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现代化浪潮由西欧、北美向亚洲扩散,是全球性的历史进程。在这一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中,世界现代化运动呈现为多元化的发展态式。不同社会制度下的现代化运动,沿着不同的发展方向,经受着历史的检验。邓小平同志坚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以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方向。

一、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中国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实际上就从根本上选择了现代化发展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1页。以下只注卷次和页码。)如果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中国现代化的“救亡”任务更为突出;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富强”则应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主题。的确,建国伊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全面推进即证明了这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开始有机地统一起来,中国的现代化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社会主义蕴涵现代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进程中,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剥离开来,把现代化看成是社会主义之外的事物,居于一种次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只有公平的内涵,发展只能依附于“社会主义原则”。一旦当所谓“阶级斗争”紧张的时候,我们又从“左”的一极得出了“现代化即资本主义化”的结论,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会影响制度的纯洁,迷失社会主义方向,滑向资本主义。因而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和批判。这在“文革”中就被极端地蛊惑成为“卫星上天,红旗落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等,将现代化同社会主义尖锐地对立起来。现代化的内涵已被消融于空洞的社会主义概念中,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陷入了深重灰暗的历史误区。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教训,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作为思考中国发展道路的重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373)这一科学的界定,包含着发展与公平的统一,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同现代化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邓小平反复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三·255 )邓小平很清楚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但是却不可能跨越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因而“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因为中国现在的经济文化还落后,还谈不上真正的社会主义;“只有到了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三·225)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邓小平将发展问题作为我国社会主义面临的主要问题。他深切地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因而,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我们党确定的基本路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可见,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是内在统一的,一旦将现代化从社会主义事业中游离出来,中国的现代化将会出现挫折,社会主义也会成为没有历史与现实根基的空中楼阁。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刻地阐发了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从而使中国走出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脱离的历史误区,规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内容。

当然,把现代化规定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内容,并不意味着以现代化取代社会主义,而在于科学反映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内在的有机联系。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并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这是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他指出,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有个名字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三·204)在这里, 邓小平充分肯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认为现代化不是西方的“专利”,社会主义制度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经济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既能做到全国“一盘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动员起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又能够有效利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先进手段和办法,“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三·143 )。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为形成统一而有效能的中央权威提供了制度保证。我国人民有共同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纪律,成为万众一心、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支柱。可见,社会主义能够使中国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全面展开,最大限度地挖掘人和物的潜力,保证以全面的方式、更短的时间、更快的速度实现现代化。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这个“名字”关系极大,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决定了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本质”和“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三·229)。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沿着富强、民主、文明的正确方向发展。

总之,在邓小平现代化思维中,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两者具体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社会主义是蕴涵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然推进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就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当代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坚持社会主义乃是同一历史进程。

二、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最佳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最高层次的现代化,不仅是指社会主义制度能保证有效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而且还指它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所产生的种种弊端,是中国现代化的最佳选择。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剥削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要求最大限度地占有剩余价值和增殖资本,这必然会造成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对此,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二·167 )因而“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三·64)邓小平坚持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正是对资本主义这种不公平制度的否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消灭贫穷,又要“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357)。 这一价值取向所体现的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成为同资本主义现代化最本质的区别。所以,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三·364)。 他曾经算过这样一笔账: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000美金,这是低水平的。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但是,在中国却能普遍过上小康生活,甚至比资本主义的2000美金还要好过。原因在于,“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上”(二·259)。 邓小平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两个文明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高度,同时也是鉴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衰退的巨大落差,提出建设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认为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如果只抓物质文明,“一手硬一手软”;那么,“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三·154),整个社会就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同时,又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鉴于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特殊的历史性课题。邓小平从中国发展的全局和历史命运出发,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唯一目标,而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即“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面超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显示出来。正如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的:“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378)

西方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却出现了难以遏制的衰退。重要表现是人与物的背离,人逐渐成为物的奴隶,人出现异化。因而西方社会的人们往往“物质丰富,精神痛苦”。其实,获得物质满足只是人的发展的初级水平,人还要求精神满足,这样人才能全面发展即实现人的现代化。邓小平一方面强调现代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认为充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可使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不仅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转化为推动现代化的物质力量,而且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严明的法纪观念等,都可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感召力,使社会各方面力量得以协调,朝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共同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他认为人在推动现代化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得到全面发展,从而避免了西方社会物与人发展的背离和人的异化。这种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作为社会主义的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也是社会现代化的综合体现。所以,加速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实现人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过物质—制度—思想文化层层推进的三个层次,而思想文化层次的现代化是最高层次的,从现代化的意义上说,是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因而也是最难实现的。著名的现代化理论家英格尔斯曾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他在1984 年底访华时曾意味深长地提出:“希望中国除四化外进入第五个方面的现代化”,即人的思想和精神的现代化。英格尔斯的热切期望正在成为中国的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将由中国的“四有”新人来实现。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论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