动作引入成套动作中,从而提高成套动作的难度值;应不失时机地进行组合动作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连接能力;必须加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蹦床技术训练效果,预防运动员局部运动损伤。

刘帅[2]2014年在《我国女子优秀蹦床运动员在准备期训练课内容安排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家女子蹦床集训队与女子蹦床各省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观察了解记录了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安排情况,对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技术训练的计划与调整和技术训练课的特征等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现阶段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训练提供有益参考,为我国蹦床运动训练的系统研究起添砖加瓦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我国优秀女子蹦床项目已成为优势项目,运动技术水平己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高难度动作与动作创新水平上欧美国家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女子蹦床训练内容的安排正在进行不断的完善,达到成熟完美还需要蹦床专家和教练员的不断探索、努力与实践。2我国定期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召集集训进行经验交流,将科学的训练经验和方法传递到各个训练队伍。我国女子蹦床在世界上取得的卓越成绩也印证了我国蹦床在向良性发展。3我国蹦床项目小周期主要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赛间训练周,恢复周。蹦床项目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型,蹦床根据自身项目特点安排训练课:技术训练课占80%,体能训练课占20%。4我国女子蹦床技术训练课安排分为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叁个部分;基本部分主要以单个动作练习、组合动作练习、架子套和成套动作练习为主要手段,常用的训练方法有:达标递进练习法、比赛法和模拟训练法等。5我国女子蹦床体能课的安排主要采取传统的体能素质训练手段,需要注意安排充分的间歇、保证动作质量,树立正确的膳食观,科学合理的控制机体形态。

贺业志[3]2007年在《山东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竞技蹦床是一项集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高品位、高层次运动项目,具有“空中芭蕾”的美誉,根据田麦久项群理论的划分,蹦床与体操、跳水、技巧等项目同属于表现难美的技能类项目。而我国的体操、跳水和技巧都属于传统的优势项目,因此蹦床在我国开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巨大的潜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悉尼奥运会后,我国的蹦床运动迅猛发展,竞技水平快速提高,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新的金牌增长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望冲击金牌的潜优势项目。虽然蹦床运动在我国有较好的训练基础和发展前景,但由于这项运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对蹦床项目的特点、选材、训练规律及方法、管理的认识仍处于摸索阶段,理论研究相对匮乏,科技服务仍待加强。通过现有的资料发现涉及蹦床后备人才的文献很少,到目前为止,仅有许铭的《广东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与发展对策》等几篇文章,多数文章还只是对赛事、动作、比赛规则以及训练的分析与研究。蹦床与其他的表现难美性项目一样,其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涉及科学选材、科学管理、科学训练及良好的物质保障。科学的实施这一过程需要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展开研究的,本研究对我国和山东省的蹦床运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山东省是一个体育强省,但是从1997年蹦床传入我国以来,山东的蹦床运动开展的情况与一些省份相比,不符和体育强省的现状。作为一个体育强省,我们应当在保证优势项目的同时重点发展潜优势项目,争取尽早成为夺取奖牌的项目。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山东省蹦床运动后备人才的现状,从选材、教练员的情况及管理体制上找出山东省蹦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不足和差距,并分析了制约山东省蹦床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从而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为山东省的蹦床运动的发展和强盛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通过研究发现山东省蹦床运动的现状表现为:1.山东省蹦床运动水平在全国处于中游,男子水平总体上高于女子;2.教练员的业务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3.山东省蹦床运动在全省还没有全面开展,仅分布在经济发达和沿海城市;4.山东省蹦床运动后备运动员偏少,高水平运动员水平不高;5.山东省蹦床运动资金投入不足,场地器材匮乏;6.山东省蹦床运动开展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关注和投入不足;7.山东省蹦床运动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不够完善。针对山东省蹦床运动的开展现状及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发展山东省蹦床运动的对策及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蹦床训练基地,扩建场地器材;2.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山东省蹦床社会化程度;2.从不同的途径对教练员进行业务和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的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以及学历结构;3.建立科学的选材、训练、输送机制,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4.加强后备运动员的基础训练,提高优秀运动员的难度,加强完成动作的稳定性及完成质量。

