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其音乐本体注重单旋律线条的表现力,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体。小提琴,是一种独特的弓弦乐器,起源于西方,也是最接近人声的旋律乐器。中国民间音乐的线性思维特征与小提琴的单旋律表现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这为小提琴在中国走上民族化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正是由于这些共同的因素,中国作曲家和小提琴演奏家创作并改编了许多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古典小提琴音乐,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和风格(如五声调、旋律、不均匀节奏等),而且吸收了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笛子、琵琶等)的演奏技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以此推广小提琴艺术。
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与中国小提琴的发展和生存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小提琴教学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体系,而是盲目遵循西方小提琴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这无疑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障碍,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突破。因此,笔者将分析小提琴民族化的意义和现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理解小提琴民族化的重要命题及其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民族化的概念早已提出,已经随着包括外国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而存在,因为只有这些艺术植根于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土壤中,它们才能茁壮成长,结出硕果。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也面临着民族化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民族化?从其核心本质来看,民族化就是运用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风格和风格。当前,民族化已成为一个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和高层次的复杂命题,也成为民族文化艺术成熟的标志。
中国小提琴音乐起源于二十世纪初,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密切相关。与西方小提琴音乐相比,它的表现手法,如旋律、节奏、美学、魅力、演奏技巧的运用等,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在题材上,从中国小提琴作品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关系来看,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由中国传统乐器直接移植或改编的小提琴音乐。
2.该主题并非直接引用现有的民间音乐旋律,而是在风格和表演技巧上,小提琴音乐与民间音乐密切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小提琴音乐由古代乐器、民歌、歌剧和民族乐器所组成。
为了促进小提琴民族化,首先要促进小提琴在流行团体中的流行。因为小提琴,作为西方音乐艺术审美的承载者,一直受到上层阶级和专业院校的欢迎,当时小提琴与大众隔绝。它传入中国的时期并没有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但也很少在人们中间流传。正是民族化的进程和众多小提琴艺术家不断尝试和创新,打破了这种局面,为中国小提琴的发展找到了合适的土壤。如今,随着大众与音乐的距离越来越近,小提琴不再是高高在上了,而是更接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化道路的正确性。因此,有必要继续走这条路,进一步深化中国小提琴的民族性。当然,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要将其充分运用到小提琴艺术中并不容易,也不能完美地融合、充分地展示,但它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一线希望。
中国小提琴的民族化进程不是单一的演奏问题,而是从演奏、创作和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民族化的核心是表演民族风格的把握。高层建筑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民族化的视角下,不断从国外学习有价值的技术、经验、音色、演奏等,逐步积累传统小提琴演奏中没有的内容。在国外,结合我们独特的特点,发展自己的小提琴民族性。在创作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深化对中国音乐创作技巧的研究,不仅停留在表面,而且要运用西方音乐形式和创作技巧。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引用或借鉴,最重要的是如何继承和发展我们自己丰富的音乐形式。例如,中国民间音乐的形式、丰富多彩的材料、重复、变异、延伸等不同的技艺,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标准,这些特点、技巧、情感,我们还没有充分研究,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驯化,这才是需要我们深思的。
小提琴虽然起源于西方,有自己的发音规律,但小提琴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无穷的魅力,也能够发挥属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与其他民族乐器相比,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音乐有着其他民族乐器无法替代的不同风味。因此,无论是作曲家还是小提琴家,在接受西方观念和训练的同时,都必须植根于我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土壤中。在中国小提琴艺术中,只有与民族音乐完美结合,走民族化的道路,才能创造出浓缩的民族音乐经典精华。只有民族是世界,对于小提琴艺术的创作,我们必须在不断创新和改进的基础上关注民族音乐传统,以更好地为我们的民族音乐和文化事业增添光彩。
论文作者:黄雯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小提琴论文; 中国论文; 音乐论文; 民族音乐论文; 艺术论文; 中国传统论文; 民族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论文;