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对联"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传统文化精粹融入语文课堂的途径初探论文_陈锐

巧用"对联"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传统文化精粹融入语文课堂的途径初探论文_陈锐

陈锐

北师大(珠海)附中

摘要:对联,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粹,是我国特有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将对联引入高中语文课堂,使之成为学生提升归纳概括能力的重要工具,并着重探讨了对联作为工具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具体途径,进而探寻了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对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与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对联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归纳概括能力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智慧,是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在教学中应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识和有效行为。[1]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教师特长,引导教师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我国特有的语言文学艺术形式,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它看似短小,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它所具备的结构上的匀称美、语调上的音韵美、内容上的意蕴美和高度概括能力使得对联备受语文教师青睐。笔者尝试在高中语文课堂引入对联,将对联视为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工具,从而达到既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又让学生熟悉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一、巧用对联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学生借用对联进行归纳概括训练,需先构建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再以积累的词汇为基础进行语言的综合运用,其后还需校正词汇的平仄、词性与美感,整个流程就是一次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实践。

运用对联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需要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参与。"枪棒教头有万夫英勇 风雪庙前展虎将雄风",该对联是学生对林冲在山神庙前怒斩陆虞候等人时的形象概括,不难看出,学生拟对联前,需在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勾勒出林冲风雪中怒杀陆虞候时的具体情境,是从对文本的抽象到还原形象的具象的转换。此外,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对联创作必需创新性思维发挥其作用。

对对联的反复打磨、修改和欣赏的过程,本身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过程。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极少有用对联形式表达感情或抒发寄托的,主要原因是不会应用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把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精粹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用之为工具,进而熟练掌握应用工具的技巧,激发应用兴趣,从而达到熟悉祖国语言文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本身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一种实践。

二、巧用对联提升学生语文归纳概括能力的途径

批判语文课堂教学"支离破碎"式解读,提倡强调了体验式、赏析式阅读,弱化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学习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如何有效地将对联这一工具引入语文课堂?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以下三种途径:

(一)运用对联归纳概括文本内容

朱自清先生在总结自己的阅读经验时曾说:"读过的文章,只有用自己的语言将它的主要内容归纳概括出来的时候,才觉得读懂了。"而笔者任教学校的现状是很多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他们或以偏概全,或主次不分,甚而囫囵吞枣。从这一点看来,运用对联提升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问题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滕王阁序》末两段先是慨叹人世不平,再宕开一笔峰回路转,抒发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末了再次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怎样运用对联概括末两段的内容?学生对联"一介书生不辞辛劳趋庭对,三尺微命哪堪命数处辙欢",好就好在对文本内容里解透彻,才能在出句概括作者身份及滕王阁聚会序言写作机缘,在对句概括作者身世遭遇和处逆境的达观。而对联"万里长空落霞飞孤雁,无尽苍暮秋水共长天"则是作者在理解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内涵与意境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写,殊为难得。

(二)运用对联点评典型形象

不同形象因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形成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存在差异,这就是形象的典型性。如《水浒传》中林冲和鲁智深在走上梁山之前同为朝廷军官,但林冲地位较高、生活优厚,在反朝廷和上梁山中总是委曲求全;鲁智深无所牵挂,能主动与统治阶级断绝关系,其性格豪爽、粗鲁。典型形象是文学创作的核心,理解典型形象对于理解故事推进、环境设置和主旨解读有重要意义。高中阶段,点评典型形象主要从形象所处典型环境、主要描写方式和相关细节入手进行归纳概括。笔者梳理任教学生概括典型形象所用术语后发现,学生对典型形象的概括存在用语不当和词汇匮乏的问题。鉴于此,笔者将对联这个工具引入课堂,通过运用对联点评典型形象来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捎带纠正词汇积累和运用问题。

鲁智深进山寻史进不得,被邀请在山中畅饮,智深道:"史家兄弟不在这里,酒是一滴不吃!要便睡一夜,明日却去州里打死那厮罢!"金圣叹从智深语言切入点评其人物性格道:"句句使人洒出热泪,字字使人增长义气。",该句除"气"字不符合平声要求外,俨然一幅对联,这便是金圣叹对智深性格的归纳概括。学生对联"武夫暴躁又冲动,文人内敛兼雅儒"简单十四字便是归纳概括了林冲的种种言行举止而得出的精当总结,但是这十四字得来不易,需要狠下一番功夫,除了要对林冲其性格有准确的归纳概括外,还要精当选词,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归纳概括能力,又是一次很好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

(三)运用对联帮助理解记忆相关知识点

理解、记忆语文知识点,是学科教学不可绕开的问题。用好对联简洁凝练的特性,归纳概括知识点,降低记忆难度,有助于学生的复习备考。

笔者针对学生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拟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题不对文""题离材料""题无美感""材料作文题"等问题,设计了《题好文一半--任务驱动型作文取题实践》课例,在指导学生审读作文材料和写作要求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具体的写作任务,再归纳概括写作任务,提炼作文拟题技巧与方法,最后借用对联短小精悍特点,对课堂中所总结的取题过程进行归纳概括,形成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对联:"抓任务明题意辩褒贬让题目形象优美,熟技巧避错误忌深沉使阅者情不自禁"。学生拟对联,即是对知识点再次梳理、复习巩固的过程,也是一次归纳概括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性质"模块中强调:"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为了更好使用对联这个工具,运用工具完成语言实践活动,进而实现积累语言经验,帮助学生提升归纳概括等研究任务,笔者将对联这种符合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要求,有严格的语法规范的属于我国特有的语言文学形式引入了语文课堂。除了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这一目标外,笔者更希望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门工具,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用之表情达意,最终实现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曾长山.弘扬传统文化 丰富语文课堂[J].语文学刊,2011(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Z].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论文作者:陈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  ;  ;  ;  ;  ;  ;  ;  

巧用"对联"提升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传统文化精粹融入语文课堂的途径初探论文_陈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