冯本余[4]2007年在《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相关的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实践以及国家蹦床队队员和部分省市的高水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观察、调查、逻辑分析、测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竞技性蹦床运动是以夺取锦标为目的,人体在蹦床器械上,按照规则的要求,连续完成10个翻转动作,以难度和美感为评价标准的运动项目。2.经研究将蹦床运动专项体能定义为:蹦床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条件下完成成套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项运动能力,是发展和完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员成套动作质量和难度的基础。依据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专项形态、机能、运动素质和健康水平。3.科学的理论原理是实现体能训练科学化的基础,采用不同的体能训练理论作指导,并根据此理论设计的训练计划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就会给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体能结构。体能训练的生物学基础、蹦床运动的技术特征与肌肉工作特征、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蹦床运动与力学原理、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原则等构成了现代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科学理论原理。4.在现代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是实现体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满足技术训练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包括运动科学原理、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及综合体能训练。一般与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体能恢复的训练方法、身体健康维持与促进的方法及形态美训练的方法构成了蹦床运动体能训练的方法体系。5.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能否科学评价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核心问题。本研究运用专家筛选、统计学因子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蹦床运动的训练规律和竞赛特征,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6项蹦床运动成套动作体能评价指标和20项专项体能评价指标。在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6.运用测量与评价的原理建立了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体能和专项体能水平评价的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标准。7.利用Microsoft公司推出的Visual FoxPro6.0编程软件开发、研制出《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计算机评价软件》。

陈前飞[5]2009年在《我国女子蹦床网上单人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蹦床从1997年被列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我国从1998年开始将蹦床作为单独的竞技项目来开展,在短短的10年内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集中在个别运动员身上,我国女子蹦床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没有形成集体竞争的优势。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和世界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为训练提供参考,逐步提高我国女子蹦床的整体水平。本研究选取2007年第25届世界锦标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7年全国锦标赛、2008年全国冠军赛四次比赛中前六名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研究与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我国运动员的成套动作难度和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存在差距。差距来源于动作的转体和完成动作时所采用的身体姿势上。在动作的转体上,我国运动员的转体动作数量少,转体的度数小。在完成动作的身体姿势上,我国运动员用屈体、直体姿势完成的动作数量要比世界优秀运动员少。2.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差距不明显。但是我国女子运动员整体上和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动作质量、规格不高,动作不够细腻,扣分点较多。规定动作的艺术性、美感不足,个性化特征不明显。3.我国运动员的动作位移大,原因是运动员的训练年限短,加上原有项目的技术负迁移,造成技术上的不成熟、不正确,进而产生动作的非技术性位移。4.目前我国运动员的动作高度已经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成套动作的高度波动也较为稳定。动作高度是我国蹦床运动员提高的最快的方面。

张跃鹏[6]2012年在《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山西省蹦床运动员董栋获得了男子个人网上项目的铜牌,为山西省蹦床运动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保持山西省蹦床运动的整体实力继续提高的前提下,抓好山西省蹦床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科学化训练就成为必然的要求。后备人才的科学化训练最重要的首先在于体能方面的训练,体能训练是把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必要手段和方法。早期体育竞技人才的塑造,不仅要有好的苗子,而且还要把握好体能训练。竞技体育人才与青少年基本的体能训练正如树与根的关系,只有根扎实可靠,树木才能枝繁叶茂,若忽视青少年基本的体能训练则竞技体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是难以继续发展壮大的。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中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训练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在身体形态特征方面表现为:山西省青少年男子蹦床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64厘米,平均体重为54.5千克,胸围的平均值为83厘米,充实度方面克托莱指数为332.31,威尔维克指数为83.84%,上下肢长度方面比例协调匀称,肩宽、胯髋和头部较为适中。山西省青少年女子蹦床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53.44厘米,平均体重为41.5千克,胸围的平均值为76.78厘米,克托莱指数为270.46,威尔维克指数为77.08%,上下肢长度方面比例协调匀称,肩宽、胯髋和头部较为适中。综合数据指标显示,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方面较好,比较适合练习蹦床。(2)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在运动素质特征方面表现为:山西省青少年男子蹦床运动员在速度素质和专项素质方面较好,柔韧素质有待提高;山西省青少年女子蹦床运动员在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方面较好,柔韧素质和专项素质有待提高。(3)通过最近叁年间的测试结果比较表现为:山西省青少年男子蹦床运动员速度素质和专项素质在这叁年间有明显的提升,山西省青少年女子蹦床运动员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在这叁年间提升迅速。但是从测试结果也可以看出,在这叁年间的训练里,山西省青少年男子蹦床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没有明显改善;山西省青少年女子蹦床运动员柔韧素质和专项素质没有明显改善和提高。(4)山西省青少年男子蹦床运动员在400米、100米、50次垂直跳、立定跳远、30秒两头起、连续后团10次、连续后屈10次和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成绩方面,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好于国家一级运动员和国家二级运动员。30秒肋木收腿屈体测试成绩,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国家一级运动员与国家二级运动员成绩相差不大。山西省青少年女子蹦床运动员在400米、100米、立定跳远、50次垂直跳、连续后团10次、连续后屈10次和坐位体前屈的测试成绩方面,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好于国家级运动员和国家二级运动员。30秒两头起和30秒肋木收腿屈体测试成绩,国家健将级运动员、国家一级运动员和国家二级运动员相差不大。(5)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主要是以形体练习为主,集健美操、舞蹈等动作为一体,伴随着音乐节奏,结合力量、柔韧练习等,如仰卧起坐、仰卧收腹举腿、俯卧撑、俯卧两头起、两腿纵、横向劈叉、转肩等形成的基本素质训练。教练员在针对具体的训练内容上运用的方法手段比较多样化,较为得当,也比较符合运动训练学理论的要求。(6)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运动素质训练中力量素质训练以器械训练为主,耐力素质训练以长跑练习为主,速度素质训练以变奏动作练习为主,柔韧素质训练以静力拉伸和压肩、压腿练习为主,灵敏协调素质训练以小游戏为主。在针对具体的运动素质训练时,教练员能运用不同的训练方法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在运动素质训练方面,山西省青少年蹦床队教练员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7)在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的一周训练计划中,教练员将柔韧素质训练都放在了训练的结束部分,训练时间也较短,而且大都采用静力拉伸和压肩、压腿的方法显得稍有枯燥,运动员因为训练进入尾声而产生不认真训练的状况。针对上述的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针对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身体形态较好的前提下,努力抓好运动素质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山西省青少年男子蹦床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和山西省青少年女子蹦床运动员的柔韧素质、专项素质。(2)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在速度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专项素质训练中国家二级和国家一级运动员还要多向国家健将级运动员靠拢,教练员在平时对国家一级运动员和国家二级运动员的训练中可以参照国家健将级运动员的训练内容和方式。(3)在柔韧训练中山西省青少年蹦床队教练员可以采用如:坐位体前屈够物之类的小游戏或者带有竞争、奖励的方法来替代原来比较枯燥的静力拉伸、爪肩和压腿。(4)山西省青少年蹦床队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可以将柔韧素质训练穿插在力量、速度及其他运动素质训练中来完成,这样运动员才能认真对待柔韧素质训练。(5)山西省青少年蹦床队教练员在训练中可以加大柔韧素质的训练量和柔韧素质的训练时间。

李健[7]2016年在《优秀蹦床网上个人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及其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蹦床运动水平的提高和动作难度的增加,对运动员的比赛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准确认识蹦床网上个人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及其特征,是提高比赛成绩的关键。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界定蹦床网上个人项目专项能力的含义、分析竞赛规则变化对项目产生的影响、剖析项目制胜因素与项目特殊性的基础上,明晰蹦床网上项目专项能力的构成及各构成要素的具体特征。研究以蹦床网上个人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能力及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视频解析法、实验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蹦床网上个人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是指运动员所应具备的与该项目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影响或决定比赛成绩优劣的主观条件;新规则将飞行高度作为独立评价指标,比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发生改变。2.蹦床网上个人项目的制胜因素,体现在“稳、准、高、难、美”等方面,并呈现向“新”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蹦床项目与其它难美性项群项目,在评价内容、比赛动作中断和“美”的表现叁个方面存在不同。3.蹦床网上个人项目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由体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技术(单个动作与成套动作)、战术(动作编排)和心理四个方面构成。4.体能特征:身体形态特征为,男女运动员身高趋近理想身高(男子172cm,女子161cm),并呈现上身短下身长、肩宽髋窄等特征。身体素质特征为,男女优秀运动员动作速度快,肌肉用力、时间知觉与空间定向准确,高度损失率低等特征。5.动作技术特征:单个动作技术特征为,男女运动员的入网角度介于75°-82°之间,平均压网深度大于78cm:开腿与屈髋时机把握准确且启动早,直体下落时间长于0.2秒。成套动作技术特征为,男女运动员起跳连接技术动作节奏稳定,成套动作节奏呈现波浪式下降态势,身体姿势控制准确,腾空高度一致性程度高,位移小。6.动作编排特征:男子项目难度动作使用集中于1.5分-2.0分之间,成套动作难度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变化,以1.6分以上二周动作和1.7分以上叁周动作为主,前叁个动作转体度数小;女子项目动作难度使用集中于1.2-1.7分之间,成套动作编排呈现“叁高叁低—平”变化,以1.5分-1.7分的二周动作为主,第一个位置动作转体度数小,以屈体动作为主。7.心理特征:男女运动员均呈现充满自信,赛前焦虑情绪低,目标清晰,意志品质顽强等特征。

汪乃媛[8]2017年在《2017-2020年奥运周期竞技蹦床发展趋势及我国备战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8年竞技蹦床在我国全面开展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蹦床在我国的竞技领域里还是一个年轻的项目,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摸索之中。本研究以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近五个奥运周期的蹦床竞赛规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结合新周期规则的主要变化内容,探索了竞技蹦床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以国内外重大赛事情况为佐证,针对当下该项目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为进一步指导我国蹦床运动训练、备战重大赛事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一是国际体联对新周期的评分细则做了调整,主要变化是增加位移扣分和第一套计算4个动作难度值,对运动员的稳定性和难度储备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竞技蹦床新周期的发展趋势主要为规则导向趋于稳定性、精细化发展,技术动作趋于高规格、高质量发展和难度与高度稳步提升等方面;叁是中国队在国际赛场上继续保持着综合实力和个人竞争力,但高规格、高稳定性的优势已经不甚明显;四是国内运动员水平参差不齐,个人实力发展缓慢,项目发展受到制约。面对新周期发展趋势和新形势下国内项目发展的困境,提出以下对策:一是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均要深入理解和认识规则,从中挖掘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制定和利用国内特定规则指导训练和比赛;二是注重提高科研水平,提高训练效益,以人为本,促进科学训练和运动员全面发展;叁是扩大蹦床运动影响力,走向市场,为梯队建设提供新途径。

李绪稳[9]2010年在《我国蹦床运动员队伍发展变化的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家对其重视的程度不断加强。在当今世界上,竞技体育不仅是国家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而国家要进步,其先决条件是应培养出大量的体育人才。因此,竞技体育队伍的培养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竞技蹦床是一项集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高品位、高层次运动项目,具有“空中芭蕾”的美誉,根据田麦久项群理论的划分,蹦床与体操、跳水、技巧等项目同属于表现难美的技能类项目。而我国的体操、跳水和技巧都属于传统的优势项目,因此蹦床在我国开展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巨大的潜能。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悉尼奥运会后,我国的蹦床运动迅猛发展,竞技水平快速提高,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新的金牌增长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举夺得两枚金牌。虽然蹦床运动在我国有较好的训练基础和发展前景,但由于这项运动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通过现有的资料发现涉及蹦床后备人才的文献很少,到目前为止,仅有许铭的《广东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与发展对策》等几篇文章,多数文章还只是对赛事、动作、比赛规则以及训练的分析与研究。因此,蹦床队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蹦床队伍培养的不足与不力,将严重制约着我国蹦床运动水平的发展,本论文将用动态的视角,以1999—2008年的一、二、叁线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发、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我国1999—2008年的一、二、叁运动员的数量变化、等级运动员的变化特征、年龄分布、优秀运动员的学历、运动员的地区分布及影响我国蹦床运动员的发展因素及对策等相关资料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探讨这一时期我国蹦床队伍发展变化的特征,从而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议,为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和强盛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表明我国蹦床运动员基本人数自1999年以来一、二、叁线呈阶梯式上升趋势,叁线运动员人数上升的幅度最大,一线和二线运动员人数基本相同,一、二、叁线所占的比例失衡。2、参与我国蹦床运动训练的青少年儿童日益增多,但是二线运动员人数偏少,叁线运动员流失严重,成材率较低。3、我国蹦床运动员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存在技术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冲突,只注重了技术水平的训练而忽视了对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4、我国蹦床运动员队伍分布不合理,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域,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地区运动员人数较少,可见经济是制约我国蹦床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针对我国蹦床运动员队伍的现状,提出促进我国蹦床运动员队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1、扩大蹦床群众基础和人口规模。应加大蹦床运动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蹦床运动,改变家长的观念,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来参与蹦床运动,对于扩大蹦床的群众基础,促进蹦床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2、积极推行不同省市之间的蹦床人才交流,疏通“进”、“出”渠道,建立合理梯队,提高区域性人才配置效率,避免出现后继乏人的潜在危机。3、对我国不同省市蹦床运动员不失时机的进行新老交替,建立层层衔接的合理训练体制,逐步完善一、二、叁线运动员的人员分布失衡状况。4、要在巩固东部培养基础优势的同时,要注重中、西部蹦床运动员队伍的培养,要打破人才封闭的壁垒,实行人才横向的合理有序的流动。

田佳[10]2014年在《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技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蹦床运动是一项以技术制胜的难美技能表现类项目,发展动作技术是训练的基础,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是女子蹦床比赛中的主体动作,是训练和比赛中不可或缺的动作类型。本文拍摄的视频来源于2011年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世界杯系列赛(无锡站)和2012年国际体操联合会蹦床世界杯系列赛(太原站),从这些视频中选出s世界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并对这一类动作进行阶段划分与指标选取,对动作各个环节进行运动学分析,同时结合专家学者关于对蹦床动作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的完成质量。这不仅体现了动作的难度价值,而且丰富了动作类型,对优化成套动作训练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对世界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进行认真思考、筛选,对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为训练实践提供一些理论和应用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定量评价指标包括动作时间、动作高度、动作角度、空翻速度、展体速度、转体速度6个指标,涉及到时间、空间、角度、速度等几个方面。(2)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技术包括起跳技术、身体姿势形成技术、展体技术、保持直体翻转下落技术、准备触网技术等,但在直体类动作中没有展体技术。(3)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在压网阶段,身体要保持一定的入网角,通常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最佳入网角度为85°-87°,在着网瞬间,运动员要将身体重心调节到支撑点的正上方,从而增大网的形变和压网深度,通过分析,造成压网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是入网角过小。(4)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离网时要选择合适的离网角起跳,最合理的离网角度为58°-65°,两臂要上举,头部要梗直,避免出现离网角过小。离网角过小,上体过早后倒是造成动作位移过大的原因。(5)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在第一周空翻结束前形成身体姿势,形成姿势越早越好,空翻速度越快越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空翻速度在325°/s-556°/s之间,且在空翻中常伴有转体。(6)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在展体阶段,展体速度越快越好,这为保持直体下落有更长的时间提供了保障,通常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的展体速度在367°/s-480°/s。(7)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在保持直体下落阶段,常伴有空翻和转体,在保持直体下落结束瞬间,身体接近水平位。下落时间应越长越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通常保持直体下落时间在0.56s-0.64s。(8)通过视频分析,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在准备触网阶段,运动员的最大问题是屈膝、屈髋过早,运动员屈膝、屈髋应与规则相适应,手臂上抬,为下一个动作做好准备。(9)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整体用时差别不大,但从各个阶段的用时以及各阶段用时所占总时间的比例来看,差异性显着,这将直接影响动作的完成质量,需要对不同阶段时间分布进行调整,使不同阶段的指标情况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建生. 福建师范大学. 2002

[2]. 我国女子优秀蹦床运动员在准备期训练课内容安排的研究[D]. 刘帅. 山东体育学院. 2014

[3]. 山东省蹦床后备人才现状分析与对策[D]. 贺业志.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4]. 我国高水平蹦床运动员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探索[D]. 冯本余. 北京体育大学. 2007

[5]. 我国女子蹦床网上单人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陈前飞. 武汉体育学院. 2009

[6]. 山西省青少年蹦床运动员身体形态及运动素质训练研究[D]. 张跃鹏. 山西大学. 2012

[7]. 优秀蹦床网上个人项目运动员专项能力及其特征研究[D]. 李健. 北京体育大学. 2016

[8]. 2017-2020年奥运周期竞技蹦床发展趋势及我国备战策略研究[D]. 汪乃媛. 南京体育学院. 2017

[9]. 我国蹦床运动员队伍发展变化的特征研究[D]. 李绪稳. 西安体育学院. 2010

[10]. 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后空翻两周早转类动作技术特征研究[D]. 田佳. 山西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我国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